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XWHO:从西方到东方

(2005-03-13 19:00:50) 下一个
XWHO:从西方到东方 一段探索自然和文化的精神之旅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编辑 韩秋 ??二零零四年初秋。中国昆明。世界城市环境论坛上,一位年轻人在演讲台上大声疾呼: “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每一片土地都应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建筑和景观。期盼全世界在中国进行建筑、景观设计实践的同仁们,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所有的中国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方式祈祷,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产生更多真正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作品。” ??会后,美国CRJA设计公司副总裁Bill Taylor握着这位年轻人的手说:“我听到了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景观规划界的‘梁思成’的声音。”演讲的设计师和百年前的中国建筑师梁思成一样,都是留美归国的设计师。梁思成当年留洋之后回国,开始提倡要做中国自己的建筑。他叫夏建统,哈佛的设计学博士,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的总裁。 ??守望精神家园 ??那段时期正值国内狂热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运动,大片大片的老城区被拆除,欧陆风格的建筑和景观拔地而起成为新的主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被商业化、全球化的潮流冲击得支离破碎。这是设计师最好的年代,机会无处不在,无数人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也是设计师最艰难的年代,保持清醒需要付出代价。 ??“坚持或者改变”,这是一个大问题。XWHO的规划设计师们认为,中国当前所处的城市建设阶段很类似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那时美国一直在英国师傅的教导下做任何事情,没有人相信她能产生自己的文化。但是,一百年后,情况完全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造园艺术延续数千年,博大精深,尤其对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设计师们相信,缺乏自信的模仿无异于自杀,依靠别人只是幻觉,最终的答案还在这片土地上。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人们慕名而来,希望这家洋设计所能够提供纯正的殴美现代设计。而设计师们却努力说服业主:科学和技术能超越国界为大家共享,但设计只能从脚下的土地入手。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根植于本土社会大众需求的设计作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当年XWHO接受委托主持苏州的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策划、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时,设计师意在把它建成一个荟萃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小区。但是,那时候的开发商更倾向于西式风格,那样后期操作更简单,市场风险相比较小。设计师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与开发商反复沟通,终于说服了对方。XWHO相信虽然看似相对冒险的一个方案却能够最终赢得江南文化沉淀深厚的苏州人的认同。项目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并且赢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样的机会开始的时候并不多。我们也知道不同的城市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不同。”XWHO的设计总监陈安华坦诚。但是,即使如此,在以业主意志为主导的设计市场,XWHO无疑是个异类。除了尽力向委托方争取,设计师们还常常到中国各地去讲学,并出版“X项目”系列丛书,向更多的城市建设者们、城市决策者们甚至普罗大众传播中国现代设计理念。这些工作的确占用了设计师们大量的时间,但每个人都乐此不疲。 ??一位以“改革先锋”著称的人物——江苏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偶然间了解到XWHO的工作,不觉心有戚戚。他力邀设计师们为宿迁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并委托他们规划设计一个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园。设计师们将其命名为“红•黄•蓝主题公园”。红色主题公园纪念宿迁火热的城市历史,黄色主题公园描述了黄河流域文化、黄土地文化及农业文明,蓝色主题公园表现了运河文明、船舶工业文明和水文化。艺术上的三原色,被设计师巧妙地提炼出来,既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又集中展示了宿迁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而北京•香山甲第别墅区项目是XWHO探索之旅的最好注脚。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设计师们就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引入老北京民居中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元素,借鉴中国传统造园的借景、对景、衬景、掩景、框景等手法,打造北京本土特色的现代精品中式别墅区。开发商接受了这一方案。但2002年的北京,中式建筑日渐式微,香山甲第能否带来惊喜?很多人都在观望。