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个上海70后工薪家庭的理财故事。中国梦比美国梦更现实,更易实现zt

(2009-08-15 03:08:51) 下一个
一个上海本地普通70后工薪家庭的理财故事。中国梦比美国梦更现实,更容易实现。

(625 reads)

时间: 2009-8-04 周二, 17:00


--------------------------------------------------------------------------------

作者:sealion


今天我36岁虚岁了,工作12年。目前拥有源深地区二房一套(大概100平米),三房一套(大概140平米),现金股票等大概价值x百万,保险大概每年交2万左右,车子一辆,小孩4岁就读浦幼儿园。
先从97年毕业工作开始写起吧。

97年从大学毕业,找工作已经有点困难了,不过没有像现在那么困难。当时通过社会招聘和熟人介绍,找到两份工作,一份是在证券公司,一份在银行。在咨询了熟人后,最后去了证券公司。
现在大家都认为证券公司是一个香饽饽,但是我那时真的没有一点香饽饽的感觉。这个证券公司是一个国企,总部在外地。进公司后,工资2000块出头一点,(这个工资持续了大概2年吧),当时真的羡慕那些去了外资公司的同学,特别是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学,虽然累点,但起薪水就是高。不过,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好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97年恰逢香港回归,公司借机每人都发了过节费,大概有2000元。那时对于我而言,2000元就是一笔巨款呀,这个开心呀。你想刚报道没有几天,就有2000元巨款到手,真的开心。
有人说,2000元就把你开心的这样!但对于我,是的。我来自上海的一个郊区。父母都是普通的人,还有一个哥哥。我的感觉是家里不是拮据的那种,但也不是有钱的那种。反正母亲用钱总是算着用的,有时我都觉得她抠得可以,这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对于这样家庭背景的人,一下子有2000元到手,感觉自己到这个单位真是值了。
公司在市区,而我的家在郊区。我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抱着一定要在市区买房的决心,一是有点要摆脱乡下人的感觉,二是在毕业找工作时吃够了家在郊区的苦,很多公司一看到你家在郊区就根本不给你机会了。
家里没有钱,只能靠自己了。当时的房价不高,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身无分文的人而言,根本就不敢买房。为了省钱,我就住在父母家里,每天乘公车上下班。虽然公司那时有班车,但班车的最近的点离我家也很远。每天9点上班,我基本6点就起来了,6点一刻到20分就要出门了,坐一辆公交车,基本上是终点站到终点站,然后再班车点等班车来。这样的日子我一直到2003年我结婚才告一段落。一个高中同学,他家里有钱,他毕业后,家里帮他在曲阳买了一个一室。我那个羡慕哦。。。。。
在证券公司,好的是有点年终奖,但根本不是外面人所想象的那么多(直到我最后离开证券公司,我都没有拿到超过5万的年终奖)。我拿到工资,基本留一点够用的零花钱,其他的钱都交到母亲那里,她都帮我存了起来。放在她那里,我总是放心的。具体我都忘了每月存多少钱,但基本上大头都存起来了。那时候,还买了5000元债券,大概98年吧公司承销发行的。利率是3年8%,5年9%。我基本就到了5年后才去兑现的,整整45%呀。
在证券公司做,有些福利是好的。比如中饭是不用出钱的,比如手机费是可以按额度报销的。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领导们是公司配发的,而我们,公司就赔给我们每人一个CALL机,还是国脉中文台的。后来,公司开始说可以给我们报销手机费,大概每月100吧,我就去买了一个手机,好像是西门子C2588,那时还要交给移动公司一笔什么费用,好像有3000多元的,不过过了3-4个月后,这笔费用就取消了。这给我很大的教训,就是不要太赶时髦。
由于胆子比较小,怕被抓。因此我没有炒股票。其实在证券公司里,除了个别人之外,很多人根本也就和散户一样的,没有什么必然赚钱的,内部消息很多也都是骗人的。现在回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进入股市。
到了2002年,工资基本涨到了5000-6000元。而储蓄大概也有10多万了。这时,办公室里的人都在讨论买房,而同事们也开始纷纷买房,于是自己也动了买房的心。现在回想起来,证券公司的人还真的对经济很敏感,而且有时人来疯也是好的。
