智慧即财富

陈立功的文学城博客:驰纵骋横,谈今博古,飞花扬月,行文交友
个人资料
TNEGI//ETNI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对人的灵魂出卖

(2011-11-27 20:43:18) 下一个

人对人的灵魂出卖
——由重庆大学部分学者对死去的院士下跪磕头想到的 

人对人的下跪磕头是人对人的一种感恩情怀达到了极致的表现,是下跪者将自己整个的灵魂或精神对被下跪的他人毫无保留的出卖,例如,由于充当黑社会组织保护伞而被其自身服务了几十年的公安系统枪决的原中共重庆市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文强,就可以以自己的权势和威严要他的属下给自己下跪磕头而后者便不敢不下跪,否则,文强可以找任何借口和理由剥夺他的现实的切身利益甚至基本权利。而今,这种出卖已经表现在了当今中国的象牙之塔——原本应该尊崇和秉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教师以及同事对同事之间。

在我看来,这些学生学者们之所以对逝者下跪磕头是因为他们对他的人身依附感太强了,这是中国这一专制社会的一种通病,是专制主义者所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由于专制文化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人能避,个人的一切都由大大小小的专制者支配着,其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因而显得无足轻重,于是,他们就把这一原本只能用在对自己父母和祖先身上的礼仪体现在了对支配其人生命运的专制者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有人要批评这种文化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一文化是对天然个性的扼杀,是对独立人格的破坏,是对自由精神的蔑视,由此,下跪者和被下跪者都已脱离了平等的人格范式。在这种情形下,表达尊敬的跪磕者已经在某个方面的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因而其人格结构也便出现了缺失,因此,对于被下跪者来说,一个没有多少自尊的人以卑微之心所表达的尊敬与其以尊严之态所表达的尊敬相比也就没有什么珍贵的价值了。而对于跪磕者本人来说,出卖灵魂给他人的,其人格和尊严必将被他人所辱没。

与中国人的这种跪磕文化截然不同的是,根据基督教的教义,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系统中,任何人不可对任何他人下跪磕头,因为即使是耶稣也会蹲下自己的身子为自己的门徒洗脚,即使是面对心中的上帝也不需要跪下自己的双腿和身子,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独立且平等,而神爱世人,且努力救赎人类脱离罪恶和苦难。

每个人的父母都对自己有着无法用笔墨描述的养育之恩,而我的大字不识的80多岁的母亲却常常教导我说,父母不过是我的人生所走过的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路边的草而已,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要我“把自己看得比父母要重很多”,或者说要做到“自私”至极。我们的长辈或身边的逝者当享受我们应有的尊敬和感谢,但不是出卖的我们的灵魂所表达的尊敬和感谢,他们更无权要求我们必须如此才能是在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感谢。因此,当一个中国人尝试着不对自己的父母和先祖下跪磕头时,他就是在心理上割断了与这种文化的某种联系,就是宣告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成形,就是实现了个体精神的彻底解放,就是和平地对专制文化说声“再见”。

    尽管对于现时代以及未来的渴望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个体的部分中国人来说人对人下跪磕头的礼仪和文化该休矣,但对于专制主义者来说,重庆大学部分师生们的表演却是一个可喜可贺因而值得大树特树的社会现象。因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为前一部分中国人默哀一分钟,同时也为后一部分中国人表达一秒钟的祝贺。

最后,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自立。 

有关新闻报道如下: 

重庆大学老院士病逝 教授们跪倒一片泪别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1/27/1547530.html?refresh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教授孙才新因肺癌医治无效,于25日逝世,享年67岁。
   
大师遗体重回重大校园,昔日学生沿路跪送,“让我们陪你再看一眼重大吧!”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机工程学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才新,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11252218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67岁。
   
昨日下午4点,一辆黑色灵车缓缓驶过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最后停在了重大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前……1小时15分钟,在亲人、同事和学生们的陪伴下,孙才新最后一次“走”遍了重庆大学的每一条道路。
   
昨日中午,成渝高速交界处,20多人焦急守候在此,人们抹着眼泪、相互搀扶。16时,载着孙才新遗体的灵车缓缓驶入重庆境内,人群中,有人快步迎了上去……他们中,有孙才新的家人,还有重庆大学电气学院的师生。
   
孙才新去世后,他的夫人说一定要帮他完成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他生活了40多年的重大校园,回到他的实验室…… 

跪别大师,这些人是教授更是学生。
   
接车的人们,就是来陪孙才新一起回重庆大学的。10来辆黑色轿车一路随行在灵车左右。
   
16:15,灵车缓缓驶入重庆大学老校区,从B区后门进入时,眼前的一幕让车上的人们流下热泪:十几名孙才新曾经的学生———现在的重大教授全部面向灵车跪倒在地,埋头抹泪,恩师,您一路走好!
   
一路上,学生们都向孙才新致敬、鞠躬,自发前来送孙才新最后一程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随着灵车返回校园的消息传开,一路上,出现的早已不仅仅是学生的身影,重大的教授、教师们也陆续赶到,长长的队伍一直从A区大门口,排到了学校的林荫大道上。 

岳父哭喊:“孙才新,你回家了!”
   