设计师们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重重压力,潜心静气打磨从策划、规划、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一年后,香山甲第不施粉黛却耀世而出,惊艳了无数媒体、专业人士和消费者,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式住宅的重新思考,掀起了一股旷日持久的楼市“中国风尚”。 ??事实上,2003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消费者在居住利益上频频爆发维权事件,对城市建设也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民权意识逐步觉醒。我们无从判定XWHO的所有努力对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可以看到的是,XWHO已经成功培育并发展了一个特色鲜明的高端设计市场。当很多其他的设计公司刚刚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XWHO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几年来,XWHO连续主持了众多影响力广泛的设计项目,包括北京2008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设计、哈尔滨太阳岛景区景观设计、新疆和田地区旅游规划、长沙西湖文化公园规划、好莱坞横店影视实验区规划、杭州市民中心景观设计、杭州钱江新城景观设计、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福建漳州花卉博览园景观设计、厦门筼筜湖景区规划,涉及城市规划、校园规划、房地产开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 ??2004年是XWHO付出努力得到回报的年度。在首届中国别墅节上,北京•香山甲第别墅区脱颖而出,荣获“2004别墅经典金奖”及“创新设计大奖”。在举国瞩目的多项国际设计招标中,XWHO在激烈的竞争中屡屡胜出。 ??XWHO智囊核心团成员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理查德•海格(Richard Haag)、理查德•窦伯(Richard P.Dober)、罗纳德•伍德(Ronald Wood)等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声望的设计大师。他们相继来到中国,与XWHO中国机构的设计师们共同设计中国的许多项目。这些在各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公认的大师们毫不掩饰对公司的这些探索者的赞赏:“他们正在做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激动人心的事业。我看到了他们在过去几年内完成了其他人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随着XWHO中国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XWHO的事业所吸引,从全国各地赶来加入这个团队。如今XWHO聚集了100多名涵盖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的优秀设计师。不可否认,人们最初是冲着几位创业者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而来的,但进入XWHO后,管理者们会通过很多方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设计师们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等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年龄跨度从26岁到62岁,专业也各不相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但矛盾也不可避免。 ??如何让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XWHO总部在长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思路,善于将所有人按照一定规范程序集合在一起,组织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机构的管理者延续了这种不错的方法,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良。 ??管理者们喜欢把几个不同背景的设计师放在同一个项目小组,每个人都被看作VIP,都可以围绕某个项目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供合理的方案,并由一位主设计师负责统筹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一份动态的综合性的方案。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被分成若干具体的分项,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可以从本专业出发驾轻就熟地分析,同时可以在合作中发现彼此的优缺点,消弭专业偏见,理解对方工作的重要性,并很快地了解设计的各个范畴。时间长了,几个拍档渐渐形成了亲密的默契,接到项目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分工合作,准确定位,有效控制工作流程,快速反馈。 ?? 当然,在每个小组中,摩擦也依然存在。设计师们喜欢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来解构设计工程,并且通常各执己见。有的人习惯用按部就班的方式做方案,思考缜密,逻辑清楚;另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却总是发散式的,天马行空,需要漫长的构思时间才能一气呵成。也许每一种方式都适合,但却容易影响项目的进程。 ??管理者们耐心观察了设计师们在几个不同项目中的表现,决定采用一种听起来很荒诞的方法:把风格反差最大的两类设计师组合在一起,并给他们规定了严格的完成时间。 ??正如预料的那样,设计师们的反应非常激烈,常常互相抱怨指责,情绪消极,有的项目甚至陷于瘫痪。但管理者们始终没有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或许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动力,或许是迫于项目进度的压力,有的人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主动寻找彼此合作的最佳平衡点。