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蒋介石拉拢白崇禧的几封电报 /史洛

(2009-09-09 06:16:16) 下一个

蒋介石拉拢白崇禧的几封电报

史洛


      
大溪档案,世所注目。原先估计,其中应该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有关材料。殊不料检阅之下,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在此前后的材料,居然少有涉及这一大事件的。至于是当时没有形成什么材料,抑或事后没有保存,甚至有意在整理时另行处理,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核。说到底,档案,以及档案的整理公布,都不可能背离档案所有者的意愿和根本利益。明白这一点,对于大溪档案中没有四一二的材料,并不会感到惊讶。

        但是,在翻阅这一时期的材料时,看到几份涉及蒋介石、白崇禧关系的电报,倒也不无意思。两人间纠葛不少,恩恩怨怨,很是为人注目。大溪档案中几份192723月间蒋、白与何应钦之间的来往电报,对于了解蒋白之间的情况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

        这一年的222日,在南昌的蒋介石亲手拟发了两封电报。

        一封是给白崇禧的《电》:

            白总指挥勋鉴:介密。兄在东路,武汉情形复杂,痛苦不堪,于是望兄回部襄助之心更切。惟事实必不能离开东路,且敬之兄惜重异甚。如兄不能离开东路,中意另成一军,俾可发展宏图,以成伟业也。何如,盼复。中正。○

        电文中的“东路”,是指北伐军的东路军,其时白正在此指挥军事。所谓“武汉情况复杂,痛苦不堪”云云,当指蒋与时在武汉的国民党中央间的斗争复杂,盼望得到白崇禧的支持。“敬之”,是何应钦的字,当时人习惯,不能直呼他人名姓,必须称表字以示尊重。“中”,则是蒋介石蒋中正的自称。这封电报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蒋很看重白,打算给白崇禧一支军队,以图拉拢白崇禧。但是,“盼复”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白崇禧的回忆录中对此一无记载,不知是忘记了,还是根本就不屑于记。电末的“○”,则是代表发电日期的韵目代码,正式的电文中,就是“祗”。

        另一封是给何应钦的《养电》:

            何总指挥勋鉴:健生兄应在前方或回部服务,望兄酌夺电复。中意,如沪宁未免以前,彼在东路裹助较有益,以各师长未有如其之能也。如慰留,望兄直接电留。中正。○

        白崇禧字健生,故在电文中以此称呼。此电中可见蒋对白的评价很高,“各师长未有如其之能也”,这当是蒋要拉拢白的重要原因。当然,政治态度的一致,也很紧要,从《电》中蒋对白明言自己对武汉的态度可知,两人间,乃至当时蒋与桂系间,决非泛泛之交。但是,所谓“慰留”云云,又透露出白崇禧有离去之意。是否梁园虽好,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呢?蒋要拉白,白反要离开,个中经过,70多年后已经难以尽知详情了。但是,半个月后蒋介石又致白崇禧一电,即36日的《鱼电》:

            白总指挥勋鉴:○密。微电悉。总计划及训令已于日前颂发,本日想已接到矣。中预备交卸军政,以后任免人员须经军事委员会之通过,必多不便,故承敬之兄之请,已发表兄兼第十三军军长,编配部队除新编一二两师外,其余待与敬兄妥商后再行拨编。中正。○

        此时,蒋与武汉之间趋于激烈,占不了上风,所以电文中有“预备交卸军政”的说法。而此电的要旨在于拉白崇禧一把,急切间先让白尝一点甜头,平地里就得一军长干干,岂不美哉!偏偏白崇禧并不领情。他要到12天以后,318日才从嘉兴发给蒋《巧电》。蒋介石收到此电是在2天后,即20日。电报原文大溪档案中没有收存,但有摘由单:

            摘由:承总座任命职为十二军军长,电今已奉悉,惟职向不愿带兵,职拟苏皖定后仍遵总座前谕,回部服务。请收回十二军军长成命。

        在台湾抄录这些电报时时间紧迫,不及仔细核对,故而两份材料中部队番号不一,但是蒋要让白领导一个军却是明白无误的。军阀时代,一个小小连长尚且是半个皇上,更遑论堂堂军长。白崇禧却推辞了。或许如同电报中所说,“向不愿带兵”,是他的天性使然。或许以白的聪明,不难明白这是蒋的计谋,而且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之间此时关系很好,并不愿为蒋所用。从白崇禧收到蒋要他担任军长的电报,到复电报辞,前后长达12天。此间可能是白崇禧本人在斟酌取舍,也不能排斥李、白、黄之间有过磋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结果总是桂系领导人物拒绝了蒋介石抛出的诱饵。当然,这时候蒋桂间还是“大方向一致”的,并未到交恶的程度。这从后来蒋白在上海还是配合密切相互为用足以证明。而在当时,蒋知道白的态度以后,也只是批示:

            蒋批:望勿固辞军长,而前长职务亦照前兼任。

        可以说是淡然处之,表面上并不因此而对白马上有所举动。白崇禧人称“小诸葛”,能在广西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说明了他的才干应该有过人之处。蒋介石毕竟一代枭雄,应有识人之才,欣赏白的才干,希望将他招致麾下,当然也在情理之中。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恩恩怨怨,一直延续到蒋介石去台湾还不曾完结。这些都是后话了

《档案与史学》 2001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