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
个人资料
正文

又见诗人汪国真(组图)

(2007-12-08 09:14:13) 下一个

刚刚看了湖南电视台汪涵和马可主持的特别节目, 现场采访影响了一代新人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汪国真, 在场的都是大学生们,许多是学中文的大一学生, 许多人都是在中学的课本里读过汪国真的诗, 或是练习过汪国真诗集写成的钢笔字帖.......

汪国真本人也是非常擅长朗诵的, 他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他的诗【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有许多爱情诗的后面, 都有着原始的生活故事, 比如说那首【叠纸船的女孩】


他长大了
认识了一个
喜欢叠纸船的女孩
那个女孩喜欢海
喜欢海岸金黄的沙滩
喜欢在黄昏里的沙滩漫步

有一天
那个女孩漫步
走进了他家的门口

晚上,妈妈问他
是不是有个女孩子来过了
他回答说
没有,没有呵

妈妈一笑
问那个纸船是谁叠的

其中就有一段朦胧的已变成遗憾的感情经历....... (待有空再写,该去接着当劳模去了......)


下面摘抄一段报道, 先存档:

汪国真:风靡校园之后
诗集发行量最大的当代诗人关于诗歌的记忆
采写 本报记者 武云溥 摄影 本报记者 郭延冰 发布时间: 2007-09-11 16:52 新京报


■ 名片 汪国真,诗人,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1990年出版首本诗集《年轻的潮》,其后陆续出版《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诗集,并有多种《汪国真诗文集》出版,掀起流行阅读风潮,其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时称“汪国真现象”。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题为《热爱生命》,曾被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抄在笔记本上、贺卡上和给姑娘的情书上,他们朗读、背诵这首诗,觉得希望在手,浑身有劲儿。诗的作者是个身材微胖、文质彬彬的青年,他叫汪国真,当年他在诗坛乃至文化界掀起的波澜,被称为“汪国真现象”。

1 年轻的潮

  汪国真微笑着起身和记者握手,这笑容和十几年前印在诗集上的照片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时光留下的印记。汪国真说,他现在热衷于跟别人谈论他的书画和音乐,至于诗歌,于他已是陈年旧事,很少提起。

  汪国真算得上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最火的时候,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别人研究赏析他的书就有16种。汪国真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1990年出版,印了15万册,接下来出的《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销量都很可观。但最流行的还是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的《汪国真诗文集》,动辄几卷本,花样繁多,印刷精美,很多人拿来送礼。有个女军官给汪国真写信,说自己生日那天收到了八份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全是汪国真诗集。河南有个记者告诉汪国真,说他给女朋友写情书的时候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女朋友看后大怒,因为她特别熟悉汪国真的诗,无法容忍男朋友的“不真诚”,俩人就此告吹。类似这样的故事,汪国真听了很多,直接感受最深的,还是学生们对他的热情。汪国真走红以后去各大高校演讲,有时一天要赶几个场,总是疲于奔命,因为每场演讲结束后都走不了,学生们把汪国真围个里三层外三层,要他签名合影。这样总是耽误下一场演讲,汪国真很不好意思,只好事先跟学校打好招呼,安排一帮身强力壮的学生充当临时保安,手挽手开出一条路来让汪国真逃走。

  但是所谓青春记忆,往往随着年岁渐长,变得模糊不清。曾经有大学生给汪国真递纸条说:“初中崇拜你,高中喜欢你,大一时很少看你,大二以后就不再读你。”对汪国真的批评和赞美一样喧嚣,主流诗坛似乎一直对汪国真看不过眼,汪诗被批为“过于直白”、“浅陋”,甚至有人说他的诗根本就不能算诗,“就是把一句话分几行写”。对这样的批评,汪国真有一套系统的辩护词:“评价作品的标准,我觉得就两个方面,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汪国真认为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写出来没人看的作品能叫好作品吗?类似的话他当年就写进了文章里,不少拥趸深以为然。时至今日,汪国真依然坚信,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才喜欢自己的诗。他举例说,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徐沛东就很喜欢自己的诗,徐沛东还给汪国真的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谱了曲,作为电视剧《万岁高三(2)》的主题歌,演唱者是蔡国庆。“以谷建芬和徐沛东两位老师的年龄和阅历,他们一样喜欢我的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汪国真说。当然,他也承认,喜欢他的读者主要还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我就是以青春写青春,二三十岁时候写的诗,不会有七老八十的心态。”