而这种主动性逐渐影响和感染了整个小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XWHO从事着最感性的工作,却一直在探索最理性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专业和服务的综合水平。 ??设计的两翼:科学与艺术 ??设计师们通常渴望在作品中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但这一点与服务对象的真正要求之间经常存在距离。XWHO提出了“设计源于生活,科技回归人性,文化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帮助设计师们把握艺术与生活、科学等方面的平衡关系。 ??在XWHO,设计师常常被要求换位思考问题,真正理解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并且比客户想得更周到、更前瞻。比如面对一个住宅区规划设计项目,小组负责人会举办一个模拟实验,邀请其他设计师甚至行政、财务等非专业人员参加,集思广益。令人惊讶的是,设计小组总能收集到许许多多实用的、活跃的奇思妙想。尤其是那些非专业人员,他们不会受到专业视野的限制,他们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观点代表了基层使用者的感受,而了解这些情况对设计师来说异常重要。 ??但是,XWHO的设计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在XWHO档案室陈列的200多份设计作品中,人们很难看到两个界限模糊的作品。设计师的个性化倾向被正确地引导到了合适的地方。 ??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E公园设计项目中,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传统的手法表达了高科技的素材。整个公园犹如一个巨大的集成电路板,仿电路板插槽的壁雕瀑布、华丽的芯片广场、热闹的信息空间,一个个超越想象的场所把生活与科技紧密地、形象地联系在一起。 ??同样,设计师们也善于用高科技的材料表达传统的元素。在北京2008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设计项目中,设计师创作了一个浓郁中国味的大型欢庆广场,用特殊的新材料设计了鼓、转钟等道具,在造型上作夸大或缩小处理,构成反常规的尺寸比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毫无疑问,设计师必须永远站在潮流的最前端,这就需要大量的有效的、准确的信息量。XWHO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个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GIS、互联网、遥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XGIS(天图)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师们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对资源、环境、土地利用、交通、经济等规划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复合评价、预测模拟,研究地块及其所在区域诸多组成要素的地理分布特征、数据构成、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变化,以提高规划设计的实现程度和实施速度。 ??在杭州钱江两岸发展规划项目中,规划设计师们利用XGIS系统对优选的三个方案进行分析,根据三个方案中市政府位置、工业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绿化系统等元素的不同安排,得出三个方案对应的不同的投资回报结果,为新城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决策方案建议,有助于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伪公司,真学校 ??很多设计师习惯把XWHO称为“伪公司,真学校”。的确,在中国设计行业的黄金期,XWHO的学院派气息似乎过于浓厚了。这一点,也许得自于XWHO总公司总裁查尔斯•哈里斯教授的影响。这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原系主任和终生教授当年创办XWHO的时候就希望公司成为设计师实践的一所学校。 ??XWHO从组建开始就制定了每天半小时的晨课和每周一次的沙龙制度,并一直保留下来。晨课由设计师们轮流主持,通常是选择其最擅长的内容,或者是设计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而沙龙的气氛则相对活跃,大家围绕某个话题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是设计师自我展示、相互学习的绝好的舞台,尤其受到新来者的普遍欢迎。这种方式对设计师的影响力是微妙的、全方位的。尤其在国内设计师们和美国总部的设计师合作的时候。由于中国的项目规模都非常庞大,设计师们习惯了用“平方公里”或者“公顷”等等大尺度来考虑问题,因此有时候显得过于粗放。而国外设计师却很少有这样的实践机会,他们更擅长于处理细节。不同背景、不同经验的差别,带给双方的触动不仅仅表现在项目上,更重要的是,它悄悄地改变了大家的思维方式。 ??XWHO并不满足于独善其身,这一点从她频繁地参加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上可以看出来。她愿意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与同行们分享,也乐于吸收同行们优秀的元素。每年,公司邀请世界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来中国举办讲座。2004年,XWHO还受世界大学规划协会委托,将与中国建设部、教育部共同举办2005年全球大学规划大会。这将是XWHO回馈给中国教育和设计行业的又一道学术大餐。 ?? 有意思的是,或许跟她的外号有关,XWHO对校园规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除了在全国各地主持具体的大学校园规划项目外,XWHO还为这些学校做了不少额外的工作。比如在成都理工大学项目中,XWHO帮助他们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费用资助。