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几度夕阳

岁月,是否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吗?
正文

我的唯一一次相亲(待写)

(2007-05-25 12:02:51) 下一个
若干年前我在美国的某研究所上学。六月,我找到了一个政府部门的暑期工。第一天去报到时,要到另外一栋楼去填一大堆表格,而后还要培训,体检,按手指模等等,手续繁琐,一点不比正式工少。到了办公室,面试我的那个人向我介绍各位,其中一位竟然是我在国内T大的校友,仔细一瞧,这不是刚才填表时来问我是否新来的暑期工的那位前辈吗?后来她才告诉我,当她听说新来的暑期工是T大来的小姑娘后,特地跑到办手续那儿去先睹为快,估计那时美国政府部门里的留学生很少见吧。

她让我称呼她T老师,原来她是T大的老毕业生,出国前也是我系的老师。这样很好。因为在国外同事之间,包括老板和雇员之间都直呼其名,这很不符合中国人讲礼貌的习惯。称呼老师很好,一是从各个角度来说,她都是我的前辈;二是免去了关于年龄的考虑,不用想是称呼“阿姨”合适呢,还是“伯母”好。

在这个政府部门,华人还是挺多的。象面试我的那位就是,不过大多是第二,三代华裔了,不会说中文。象T老师这样改革开放后才出来留学的,算是比较另类。过了两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华人都有一个外国姓,比如有个“玩具”先生,有个年轻的ABC姓“路易”。后来跟“玩具”先生闲聊时才知道,他们祖籍都是广东台山。早年华人乘船在美国登陆时,由移民官一个一个地问姓什么,那些移民通过翻译听懂问题后用家乡话回答,移民官就一个一个用音译的方式记下来,成为他们姓名的官方写法。“玩具”先生姓“蔡”,“路易”呢,实际姓“雷”。另外,我还第一次听说了.Paper Name。 想想华人这么注重传宗接代的民族,为了寻求更好的前景,为了和家人团聚,有些人在当年用别人的证件来美国,以至后人不得不姓别人的姓,真是很让人心酸。

可能因为这些老移民很少见到大陆来的留学生,尤其象我这样年纪比较轻的自费留学生吧,“玩具”先生很喜欢在中午午休时间来跟我聊天,总想探听我家是什么来头。我告诉他,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出国越来越容易了,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来美国读硕士读博士,一点也不稀奇。他说几十年前他来美国时,美国很排华,很多华人男性都是光棍,就是回家乡找了老婆也带不过来(受当时移民法所限制)。后来他打听到有个法案,就是如果华人在美国军队服一定年限的兵役,就可以回国讨老婆合法带到美国来。也不是你想服兵役就能服的,还要人家收你才行。幸好玩具先生个子比较高,我认识他时他都快退休了,还都挺高的,年轻时在华人中间(尤其是广东人中)肯定是鹤立鸡群的。

于是,他在美国陆军服了几年兵役后就回台山娶了个漂亮老婆带回美国,后来陆续生了一男二女三个孩子。他总是说话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他们的家底,尤其是几个孩子的情况,比如,他们都是名校毕业啦,他们一毕业就都买了房子啦,头款都是玩具先生和太太付的,因为不能厚此薄彼嘛。玩具先生和太太一生勤勤俭俭,加上都是专业工作,收入比一般在餐馆工作的老华人不知高了多少倍,加上玩具先生的政府工作稳定得不得了,每几年就加薪一次,所以很早一家人就在一个很好的社区买了房子。美中不足的是,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太严重了,他们刚搬过去时,那条街都是白人,他们都指责前屋主,怎么可以把房子卖给中国人呢?还有些人嚷嚷着要卖房搬走。这太让人伤心了。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