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中国心

混迹文学城已九载,神交爱护华夏之网友,扫泼向故国之污泥 (人勤笔拙,转贴为主,请作者见谅)
正文

胜利者不需要理解(九)争夺在继续 [ 达雅 ] "剥夺对方斗争意志的实质丝毫没有改变"

(2010-06-29 03:35:28) 下一个
胜利者不需要理解(九)争夺在继续 [ 达雅 ] 于:2010-06-28 11:20:48 复:2989302

会议中,参会人员多次提到自己个人的经历,以至于南渝霜华觉得这干脆是个老战友聚会,所以连25日晚上UCLA韩国研究中心老大 J. B. Duncan 教授的 Dinner speech 都没听就回去了。Duncan 教授讲得挺感人的,讲他在韩国留学期间的经历,恰逢学运和戒严,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凄婉和无奈感,还带几分幽默。当然主题是 Freedom is not free。

当时我觉得这是美国文化的一部,以小见大嘛。直到闭幕式上 Tilelli 将军的讲话。将军讲了一段定调子的话,大意是:Freedom is not free 这个道理,我们要常常讲,要结合自身经历来讲,这里我说的是个人的Freedom。

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六十年前的这一场战争远未结束。争夺仍在继续,只是换了方式,同时变得更加复杂。

客观地讲,抗美援朝的三年,也是韩军不断进化的三年。鸭绿江边的懦夫菜鸟,到了白马山、上甘岭,也能在志愿军面前走几个回合不落下风了。在这个过程中,韩军也锤炼出了敢与强敌争高下的意志品质,并成为日后经济腾飞的精神财富。

但是,这种精神财富,对于美国控制韩军并进而控制整个韩国来说,却并非福音。英勇善战同时敢于为韩国利益流血牺牲的韩军,不仅会把枪口对准中朝,也更可能首先把枪口对准驻韩美军。为了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美军通过种种手段对韩军进行洗脑,而这次会议,就是洗脑的一部分。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战争,无疑是一场内战。当时南北双方想的都是“统一”,南方士兵不也信心满满“三天打下平壤”么。到了1953年,李承晚仍然叫嚣“单独北上”,甚至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在六十年后的会场里,参会韩方人员众口一词认定60年前的战争是两个独立国家间的战争,这显然是背离了当初的事实。

而这种背离,就是美国60年不间断洗脑的结果。其洗脑手段,就是“历史研究”。强化6月25日开战前后的苏中朝关系研究,把朝鲜定义为“侵略者”,而美军是大救星,是为保卫韩国人民的freedom而战的。然后60年如一日地把这种概念灌输到韩军和全体韩国人民脑袋里去。同时,对不接受洗脑的分子,清除或者边缘化。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场中的loser们。你很难说他们是因为害怕美军而故意这么说,因为大家都结结巴巴用英语表达的时候,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要花更多的时间。他们比较快速的回应,其实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只是这种“真实的想法”是美军从外部洗进去的。美军说两个独立国家他们就跟着说两个独立国家,美军说朝鲜的核武器最先威胁韩国他们就说最先威胁韩国,完全是美军的应声虫。即使有独立思考,也必须在美军所设定的框架内。在经过很多年这样的训练以后,当美军说“指挥权不能移交”的时候,韩军的JY就发自内心地大喊:“指挥权不能移交!‘Let\'s go together!’for another 60 years.”

这样的JY不仅韩国有,中国也有啊。

历史,绝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更是“你要讲什么给我听”。历史叙事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记忆构建的过程和民族精神再武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什么养料,将直接决定在下一次斗争中双方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朝鲜战争或抗美援朝历史的所有研讨,其实都是那一场战争的继续,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实现己方的意识形态整合并尽可能剥夺对方的抵抗意志。变的只是形式,身上的军装换成了西装革履,手中的枪炮也换成了书本和笔记本电脑,彼此相见风度翩翩绝不吐脏字,但是剥夺对方斗争意志的实质丝毫没有改变。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中,韩方已经彻底失败,沦为美国的附庸。美国要同时对付韩军和中朝两个对手,其目标是矛盾的。为了控制韩国,必须剥夺韩军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剥夺独立思考能力的结果,必然是战斗力的下降。中国方面,比美国略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从萨苏从北京传回来的消息看,相当多中国人没有认识到更没有体验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同时研究也在美国人设定的框框里打转转。倒是朝鲜方面,地图上不画三八线,勒紧裤腰带造核武器,我觉得是他们对那一场战争的精神财富继承得最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