“第6教学楼多停一会,让孙老师在这多呆一会。”带队的人说,第6教学楼是电气学院的教室。灵车队伍在第6教学楼前停了5分钟后,来到了孙才新的第一个家——高电压实验室。
   
17:08,灵车刚驶到实验室外,许多学生开始抹泪。人群中,有人喊出一声:孙老师,再看一眼您的实验室吧……”实验室外,学生们跪倒在地大声呼喊着。看到这一幕,孙才新的夫人吴绍琪轻轻对着孙才新的遗体说道:“孙才新,你回到了重庆,回到了重大,回到了你的实验室,回到了你的学生身边,回到了你的家,你就安息吧!”
   
灵车队伍驶离实验室后,在人群簇拥下,孙才新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位于重庆大学老校区的博导楼。“孙才新,你回家了……”跟着灵车哭喊着的老人叫吴正吉,是孙才新的岳父。17:22,短暂停留后,人们护送着孙才新的遗体,来到了石桥铺殡仪馆。 

无限追忆,临终前还担心麻烦他人。
   
20:00,孙才新的灵堂内,100多位学生不肯离去,李老师是其中一位。李老师是孙才新2002年的学生,此后基本上一直陪在孙才新身边。“除了师母,他是陪老师时间最多的。”另一任姓老师介绍。
   
李老师说,孙才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抢救、生命垂危时,只说了一句话:“不好意思,麻烦你们了。”现场的医护人员听后也忍不住暗自垂泪。李老师说,孙才新一生都怕给别人增添麻烦。
   
孙才新去世后,他的学生从各地赶到了重庆,有些在深圳、北京等地出差的也马不停蹄地赶回。孙才新的遗体抵达石桥铺殡仪馆时,在场人员达到了400多人,车子近50辆。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这栋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小楼,坐落在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的一角,由孙才新一手建立起来。不少重大的老教授们都还记得,1978年,当年才30多岁的孙才新满怀雄心壮志,亲自率队建起了这栋小楼。现在,这里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昨日,人们在这再也看不到孙才新忙碌的身影,这里搭设起灵堂,两层小楼弥漫着浓浓的哀思,大厅内,学生们不断涌来。 

他作为院士,办公室简陋得让人不相信
   
米彦,孙才新的科研秘书、重庆大学博士,昨晚,他一直默默地站在大师的遗容前,“实验室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老师(孙才新)一手把他带大,如今,孩子长大了,赢得了掌声,而父亲却永远离开了……”跟随孙才新11年的米彦泣不成声。
   
在米彦的印象中,褪去院士、专家等光环后,孙才新是一位慈祥、无私的长者。“实验室二楼的右手边,就是孙才新的办公室,推门进去,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一名院士的办公室。但他在这里呆的时间,比在家要多。”米彦说,以前有人本想目睹一下院士办公室的大气风采,但参观之后不由得惊叹:“办公室只有一间会客室、一间办公室和一张小床,加起来不到40平方米。”

他作为长辈,婉拒为侄儿托关系找工作
   
米彦说,多年来,孙才新就是他平生做人待事的典范,而2006年时,自己亲手帮孙才新发出的一条短信,如今仍字字在目,‘当年老师还不太会使用手机短信功能,便请我帮他编辑一条短信发出。”
   
原来,当年孙才新远在异地的一名侄子打来电话,希望能够托伯父帮忙,在重庆安排一份好的工作,但在看完侄子的简历后,孙才新选择了拒绝,“我记得老师当年让我发出的消息,很委婉地拒绝了侄子的要求,并恳切地说明了原因,介绍了那个领域目前所需要的人才,希望他在当地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米彦说,其实凭借老师的威望,帮亲人谋一份好的工作并不难,“但他拒绝了,老师常说,公平与公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两件宝贝。”

他作为父亲,常笑称在家中儿子是老大
   
“老师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打篮球,年轻时特别喜欢,后来没办法,时间全部用在实验室了,但心里那点对篮球的小情怀,一直保存着。”米彦说,孙才新生前还很喜欢晒自己的家庭排名,“老师常乐呵呵地说,在家里儿子是老大,夫人排第二,自己则位列老三。”
   
在与孙才新的接触中,米彦也感受到了家人对于老师的无限支持。60岁时,孙才新到了退休年龄,卸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的职务后,他却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上。2008年查出患有肺癌后,经过了一年治疗的孙才新再度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米彦说,22日,孙才新进入重症监护室前,他还向人询问学校院士项目申请情况。3天后,25日的22:58,孙才新的心脏停止跳动,重大人心中的“拼命三郎”,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芷草MM 回复 悄悄话 逝者如斯,万象更新。
37213824 回复 悄悄话 尊重下属对老板的爱戴。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学术圈子是一个个的山头,不利于学术竞争和进步。此风若在全社会蔓延,社会就成为山寨社会,而不是公义社会。
散人不闲 回复 悄悄话 这大概是熙红市的群众基础。
秦伯 回复 悄悄话 就是,一群教授成了拜把子的兄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