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工和庄冬都是我老庄!

先是庄工被封,现在庄冬又被封啦!
正文

老和尚的放得下和华盛顿的不说谎

(2009-01-07 14:39:55) 下一个


老和尚的放得下和华盛顿的不说谎

看了老三届的《网上说“禅”》让我想起了我也不喜欢那个号称放得下的老和尚。老三届的“渡人得道”一段道出了老和尚的放得下一说的虚伪。

由于华盛顿比老和尚的官大,虽然老和尚可能会比华盛顿更老一些,我还是先说老和尚吧。我后说华盛顿的不说谎的故事也是因为华盛顿的故事比老和尚的简单。

话说“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道,师傅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如果这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一老一小两个男人,老的不仅背了姑娘还在嘴上赢了一把。可是这是两个和尚,而且老和尚还应该要修行比小和尚深一些。很多人用这个故事给俗人讲佛,包括最近的于丹。可是从这个故事里,我只看见老和尚思维灵敏嘴尖皮厚却看不到他的佛教修行深厚。

当然啦,这个故事是讲给尘世间的俗人们听的。绝大多数的俗人(也许是全部俗人)都会有一个对那个小和尚“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道,师傅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个姑娘过河呢?”的动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因此上,我就不必废话写那众俗人所一致的看法啦。

正是因为大家对小和尚的问话的动机的看法都一致,因此人们就对老和尚的回答:“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产生了共鸣。

当然啦,不是一般人都能说出这个老和尚的回答的。他巧妙地使用了“放下”这个概念的多重意义,这说明了老和尚的脑子好使思维灵敏。老和尚的回答的前半句解释了他自己,后半句批评了小和尚。

老和尚的回答里能显示他的修行的地方就是对“放下”概念的多重意义的巧妙应用。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老和尚和所有俗人对小和尚的问话的动机的看法都一致。

看来我不得不写出老和尚和所有俗人对小和尚的问话的动机的看法啦:小和尚的心里或者叫思想上背上了那个姑娘。

食色,性也嘛。这个对小和尚的问话的动机的看法当然有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可惜的是,这不是小和尚的问话的动机的唯一可能性。

那就让我们再看看小和尚的问话:“师傅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个姑娘过河呢?”

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去猜测或者说好听点儿叫不去揣摩小和尚的心理里面的“性”情结而只是完全从他的问话里看,那么小和尚只是以他自己对出家人的规矩的理解认为和老和尚的行为有所不妥。小和尚等了二十里路的时间也完全可能是他对他自己对出家人的规矩的理解信心不够和对老和尚的尊敬和信任使得他没有马上发问,而是需要鼓足勇气的。而且故事中也提了“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才问的。

可是老和尚呢,他意识到了小和尚问话里对他的行为的怀疑或者包含指责就为自己开脱说“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这难道不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翻版吗?

其实呢,既然老和尚意识到了小和尚问话里对他的行为的怀疑或者包含指责就说明了老和尚的六根还不那么干净。事实是马上紧接着,老和尚就反击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由于老和尚说的是他放下了那姑娘,因此他认为小和尚没放下的也是那姑娘。虽然老和尚完全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但是由于小和尚的问话也有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向老和尚学习佛法的动机,老和尚的回答就是比较下三路啦。尤其是老和尚对小和尚问话的动机的看法是跟广大俗人一样的就更不说明了他的佛教修行深厚而是皮厚啦,因为听这个故事的俗人也是这么看小和尚问话的动机的,都是那个什么眼看小和尚低,也就是说没把人家小和尚往天真无邪认死理儿佛家规矩学的不灵活哪儿想。总之就是老和尚跟所有俗人一样在同一个水平上操作就会只往姑娘那儿一个地方用一门儿的心思根本没把人家小和尚往好处想。

因此,完全从字面儿上看,老和尚的回答是有以老和尚人之心度小和尚之腹的嫌疑的。我估计讲这个故事的人也或多或少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用“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情况特别的紧急和“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似乎已经放下了来替老和尚描绘描绘。

其实呢,即便是老和尚猜对了,也就是说小和尚放不下的确实不是对执行佛法的疑问而实实在在的就是那位姑娘,那老和尚的回答也只是表现了他比小和尚聪明和嘴尖,因为他的回答不仅没有帮助小和尚理解佛法的正确的灵活运用还暴露了老和尚自己的心思。

所以就有了网友的妙诗:

“姑娘和尚同过河,凡心未泯惹禅说;
若将‘放下’亦放下,负如无物自成佛!”