XWHO的校园规划总指导,号称“校园规划之父”理查德•窦伯(Richard P.Dober)等大师,不定期来中国进行讲座,期望改变国内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校园规划相对落后的现状。 ??大象无形,大音息声。从西方到东方,XWHO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大气的姿态。这种姿态源于她的自信。无论何时何地,她从不动摇或者放弃探索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方向,坚持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中国负责。她也不固步自封,主动与中国设计行业一起成长。在一个浮躁的年代,XWHO留下了一串清晰的印。 《XWHO从西方到东方:一段探索自然和文化的精神之旅》 本书收集了美国XWHO设计公司在中国所做的数百个项目中的30个作品,其中包括杭州西湖、钱江新城、南京中山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新疆旅游规划、哈尔滨太阳岛、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横店东方好莱坞、上海宝钢、北京香山甲第、重庆三峡移民新城等众多影响广泛的项目,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校园规划、旅游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房地产开发规划等领域。 与一般的作品集不同的是,本书由XWO总裁、哈佛才子夏建统博士亲自操刀,用散文式的笔调描述每一个项目,并配上大量精美的效果图、手绘和实景图,具有极高的美学和文学鉴赏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专业著作,也是一部厚积薄发、优美雅致的散文集。 序:不学鹦鹉,学鹦鹉的精神 XWHO中国总裁 夏建统博士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些使你终生受益的经历,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人生的走向。回望之间,即使流年似水,沧桑如梦,这些令你永远难以忘怀的事,让你刻骨铭心的人,轻唤一声,回应的足音就会在近在咫尺的空间响起。   人生的方向没有罗盘。成长的这个过程中,谁都无法知道和预料经历的任何一件事情,遇见的任何一个人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如我自己成为规划设计师的际遇、负缉求学以及受了诸多蜚声国际的设计大师们教诲的经历,似乎毫无因果可循的踪迹。且于我个人而言,西方求学工作的岁月,最初大抵是带着鹦鹉学舌般的卑恭虔诚之态。及至后来沐浴了很多良师的思想雨露,终于有了醍醐灌顶的可能。这其中,有已经逝去的前辈,也有共事多年的导师。Olmsted教会我作为一个有良心的规划设计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Sasaki告诫我成为一个合格的规划设计师必须要有包容众人的心胸,Harris言传身教让我学会成为一个设计的老师,Steinitz培养我对规划设计既是艺术人文又需科学理性的理解。感恩之余,除了存了一丝“邂逅得蒙青眼顾”的侥幸,更多地是希望能完成一些“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琚”的事情。   同样让我心存了感激之情的还有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Jacques Simond, 由于他当年一句也许很随意的话(“中国看起来没有什么属于现代的设计”),让一个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反省,没有落入“日久他乡为故乡”的囵囤,并最终选择了一条寻找自我精神和文化回归的漫漫长路。明末清初周栎园《栎园书影》中记载,“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月亮照不亮文化太阳已然落山之后的沥青路。商业竞争火热、传统文化失势的现代中国,探索现代设计文化就更需要有陀山鹦鹉的决心。   这本书编辑整理的是XWHO在中国这些年完成数百个项目中的部分作品。它们也大约构成了我们在探索现代中国设计文化之旅记录性的片断。将这些作品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忽然体会到了越来越深的自豪之情,因为我们发现多年来近乎“濡羽灭火”般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天神嘉感”的相似感受。明朝另一文人陈文简曾题“白鹭不飞莲不谢,摇风立雨已多时。”这些凝结在画面里的思想,其实多多少少反映了我们这一段探索自然和文化之旅的艰辛。“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即使是偶尔的暗香扑面,也算是给自己提神的满面春风。   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跋涉的终点遥遥不可望见。而在纷扰的多元社会价值标准的社会背景之下,要守住一颗纯净的心,多少需要一点抵抗侵扰的能力。据说天一阁之所以能成为古代藏书最多的地方,主要得益于抵抗虫害的方法得当。天一阁世代沿袭的一种方法,是用栽种的芸草,放于藏书架上以防止虫害侵蚀,如此才保证了书籍的不断增加,文化的顺畅累积。因此,我觉得,文化的延续其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非要“才欲其大”且“志欲其大”,而“法欲其巧”才能做成。   美国时代周刊的已故总编黑德勒•多诺万(Hedley Donovan)说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势必需要有 “入世而不低俗”的品质(“Worldliness without vulgarity”)。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规划设计师尤其需要如此。我所期盼的,正是XWHO能够成为更多年轻的设计师们“飞集”一起的“陀山”,山上长满可以避俗的芸草。如此,这里,只弥漫了现代中国设计文化的芬香,没有了虫蠹,没有了喧嚣。 致 谢 本书完稿的时候,已临近2005年元旦。屈指数来,XWHO进入中国这片辽阔而古老的土地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知老”,人的一生可以从他三岁时看出端倪。