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老爸的文章 海宁陈家 序 —自说自话—

(2005-01-21 06:34:43) 下一个
近年来的风气,年过半百都有理旧作而集集出版的“盛举”。而行医为业者,多以 出医学论文集为主。有的还以从医××年或××年华诞名义出纪念论文集,也有出专著 的。然大多拜读者寡,更无人购买。有点“权”的人在集会(如学术会)时派送,在会 务费中“收回成本”。无权有情者,友情奉送,最后也大多入了废纸回收一道。既血本 无归,也浪费了纸张。更有不幸的是:大作印了许多到人已作古还在印刷厂库房存 放,欠了印刷费、纸张费,无法清偿,子女也无从处理。倒不能全怪读者无情,后进 惰学。实在目今社会,科学进展快,传播普及快,知识更新快,出书也快。非特有新 意者读者甚少。看到这一层,医书不写了,就随手写些亲见亲历为主的东西,故名 “自 说自话”。 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大概是为了忘却吧! 反正纸笔都是早有准备了的。内容也是久存于脑海的,可能是老了脑子里的东西太多 了,要“吐”一些出来才好。 曾经看到过有人写了一些东西:小说、诗、文章……发现与别人写的雷同,一毁了之。 我想大概无人与我写的雷同的吧!更有甚者:曹操的“孟德新书”被张松过目不忘后倒 背之!并诽为“古代无名氏所作”。明指曹孟德有抄袭图名之嫌。操愤命烧毁。演义者 非但刻划了张松之才(实是小人之才)。反衬了曹操之“知耻”,比之现今为了博士、 教授、院士之名及利,大涨抄袭之风。谁敢笑曹操之不智? 文章写得一般,书名却拟请姨丈郑文裕先生题写(现年84岁)增色。姨丈,姨母(王 琦)均系上世纪4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生,五十余年相濡以沫。现在觅一对 上海“约大”毕业的夫妇,可能已是凤毛麟角,因为约大已在1952年“消亡”,且1879年 挂牌,1952年摘牌,期间仅有毕业生6500人,肄业生4282人。 2004年4月 四朝三宰相 海宁(盐官)陈家之一 海宁(盐宫)二佰多年来一直流传陈家“四朝三宰相,六部五尚书”之说。 据考海宁陈家确实书香传世,在科举制度最兴盛的明清两朝,举贡进士者二佰数 十位,数字之大。即使在科举被十分重视,而且成就斐然,现今的“长三角地区”。江 苏:苏、锡、常。浙江:杭、嘉、湖。也较少见,三十年代清史大家孟森(心史)教 授也为之撰写过“海宁陈家”。而且开篇即称“清世谈官阀侈恩遇者无不知海宁陈家。” “海宁陈家”最早语出道光帝也可从此文中查考。谁知过了廿年,1955年至今半个世 纪“海宁陈家”在华人地区不径而走,几乎家喻户晓,都得益于同邑另一前清名族查家 的后人,查良镛(金大侠,金镛)之“书剑恩仇家”的广为传世,主角陈家洛被作者定 格为海宁陈阁老的公子。当然其中内容尽系杜撰。之所以要冠之以海宁陈家与其青少 年时在家乡听说的故事不无关联。 海宁陈家在清前四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共有陈之遴(顺治)、陈元龙(康 熙、雍正)、陈世倌(乾隆),三位入阁。清制并无宰相一职,而以“××院或 ××阁大 学士”封之。即“入阁拜相”。有了××院或××阁大学士头街的一品大员,民间叫“阁老”, 相当于宰相而已。清前四朝君主都精明强干,重大政令均出己手。“宰相”之职权非但 不能与前明的张居正等。再前:元之脱脱等宋之冠准、范仲淹等。唐之魏征、李林甫 等,汉之萧何等,秦之赵高等,相提并论,即与道光之后各朝之重臣也不能并论。而 且前四朝得此“头衔”者均有几十位。即便是雍正一朝仅十三年,位列宰相者也有29位 之多。顺治朝32位,康熙朝53位。而以乾隆朝为最多,达78位。所以陈家三位宰相虽 各有政绩,但远非“斐然”。按顺序简述如下: 陈之遴——大起大落的海宁陈家宰相 陈之遴为顺治帝陈之遴。明崇祯10年(1637年)丁丑科榜眼,明崇祯年间任翰林院编 修(七品),中允(六品)等中低级文官。 