还有老三届的:

“渡人得道

话说小和尚听了老和尚“放下”“放不下”之说,如醍醐灌顶,霍然开悟。立即返回河边。心想,佛有八万四千法,法法成佛。条条大路通罗马!惠特曼高吟《开拓者之歌》,我为何不自创一法,烟花丛中寻正果,脂粉堆里朔真佛。佛能割肉饲鹰,舍身喂虎,我有什么可怕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又想起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于是张开双臂,大声疾呼:“让(漂亮)姑娘都来过河吧!”

小和尚从此,天天背人不止。没人过河,就请人来过。背过去,再给背过来!经年累月,长期在水里作业,得了关节炎,不能行走。又勤练“一苇渡江”的绝技。功成之后,竟可左温香、右软玉,背上还驮一个,载客量大增。(最新考证“坐怀不乱”典于小和尚,而非那位书生。)

凡此八十一年,合九九之数。一日功德圆满,霞举飞升,往灵山见佛祖。如来深感其“渡人不倦”的崇高品质,勅封“爱民花和尚”!”

现在我说说“华盛顿的不说谎”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西方是已经家喻户晓几百年啦!我估计现在在全世界也恐怕要老幼皆知啦。

华盛顿的不说谎故事是这样的:话说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还是小华盛顿的时候用一把斧子砍倒了老华盛顿(就是小华盛顿的爸爸)的一颗樱桃树。后来,诚实的小华盛顿就对老华盛顿说:“我不能撒谎。我砍倒了那棵樱桃树。”

大家看看这个小华盛顿是不是诚实吧。也许小华盛顿是诚实的,但是小华盛顿又是狡猾狡猾滴,因为他的诚实是有代价或者说是需要回报的。即便是当小华盛顿砍倒了老华盛顿的樱桃树面对老华盛顿的时候,小华盛顿都在努力为他的承认错误换来一点什么。诚实了可不能白诚实了嘛。所以他就首先给老华盛顿指出了他不能撒谎来避免老华盛顿或者是疏忽大意或者是气头上没有意识到小华盛顿是自己承认了错误,也就是没有撒谎,因此老华盛顿应该考虑给小华盛顿以从宽处理。

大家看看吧,这就是美国人几百年来教育他们的孩子们的诚实的榜样!

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诚实呢?

这是一种诚实了就要告诉对方你诚实了的诚实。

这是一种诚实了就要告诉对方你诚实了并期待好处的诚实。

金笔指出:有关华盛顿砍树和不说谎的故事是Parson Weems编造的,不是真实的故事,嘿嘿。华盛顿的父亲去世时,他才11岁。古狗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我答:但是,9岁10岁的华盛顿就不能砍树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

事实是这个故事广泛流传,而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性是在于教育美国人的孩子们诚实性,这个故事里的小华盛顿(不管真实与否)是理想的西方道德观的诚实的榜样(这也跟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关)。

这个故事所代表的西方道德观的理想的也就是最高的诚实的榜样是不会因为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而改变的。

雄霸指出:你这整篇大多是在揣摩别人的心思和动机,根本没讲佛理,哈哈 

我答:我这整篇大多是在揣摩别人的心思和动机?那里?

因为我在分析老和尚揣摩小和尚的心思和动机,所以难免要讨论别人的心思和动机。但是我说可能性不属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和动机,因为我没有下结论。

指出老和尚的和俗人类似就是讲佛。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久啦,可以说所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很佩服故事里老和尚的佛性还跟他学放下呢。因为这个故事里的老和尚很俗还打了个佛的旗号,我这叫拨乱反正为佛正名就是讲佛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