  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对汪国真而言,完全属于诗歌。

2 迫不得已去学文 

 汪国真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后,他成为开铣床的工人。工厂里有个说法叫“车钳铣,没法比”,说是车工钳工铣工,属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在1971年到1977年的六年多时间里,汪国真做着一份在当时算很不错的工作,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上山下乡,他觉得很幸运。

  就这样等到了恢复高考,汪国真的兴趣是去学理工科。但是汪国真仔细衡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觉得没上过高中,报考理工科肯定吃亏,而文科相对来说把握更大。

  迫不得已选择文科的汪国真,考上了刚刚复办的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时代的汪国真属于各方面都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以至于老师和同学对汪国真后来的走红都大跌眼镜。那时他每天都跑到阅览室去翻阅各种报刊,目的很简单,就是投稿。汪国真抄录了很多报纸杂志的通讯地址,并且细心揣摩它们的文字风格,然后挨个投稿。那也是汪国真遭遇退稿最多的几年,退回来的稿子就换一家再投,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1979年4月13日,汪国真对这个日子记得很牢。那天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告诉汪国真:“《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汪国真第一反应是“你蒙我呢”,自己没往《中国青年报》投过稿啊。同学说真的,好像是写学校生活的一组小诗。找来报纸,汪国真看到4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确实发表了自己的诗,一时狂喜,可还是摸不着头脑。过了一礼拜,《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平给汪国真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汪国真同学你好,我在你们学校的刊物上选了你的诗发表,现寄上稿费两元,希望你以后继续给我们报纸投稿。这封信和稿费给汪国真“莫大的鼓舞”,两块钱够他请同学们下一次馆子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没主动投稿,居然能被大报选中,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汪国真觉得自己“还行”。

3 从手抄本到畅销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汪国真已经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诗作,一些读者给汪国真写信,大意是说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首诗很喜欢,就抄在了本子上,没注意作者是谁。过了几天又看到一首好诗,复抄之。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自己抄的好多诗居然都是同一个人写的,这个人就是汪国真。这样的来信让汪国真很高兴,他据此解释“手抄本”流行的起因。

  汪国真诗歌的手抄本尤其在大中学校里传播甚广,北京某中学一位女教师有一次上课时偶然注意到,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好像在偷偷摸摸地抄什么东西。她“查获”了学生们传抄的东西,发现是汪国真的诗,便问学生们为什么要抄这个。学生答,喜欢。女老师回家后无意中向丈夫说起此事,很巧,她丈夫孟光是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敏感地意识到这里潜藏着商机。孟光找到汪国真,要求出版他的诗集,并且开出了三个条件: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

  “最快的速度有多快?”汪国真问孟光。

  “你给我书稿后,一个月之内让你见到书。”孟光说。

  “最高的稿酬有多高?”记者问汪国真。

  “当时报刊发表我的诗,十行给40元,他们给我80元,翻了一番。”汪国真说。

  又一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汪国真连忙答应下来。1990年某天,《北京晚报》发了一条消息:“诗人汪国真首部诗集出版。”可当时书还没发到书店,孟光说有一帮读者当天就把学苑出版社包围了。汪国真去逛王府井新华书店,发现柜台上贴着条子:“汪国真诗集未到,何时到货不详。”汪国真好奇地问书店售货员,贴这条子什么意思。售货员不认识汪国真,说:“谁知道这汪国真是谁啊,反正问的人太多了,麻烦,干脆就贴一条子。”

  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

  “我的诗集加上盗版,总印数大概有一两千万。”汪国真总会提到盗版。

4 诗人变成书法家 

  暴得大名后,汪国真成了《辽宁青年》和《女友》的第一个专栏撰稿人,这两本杂志都以励志类文字为主打,在年轻读者中拥有很高的阅读率。

  2000年以后,汪国真的诗歌和散文开始被收进一些地方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他觉得这代表了权威机构的认可:“我不清楚(作品)要被收录进课本需要经过哪些程序,但编课本的人总是认真负责的吧,几个诗人能有这种荣耀?”