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被授秘书院待读学士(四品)以后被快速提升历任礼 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弘 文院大学士(文职正一品)“入阁拜相”了,前后只经过8年可算“大起”。 大落的转折开始于顺治十年(1653年)被劾,调任户部尚书(二品),此后又被削官 衔二级,罚俸二年,仍供原职。顺治十二年(1655年)1月被奏请照律以定满洲官员有 罪籍没家产,降革世职之法,下所司议行。不知何故,这次“判决”未被执行,一月后 复授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在文官中可算位极入臣了。然好景不长,次 年(顺治十三年)又被“下部察议”寻议革职永不叙用。顺治帝作主以原官发送辽阳居 住。这年冬天,顺治帝又宽令“回京入旗”。二年后(顺治十五年)又被控以具结内监 吴良辅拟即处斩。又被顺治帝钦定为“本当依拟正法,姑免死,著革职流徒,家产籍 没”。这次陈之遴已无翻身的机会而客死徒所告终。 所见之史料陈之遴的罪过大多与“人事牵连”或政治态度不明确,包容“犯官”有关。 另外还有对皇上教训不恭,“良心已昧”等态度问题,还有最致命的出身问题,被劾时总 要被提及原系“前朝词臣……不图报效……”,弹劾他的不但有御史等言官,还有上至郑亲 王等王公贵族下到“给事中”等中级官吏。真可谓人人都可诛之。 他为帝所出的主意主要在三个方面:—曰:修举农功,(教满人大办农业、大修水利) 二曰:“宽恤兵力”。三曰:“节省财用”。帝均从之。但必竟开国之初,这三个大方面 要实行何等困难,涉及面之广,得罪人多,总算顺治帝每每为他开脱“既已擢用位列大 臣不忍即行斥革……”最后也循了汉人的传统;龙不截角,皇帝不杀丞(宰)相,角者 阁(老)也。当然处置他也与他的降臣身份有关。皇上也有更深层的考虑,必竟方入 关中,三藩尚在。(汉)民心未归,所以革职也罢,永不叙用也罢。不放回南方去。 这也算当时的时代特征吧! 二百五十年后清亡,定编清史稿时,把他列入贰臣“系列”,可见到了民国初年从一 而忠的忠君思想仍占上风。 另一说法是进“贰臣”系列,为清高宗所“钦定”。并非明降清者人人为贰臣。陈之 遴在明虽是六七品的小文官,但其父祖苞在明时官至顺天巡抚,伯父元晖官至山东左 参政。祖父与相官至贵州左布政。可谓世受朱明皇朝的国恩。明亡降清,被定贰臣, 事出有因。 名气最大的海宁陈家宰相——陈元龙 陈元龙,康熙廿四年榜眼,海宁陈家好象没有出过状元,他是榜眼,算“高考”成 绩最好的一位了,与大多数进士一样开始都在翰林院“工作”,他也从编修( 七品)做 起,直南书房,经过侍讲学士(康熙三十九年)待读学士,(康熙四十二年)。康熙 四十二年再迁詹事,十八年一直做“文字工作”,而且书法出众,为康熙帝所欣赏。康 熙四十二年以“父病乞归养”。帝特许回家边照顾父亲,边工作(编写赋夤)。如同现 在的home—office,并赐给人参。(当然是好货)。到其父之闿卒,丧终。帝召元龙回 朝,授翰林院掌院学士,仍是清职文字工作。一直到康熙五十年(乾隆出世)为官26 年后方升任吏部侍郎(组织部副部长),放外任当广西巡抚,做了七年。康熙五十七 年升工部尚书,六十年调任礼部尚书,康熙帝死后他又被雍正派往守护景陵。七年后 回京援例应升,但已无大学士名额,授于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乃兼礼部尚 书。(时年已78岁)雍正11年以老乞休。(清制三品以下官员一般55岁退休——致仕, 无工资),雍正帝加以太子太傅衔,令其子编修陈邦直同归侍养。出京日皇上赐酒 宴,令六部满汉堂官饯送,南归治途将吏送迎。可算荣归故里。二年后雍正帝归天。 新帝弘历登基,改元乾隆元年(1736年)。陈元龙已85岁。新皇仍未忘了他,因太老 了无法重新起用。仍命“在藉食俸”即不用去北京上班,仍可以享受原来的工资待遇。 可惜没多久他就病死了。总算是搭着三朝老臣。乾隆帝惜之赐祭葬(公款办丧事)谥 号文简。 陈元龙一生从34岁入仕,为官48年,除了七年外任官巡抚广西外,(应为两任,清制 外官三年一考)。做朝官41年之久。