说起这个储蓄,基本都是靠省下来的。很久之后,部门领导和我讨论的时候,我说“你挣的多,我会省”,这就是来钱的途径。说起这个领导,他赚得比我多的不是一点点,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现在绝对没有我资产或者钱多。他的钱都成了名牌包包、手表和手机、CLUB消费等。当然我不是说他的生活方式不对,每人有每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但是千万不要奢望面面俱到,除非你非常出类拔萃,而我自认不是这样的人。对于我,要钱要买房,可靠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存钱,牺牲部分的消费。虽然压缩消费,但对于一些需要的交际,我还是会交际的,我也不是把自己弄得像瘪三的那类人。
对了,要插一件事。保险一定要买的(我不是保险公司推销的)。可能自己大学专业的缘故,97年一毕业我就自己找人买了养老险。中国人寿的递增养老保险,一共缴2000元/年,以后可以大概拿1.5万/年。这保险没有想过要赚钱,但的确是赚到了。说起保险公司,我的大学同学说要买外资公司的,因为他们的财务稳健,的确按照我们所学的,在那时中资的公司都差的可以,四大国有银行都技术性破产了。但是我还是买了中资的,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寿是不可能倒的,因为如果它倒闭了,那么就意味着人民币完蛋了,不值钱了,即使投保外资公司,外资公司将来支付的也是人民币,那还有什么用呢?现在回看,那家保险公司的母公司已经破产成为美国的国有企业了,而中国人寿却活得很滋润。
回到买房。
看到同事们纷纷买房,心里很急。于是下定决心要买房。由于钱的局限,因此给自己划了一个框:总价不能超过60万。因为这样我的首付够,而且每月还贷大概2000多元,大概占我工资的50%不到。这样不影响我的生活,毕竟2000元的日子我已经过了那么久了,不会不适应。但若低于2000元,估计我也适应不了了。
在买房的时候,我留了一个心眼,那就是这房子一定是要投资和自住两相宜的。我的同事一直都说我,他们的消费就是消费,而我的消费总要考虑投资。可能是的,但我也没有认为这点不好。毕竟很大一笔投资,万一将来自己失业了还不起贷款了,总要把这个房子抛掉的。如果考虑好投资会比较好。
在这种考虑下,我目标投向了市中心区和浦东。但是市中心区的房子太贵了,都超过了60万的预算,于是只好到浦东。恰好一个朋友介绍了源深体育中心附近的一个楼盘,考虑到这地方离陆家嘴近,而且附近的小区是区政府官员的住宿区,因此就下定决心买了。其实,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想法,那就是体育中心附近基本上都是区域内最好的地段,因此我很喜欢。后来这里成了学区房,成为一个热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定好这个小区,我就等开盘的消息。但那时开盘根本就没有消息,也没有人排队。我朋友在浦东工作,就帮我留意。一天他告诉我开盘了,我就赶到浦东。走进售楼处,里边没有什么人的,就一个模型沙盘。我就问售楼员房价,然后拿60万一个个套。终于发现一个低楼层的2房符合预算。当时根本没有楼层、朝向的概念,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超过60万。结果,还有97折的优惠。
在付了首付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此生第一套房子终于搞定。
有趣的是,在我买房后,我的死党也纷纷开始买房。看来,是需要一个刺激的,要人来疯的。
说起买房,首付,贷款。我有一个观念,那就是贷款一定要贷足,即使你有钱能够一次付清,也一定要贷款,而且要贷的时间长点,不要怕多付利息给银行。人的收入一般是随工作年限而增长的,因此不要怕贷款;而自己手头要有钱,因为一则投资机会可能随时就会来到,你要做好准备,二则手里有点闲钱,心里比较安稳;贷款期限长,是因为这样的话,每个月付给银行的就相应少点,自己的生活水准不止于下降的利害。
我认识一个人,应该算是一个有点钱的人。买房前,日子过得比较滋润的。和女朋友两个开开心心的,逛街买东西也不太考虑价格的。开始准备结婚后,就买房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少负债,尽快还钱。结果他的积蓄全部用光(结果装修的钱都没有),之后和女朋友逛街的时候对价格开始超级敏感,对女朋友买东西也开始有微词了,最后女朋友也不和他逛街了。你说,这又何苦呢。
当然,贷款给人的心里压力很大的。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妈已想到我贷了40多万的款,晚上都睡不着觉;而我的丈人在他女儿答应嫁给我,直到我有40多万贷款的时候,还是很有顾虑的。不过,随着现在的状况,他们的想法已经慢慢得给我扭转过来了。不过,如果让他们这样贷款,他们绝对是不肯也不敢的。
