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盗江湖

武生者,盗江湖之吴人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印度式逻辑(下)(转贴)

(2007-08-22 07:21:16) 下一个
  
(《呼吸·印度》书摘,作者/Shadow)
  印度式卫生概念
  对印度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是很干净的。不一定每日沐浴的欧洲人,想必是非常脏的。印度人怎么会脏?他们一日都至少在河里沐浴一次以上,甚至有虔诚者,一日沐浴三次。虽然水可能如同瓦拉那西的恒河水,上流有妇人洗衣,有尸体焚烧,有小儿撒尿(当然大人更多),有驴子洗澡,有野猪打滚,水里不只有虫尸、动物尸体、塑胶袋流过,更加上城市废水一个劲的也往河里倒。但是无所谓,有洗就有干净。
  原来,所谓的印度式卫生概念,是一种‘行为’式,有做就有份的干净。难怪印度小馆里,小厮拿着扫帚,左九十度右九十度的大力挥洒,也不论旁边切菜的厨子就蹲在地上切着我们的生菜沙拉,更不论满天飞舞的灰尘为我们的菜肴加了多少料,总之有扫,很干净。
  难怪火车上的妇人几近趴在地上,豪迈的挥动竹扫帚(当然也是激起满天灰尘,都跑到我的卧铺上了),还一脸理直气壮的想要领赏。
  难怪不尽责的擦鞋小弟,拿着比我的鞋还要脏的抹布胡乱抹个两下,就觉得功成身退。
  难怪印度人的家里,虽然大部分都是家徒四壁,但是至少也收拾得颇干净。厨余、垃圾往门外扫,上厕所到外面解决。家里至少很干净。
  难怪印度人,无论老少男女贵贱,穷的坐公车,有钱一点的坐私家轿车,或是全民运动的火车,行为却都一样。喝完奶茶的杯子、可口可乐的罐子、香蕉皮、铁路便当的盒子,管他什么垃圾、果皮,一律往窗外丢、丢、丢,吐痰、擤鼻涕,全都往窗外丢、丢、丢。仔细看火车上的厕所,哪里需要什么冲水设施,反正就是挖一个洞一切往外排放,一边上还一边看脚下铁轨飞退。出去了就什么都没看见,真正干净。也难怪火车铁轨简直就是一整条尿骚味和垃圾的绵延。
  再怎么入境随俗,对我来说果皮倒可以,塑胶袋之类不能分解的垃圾还是不愿意这样往车外丢。一次我们把刚喝完的饮料罐放在脚边,想下车再拿去丢,说时迟那时快,对面的印度大叔把饮料罐很快的捡起来往窗外扔,还投给我们一个‘哎哟,怎么那么脏,垃圾还不赶快拿去丢’的眼神,也许心里还OS‘连这点小事都不懂’,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难道没有人看出脏吗?
  后来我逐渐体会,令人崩溃的印度式脏乱,并不是印度人生性特别脏乱,而是一种心态上的落后。在迅速暴增的印度人口,急遽现代化的社会之中,人们依然维持着旧有的习惯,却浑然不觉土地已经不够供给人们所需,无法自然代谢人们大量产生的废弃物,更何况是逐渐取代树叶的塑胶类制品。印度人似乎沉迷在几个世纪前的生活方式,而不知改变。
  但是脏就是脏,难道没有人看得出来吗?连甘地都看不下去,大力呼吁大家注重卫生呢!和一个印度朋友讨论,印度人这种行为,大概就是长期在种姓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反正有别人处理’心态和严重的‘视而不见’。
  种姓制度将社会分工得太详细,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种姓的人来处理,不能也不该僭越,久而久之,难怪自扫门前雪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朋友说很多富贵人家,花了大笔钞票买了山腰上的别墅,极尽奢华的装潢新家,却任由装潢工人把剩余的材料直接往山下丢,你要是去抗议,他会说那你出钱去找清洁公司来搬啊!难得买了视野极佳的别墅,还是不改顺手往山下丢垃圾的习惯,就硬是看得惯自家后院外满山遍野的垃圾。
