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恂恂如偏偏如和老板娘-答seame的文章

(2008-01-09 21:33:14) 下一个

    第一个问题,我骂过老板娘么?

    回答:没有。


    [注]此问题是为了某小人挑拨我骂老板娘时我的回答
    很高兴老板娘支持我的意见

    第二个问题, 恂恂如怎么解释?
    我先说目前流行的解释,是说战战栗栗谦虚谨慎的意思。
    
    但是说文的意思,恂,有信心的样子。

   
    第三个问题,偏偏如怎么解释?
    我先说目前流行的解释,是说很有辩才的样子。
   
    但是说文的意思,偏,就是歪斜谦虚的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说文呢,孔子就是对周围的人很傲慢,沉默寡言;对上面的人很谦虚,说话非常谨慎。 这个解释和孔子的其余方面的为人是一贯的,我倾向这种解释。

    而流行的解释跟这个说法恰好相反。

    
    [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回答芝麻45转贴关于偏偏如的文章的。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两只黄鹂 回复 悄悄话 主张矫枉必须过正的鲁迅先生曾经把四书五经列入写满吃人的陈年流水簿子,后来某党的天下后,鲁迅先生被捧成了代替夫子的圣人,凡是他骂过的都不是好东西,凡是他批判过的都是大谬论。不过这也实在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文人打嘴仗只要不说我吊你老母都算是合情合理。


回国期间碰巧在北京各大书店看到《菊与刀》乘着福田康夫的顺风飞机热销,还是中英文两册捆绑销售,让学习英文热情高涨的国人不得不买。这本书是出自一位美国人类学者发表于二战后美军托管期间,旨在分析日本的国民性以便更好地管理。如果今天才被中国人发现并已为看了它就可以去读懂今天的日本人,我们的学习方式实在是太慢太蠢了。


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情感复杂,但是却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上到天皇的年号名字,下到民间的各种公司名称,很多都是源自《论语》甚至是《孙子兵法》,武士道里所包含的除了尚武其实就是儒教古训的翻版。高中课本里“汉文、汉诗”,无论是比重还是难度都不亚于中国同等教材。中国的古籍在日本不是时髦刊物,早已被运用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被用来反唇相讥中国人。


随便找句看看:“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也。”


大意是:孔子面对同乡亲朋,稳重恭敬,少言寡语甚至像不会说话的人。而在庙堂之上讨论政务之时却侃侃而谈机智明辨,却没有失却谨慎周密。


生活中的我们恰恰相反,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游刃自如,甚至经常出言不逊。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庙堂之处作辩论,可是分明已是不分场合地点的“便便言”代替了恂恂唯谨,最后竟发展成暴言暴行。


《菊与刀》提到日本人的羞耻感大于犯罪感,有些困惑,犯罪难道不是耻么?讨教一位国学家,他说比盗窃杀人更罪恶的是作为人,在意识、人格、灵魂上的堕落退化。反观今日之国人,随地吐痰挖鼻孔扔垃圾固然已是家常便饭,暴言暴行竟然都归为爱国做法值得尊重,真真应了“打砸有理,爱国无罪”那句邻人的取笑。土豆墨汁矿泉水臭鸡蛋有什么威力呢?徒糜弹药耳。不知自己成了国际笑柄还觉得是挥斥方遒般的潇洒。


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美国人写出了《菊与刀》这样让日本人自己都大吃一惊的东西,打败对方不一定要巨大的拳头,要抓住它的心神,摧毁它的意志,可惜摇头晃脑诵名言的那些中国人却忘记了。


日本人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洋人要登堂入室的时候,一样的迷茫仓皇过。一位叫做福泽谕吉的思想家提出脱亚论,建议政府丢掉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师,寻找新的思想支撑。他还尖锐地指出了中国人从来不敢面对现状,遇事只会退回到孔庙里找安慰自欺然后欺人。


在古旧书店淘到《丑陋的日本人》这本书,粗粗看了惊讶这写于22年前的书竟然如同预言,简直就是今天社会的侧面像。该书作者同柏杨先生一样受尽攻击,彼时日本正处在经济泡沫之时举国得意忘形,那里容得下只言片语的批评,作者也受到恐吓谩骂据说最终被左迁。


良心画家陈丹青说:“鲁迅真是伟大,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一句他老人家的话来评论”。被无端地扣上了圣人帽子的孔子更是,无论什么对错都可以算在他头上,中国盛产伍子胥,最擅长就是掘墓鞭尸。


做事情都没有力气,尽想着投机取巧,骂人时候精神矍铄,愚鲁粗暴,用伍子胥作比喻似乎又高抬了这些人。


孔子何许人?老师,国内统一说法,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义务教书扫盲耽误了出仕贫困潦倒的行为在今天是要站到那个什么“年度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得到赞扬的,何错之有?


学说被利用被断章取义被盲目崇拜,这并不是他的错。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赢政一把火只剩下孔家,后来又被封了圣人,这也不是仲尼同志的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知道今日国人能否读懂,面对世相作何感想。


在破尽了四旧,某个主义幻想破灭之后,寂寞的人们突然想起了还有一位这样的智者,慌不择路又一窝蜂地跑去顶礼膜拜,有学者乘机借此搞活经济一时间京畿纸贵,掀起人人争读《论语》高潮。于是又有人摇头叹气,但总比不读书不知礼仪廉耻的好,甚至有人结党跳出来抵制,用博士帽当作大铁锤抡,笑料十足。


中国近代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产生过一个强有力明智的思想家,都是只言片语或自相矛盾罢了。而已经被政治统管的宗教、教育、学术,酱缸都不是,酱缸再臭尚有蛆虫蠕动,如今的样子只能说一如沙漠中等待被风化的残骸。


曾听过酒精中毒屡戒不改的患者喃喃自语:“酒是好东西,我是坏家伙”。


夫子何错?《论语》何谬?错的是人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