青壮年时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到60岁时才外放巡 抚,在广西任上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行账灾,兴水利,修河闸,保障两广通道,扩建 省城养济院,立羲学,创育婴堂,建仓贮谷。做了一些好事,也有政绩工程。所以七 年后擢工部尚书,但不知何故在广西七年的运作后被审计出亏空国库。按当时制度应 令主官偿还。可能私蓄不多,康熙也知其并非贪污,私肥。并没有采用极端措施,挂 在帐上。以后,康熙60年转任礼部尚书才一年,康熙死后又去看守康熙帝陵七年.仍无 力偿还,只能在升任大学士(78岁)时作为恩偿,由雍正下召恩免。雍正帝以严明著 称清史,他都认为能免,大概总是不错的——至少他认为陈元龙无故意之侵吞或浪费之 嫌。 上述可见陈元龙一生并无特大的贡献,能被百姓过多传颂,他的出名完全因久传不衰 的传说:乾隆帝是他的儿子。口头传了几佰年,到民国时更有认同此传说与否认此传 说的文字对仗,分别以冯柳堂先生及孟心史(孟森)先生为两种认识的代表人物。因 篇幅,将在此后另立章节介绍。 陈元龙生有二女一子,子陈邦直康熙56年(乙末)就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23岁 时),1733年(雍正十一年)因父亲退归而奉皇命随归, 他在海宁修葺陈园居住斯地 44年之久,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驾幸海宁陈园。也未重新起用他, 1777年(乾隆四 十二年)才逝世,享年83岁。考其原因1、年龄大了。2、官品太小。前二次帝入住陈园 他还健在,皇上非但没有再启用他,连见面的资格都没有(未命晋见)。住在人家里 连主人都不见,只有皇帝能做得出来。 陈世倌——海宁陈家最后一位宰相 研究海宁陈家的学者,无不研读过陈其元(1821—?)的《庸闲斋笔记》。笔记内说因 陈家祖坟得地势之利(子孙中有)位极人臣,有一石八斗芝麻官之数……。此在封建社 会中本是术士常用语,河南(项城)袁世凯家族也有此种传说。原本子孙无尽,反正 总能凑够一石八斗之数,殊不知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皇朝不复存在。宰相也没有了。 而陈世倌也就成了海宁陈家最后一个宰相。也是做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位。 陈世倌,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入翰林(考中过庶吉士),也从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做起,(也做过左中丞,侍读学士)与其堂叔陈元龙不同之处是在康熙帝手下为臣近 20年,多次做过乡试主考官:如康熙五十年做过山东分乡试副考官,顺天武乡试副考 官。康熙五十三年为广东乡试正考官,五十八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五十九年为提督 顺天学政。康熙归天时,陈世倌正在侍读学士(从四品)职位上丁忧,而雍正二年丁 忧毕重回朝堂时,被雍正帝擢为内阁学士(从二品),并外派巡抚山东,(新皇上台 升得很快),朝臣外调又有实权,只要良心未泯,都想有所作为,抚台总管一省,雍 正帝也上疏多从。谁知雍正四年十月,即遭母丧,援例丁忧。这二年多间最不得体的 上疏是“……回教不敬天地不杞神祗,另立宗主(真主也),自为岁年(回历也)党众 盛,(整个伊斯兰社会)济恶害民。请押檄令出教,毁礼拜寺……”这道疏文不知是“预 见太过”,还是涉世未深。幸雍正帝圣明驳其疏,虽也说“此种回教原无一可取之处, 但其来已久……如僧,道,回回喇嘛等其来已久,今无故欲一时改革禁除,不但不能, 徒滋纷扰……。”(真圣明之言)也能看出从事文职官23年后,政治大局观仍很差。丁母 忧回藉后,帝仍命他督修江南水利,又迟误工程,被革职,(看来做工程也不行), 又命他赴曲阜督修文届(再给一次机会)。雍正十三年十月署左副都御史(正三 品),十二月实授(考得雍正帝殡天于十三年八月廿三)。这次调署与实授应均出新 帝乾隆之命。政治及工程都非长处只能用作监察官试试。