  孟买的政府,极难维持市容的干净,就因为在这样的大都会里,大家也还是抱持着这样的心态,反正垃圾就往外丢,不是我家就好。我说我们都有清洁车每天收垃圾,不会太麻烦,大家应该可以随手将家里的垃圾集合起来,集中处理吧!政府也不是没试过,但是民众连这样都嫌太麻烦,甚至还觉得说,既然要有垃圾车不如直接到府收件,顺便来帮我家清扫一下好了。最后当然是不了了之。
  于是所谓印度式的干净,和真正的干净,就成了两条渐行渐远的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的一天。
  只有一件事情,还是想要提醒你--到印度,带着湿纸巾跟结膜炎的眼药水,不会后悔的。
  一卢比的意义
  前往果亚的时候,全车站只有我一个外国人。印度的公车站向来没有清楚标示哪个月台是往哪个地点的公车,该上车时司机会连珠炮似的叫喊著「AgraAgraAgraAgraAgra’、‘DelhiDelhiDelhiDelhiDelhi’,要上车的旅客在此时就会蜂拥到公车旁边抢着上车。我吃过几次暗亏,完全挤不赢印度人,就算好不容易挤上车,随即很惨的发现车上的座位都已经被一本书、一条毛巾,甚至一个塑胶袋占住了。因此我在车站里探头探脑,看看哪部车是要前往果亚,冀望能够在公车的旁边等候,司机一叫喊就第一时间冲进去。
  热心的印度小男孩
  一个笑容很可爱的印度小男孩,还穿着蓝色的制服,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左右的学生而已,穿着也干净、整齐,手上拿着一叠报纸正在叫卖,问到我的时候我摇摇手,表示看不懂印度报纸。小男孩很机伶的样子,马上了解我是外国人,问了我一句:‘Goa?’我向他笑笑点点头。
  下一次再看到他的时候,手上的报纸已经不知到哪去了,小男孩面带微笑拉着我的手,带我到一台公车面前,指着它说‘Goa’。我也笑了,说声谢谢。开放上车的时候,他还没走,钻进一堆大人的人潮里,等我背着大背包辛苦的挤进公车时,小男孩高兴的和我挥挥手要我过去,原来已经帮我占好第一排靠窗的位置,这也是旅人最喜欢的位置(离司机近好沟通问路,比较安全,靠窗也比较不用左右和印度人挤着)。
  ‘啊,好贴心的小朋友!’我开心的说声谢谢,手忙脚乱的把自己的大行李跟小背包安置好,要喝的水先拿出来,要盖的毛毯、衣服安置好了,看见小男孩还没有走。这时候,小男孩说了一句我最不愿意听见的话:‘10卢比。’
  其实我心中也隐约有感觉,小男孩的帮忙并非全然出自热心,只是看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不愿去想。在印度的时候,受过许多人的帮助,有时候他们索求回报,但也有非常多的时候是善心的市井小民们单纯不求回报的热情。我一度宁愿相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单纯想帮助外国人的一个小朋友而已。我感谢他的帮助,但却没有想要给钱的意思,更何况我在印度数个月来,没有给过任何乞丐任何一毛钱。
  ‘10卢比?’、‘5卢比?’、‘3卢比?’、‘2卢比?’、‘1卢比?’小男孩的价码逐渐降低,眼中的失望也逐渐扩大。
  ‘1卢比?’、‘1卢比?’、‘1卢比?’最后他几乎是用喊的,心里一定是在想,1卢比对你来说算什么,1卢比也不肯给?我很难过,几乎要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脑袋里一团混乱,一下又想说不可以让他养成习惯跟观光客要钱,一下又想说这么小就要出来赚钱是不是家里有困难,一下又想说他既然能够上学表示家里应该不是贫困等级,一下又想说不能让他觉得外面的钱很好赚而疏于念书,一下又想说他帮我做了这么多事省了这么多麻烦换得一趟顺畅的旅程早就不值得1卢比了。一秒钟之间脑中的念头已经转了九弯十八拐,一阵混乱之间我听见自己嗫嚅的吐出了一个:‘No……’
  不死心的小男孩最后还是离开了。下车时他回头看了我一眼,那个眼神里面,揉合了失望、绝望、欺骗、愤怒、伤心、不平,仿佛我是这个世界最自私的人。整夜我辗转反侧,那个眼神,深深的刻进我脑海里,反覆出现。
  我不断想着:‘1卢比,到底是什么?’
