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品牌意识和全球策略

(2007-11-14 14:04:43) 下一个
当我经芬兰朋友介绍, 第一次使用facebook, 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可一下子也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觉. 随着对facebook使用次数的增加, 我突然发现这个网站背后的idea竟然和我们中国人熟悉的chinaren几乎是如出一辙. 上wiki一查, 发现这个目前已经举世闻名的facebook仅仅是04年才建立的. 而我们的chinaren建立的时间是1999, 其实两者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学校和学生. 因为学校里的气氛是最活跃的, 尤其是大学, 而学生往往又因为年轻, 压力小, 敢于尝试各种新生的事物. 换句话说, 学校环境, 尤其是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长环境. 我说的成长环境不是对人来说的, 而是对idea, 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 新的idea和科技试验能在这里迅速得到发展和自我完善. 这个并不是我今天讨论的重点, 比较两者的成立时间, chinaren有高于facebook近5年的历史, 这个时间差距在高速发展的数字科技中, 可以说facebook是chinaren的grandchild了. 再比较两者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来看, 又印证了一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沙滩上... 当然chinaren今天的发展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在2000年被sohu收购以后, 其用户人数和使用范围都得到了进步. 可是其后续的发展, 在我看来眼光实在有些短浅了.

chinaren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增加的提高其在海外的市场和知名度, 至少这是我在三年海外留学生活的体会. 不仅如此, 很多过去的客户逐渐减少或退出了chinaren这个舞台. 个人觉得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今天chinaren和facebook的差距. 第一, sohu公司在chinaren的使用上过于局限了. 既然sohu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数字服务商, 为什么不能在海外投资设点呢? 网站生命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性能, 主要是访问速度, 操作完成速度, 提供的上传空间... 而限于国内与国外网络连接的狭窄带宽, 在国外设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战略, 且有利于吸取当地相关服务商, 提供自己实力的同时还能减少竞争对手. 通过和当地各种有特色, 有一定名声的服务商联盟, chinaren本可以在海外打开一个非常不错的市场. 比如说在北美和未名交友, , 在北欧和kina.cc等当地知名网络服务建立良好的同盟关系. 可惜保守的经营模式和自我定位在对手成长起来之前, 已经把自己的发展空间给限制住了. 最终在04年被美国哈佛的一个学生抢到了机会, 一举打开学校网络社区在海外的应用市场. 从此其他竞争对手, 如chinaren, 将很难再与这个先得者较量了. 因为市场的天平从被发掘的那一刻已经开始倾斜了, 并在科技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 按照指数法则急剧偏向一方.

其实chinaren于facebook的这种搏绎并不是第一次了, 腾迅QQ和微软的MSN的较量就是中西方科技发展历程中的最引人注意的一个例子. 两者同为1999诞生, 到今天, QQ只能说在大陆还有不错的市场. 这个为中国人定制的软件甚至不能占领整个华人圈, 又怎么能与已经走红世界各地的MSN对抗呢. 这样的例子应该还很多, 我这里说到的不过是两个最瞩目的应用, 同时也是最让我伤心的两个现实.

把问题深入分析, 我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 中国人聪明, 创意绝对不在西方人之下, 好的idea并不是提不出来.

2. 中国的科技应用在发展上继承了一个中国人传统的劣势---自我封闭. 这与大多数海外华人经常形成的华人圈, 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有很大的联系. 虽然这个不能一棒子打成缺点, 但是毕竟在全球化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 这种社交方式必然造成圈外人的各种误解和敌意. 同时限制自身的发展空间. 这一习惯很容易遗传到中国人在各种领域的发展, 比如说国产科技的海外市场开拓

3. 和西方世界相比, 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 我们的产品在海外扩大有很多固有的劣势, 比如说不同语言版本的开发, 表现模式, 重点推荐, 用户习惯动作分析等. 不克服这些障碍, 很难获得其他地区的认同, 也就不可能得到对自己产品的承认.