买方的时候还没有女朋友(原来的那个吹了)。那时家里人比较急,因为要奔30了,而我的哥哥的孩子也已经要读小学了。于是家里人忙着介绍,我也本着开放的态度看了很多。反正不要不好意思,看看总是没有错的。最后碰到了一个好女孩,也最终成为了我老婆。
说起找老婆,我发现老话是对的,那就是一定要门当户对。我老婆也是郊区的,和我一个区的。家里背景和我家差不多,但是稍微比我家好点,也有一个哥哥。可能同一个地区、基本同样的背景的缘故,我老婆是也是那种比较节俭的,而且很大气(某种程度上,比我还大气)。她不喜欢乱花钱,但必要的钱一定会花。在谈朋友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她能坐公交车的,绝对不会打的。而我却正好相反。
03年年底我们结婚了,结婚后就住到了我买的那新房里。对了新房是03年交房的。交房后开始装修。这时已经认识了还不是老婆的女朋友,于是总要征求意见。她给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成为我家以后装修的标准模式:不能搬走的一般弄弄,能搬走的买好点的。当然一般弄弄,我们材料还是买好的,只是吊顶之类的花哨能少怎少,能不弄就不弄。结果房子的装修大概只花了不到6万(不包括家具和电器)。其实能省的就省了,房子只要自己住着舒服就可以了,花哨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说取个好老婆很重要。
结婚其实我们还小赚了一笔,那就是结婚酒席上大人们给的人情,那笔钱我们都存起来了。
结婚后,我和LP的收入就并在了一起。我LP的工资和我差不多。这时我的月收入大概已经有8000-10000了,而我老婆大概也有这么多。我们开了一个账户,把所有的钱都开始存起来,包括结婚的那笔钱。对了,结婚后我们开始给双方父母钱,大概每家每月1000。其实,我LP自己有一套房(他们家是拆迁的,因此她也有一套房的),那套房一直出租着,她结婚后,丈母娘要把租金给我们,但是我们回绝了,还是给他们用比较好,我们也不缺钱。
后来算了算,我们每年大概可以存下来20万左右。因为双方还有年终奖。这时,我有点开始想投资股票,但是股市也不好,我胆子又小。正好市场刚刚推出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于是小试了,记得一个是申万巴黎盛利精选,一个天治财富,是通过浦发银行的一个同学买的,她还退了100块钱给我们。不过,买好后就一直跌,我们也不敢继续投资。其实现在想想,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但我们不敢,于是就将所有的钱全部投入了货币基金,记得是招商现金增值,但后来又转成华安现金富利,因为后者的收益好点。不过,货币基金稳是稳,但收益还是很低的。不过,我们心也不贪。每月的工资,到期的存款就慢慢的全部转入货币基金。记得,那时我妈笑我们,一到周末就去银行,好像我们有多少钱似的。其实,我发现,多去去银行总是好的,至少多了解了解银行的产品。
04年,在住到新房没有多久后,老婆怀孕了。为了照顾方便,我和LP举家搬回了丈人丈母家。也可以搬回我家,但婆媳关系总是一个难题,因此还是搬到丈人丈母家比较方便。在这里要赞一下丈人丈母。我们在丈人丈母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丈人丈母没有一句怨言。可能他们也会有,但他们从来不表露。再这里,要谢谢他们了。
搬回去后,新房就空出来了。我们就把它出租出去了。虽然有人说,那么新的房子,包括家具等,你们是否舍得。但我的想法却是,至少在孩子读幼儿园之前,我们不可能回来的。这样至少要4年,这段时间房子空关也是空关,家具电器都折旧的,装修也老了。或许,你回来后还要重新装修。索性不如出租,这些年的租金也够将来的装修了。于是,房子就以4500多/月的价格出租了。这时真的佩服自己的眼光,这房子自从出租后,从来没有断过,总是很紧俏的。目前还在出租中,租金已稍微有所上涨。这笔钱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足够COVER房贷和给双方父母的钱了。
住在丈人丈母家,还有一点好处。我们的生活费用省了,至少不用自己每天买菜了,水电煤气费我们也不出了。
到了05年,我们手头已经有了蛮多钱了,大概50-60万吧。老婆原来结婚前存了大概有20万。她有一个很好的存钱方式,那就是每个月都存一笔钱,存一年。这样一年后,每个月都有一笔钱到账了,心里感觉会很好的,而且利息收入还比活期要高。