  不冷漠根本无法旅行下去
  在印度看过各式各样的乞丐,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身上和衣服都肮脏到和土色接近,头发黏腻纠结,孱弱无比。观光景点的外面一定聚集了很多乞丐,街上的角落必然也有,甚至坐在公车上时他们会一拥而上拚命敲打着车身;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们也会不顾性命在车阵中游走,尤其寻找外国人。我没坐过游览车,也少租车,少坐计程车,通常都是走路,顶多搭人力三轮车或是三轮摩托车,情况已是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坐着冷气巴士的人,想必会碰到更疯狂的包围吧?
  有骨瘦如柴的老人站都站不起身,也有赤脚光着下半身、鼻子挂着两行鼻涕、走路还摇摇晃晃的小鬼。妇人的手上通常会抱着一个瘦弱啼哭的婴儿,七、八岁的小女孩牵着更小的孩子,身上还背着一个更小的女孩。瘸腿的、断手的、瞎眼的、生病的,更是不在少数。一次在德里等红灯时,一个男人过来抓着我们的车身摇晃,指着他脚上的大烂疮,里面甚至有白色的蛆蠕动着。
  他们凄厉的叫喊著「1卢比、1卢比’的声音,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他们绝望的眼神,也常常在午夜梦回时,反覆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来印度之前,就听过许多耳提面命,说是绝对不要给乞丐钱,并非不能给而是给了一个其他人也都会冲上来。不过我当然也听过很多人说,在施舍了一些小钱或是拿了一些什么外国巧克力之类的产品给他们后,看见这些人打从心里的笑容,觉得他们快乐的心情也感染了自己,好心情可以持续很久。
  不知道是我太悲观还是怎样,看越多印度这个国家的苦难心情就越沉重,一个人的微笑终究不能稍微弭平十亿的苦难。于是,在印度的四个月里,我一毛钱也没有施舍过。身上永远只有一支笔,更没有外国来的巧克力或菸,所以这种东西也没得施舍。然后你就知道,不冷漠在这个国家根本没办法继续旅行下去。啊,无怪乎大部分的印度人都比我们更冷血,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双手一挥,怒目把乞丐赶跑;只有少数的人愿意赶忙掏出几块钱,要他们快点离开。所以我们在印度学会的第一句话是namaste(你好),第二句是Ja lo,意思就是‘走开’(甚至还是善心的印度人教我的)。
  印度绝对不是穷国,但却是穷人很多的国家,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造成国家很大百分比的人们生活水平在标准之下。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印度的社会制度里,乞讨者也是某一种职业(可以这么说),责任是负责减轻大家的业,藉由施舍穷人提升自己的爱心与同情心(想想自己在施舍的一刹那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呢)。
  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但是如果看到了这些人,在遭到印度人拒绝之后就走掉,却在我的面前坚持赖着不走,就难免会觉得,是所谓的‘外国人’把他们惯坏啦! 观光客是冤大头
  外国人在这几年来,大量的涌入印度观光,确实也打乱了原本印度社会的秩序。你想想,付出的劳力相同却随便可以收取两三倍的收入,只要装穷、装可怜,就可以从不明究理的外国人身上得到一点他们所谓的零钱,随便都超过劳力工作者辛勤数日(甚至数十日)的工资,谁还想要工作呢?谁还想以正常的工作模式换取报酬呢?脚上的烂疮不治好就可以赚得比工作还多,还治它干嘛呢?今天可以收两三倍,明天就会想要收五倍、十倍,Easy Money有谁不心动呢?
  更不要说是那些因而被家里逼迫不得去上学,要出外乞讨的小孩了,因为家计比看不见的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效果吧!甚至助长了所谓的乞丐集团,像台湾一样,有些乞丐们被迫为某个大老工作(也通常是黑道),因此再多的施舍也不会进到他们的口袋。不是说没有真正需要的人,只是这里面夹杂着太多的虚伪,你怎么去分辨人心呢?
  姑且不说以观光客维生的人们好了。一次我参加在斋浦尔的庆典,几个女孩子穿着缝上亮片的漂亮衣服,手牵手跑到我面前说:‘50卢比。’50卢比,多大的数字!许多整天辛勤踩了几十公里路的车夫,一天也赚不到50卢比!我想她们绝对生活无虑,也不需要乞讨维生,要不是哪个观光客给过她们这些钱,就是她们从别人那边听说了观光客很容易给小孩子钱。瞧瞧她们,开口要的钱是别人的五十倍呢!我一说No,她们也不再问,手牵手开心的继续看庆典。寒的却是我的心啊!
