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黑客帝国》到对佛学的思考

(2007-10-16 09:37:12) 下一个
小的时候,甚至到了上大学的那几年,俺都一直觉得自己对着外面的世界很了解,对外面世界里的人也很了解,按照俺当时的看法,俺咋说也能是个小百科全书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不断的深入学习,越发觉得满不是这么回事。打个比方,如果说年轻时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面镜子的话(俺那时心地纯洁,思想简单,真的洁净得像一面镜子,哪像现在这样污七麻黑),那么现在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面不断被锤子敲击的镜子,越来越变成一大堆零零散散的碎片。每一次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次敲击的过程,不但没能使之更完整,反倒更零碎了。 

    如果说俺现在什么都不懂,俺要说那不是事实,因为除了什么都不懂之外,俺的脑袋里里还装了许多曾经以为是正确的错误信息,这比什么都不懂更糟糕。

         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俺已经很老了。  

    问题还要从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说起。故事情节大家都知道,当时这部电影给俺的震动挺大,主要原因是因为俺觉得女主角很耐看。不对,俺说错了,重说啊,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很耐看,对于俺憋了很久的一些问题给了提示。事后俺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和心得的文章,感觉上深度都不够。那位说了,深度不够你写一个啊,不是谦虚,俺还真没那两下子----会吃菜不等于会做菜。 

    俺试试,就让吃菜的做一次菜,先从俺的佛学思想的学习开始说。

         俺一直是一个佛学爱好者,佛家思想被俺认为是宗教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但是鉴于俺悟性有限,所以仅限于入世而为和为而入世,就是说只拿来用而不是拿来修行。曾经有一次俺向一位大师请教,如何更好的理解佛学思想,大师对我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短小,但是却是玄奘大师精华之作,你回去多加学习吧,能领悟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心经不长,可是对俺来说颇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俺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可俺就是不能深刻体会,不能变成自己的思维,用俺小学老师的话说就是还没真正理解。 

    而电影《The matrix》的故事情节刚好粗浅通俗到俺能明白的水平那就是:万物都是虚幻的。电影说后来人类世界被计算机虚拟成某一个时代,而真实的人类世界则是被机器泡在营养液里为机器世界提供能源。 

    故事情节源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著名的实验性手术。彭费尔德博士为了治疗一个小女孩的严重癫痫,曾试图用电极刺激女孩的大脑颞叶,结果女孩一下子回到了回忆中的环境--与真实世界一模一样的记忆环境。 

    于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出现了,多年以来哲学研究者称之为“缸中之脑”。就是说你无法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被电极刺激的浸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你无法证明周围的世界环境是真实的。你的一切感觉以及你遇到的一切事物一切行为甚至一切人,可能都是虚拟的。就像庄子说的,他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开始怀疑,也许自己本来就是蝴蝶,只是作梦自己变成了人。 

    笛卡尔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哲学思辨:那就是无论这世界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无论如何,我对这问题的思考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我也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自身真实性的问题,却回避了外部世界真实性的问题。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经过数以千计的年头的对外部世界和宇宙的研究,经历了无数错误的和正确的思想的改变,到了今天,我们的科学界自以为对世界很了解了,甚至可以送探测火箭到火星上,哈勃望远镜可以看到数以百万计光年远的星星,科学家把事物分成了分子、原字、质子、中子、量子、夸克、粒子、弦。俺是不太懂其中的关系。可是俺听说他们还没能细分到最小。就像他们科学家说的:就好像每打开一个盒子,都发现里面是另外一个更小的盒子。每一个单位都好像我们生活的宇宙一样复杂。 

    可能我们自以为无限广翱的宇宙真的就只是某个东西的一个原子而已。而那些所谓的百万甚至千万光年的距离都仅仅是相对的。 

    试想一下:宇宙大爆炸只用了10-34次方秒的时间就产生了1079次方物种的世界,光年还算个屁呀。那可真是瞬间即永恒了。 

    既然我们连自己生存的环境甚至这个地球和宇宙的真实性都无法证明,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是真实的呢? 

    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都只是相对的。爱因斯坦说: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应该与我们生活的宇宙中的物理理论是一致的而不应该是相反的,可我就是无法证明。 

    俺怀疑前面的那句话,虽然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说万有引力是时间和空间弯曲的结果,这俺没啥说的。但就说时间是相对的,俺总是无法接受。想象一下:假设有三个小球让一个人去选择拿几个,他可以选择拿一个、两个、三个或不拿;这时另一人和他打赌一百元说他知道这个人会拿几个小球,因为他刚刚乘坐时间机器从未来回来,他在未来看到了这个人的选择,所以才和他打赌。 

    问题是,拿球的这个人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会吗?不会吗?会吗----不过是随便问问,那么认真干嘛?

    
俺相信爱老后面那句话。虽然除了俺这种半吊子之外的人都不信。从小教科书就说: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大厦的话,原子核就是一个乒乓球,可是这乒乓球却占了90%以上的质量。问题是,这座大厦的其他空间里是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在另一个世界,有所谓的反物质吗?有负原子核吗?这事儿俺整不明白。 

    佛家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祖是怎么知道的?

         俺之所以不太相信宗教的那些戒律,主要原因是俺认为那些戒律有点形而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例来说:假设你试图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讲述一些事物的复杂道理(俺经常遇到这种困境,然后被俺老婆耻笑),你是否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所有道理?因为其中很多东西小孩子无法理解。于是怎么办?你只好简单得告诉他:有些原则就是这样。所以俺总是觉得对于戒律,不过是为了减少解释原理的麻烦而制定的强制性要求--只阐述其然,而并没有阐述所以然。 

    于是当年的苏格拉底只好用著名的洞穴寓言来向人们阐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如果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说,你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假的,估计他被提前几十年处死的可能性就大了,那柏拉图可能就不会这么伟大,我们也就读不到《理想国》了。 

    因此俺一直怀疑,当年佛祖留下这么多思想,佛经记录的是否只是其中的皮毛以及方法论。而真正的精华却流失在浩瀚的记载之外。 

    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如果真的是这样,请保佑我们的偶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