05年年中,小孩出生了。很多人说,小孩出生后开支就大了,但我们的感觉是在一岁前,开支还是可以的。一则,我们尽量母乳喂养,不是为了省奶粉钱,而是母乳喂养对小孩身体好;二则,人家送的奶粉、尿不湿、小孩衣服太多了,用不掉,特别是小孩衣服,后来一看还有很多都没有穿过。这也可能我们双方都是郊区人,双方亲戚朋友同学比较多的缘故吧。
05年底,我的公司倒闭了。虽然国有公司有人会接盘的,但是我心理上开始了辞职走人的准备,这最终导致了07年我从证券公司辞职了。这次辞职现在有点后悔,但没有后悔药吃的。
虽然公司倒闭了,但我觉得股市开始要好转了。于是和老婆商量,开始将资金从货币基金转入股票基金。我胆子还是小的,只转了部分,记得是中银增长正好认购,大概06年春节的时候。我老婆说,既然你看好,为什么不把钱全部投入呢。在她的坚持下,终于我们将所有的资金全部转入了股票基金。巧的是,当时公司正在推荐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和上投阿尔法,于是就买了他们,就当支持做经纪业务的同事一把,结果这两个基金是当年的第一名和第三名,这是后话。
后来我们的钱就一直进股市,主要是股票基金。当然这是心里也按耐不住了,就用老婆的名义开了一个帐户,转了部分资金进去,开始自己炒股票了。虽然也是赚钱的,但实话实说,并没有原来想象的赚得多(没有基金赚得多)。虽然自己是专业人士,但是心理作用也罢,还是什么原因也罢,赚得一般般。我LP说你做做虚拟的、介绍的股票都比较好,实际做自己的就是不好。其实就是这样的,自己的钱自己做是会有压力的,再说我本来就是胆子小的人。
在06年的时候,我们取出了部分钱,去结清了房子的商业贷款,本来公积金贷款也要还的,在我的坚持下,我们最终没有还,剩下了公积金贷款。这次的还款,我一直后悔。因为07年股市还是大涨的,总是觉得自己少赚了。不过还了也就还了吧,至少每月到手的现金多了,到手后我们还是放入股票和股票基金。
06年我们还买了车,一辆桑车3000,牌照费大概4万多。买车是因为小孩出生后,有车比较方便;买桑车是因为维修方便,而且说实话,自从02年拿好驾驶证后,我还没有真正开过车,桑车如果撞坏了,也不至于太心疼。另外,这桑车我们也赚钱小外快的,但是不多,只能补贴一汽油费(其实汽油费都不够)。现在这车子就停在小区的地下车库,一周我们开一次。有点后悔买车。
06年转到新公司(原公司换个名而已),收入是增长的,大概可以到15000/月了。股票账户的钱在持续增长中。但我始终认为工资是根本,股票的钱只能给我一个开心。我有一个朋友以炒股票为职业,成为炒股票的自由职业者。我佩服他的勇气,羡慕他的洒脱态度,但换成我,绝然不行的。
06年-07年的4月,基本是很平淡的,基本上就是炒股票,把钱转入基金和股票账户。
这时候还不断教育丈母和老妈,让他们投钱炒股票和买基金。结果还真鼓动成功了,他们都投钱给我们和基金。这笔钱都赚了,但也亏了,为什么亏了,后面就知道了。
说起我妈的投资,其实早在2001年,她就买了封闭式基金。但随后就一直深套,不过由于不是生活必需的钱,因此她也没有去管它。结果到了2006年,终于大赚钱。而我哥的投资,他家里出点事,而他的钱都在股市里,结果无奈割肉换钱,结果错过牛市。这说明了,千万不要把急需的钱都投入股市,投入股市后要做长期作战的打算。
偏离一下炒股票的跑道。说点其他的事。
一是要努力争取工资以外的收入。我们其实除了房租外,也在努力争取其他的收入。比如在证券公司做的时候,争取客户到自己公司开户做交易,公司是有交易佣金提成的。我就介绍了朋友来开户做交易,当然给与朋友的佣金费率要比外面的低。这样对于朋友也有交待,朋友不亏,我也有赚。这样每月也有1千左右的收入,当然也要看市场好坏的,好的时候多点,差的时候少点;
二是财务的集中管理。我们有一张卡,这张卡和帐户是我们理财专用的,所有的基金、存款、银行理财产品都在这张卡上,连股票帐户的第三方存管也在这帐户上。每次,我们有收入的时候,在留出相应的现金放入其他一张卡后,其他所有的现金全部存入这张卡,这钱我们基本不取出的,当然后来买房时我们从中取钱的。我们还有另外一张借记卡,连接水电煤气电话,小孩的托费等,另外有一张贷记卡,平时消费尽量拉卡,而且集中拉这张卡。每月领工资的时候,就还卡,存入借记卡必要的钱,留一点现金,其他就存入那种不取出来的卡了。
那张贷记卡,我还办了一张附属卡给我的老婆。我们尽量的拉这卡。老婆公司有时候公司付款,如果可以个人支付,我LP就拉这卡。有时候,我们去超市买小东西,我们也问是否可以拉卡。我丈母一直笑我们,不过我们还是坚持。现在连丈母我们都给办了一张附属卡,丈母开始学起了拉卡的生活。为什么尽量拉卡,因为一则财务管理清楚,知道自己用了什么怎么用的,二则可以由积分。我们办的是工商银行的卡,20000积分可以换50元的联华OK卡,这OK卡给我丈母和我妈,他们也可以小开心一吧,有时给小孩买买小零食也是好的。我们的手机积分也换了OK卡的积点的。其他东西也可以换,但我们觉得不实用。
这里要赞一下工商银行的卡。有时的活动还真不错。一次快递给我们了一套乐扣乐扣,一次快递给我们了一个电饭煲。我们都还搞不清楚,后来才知道有一个什么一个季度拉满多少送东西的活动。也算小惊喜一下
回到炒股票。

