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盗江湖

武生者,盗江湖之吴人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反思胜于无反思,看《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2007-12-26 11:37:34) 下一个

  
  个人改变历史的故事总是脍炙人口的。除了主角的超常能力、坚韧意志外,往往还充满了令人意外的机遇、戏剧性转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制作人乔治·克里尔(George Crile)所撰的《查理·威尔森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就是这样一部细致描绘纪录一段个人改变历史故事的非小说。



  根据这本书拍摄的同名电影是个黄金组合:由《West Wing》编剧Aaron Sorkin改编;五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Mike Nichols导演;三位奥斯卡得主汤姆·汉克斯、茱莉亚·罗伯茨、菲利浦·西摩尔·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2006年因影片Capote获最佳男主角奖)主演。有趣的是,如谜的故事、妙语如珠的台词、三位主人公鲜活高超的表演,有活色生香的美女,有纵横捭阖的国际政治交易……,看起来魅力绝对难以阻挡,有影评家认为可以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是迄今票房相当不理想。个中原因谁讲得清楚呢,大家自己去看去想吧。

       霍夫曼是2006年奥斯卡影帝。
     
霍夫曼是2006年奥斯卡影帝。

  故事主角查理·威尔森(Charles Nesbitt "Charlie" Wilson,汤姆·汉克斯饰演)从1973年至1997年24年中一直担任德克萨斯州国会众议员。除了出名的喜欢威士忌、身边美女如云以外,他也是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击败苏联的关键人物。
 


汤姆·汉克斯最佳表演之一。

  十万装备精良的苏军在1979年12月底入侵阿富汗,抵抗力量是持猎枪的游兵散勇。苏军的坦克和直升机如入无人之境。直升机上的苏军一面谈笑,一面精准射杀地面平民。
  我看过汤姆·汉克斯无数影片,这是他最优秀的表演之一。一开始他就和很多裸体美女泡在拉斯维加斯温泉里,吸引他目光的却是电视上播出的阿富汗新闻。这样的安排初时看觉得很做作,但是,华府政客生活在女色世界里谈政治,就是这么回事儿。除了贴身美女助理以外,查理的办公室里还有四位精明能干、穿着像芭比娃娃的美女秘书穿梭,等待会见的男士们无不欲火焚身,甘愿等待的时间长些。汤姆·汉克斯自然轻松,富有魅力地演绎了查理,揭示了查理的世界。不管你喜不喜欢,就是这样的人,做成了这样一件事。
  查理的红颜知己是琼安·海琳(Joanne Herring,现在70多岁,自称是George Washington的后代,她家境富裕,一生积极参与政治、贸易和救助第三世界国家难民等工作。茱莉亚·罗伯茨饰),琼安的丈夫在巴基斯坦建油管,她是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的非正式顾问,并获委任为驻美国荣誉领事。苏联入侵时,她正在巴基斯坦。她潜入阿富汗境内拍下了许多阿富汗难民的镜头,并广泛的在美国电视新闻里播出。
  茱莉亚·罗伯茨把这个有野心也非常热心的金发美女演得相当到位:准确的南方口音、端庄典雅的气质,处处散发出成熟、自信的韵味。



茱莉亚·罗伯茨还是艳光四射。

  琼安希望查理为阿富汗抵抗苏军的势力做些事情。查理是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国防小组成员,参与决定国防部、国家安全署、中央情报局的预算。当时美国决定拨款500万美元救助阿富汗难民。
  第三位人物,中情局的资深干员加斯特·阿弗拉卡多(Gust Avrakotos,菲利浦·西摩尔·霍夫曼饰)挺着大肚子登场了。霍夫曼演技相当了得,他成功地主导了他出现的每场戏,几句话之间就轻易抢走了全部风采(有望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提名)。加斯特效力中情局20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却一直被上级低估,因此他很想通过一件事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听说查理有意援助阿富汗反抗军,未经授权就径自登门造访,教查理怎么做:



汉克斯和霍夫曼在一起,表演充满张力。

  “你就打电话给中情局局长,说现在有一笔额外预算五千万,想拨给局里。对了,你就说:早上我恰巧碰到阿弗拉卡多。他有一个有意思的想法……。”
  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对话台词绝妙,幽默和讽刺巧妙地融合在沉重严肃的政治对话中。这得益于编剧Aaron Sorkin的幽默感(有望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
  三人同盟建立以后,援助阿富汗圣战士的计划开始启动。早年曾在海军服役,对苏联有天生仇恨的查理在国会展开成功运作,数年之内,将原本500万美元的预算扩大到了10亿美元。  
  苏联当时Mi-24 Hind直升机是公认的低空最佳武器。但一物自有一物降,其克星就是肩扛式导弹“刺针(Sting)”。这种武器重量不到15公斤,射程仅1500米,当时美国陆军并没有完全装备,来自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武器用骡子运到阿富汗战场后,伊斯兰的圣战士们很快就掌握了发射技巧。据报道,最佳纪录是发射11次打下10架苏军飞机。在开始使用的前200天,平均每天击落一架直升机或飞机。几年下来,莫斯科损失极惨重,迫不得已宣布撤军。阿富汗十年噩梦告终。
  强大的苏联军队被赶出阿富汗後,埋下的隐患和今天世界局势紧密相关。
  当时,阿富汗人口因为战乱大减,一半以上的人口平均年龄仅14岁。经常深入南亚地区的查理在国会提议,拨款100万美元用于在战后的阿富汗建学校。这个数字是打苏联人的10亿美元拨款的千分之一。当时有相当数量的阿富汗人对美国充满好感,乘机教育当地的下一代对美国来说是个很好的时机。可惜,十亿拨款在笑声中通过,100万美元的拨款却在轻蔑的笑声中被否定了。
  等到911恐怖攻击事件发生,美国发现攻击自己的竟是自己一手创造出的怪物,宾拉登的卡达组织就是当年圣战士的遗绪时,为时已晚。911以后美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进占阿富汗。美军几乎取代了当年苏军地位。中情局紧急扩大收购刺针肩扛式导弹,但是仍然有许多失散在外。这种武器迄今仍然是近距离攻击直升飞机和民航飞机的利器。
  乔治·克里尔的书《查理·威尔森的战争》在2003年出版,就为反思这个历史教训。



政客的反思。

  说说不足之处。影片通过调侃的口吻叙述历史事件,散发出很强烈的大美国主义色彩。现实的局限中,影片和书不同,不得不把一个漫长的行动过程浓缩,跳过很多牵扯到国家、种族之间冲突的细节,战争场面多数也一笔带过,编导似乎有意不强调这是一部政治历史片,而更愿意像金球奖一样就将其归类于喜剧片,这样虽不失为一个可行方法,终不免予人仓促之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