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也是一种无奈与苍老。不管年龄多大,经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总是希望风儿吹过,带起片片涟漪,涌起层层水涛,掀起滔天的巨浪,将那沉淀水底的淤积尽情宣泄...
个人资料
占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如来” 新解

(2015-07-29 05:14:05) 下一个
闲看杂书,看到一段对“如来”的解释;如,好像,仿佛,似曾的意思,是一种假设,如来,如来,其实根本就没有来,通常说道如来会联想到大肚弥勒佛,人们把弥勒佛也称作“如来佛”,若依照“如来”的本意,佛教的佛根本就没有具象的形体,就像天主教基督教只有玛丽亚和基督的形象而没有上帝的形象,穆斯林的阿拉或真主也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作为一大教派的佛教应该也是没有“佛”这个形象才对。宗教只有在虚无中才有神秘感,让人产生敬畏,一旦拟人化或形象化难免会流俗,失去很多魅力和敬畏,假设没有那个大肚和尚,如来佛的形象定会千人千样,每个信佛的人心中都自有一团神秘,有个如到眼前的虚无的佛。弥勒佛的地位应该只是佛门众佛中的一尊大佛,是无形佛祖与人沟通的信息传递者,这个信使具体到人就是释迦摩尼,就像穆斯林的穆哈穆德,基督教的基督,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这些故事传递教义的精髓,感化未曾入教的人们。佛祖如来只是如来而已,世间没有任何人见过真身,包括释迦摩尼本人。中国人自身杜撰的那些鬼神更是完全人间化,天上的玉皇大帝,地狱里的阎王爷,二十八星宿,黑白无常,张果老,何仙姑,...... 各个有形有样,有俊有丑,更加可提的是人人皆可成仙得道,只要修炼得法。以人为大,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古到今贯穿始终,西游记更将一只猴子封为“齐天大圣”,一只定海神针搅得天宫乱作一团,若是真有敬畏民间绝不会有这么多传说。中国人只信眼前看到的,手里摸到的,虚无虽诱人向往,终究不能当饭吃,太实际现实的人只能生活在烦恼与庸俗中,解脱无望。悲耶,喜耶,法力无边的佛祖到中国都给屈降了,唉, 好死不如赖活着,凑合着吧。

写了一段,又觉着意犹未尽,接着写写吧。

 “如”的字义是好像,貌似,仿佛,似曾,带有假设的意思,“如来”既是好像来了,其实没来的意思。心有念想,身边无助,想到了佛,佛就好像来了,在你身边在你心中,帮你度过一时的心劫,伴你迈过一瞬的沟坎,重拾勇气和信心。“如来”本意应该如此,最终还是靠你自己,就像基督教的说法,“God only help the people who help themselves." 谁能想到“如来”到了中国完全变得有模有样了,人们倒也省事懒得去虔诚去想象,遇到想不开的,渴求什么愿望的,丢两个钱,请几柱香,到大肚和尚脚下磕几个头,然后就等着收利见好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长,却始终跳不出自己画的这个小圈圈,走不出物质的俗念,精神上从来就没有过固定的信仰和追求。人生苦短本是一种自勉,用到现实却成了急功近利;太现实太实在让人们无利不起早,什么事都要“短平快”,贪利贪名贪图安逸让现实的人们不知道还有精神二字,明人自明,愚人自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取常译),自古以来“为上智下愚而不移”,封建儒教岂是一个来都没来的“如来”可以撼动,任何宗教到了中国都会变味儿,更何谈那些当代的思想思潮,一切皆为我用,语言文字就是条变色龙,怎么解释怎么是,翻云覆雨,信口雌黄,老祖宗早就把话放在这儿了。中国人,还是那句话“凑合活着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又馨 回复 悄悄话 再细读搏主的文章,我想到“清静”这两个字的纯粹性。从个人的角度看,在这大千世界,清静多是修养者的一份心意,不一定需要有虚无飘渺的境界的牵引,只需要有一些能使自己沉静下来的志趣就可以引领自己往内心安宁的方向去。换句话说,清高不是虚谈来的,不妨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与俗务不相干的志趣事情上面,那样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会踏实又沉静多了。
又馨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好,如来是根本没有来,是一种难以抵达的境界。但是,我愿意相信这样的境界是可信的,相信它是会来的。也许正因为这种向善的信力,人们才说佛在心中,佛是你我他,佛陪伴我们的成长。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其实说的还是信仰与我们同在,并非狂妄到以为自己修养到顶的意思。

至于国人把多种信仰具体形象化,通俗化,这种情况是很多信仰都常见的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好奇怪与批评的。只要人心向善,信仰的层次,形式和表达方法都属于各自应该互相尊重的文化内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