我们继续将资金转入股票和基金。出于对自己的不太信任,也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我们没有将资金全部自己操作投资股票。而是基本按照60%对40%的比例进入基金和股票。当然,我们还买了一点银行理财产品,记得是民生银行的一款产品,2年,年率4.2%,半年付一次利息。这款产品还推荐给了丈母。结果我们住的地方没有民生银行,还要开车去市区买。丈母娘看到其他老头老太排队买,就感叹道“到底上海人脑子活”。不过,我丈母娘现在也算脑子活的一类人了。对于他们这样年纪的,其实这样的产品挺好的,根本没有必要进入股市,除非他们想调节一下情绪。
幸运的是,股票市场一直很好。好到不能令人相信,我们的资产也就在慢慢的增加。

在资产增加的同时,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子里,那就是炒股票是为了什么??为了钱多,那么钱多了又怎样?继续留在股市,钱始终是一个符号而已。可能这是个哲学问题,自己也没有办法搞清楚,但有时总在想。
小孩2007年已经2岁了,到了2008年就要读幼儿园了,这时就开始考虑起小孩读书的事情了。小孩的户口在丈人丈母家,因为打预防针之类比较方便,但是在丈人丈母家附近没有好的幼儿园。而我那套房子正好就是对口浦南路幼儿园的,听说这幼儿园比较好,所以就开始打算搬回去了。这时,一个问题产生了。那就是原来的房子是两房,太小了。我们两个要工作,没有办法带小孩,需要请一个保姆。但是LP不放心外面的人,说即使请了保姆,也要有一个老人在家看着。如果这样,索性就让老人搬过去和我们一起住。这样,三房就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了。
小孩要读浦南路幼儿园,老人要接送,因此新房子不能太远。因此我们锁定了源深路、张扬路、南洋经路、杨高路之间的区域。开始了看房的过程