4. 中国商人不够ambitious, 或者说理念上有缺失, 我的个人感觉是, 很多中国商人以金钱作为衡量成果的指标, 而不是品牌, 或者声誉的影响力. 比如说, 这么多做资源开发的公司, 少有听说哪个企业把自己家生产出来的煤, 木头, 钢铁... 命名头衔的. 而我在芬兰就听说过过于NOKIA在自己生产的木头上刻字一说. 不管这些木头做成什么东西, 上面有我的名字, 就是质量和服务的保证. 法国的葡萄酒的命名就更是这样一个极端例子了. 在去Bordeaux参观葡萄庄园, 发现那里人把自己产出的酒 分类非常细, 甚至对客户提供自己庄园历年来对产品的一个综合统计清单, 以说明哪些年份好, 哪些年份稍差...
重收益, 轻品牌的短浅也导致中国同行之间的竞争常常是通过降价来排挤对方. 很少去想, 价格是自己这个牌子, 名字的价值体现. 烂价往往意味着烂自己的声誉. 犹太人很少作便宜生意, 估计他们不大愿意对客户说:我们的钻石是最便宜的, 而是说我们的钻石太好了, 所以价格很高, 但是值得...

5. 中国人虽然也喜欢拉帮结派, 但是在生意上似乎不太懂得联盟的重要性和意义. 也许是我们的诚信实在是太低了, 以至于我们不太相信同伴, 抑或是我们过于自私, 不愿意看到同行的兴隆...总之, 我觉得中国企业在海外拉帮结派的能力太弱了. 难道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被动, 还没看出来对方是一群人, 而不只那几个为头的吗? 当一个概念从一个个体发展到一帮群体的时候, 这个概念就转化为实力和背景, 以及思想和理念的共识了. 这个强大的集团不是一个个体可以挑战的, 而中国似乎正在作这么一个孤胆英雄. 悲壮, 是我唯一能想到的结局. 顺便说一句, 当初俺们进联合国, 可是靠亚非拉兄弟们抬进去的阿.---毛主席(or 周总理)语录.....

6. 信心不足, 也许是国内公司及其产品少往海外推销的一个原因. 可能是我们听到太多国际性大企业的名字, 听说太多了, 以至于忘记了对方也是人, 他们作的东西也有缺陷; 包装是一种手段, 而不完全代表内在品质. 难道在技术上chinaren比facebook低, QQ不如MSN好用?? 作为这类软件的职业开发人员, 我不觉得. 事实上因为中国人力便宜, 我们应该能提供更多的选择, 更全的服务, 更快的更新.... sohu公司, 腾迅公司应该这样认为, 我们比微软更有优势, 既然他能做到这个程度, 我们为什么不把商品排到他家门口试试. 美国不是自由国家嘛, 网络又那么发达, 那就在那里装上一批服务器, 免费给当地人提供平台, 还赠送廉价的中国手工艺品, 让他们用熟了, 离不开了, 他们也就离不开我们的产品了. 名声也出来了, 利润开始翻倍了...

关于抄袭, 数字科技的发展历程中, 经常听到各种是非传言, 其中科技抄袭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也很难有一个解决办法, 原因是同类产品太多, 而核心的idea却是相对很有限. 同时为了保证兼容性, 易操作性, 各种同类产品之间互相模仿的事时有发生, 由此产生的相似性也就难免. 事实上, 以我的开发经历来看, 所有的开发人员都不同程度的使用其他人的东西, 包括开源代码, idea, 结构, 图样.... 以此控诉对方侵权和抄袭难说是公正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程度问题, 完全照搬套用, 少有更改, 并直接将其作为商品获取利益, 归为个人所有, 应该属于被控诉的对象. 国内不少企业担心自己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后会被起诉, 我觉得应该首先敢于尝试, 当初微软被指控抄袭苹果的设计, 最后也没看到受了什么惩罚. 传言Cisco过去指控华为仿照其产品, 现在华为都发展到可以收购3Com了, 也不见有何抄袭危机.

可见市场还是有一套自己的公平机制. 一味抄袭他人的公司是无法得到发展的, 必然被同行排挤, 同时永远落在科技兴起之前. 虽然QQ经常被控诉抄袭了ICQ, 我个人觉得今天的QQ早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和发展团队了. 完全应该走出国门, 同时通过向open source做出支持和贡献, 获得外界的好感. 最终成为科技世界中的庄家, 进入各大联盟, 共同发展. 这样也能利用联盟的贸易壁垒保护自己, 稳定发展.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能学习华为, 中兴, 学习日本公司在海外的发展策略, 努力打出我们的国威, 创造出一个有声誉和影响力的商业集团军. 这里借用一句古语(听来的)----怒而战之, 不如威而屈之(攻心为上, 破城为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