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路上莫徘徊

岁月如水,流到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样的风景。
个人资料
长亭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情练达皆文章(十一): 敌意

(2011-05-08 18:38:24) 下一个

人情练达皆文章(十一)

敌意

敌意很少指向陌生人,却极易产生于亲人与朋友之间。

在漫长的人生中,接触最多的是亲人、朋友,在这样密切的交往中,总少不了磕磕绊绊,免不了话不投机,意见不和。甚至有时候一句话不对付,一件事处理不当,都有可能从原来的亲密无间发展到互不相让、互生怨恨,进而充满敌意。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让我举个完全不同的例子吧:前些日子,我买了一对中式木雕座椅,式样古朴端庄,令我爱不释手。可高兴了没几天,我忽然发现了一张椅子的某一小块地方,似乎比别的部位颜色浅一些。这些天来,我看着那一小块地方,越看越不顺眼,越琢磨越不对劲,以至于到了后来,眼中竟只有这一小块不完美,对椅子的整体美却视而不见了。

奇怪吗?一件物品不属于你的时候,你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它,看到的全是美好,而当它一旦属于你,就开始百般挑剔了。当我成了椅子的主人之后,视角变了,不仅发现了瑕疵,而且还将这一点小瑕疵无限放大,最后变成了令我无法忍受的大毛病。

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爱之深而恨之切。当期望值太高的时候,一旦发现不足就由爱到失望,再到恨。有句话想必大家听来不会陌生吧:“我对他这么好,他却对我这样……”

想一想,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笑脸,帮了你一个举手之劳的忙,你都会感恩戴德,而对于帮了你无数次忙的朋友、亲人却那么轻易地产生敌意,甚至闹翻、决裂,这有多么不公平。

甚至人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更不讲理的敌意,这种敌意完全受内心好恶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内心的愤怒无端转移给他人。哪怕是一个自认为非常中立、客观的人也会这样。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吧,我自认为是个比较随和的人,跟朋友们处得都不错,但唯独对一位朋友会无端产生厌烦,讨厌她的个性。我自己比较内敛,不喜欢张扬,而这位朋友恰恰相反,喜欢抛头露面,常常在大庭广众上窜下跳,每次看到她在那里咋呼,我就觉得看不下去,有时还要讥讽她几句,以此得到一种自我好感。其实她人不坏,没招我也没得罪我,甚至对我还很友好。只是我不喜欢她的作派,我真的厌烦她吗?好像也不是,因为真正的厌烦应该是没感觉,麻木冷漠。我对她并不是没感觉,甚至一段时间没见还会想念她(当然见到又常会看不惯)。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做不到像她那样而佩服她的勇气和胆量,她的表现会不会正是自己潜意识里想要做的呢?

无论如何我觉得我应该感激她,因为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的假象敌,让我宣泄了内心的负面情绪。我心里明白,她是善良宽容的,容得下我的不友好。说实话,若真是尖酸刻薄的人,其实我也就不敢惹了。

人是复杂的,有些敌意的形成由不得我们,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避免敌对情绪。

我不确定是否可以这么说:人似乎有一种固执的天性。大到是非标准,道德理念,小到服装的风格,发式,自己认定的东西总是难以改变的。尽管明知自己错了,也很少有人愿意当面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通常只对自己承认错误,别人一说,我们就不乐意了。这种情绪还会推而广之:我的一位女朋友就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她自己可以不满中国的种种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但如果她的美国丈夫说出任何中国的不是,她都会条件反射似的跳起来反驳。这真是有趣。

这就是我们摆脱不掉的人性。直截了当地点出对方或对方团体的不是,听来就像是一种挑战,是对对方的智力、能力、判断力的挑战,伤了人家的感情,对方就算明知自己错了,也还会尽力狡辩下去。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做不仅让人心里不爽,而且很多时候你其实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正确性。一件事的对错要看以什么为标准,有些当时看来正确的事,若干年后也还有可能被证实为错误。

不能保证自己的正确,就不要使用诸如“肯定、绝对、保证”这类字眼,而最好用“我想,可能,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来承认你自己或许不对,使对方在友好、温馨的气氛中,在理解肯定的好感之下,不知不觉地承认他也可能会错这个事实。这样不仅可以停止一切辩论,并且还能影响到对方,使他也愿意表现得像你一样的公正豁达。

……

今天早上我终于忍不住用一种可以加深颜色的家具保养油将我椅子那一小块浅色的地方涂成了与周围一致的颜色,做完这件事,我长舒了一口气,这对椅子终于在我的眼中达到了完美。

我不再检讨自己为什么对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样求全责备。因为我知道承认人性的弱点,与之妥协,和平共处,才会使人变得更成熟,更具魅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五弟五哥 回复 悄悄话 同感!
收益很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