到了2007年4月,算了一下,我们股票、基金、现金等总共大概已经有了160万左右。不要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了,我们也不太清楚,估计是因为股票市场比较好,而我们不断有资金注入的缘故吧。
开始准备买房,不过还是延续之前的套路,我们决定以160万为限。
说起买这个三房,老人们是不同意的。他们觉得凑合一下二房也能住,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钱去买三房,或者把二房卖了去换三房。说实话,我们觉得二房不行,我们也想过换房,但是小孩读幼儿园需要户口在那个二房,我们不可能把二房卖了的。那买个一房呢?我们也想过,不过附近的区域基本没有一房的。
看房在锁定区域后,从报纸上刊房源,然后打电话给中介。有趣的是,报纸上的房源在打电话过去后,总是没有了。中介总给你介绍其他的房源,总价总是比你的预算高那么一点,让你总感觉垫一下脚能够够到,就这样垫一下,垫一下,最终的房子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的预算。

2007年4月,这个区域的房子大概还在1.5W/平米左右。我们看了有新天家园、第五大道、申立苑、陆家嘴花园一期、盛世年华等
新天家园的房子是二楼复三楼的,装修很好,我们很动心。结果业主要求全额现金。最终还跳价。我们最讨厌跳价,所以就拒绝了;
第五大道的房子是一楼的。第五大道小区还不错,栋距也大,但是因为是一楼,家里人不喜欢,于是作罢。
申立苑是12楼复13楼的,实际使用面积比产证上要大,但是小区比较老,同时房子不是南北通的,因此不做考虑。
陆家嘴花园一期的房子基本在踏入房子的那一霎那我们就否决了,装修比较老,房型比较怪,厅和阳台是一体的,两个小房间是朝北的而且很小。
盛世年华的房子和小区真的很灵。但是我LP一票否决,因为她认为水的区域太大了,一则养蚊子,二则小孩将来玩不安全。买房当然是大家开心的事,既然她这样说,那就否决这个小区。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盛世年华很灵的。