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阶段性地总结XWHO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这无论对我们的项目委托者还是对设计公司本身,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感谢XWHO的创始人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教授,40多年前,他对XWHO设计公司所作的清晰而深远的规划,至今仍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和XWHO的元老们设计思想的种子,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萌芽。同时,查尔斯的卓越成就和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XWHO设计师们,成为XWHO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尤其要感谢的是中国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的领导,特别是现任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正是他当年执著而且热情地将XWHO和XWHO的设计师们引领到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才开始了XWHO与中国结下的姻缘。 感谢所有曾经与XWHO中国机构合作的朋友,感谢所有即将选择XWHO中国机构的朋友。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给予了XWHO在中国探索和实践形成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机会,也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最需要感谢的是所有XWHO辛勤工作的设计师们,包括曾经在XWHO工作过的所有人。从风光旖旎的南国到大漠孤烟的北疆,从烟波浩淼的东海到神秘广袤的西域,他们默默地跋涉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路撒播着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种子。 感谢(负责中文版出版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负责英文版出版的)NH Publishing出版社,他们对本书的宝贵意见和辛勤劳动,确保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XWHO的人,认识的,或者没有谋面的。 目录 题献 自序:不学鹦鹉,学鹦鹉的精神 城市规划与设计 ??新城运动构造新的文明场所 ??杭州从西湖到钱江新城城市规划 ??重庆三峡移民新城规划 ??上海大洋山港区洋山新城概念性规划 ??旧城改造沿着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上虞曹娥老区改造 ??重庆大渡口旧城改造规划 现代景观之旅千年的历史?百年的历史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设计 ??宁波水印绿廊双环景观设计 ??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景观设计 ??杭州富春山居景观设计 ??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景观设计 ??上海宝钢厂区景观设计 ??成都沙河三洞桥改造 校园规划从物质空间到精神空间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校园规划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园规划 ??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规划 ??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规划 旅游资源规划重寻设计的脚步 ??横店东方好莱坞影视产业区规划 ??杭州西湖风景区多维规划 ??新疆南疆地区旅游规划 ??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规划 ??福建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规划 建筑设计现代中国建筑的探索之路 ??北京香山甲第 ??衢州城墙走廊 后?记 ??和我们在中国所做的规划设计项目一样,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也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行为。我们试图用比较浅显的文字来表达我们做每个项目的专业思想。我一直深信,文字的景观更加美丽,而不动声色就可以将景观的内涵传达给别人,显然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 总结的过程毕竟是幸福的。她促使我们开始回忆曾经走过的岁月,曾经品味的酸甜苦辣,曾经伏案啼血设计完成的每一个作品。我们吃惊地发现,几乎每一个项目背后都隐藏着更多令人难忘的故事,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被重新打动。有的时候,过程甚至比结果还要精彩。 ?? 如果说作家的唯一行李是语言,设计师唯一的行李是想象力。更多的时候,我们希望创作的冲动会随着岁月增长。当完成一项又一项的规划设计项目之后,会质问自己,什么是继续努力下去的理由。我的很多同行朋友将旅游作为了继续设计的灵感源泉,电影《甜蜜生活》里的设计师将每次新的一段浪漫故事作为继续创作的激励。其实,现实中的我们,没有那么浪漫,也没有那么奢侈和娇贵。生活,是设计的永远源泉。只要活着,只要还会感悟这个社会,只要还要做人的责任心。 ?? 任性的设计师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给予宽容,都希望大家学会说“宽容比自由重要”。即使如此,我们仍然真诚地等待大家的批评。 ?? 普希金说,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面对努力的结果的时候,感谢是最想表达的话语。感谢所有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感谢所有激励我们成长的人们,也感谢所有刺激我们成长的人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