  最扯的一次,是在瓦拉那西听到一位留学印度的不丹朋友,说他那天亲眼看到的事情。因为瓦拉那西是观光胜地,所以我想有很多人来到印度的第一站就是直奔瓦拉那西吧?车站里走出两个韩国人,人力三轮车司机上前拉客,从火车站到河边的路程开口750卢比。韩国人知道来到印度一定要杀价,于是开口500卢比。司机皱眉说是太少了,开价650卢比。韩国人知道不可以放弃得太早,于是开口550卢比。司机一副勉强的样子说:‘OK,600卢比,最后的价钱了,一块都不能少了。’韩国人于是上了他的车。
  ‘我的天,那段路程本地人只要10卢比!’我的朋友在心里惊呼着。不丹朋友从小习佛,慈悲心甚重,实在看不过去外国人被骗,不顾可能被打的危险,硬是跑上前去叫那两个韩国人不要坐他的车。可惜韩国人初来乍到,反倒怕是有什么阴谋诡计,挥手叫司机快走。不丹朋友因而沮丧了一整天,我只好安慰他,这不是你的错,都是我们观光客不好。在场的韩国朋友赶快搞笑的站起来鞠躬,表达韩国人对不起大家。
  这些骗人的司机、死缠烂打的印度乞丐、开天价的奸诈商人,都是到过印度的旅人最反感的观光恐怖主义。我听过许多人口口声声的说,印度是他去过最糟糕的地方,此生此世再也不会踏入印度云云。不过你能够说,这些事情完完全全都是印度人的错吗?我们这些抱着钜款来到印度观光消费的人,难道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
  拼凑印度物价
  我回想自己刚到印度的时候,也是一点一滴拼凑着印度的物价。经过了数个月来精明的分析打算,估量印度物价(尤其是车价)的能力比某些久住印度的外国人还厉害。
  在车站等人拉客的一定比较贵(还看过司机想要接受你开的价钱,其他人跑过来制止他‘打坏行情’咧!听说德里司机茶余饭后的话题便是如何痛宰观光客,德里车站喊价是从五倍起跳),自己来拉客的也通常比较贵。而且,慢慢的,我变成了预测车资的高手。三轮摩托车的价钱,其实每个城市算法不一,行情也不尽相同,有的城市跳表,但表上又是公里数,还得另外拿出一张表来换算。
  若是跳表没话说,只需要注意是否有随便绕路即可,但大多司机却宁可有表也不愿意跳,因为喊价的价格通常比较好。我注意到德里表的算法,是第一公里8卢比,之后每公里加4卢比,简单的估价方式是从地图上稍微量个长度,每公里以5卢比计算。若是人力三轮车,大概是其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
  大致上的价钱计算出来,就可以开始询价了。一般来说,我们出没的地方毕竟是观光客比较多的地方,司机多半期待更高的价钱,所以会接受我‘细心’算出来当地价格的司机,也不太多。不过价钱答应了,印度人岂是好惹的?坐上了车,无穷无尽的问题也才要开始,什么手段我几乎都看过了。
  第一个,载你到错的地方。有的也不是故意,印度司机很奇怪,就算不知道路也硬要载,一次就被莫名其妙载到城市的另一头,司机才说他根本不知道路但是已经花了这么多油钱要我们付,也不问我们是否气急败坏还要另外找台车付双倍车资回去。有的就是故意,硬是要载你到他可以拿佣金的地方。不过呢,老娘可不是好欺负的,不载我到对的地方,对不起我是绝对不会付钱的。
  有的呢,好言相向,说是开的价格实在太低,能否帮他一个忙去他可以拿佣金的观光商店转转,不需要花钱的。我坐过一次,条件是要他详细帮我分析去各种店或旅馆他们能够拿到的佣金数字,一次经验可以换得这些观光运作的细节,还满有趣的。
  最大的麻烦,就是下车的时候。车夫百分之九十会变脸,改口说:‘我刚才说的30卢比是一个人30卢比,你们两个人30、30,共60卢比。’后来我学精了,上车前都再三确认,两个人共30卢比喔!司机还是有别的说词,那个是人的价钱,你们还有行李,还要再各加10卢比。有的则是无赖,直接说明明我们就是说好100卢比的。有的则用苦肉计,哭丧着脸说:‘我不知道这么远啊(你是车夫你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不管,你要付我100卢比!’之类的话。最后的结局,通常都是在路边大吵(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一方拒收,一方硬是要给,然后上演把钱丢在车上甩头走人的戏码。
  杀价也是一种修练
  你说这样不累吗?当然累啊!每天一睁开眼,每件事情都要杀价,从出门坐车买东西、喝水、找旅馆,随时随地都要保持着警戒状态,完全不能信赖任何人,每个决定都要判断、斗智,怎么会不累?尤其是在印度买东西,更是每次都要上演开天价--杀低--不同意--调高--不同意--转头走人--成交,然后成交之后你都多少还是发现自己买贵时,真的很%$#@。朋友说:‘哎呀,出去玩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啊?’