我们本来也希望陆家嘴花园二期,但是一则比较贵,二则根本没有什么房源出来,所以也就死心了。
一路看房,一路否决。结果房价就在这个时候起飞了,那个涨呀,真是叫人赤了脚也追不上。幸运的是,同期股市也是一路飙升,我们的资产也在上升。有了这个后盾,我们的预算也就一路增加,结果发现中介介绍的房子价格总是比我们的预算高了那么一点。这里要赞一下我们的中介的一个小伙子,很热忱的,不虚伪的那种热忱。不过他们公司不太好,感觉总是价格比较高。这个小伙子现在跳槽了,我公司卖房的时候,我第一时间通知了他,也算是我没有通过他买房的补偿吧。
到了2007年9月,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被房价、房子折磨得精疲力尽。每次看房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浦东,虽然有汽车,但我们还是很累,所以决定速战速决。我LP已经开始决定放弃买房,而我则坚持要买。这点我好像比我老婆胆子要大。
最后在家庭内部小吵之后,我们决定买下陆家嘴花园旁边灰褐色立面的那个小区内的一套三房(小区名就不透露了),总价大概300多万。我们的股票资产那时候大概也有300万了。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初的预算了,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的资产还会增加的,毕竟那时的股市一片牛气,大家都非常看好,我们也不例外。
买这个房子很有趣。直到最后交房时,我们才真正看到房子的内部。因为原来这房子是温州人买的,被二房东群租出去了。而租客又不让我们去看房。我们只能通过中介看高楼层同样户型的房子来了解房子的基本户型。
另外一个惊险的事是,我们通过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中介买的房子。这个中介野路子,可以帮我们做低价格,因为我们要求净价,不管什么税费之类的,反正300万,它答应了。之前很顺利的,后来很惊险的。因为10月后,房地产市场突然降温了,这家中介就没有生意了,眼看着就要卷铺盖走人。我们最终抢在它倒闭之前完成了所有的事。结果那个销售合同也拿错了,拿了人家了。不过既然产证到手了,销售合同也就不怕了。这给我们一个教训,不能太急吼吼的买房,也一定要找正规的中介。不过,如果要省钱,你就要冒风险。
另外一件幸运的事是,我们的贷款是9月24日在银行签的合同。结果9月27日政府就出了二套房贷收紧的政策。当时我们的贷款正在审批,不知道银行是否批准。那时,我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打给银行的客户经理,终于督促他给我办了下浮15%的贷款。后来政府又出了下浮30%的政策,我就又打电话给客户经理,逼他给我下浮30%。他说我是他们银行的第一个人这样做的,很多客户都在等银行的统一答复,只有我主动不断问他。最后他给了我下浮25%,说是底线了。我不信,自己再去找其他银行,结果银行间抢生意,有小银行愿意给下浮30%。我就威胁我原来的银行,准备换银行,结果客户经理最终给我争取到了30%。后来,又有银行发短信给我,说什么转贷款到他们银行,可以送电脑之类的。我也很心动,不过在直到电脑不值多少钱后,为了避免麻烦,我没有挪银行。
对了,此次贷款我还是贷了130多万,贷款期限为29年(因为房子已经有1年了,所以不能贷30年),没有公积金贷款(因为此时我和我LP刚好都跳槽没多久,公积金帐户没有连续6个月缴款,而且我的前套房子的公积金贷款没有偿还清楚)。为什么贷款130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是因为我们衡量了我们的工资收入(不能计算奖金),觉得每月支付银行8500元左右还是可以承受的,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准产生多大的影响,当然后来利率下降而导致月还款下降是一个惊喜。支付约180万后,我们还有100多万的现金股票类资产,这样也不影响我们继续投资,况且还要准备装修的钱。
对了,2007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夫妻俩都跳槽了。我的工资大概到了2万/月,而她基本在1万/月左右。我们还是认为工资收入很重要,不能说股票赚钱就只剩股票了。对我们而言,当前或以后很长时间,工资收入是支柱,是稳定的;股票只是补充,虽然可能赚很多钱。但不能放弃根本。

07年年中的时候,我跳槽了,离开了证券公司,去了一家几乎和证券没有关系的公司。这次跳槽实际上并不令人高兴,跳槽的原因也和工资增加无关,主要是05年原证券公司倒闭后,部门也重新重整,原来几乎明确的前途也暗淡了(也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升职的机会了),于是从公司倒闭后,我就一直在找工作。好工作不太好找。同样我也不希望因为我自己心理感觉的因素而盲目的跳槽。其间也找到一份工作,但工资降到9000,在考虑再三后,还是放弃了。结果在07年年中的时候跳槽去了一家外资的公司。开始时,很高兴,在新公司做的也很顺手,职业前景似乎也明朗起来了。结果,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袭来,08年下半年公司巨变,外方举起了裁员的大刀。而年终奖也没有在09年春节前露面,估计也不可能有了。这时再回看原来重组后的公司,这时发现国有企业的好。不过,后悔药总是没有的。现在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开始重新新的寻职旅程,不过在未找到新工作之前,我还是不会冲动辞职的。在这里,要谢谢原来公司的同事,他们对我的现状表示关心,并表示愿意我再回去。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生涯,希望有前途的。毕竟自身职业的发展也是理财的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理财。

