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正文

在国外漫想中国和拙人 -2008年1月22日

(2008-04-20 13:50:28) 下一个

        1月21日那一天,乘出租车时听到收音机里一节目正评论当天亚洲和欧洲股市经历了历史上的又一黑色星期一.

       美国的次贷危机及美国布什总统前星期五宣布的软弱的"使美国经济腾飞"的措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因子.我听到这里时并不觉得和自己有关系,因为股市对我来说太复杂太遥远。但是主持人说的下一句话立马让我提起精神来了。“目前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认为中国市场会挽救我们的经济......"。

        虽然觉得主持人说的有些夸张,我心里还是好兴奋。悄悄瞥了计程车司机一眼,恨不得大声疾呼:您看啊,我们中国人要来挽救你们了。计程车司机一眼也没多搭理我,好像不晓的我是中国人, 不晓的我们中国人现在有多重要。这可伤了我’大国主义’的自尊心。不过一想,他怎么可能知道我是中国人呢?嗨,下次碰到类似场合,可不要忘记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说实话,我的感慨还是挺多的。想中国人以前多么的崇洋媚外啊,自己也不例外。以前学外语的时候,看到个外国人就想往上靠,虽然没有其他不轨的想法,只是想多练练外语。我们当时可没现在的某些大学生那么开放,和外国人既练外语又练床技。大家只要有个外国友人是自己的朋友,就已经够沾沾自喜的,可笑吧。而且我最后索性崇洋媚外到底,嫁了个法国人。呵,这里不是真的:婚姻的事情可不是开玩笑的,我还没‘崇’和‘媚’到把自己给卖了的地步。咱不搞“崇洋媚外”泛滥主义。

           我欣喜的看到中国人现在终于可以站起来了,腰板挺起来了。自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以来,中国人由以前的大国自大的心理变成自卑自哀自怜。发奋图强变成强国成为举国上下的‘理想’,所以有了大跃进,所以有了改革开放。虽然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现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终于被承认。但国家强大并不代表一定要有大国民族主义的情结,因为所有的民族主义情结都是狭隘闭塞的。一个民族要保有勃勃生机,就要有纳百川入大海的精神,不骄不燥,不要由自卑又变自大。心向往古希腊文化的辉煌,它就是建立在这种兼容并收的基础上。

          再说一下拙人的外嫁,曾自我做过检讨,找原因。最后分析如下:一是缘分(理由有些老套,不过千真万确),一是我内心不愿在中国老公身上发现中国人丑陋的一面。人没完人,我是知道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如果对方是中国人,我就总有想去改革他的冲动。他一定会忍受不了的,而我也会活的太累。但是若在我的法国老公身上发现有什么缺点,自己会叹息两声,自我安慰是文化差异。当然有时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会宏观的狠狠把法国人批判一下,之后就不放在心上。因为有自知之明,自己永远不会是法国的“撒切尔夫人”,也不需要是。别人家里(法国)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而且“缺点”的定义也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我认为的“缺点”人家还认为是优点呢。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不光如此,我们还要推广到辩证的看人,对不对?

         嗨,写着写着就跑到高梁地里去了,各种想法蜂拥而出,没的管辖。我下次一定择优录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