  事实上是不用,才差几十卢比,怎么样都在能接受的范围吧!可我就是气,因为这么精明会做生意的奸商通常也是很有钱的人,我不想自己一时不察就让他们钱财轻松入袋。这些花招百出的司机,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旅人都是这么好骗的,不想让他们轻松赚走更多广大基层的印度人民出卖劳力辛苦才能得到的钱。这些钱能省下来一分一毫捐给慈善机构也好。
  每天漫无止境的杀价,虽然有点厌烦,不过也逐渐变成一种乐趣,或是挑战,甚至不断重复这样的事情,还感觉有这么一点‘修练’的意味。
  1卢比的挣扎
  有一次,斋普尔的旅馆经理,说要帮我叫车,只收当地价钱。不用讨价还价当然开心,我们高兴坐上了车前往经理推荐的餐厅用餐。那是一家人满为患的当地餐厅DMB(不是特高级,算中上),见不到很多外国人,食物好吃服务也算周到,比起《Lonely Planet》推荐城中著名的观光餐厅好多了。我们心满意足的付了帐,现在已经不记得多少钱了,只记得尾数是个9,从不需要付小费的台湾来的我们,也少出没高级餐厅,挣扎了好久,还是不能决定要不要留下1卢比的小费。小费留个1卢比,光想也觉得丢脸,不如不要留好点,不过不留小费感觉又好像不太上道的样子,最后还是偷偷把那个1卢比放在帐单里面,假装是不小心没有拿走的好了。
  回程坐上在餐厅外面耐心等候了一个小时的人力三轮车,四十多岁的瘦车夫踩着将近二、三十分钟的路程把我们送回去。我突然觉得路好远,车夫踩得那么辛苦、等了那么久,一程只有10卢比,却一句怨言也没有,餐厅里的服务生本来就有薪水了吧!刚才留在餐厅里的1卢比,突然有股冲动想要拿回来!
  我又忍不住想着:‘1卢比,到底是什么?’
  1卢比的小费,和我几个韩国朋友动辄100卢比的小费比起来,显得这么微不足道。在他们几千卢比的租车费用里,100卢比算是正常的小费吧!100卢比里面的1卢比,对于那些乞丐,却是有或没有的差别,或是一顿饱餐与否的差别。对于花了200卢比去高级餐厅吃饭的我们,只是一点零头,却是付出劳力汗水淋漓载了我们二十分钟路程的车夫,十分之一报酬。
  1卢比代表的,不只是钱财,有时是挣扎、是恩惠、是斗智、是胜利、是生存、是希望。
  用自己的方法去给予
  而在印度旅行的我们,就在这1卢比一下变大,一下又变小之中,反反覆覆着……有时同情到不忍,看多了又麻痹,有时厌烦生气,有时又充满罪恶感,坚持中混合著无奈,心情总像云霄飞车般,上下起伏。而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能够让自己安心的价值观跟态度。
  直到认识了Desmond,我的一个印度朋友。小时候家里很穷困,靠着自己能力白手起家的独立制片,目前住在果亚半山腰的别墅里,窗外有着茂密的树林和面海的景观。那个社区的邻居,都是属于印度的上流社会。我和他去吃饭的时候,见他亲切地和各种层级的员工聊天,也不介意给服务生5卢比、10卢比的小费。
  我说,你会不会给太多了?有这么多的人需要帮忙,给了这5卢比、10卢比又怎样?我们永远都救不完所有的人。我的朋友或许是手头宽裕,对生活也极度充满自信,他耸耸肩说:‘对啊,那又怎样,但是他们的收入很少,这是事实。’他说:‘只要你觉得值得就好。’听了这句话,我终于想通了。我们救不了所有的人,但是在我们可行的范围之内,也许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点什么事。一点也好。
  南印度认识的中东工程师Issa,因为钻油井而致富,一辈子都在全世界各地旅行。他住的旅馆(当然跟我的等级不同)前面,有一个脚残障的乞丐固定在那边乞讨。Issa并没有给他钱,而是和我一起到市集里买了一本素描本和画笔给他,还教他许多画图的技巧。三天后,那个乞丐将自己亲手画出来的图卖给了一个观光客100卢比的时候,我们看着他是多么高兴自己亲手赚到钱,也多么的为他欣喜。
  以色列朋友Guy,随身带了一大袋以色列的钱币(超小金额的那种),专门用来应付好奇的印度人和小朋友,我也常常见到小朋友欢天喜地拿着外国的钱币跑开,大概是急着去跟朋友们炫耀吧!