整个08年似乎又回到了06年前的日子,我们开始重新存钱,买货币基金,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这时,虽然每月要还的银行按揭比以前多了,但好在换了工作,收入也增加了,因此基本上影响不大。另外,原来的那套房子的公积金贷款,我也转成了每月冲的方式,结果这套房子基本不用自己出钱了,每月我的公积金冲贷款后还有节余。这套房子被我们基本看作无贷款了。
08年9月,小孩开始上幼儿园,我们搬到浦东,丈人丈母一起搬过来,因为LP不放心请外人。而且她认为即使请外人,老人也一定要来,要老人在旁边监督的,否则她不放心。于是最后就是老人和我们一起住。这时开销大概每月比之前增加,但我们还是持续的存钱,不会因为钱少而不投入货币基金了。
丈人丈母原来的房子在我的建议下出租掉了,钱还是给他们自己用。我现在的建议,我丈人丈母还是蛮接受的。

08年全年其实蛮郁闷的,工作从开心到不开心,股票从赚钱到缩水严重。唯一值得开心的事或者说是阿Q的事是虽然我们的房子价格从高点回落了,但和我们买入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总是安慰自己,还算好,买了房子,否则全部在股票里,现在就要懊恼死了。
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很不好。国外开始大降息,中国央行突然改变了前期的紧缩政策而大幅降息,最直接的反应是我们的货币基金收益突然跳升,华安富利出现了一天万份收益8元多的奇观(其他有的货币基金比它还要高),我们小小的高兴了一把。虽然股票还是不死不活,但我们总是找高兴的地方高兴一把的。心态真的很重要。
09年开始,货币基金的收益开始直线的下降,这时我们觉得应该可以尝试股票投资了,因为原来股票账户里的资产好像也回升了一些。而且我是学经济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资产升值,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此时,由于看不清楚,我们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不再把钱投入自己的股票账户,而是把钱投给股票基金。因为一则我们都有工作,不方便直接炒股;二则从之前的经验看,自己炒股虽然可以高兴一时,但长期却是跑不过股票型基金的,而且即使下跌,基金跌的也要比我们自己少的多的多。
于是我们开始从货币基金转股票基金,转的很慢,因为我们也不清楚市场到底会怎么发展。我们主要认购新发行的股票型基金。有趣的是,在2月份,上投摩根中小盘发行,我们认购了。结果基金公司的客服打电话来我们为什么要认购,估计当时认购的人很少吧。这个基金表现的不错的,也算我们小小的又赢了一把。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上投中小盘,一则我们之前买过上投阿尔法和双息平衡,觉得这公司还可以;更主要的是当初只有这个股票型基金在发行。不过我们没有将全部资金都用去认购,因为我们当时也没有底。后来,市场一路向上,我们才陆续将货币基金的钱转成股票基金,反正都是新基金发行时认购,如海富通、银华,还有最近6月初截至的申万巴黎。
其实08年年底和09年春节前,我是还想买房子的,原因还是认为资产价格要上扬。但现在,我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卖房子了。至于为什么想要卖?主要是我看到一则新闻,说现在做实业的总小企业主都开始不做实业而买房了。这种情形其实我个人认为和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以及东南亚危机的爆发都极其相似,都是实体经济的钱涌向虚拟经济,而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虚拟经济的泡沫迟早要破的。现在的房市有点像一个“比傻”的游戏,看谁成为最后的傻瓜。我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聪明,也不可能从最后的疯狂中提前逃离,所以还是退出比较好。在岸边观看比较符合我。当然说想卖房,我也不太可能真的卖的,因为卖了总要再买的,而我又不是炒房的。
目前,我们就是这样过着。反正稳步的走,不急不躁,找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日子还真是不错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