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校园枪击案及其他 2007

(2007-04-20 11:54:53) 下一个


2007416日,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在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后饮弹自尽。这次事件,导致32名受害者包括他自己死亡。 

 

这几天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沸沸扬扬。各种电视、报纸,无一例外地在报道。这起校园枪击惨剧的背后是什么?尽管官方还没有确定其原因,各种猜测不断,但大多数都认为和精神健康有关。 

 

赵承熙,十岁时随父母来美定居。与所有新移民一样,他要经受克服语言障碍、生存挣扎、文化溶入(Fit in)等过程。这个过程,对成年人尚且不易,对孩子则更加难过。 

 

成人的世界,尽管虚伪,但嘲笑、轻视藏在心里。孩子的世界,表露则比较直接,对心灵的打击则更大一些。这时,家庭的适时引导、爱护、鼓励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新移民家庭的父母,本身为生存挣扎。关心更多的是解决孩子的温饱、住所问题,对心理关心则不够。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证:来自同样一个家庭,姐姐和赵承熙却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毕业於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还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我想,即使来自同样的后天环境(社会、家庭),个体差异和文化对性别的要求的差异也对孩子自身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每个人,其先天的基因或遗传因素不同,对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敏感程度等也不同。有的人喜欢群聚,有的人则比较喜欢独处;有的人活泼外向,有的人则孤独内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 

 

亚洲的文化,对男孩和女孩的要求迥异。‘男儿有泪不轻弹’、‘内敛深沉’、‘含而不露’一直是对男子的教育。对于压力,女孩子可以痛哭、述说,而男孩子则要自己消化吸收。在韩国,男子要担当养家纵世的责任。从小就被要求象男子汉一样坚强。 

 

在美国,亚洲男孩面对人高马大的欧洲男孩,身体上就不占优势。重学习、重内敛的文化使他们不够活跃。很多人认为亚洲的男孩子普遍比较‘quite’,让人很难揣测。比较孤僻、不善表达的男孩儿自然就不大会受欢迎。久而久之,便更加孤僻,以至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美国虽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但在我看来同时也是一个极度喜爱、热衷于渲染暴力的社会。历史上,屠杀驱赶印第安人、持枪挺进西部牛仔硬汉、到今天武力入侵伊拉克;体育上,美国人最喜爱的Football充满蛮力、顶撞;政治上,现任总统本身便一意孤行,蛮横无理。电视、新闻、书籍、甚至学校到处充斥着暴力。对思考力尚不健全、成熟的孩子,这些都有意无意的灌输着强者的哲学。而枪支的易获,便让思维轻易地转向行动。

枪杀校园案引发了一系列方面的思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亲情及友情的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移民原有文化和现有文化的冲撞。

周围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成功的。其中汇聚了很多因素。父母之间相互传递心得,注意孩子的心理动向,关心他们的成长,是不是会减少这样极端的事发生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