  但是,1993年后,汪国真便少有新作发表了。

  “那是因为我开始练书法了。”汪国真解释说,因为经常要出席社交场合,遇到要求签名题字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字拿不出手,就下定决心开始练字。也就正儿八经练了一年时间,汪国真开始用毛笔写信。时代文艺出版社的一位美术编辑有一次看到了汪国真的信,建议他可以出本书法作品集。这个提醒让汪国真开了窍,他感觉馅饼第三次从天而降。1993年之后,多本《汪国真诗文集》里都出现了诗人汪国真的书法。通过这种“捆绑销售”传播开来后,汪国真的书法开始引人注意,一些机构慕名来求字。1997年汪国真给安徽某地修的“周瑜纪念碑”题了字,陆续又有韩国大韩航空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找上门来。“这都是赫赫有名的啊。”汪国真很激动,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为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题写酒标。“在很多国家,香格里拉酒店的酒标都是由该国最有名的诗人来题写的。”汪国真说,酒店方面辗转找到他,提出要他创作一首诗并亲笔题写,对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必须有“酒”,第二必须有“生活”,第三必须有“香格里拉”,第四,这首诗不能太长。汪国真提笔写下:“酒中豪情雾里花,唯愿时光尽潇洒。人间仙境何处寻,香格里拉请回家。”后来全国18家香格里拉酒店都使用了这个版本的酒标。

5 假新闻与真生活

  兴趣转移后,汪国真就淡出诗坛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汪国真说自己看不惯诗坛提倡的那种深奥、晦涩的诗风,也是原因之一。热闹一时的“汪国真现象”逐渐退潮。汪国真说自己没什么失落感:“我的诗都进课本了,怎么会失落呢?”

  但是这种平静在2002年被打破了。有一天汪国真和几个朋友吃火锅,席间朋友问他近况如何,汪国真开玩笑地答道“卖字为生”。这句话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就传成了“汪国真开火锅店赔本,穷困潦倒卖字为生”。汪国真一怒之下起诉了发布该消息的两家报纸,官司胜诉,获赔共3万元。这件事后来还被评为“2002年十大假新闻”之一。

  实际上,自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以后,汪国真就没换过单位。不过他也不用坐班,每年去单位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们单位主要是搞创作的,我的创作状态一直不错。”目前汪国真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单位的固定工资、图书再版的版税、作词作曲的酬劳和题字作画的收入,凭这几项,应可衣食无忧。“火锅店我是绝对没开过,说到做生意,以前帮人做过一个咨询公司。现在我自己有个工作室,主要为一些企业、风景区和城市制作宣传歌曲。”

  谈到音乐这项新爱好,汪国真很兴奋。“和音乐相比,诗歌就枯燥多了。”汪国真觉得不是诗歌不好,而是表现形式上确实不如音乐更有魅力,受众覆盖面也不如音乐更广泛。“原先我是没得选择,不会作曲才去写诗啊。”汪国真说。

  但他心底,还保留着少年意气的回忆。1979年第一次发表的那组《学校的一天》,打头的是《晨练》:

    天将晓
  同学醒来早
  打拳、做操、练长跑
  锻炼身体好

  汪国真随口就背了出来,然后笑笑说:“就跟顺口溜一样。”

  诗歌对于汪国真已然是陈年旧事,但是他的诗集依然在出版(①②),同时,汪国真还创作了不少书法国画(③④)。

汪国真的诗

  默默的情怀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 说不明白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怕只怕
  爱也是一种伤害

 

点击这里欣赏:
• 汪国真抒情诗34首


(By Lunamia 收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