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三十四 --- 美国经济情况报告

(2005-02-18 13:31:03) 下一个

美生产力放缓 全球繁荣期将会终结?

 

来源:新闻晨报

香港媒体援引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称,近期的数据显示,美国生产
力有放缓的迹象。而美国生产力的放缓触发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这是否全球经济
繁荣结束的预兆?新科技有否真正提高长期生产力?

  欧亚将失去理念?

  生产力增长影响财政预算和退休金计划,对美联储决定长期利率政策是重要因素
。生产力强劲促使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的良性周期出现,这是过去十年美国经
济贴切不过的形容词。若没有强劲的生产力,企业将需要再次开始增聘人手。这对就
业率是好事,但却可会推高劳工成本,美联储将以加息来打击工资上涨,因压抑新投
资和美国消费开支而造成经济增长危机。

  由北京以至巴塞罗那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估计美国生产力会表现良好,而要求美
元资产有更高的回报率。问题是,全球经济仍然太过倚赖美国开支作为增长的火车头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罗奇称:“美国生产力是全球经济的圣杯。”

  讽刺的是,若美国经济不再是世界主宰,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将失去它们最深
信的理念:美式具有弹性的劳工和市场,促进了繁荣。例如,欧盟于2000年3月
互联网热期间推出的“里斯本议程”,就是旨在十年内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知
识型经济体。而高科技投资产生的生产力增长对此项计划十分重要。

  科技蓬勃期结束?

  不少欧洲国家的每小时生产力已超越美国,令人们对欧洲经济模式沾沾自喜。但
荷兰格林根增长和发展中心主任称:“我们仍太少人工作,而且人口迅速老化。”

  没有人能肯定科技蓬勃期是否已结束。布鲁金斯研究院经济师称:“但这问题一
点也不愚蠢,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每朝早醒来也问自己这条问题。”众所周知,生产
力因为跟商业周期有关而大幅波动,它在复苏开始时上升,原因是企业试图从相同数
目的工人身上榨取更多产品和服务以应付新需求,但至某一刻,企业开始增聘人手,
按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计算,更多任务人意味着生产力下降。

  华尔街的共识看来是,上一季生产力放缓属于这个周期的一部分。事实上,就业
增长正在加快。高盛经济师称,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跌势减慢,意味着生产力放缓
。他又警告:美国财赤飙升的“大炮和牛油”效应,即政府借贷压抑了私人投资。美
国奇迹是否已结束?他说:“我不知道,但感到忧虑。”

  科技开支无实效?

  但某些专家持不同意见:新科技的引进和广泛普及之间存在时间延误。在现实生
活中,有些落后的公司仍未围绕数码革命作出重组;同时,尖端科技快将带来新效率
。斯坦福的经济学家戴维说:“抹杀生产力复苏的可能性仍言之尚早。”哈佛经济学
家计算出,未来十年,私营企业的劳工生产力将每年增加2.6%,较他于2002
年作出的2.2%预测为高。

  大部分经济学家同意,美国生产力增长逾一半升幅源于企业利用科技改善架构。
但科技开支在其它经济体却没有产生相同效应。

  欧洲生产力不济?

  欧洲的生产力似乎也并非完全不济。去年欧盟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和欧洲之间的
生产力差距几乎完全在于三个行业:零售、批发和金融服务。于2004年,欧洲每
工时的生产力增长由1.3%增至1.6%,约是美国3.1%生产力增长的一半,
数据仍令人鼓舞。而墨西哥继3年来近乎零生产力增长后,最近强劲反弹至2.5%
,日本则由2003年的2.7%增长加快至3.6%。

 

格林斯潘作证说美经济态势相当好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16日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美国经济以良好的
状态进入了2005年,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由于就业增长放慢和储蓄率较低,因
此美经济还面临一些挑战。

  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说,美国经济去年年中出现的疲软
期是短暂的,经济以相当好的态势进入了新的一年。通货膨胀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但他表示,今后美国通货膨胀的动向仍然是美联储调整未来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
要因素。同时,美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将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他预计
今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将在1.5%和1.75%之间。

  在谈到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时,格林斯潘表示,尽管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公司利
润迅速增长,但美国的企业投资增长仍步履缓慢。与以往复苏阶段的情况相反,美国
企业目前仍努力控制成本,不愿意大量增加雇员。同时,他还对美国储蓄率处于几十
年来的最低水平表示担忧。

  对于布什总统近来大力推动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计划,格林斯潘表示支持。但他
同时指出,在推行社会保障账户部分私有化的计划时,必须采取慎重态度,缓步推进
,以避免误导金融市场进而导致市场动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