  而我自己,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给食物。我给的不是外国带来的巧克力或是糖果,而是自己随身携带印度买的钙片饼干,一包十片才4卢比的那种,或是一根1卢比的香蕉,有时候是吐司。有时候你会见到老妇将那片饼干,尊敬的碰触额头再谨慎的收下,或见到小朋友开心的狼吞虎咽,有的人则是皱眉很不屑的转身走掉,于是你就可以轻易分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人,而且朋友说这样即使是被迫为乞丐集团工作的穷人也可以吃到。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因为我也是吃着这样的食物,这是没有带着外国光环的方式,没有上下位阶的差异,只是单纯的分享和赠予。
  离开印度之前,我把沿途因为朋友们热心招待而省下的数千元旅费,请朋友帮我转交给适合的机构,用来帮助海啸的灾民。Desmond隔壁的邻居是位记者,太清楚印度的慈善机构和全世界的许多机构一样,都有善款分配效益的问题。幸而他的妻子是从事儿童慈善工作,请她辗转帮我打听到好的机构而最后顺利把钱送到了灾区,愿他们在海啸之后很快的站起来。
  我想,如果再去一次印度,我还是会这么做︰把在台湾收集而来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文具,和在旅途中省下的一分一毫钱,捐给适合的机构,让他们来做处置,而不是随意的分给路上的小朋友们。
  1卢比的不同意义
  回来之后,在一位人类学老师的文章里看到︰‘我们真的有权利要求当地“真实”的价格吗?’我才开始更深刻的思考,所谓‘不二价’的概念,是不是真的在资本主义发达以后,才开始普遍?喜欢依据消费者的贫富程度来收费这件事情,除了欺骗的意义之外,难道只是和我们思考逻辑上的不同吗?
  才想到,一次和在德干高原上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Ajanta & Ellora Caves)贩卖观光商品的印度青年阿里的争吵。我向他抱怨,在观光区域为什么外国人都要被收取本国人十倍以上的金额,像是泰姬马哈陵甚至是本国人的三十七倍?问题是出得起钱到处旅游的印度人通常都很有钱吗?以我们所在的石窟来讲,位于高原内部真的是要有钱有闲的人才会去,甚至有些人都还请得起比外国人门票更贵的轿夫抬他们上山呢!
  这是旅行者聚在一起常常在抱怨的事情,我也只是顺口讲了出来。没想到阿里很生气,他说:‘当然是正常的啊!因为你们“外国人”到我们“印度”来观光啊!’或许在他们眼中,出得起钱到别人国家观光的人,本来就很有钱,多付一些钱是很正常的。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增长见闻,还是满足自我好奇心?旅行者应该尽的义务是什么?观光消费?学习交流?在我们未能对他们的文化、逻辑,甚至语言有完全的了解之前,是否有资格要求所谓的‘当地价格’?或是所谓的‘平等对待’?
  这些至今我都无解。不过我一直觉得,所谓了解就是尊重的原点,体谅是交流的开始。我想,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1卢比对我来说,已经有了不同的意义。
  Note pad:
  Desmond的邻居Shyamalee在‘Save the Children’这个NGO工作(跟英国的Save the Children没有关联),主要的工作是帮助贫童和受虐儿童受教育,还有防止妇女从事性观光和非法交易,他们的银行帐号是0591110000236,HDFC Bank, Panji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