乾隆二年调授仓场侍郎,三 年改调户部左侍即(正二品)。这两职都是户部系统理财官,三年四月又升左都御 史(从一品),又回监察部门任最高长官。五年九月转工部尚书。六年授文渊阁大学 士(正一品)。七年三月充玉牒馆副总裁,六月教习庶吉士(翰林)(这两项是拿手 本行),也曾亲历淮黄水灾(一线),现场“抗灾”。但被乾隆帝谕为“……且所办理,原 不过就高斌,(此人后来入阁),周学健(都是属下的工部官员),所办之规模,又 何必劳此一番往返乎”?好象是赞惜又好象是调讥:诗翁皇上三十多岁就很幽默。乾隆 九年初给假回藉,自请开缺,帝不允,十月假满,返职,(65岁已过)。放假时帝把 礼部尚书史贻直也提为文渊阁大学士。十年加太子太保十三年命紫禁城骑马(就比同 时的汉相张廷玉少了一个伯爵头衔,也没有进军机)。到了十三年十一月内阁因失察 常例。当时五位阁老除兼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来保,陈大受外,陈世倌史贻直两人被 革职,理由也说得过去——军机大臣事多。可能有疏忽。而且,陈世倌被皇上加了一条 错:浙江人在山东兖州置私产(在山东做过“省长”)。上谕说他“……冀分孔氏余润,岂 大臣所为?”(可见当官不能图财)与现在 ××人到处炒地产一样。“今革职著谕山东巡 抚不准伊在兖州居住”可见皇上恼火)。不到两年十五年八月乾隆40整寿,世倌来京祝 寿,皇上赏还原衔,令回原藉。十六年三月命仍来京入阁办事(仍做他的宰相),兼 管礼部(即礼部尚书的分管领导,如现在的副总理分管××口)乾隆十七年及十九年两 度担任会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二年以“老病乞解任”,乾隆帝再次下了极幽默的上谕,大意是:大学士陈世 倌虽然80岁了,精力还算可以。而且做宰相一职许多年了(16年内给假近一年,被罚 回家近二年)现在要求退休,情词恳切。本来老倦思乡也是常情,更何况在文官大臣 中年岁最高为班联表率。本来我再留他也是可以的。但他说要回家葬母,这是人之常 情。我就不好再留了;好得现在的汉藉大学士还有二位,不必开他缺另补了,先回 去,如一二年后再想回来也是可以来北京做事的。“以昭优念老臣之意”。如此的退法 与他两位前辈陈家宰相(按谱一为祖辈(之遴),于服较疏,一为父辈(于服较近, 元龙与世倌父(诜)乃同祖兄弟)。退休时乾隆还给全俸,退休后按原薪待遇,加了 太子太傅衔,还给了五干两银子,二十三年二月正式“陛辞”还赐一御制诗,曰:“夙夜 勤劳言行醇,多年黄阁赞丝纶。陈情无那逾孔伟,食禄应教例郑均。自是江湖忧未 释,原非桑梓隐而沦。老成归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都说乾隆的诗不好,依我 之见,如此大的存世量几乎可算“出口成诗了”!他是皇帝敢于表露,当时也无人敢说 不好,即使是纪晓岚。(历史上被他重用为左都御史)(当然是在陈世倌之后)。—— 不比普通文士羞于“出丑”,发表“作品”慎重。如乾隆只出精品也一定不差。 批准退休的上谕还告诫他不要学张廷玉。因为张廷玉退休回家后被劾,被夺伯爵头 衔。巧的是陈世馆真的“听话”,非但不做坏事,家也没回成,未动身当年四月份就死 了,皇上又破费了一千两银子,(烧纸钱)。并谥号文勤。 诸位看官:到此应知小子开篇称述三位前辈虽有政绩不算斐然,言之不谬。但也应看 到,在皇权一统,君主又英明时,能从一介寒士熬成正一品的当朝大学士也决非偶 然。清代考察官员的标准以守(操守),才(能),政,年(令)为四格,分三等, 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否则就要开缺或者受处分了!虽不能完全做 到公平,但要几十年不露败绩,还要步步高升也决非侥幸。其中操守又为最先。所以 三人都无贪之考。而且盐官(海宁80年代前县治)民谣流传 “陈府大学士,有腿没裤 子,南瓜当正煮,三日吃两次”。是讥?是赞?各见仁智。陈家历代也以“清贵”为诩。 四朝三丞相之下句为“六部五尚书。清代陈家历尚书巡抚一级的官凡十一人之多。六部 五尚书当非虚言,可能除了兵部吧! 2004清明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