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堂堂正正人 睿智深刻文

  ——读《陆文夫文集》漫忆

  ◎ 钟桂松

  在我看来,陆文夫(1928~2005年)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坎坎坷坷,一九四八年高中毕业就投身革命,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一九四九年回到苏州担任新闻记者,由于酷爱文学,一九五五年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五六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二十八岁就出版短篇小说集《荣誉》。正当他激情满怀充满理想时,却被以参加“小集团”的罪行划为右派打入社会底层。从此他的命运时阴时雨,起起伏伏,下放工厂,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陆文夫的命运才苦尽甘来,多云转晴。此后作品源源不断,佳作连连,为全国读者所敬重,一度担当中国作协副主席。但陆文夫无论是落难下放农村工厂,还是苦尽甘来时,始终做人做到堂堂正正,对人热情真诚,待己淡定无求。而作品写得睿智、幽默、深刻,将苏州的世俗风情写得入木三分,而作者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又在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留下印痕,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洋溢着一种正气。陆文夫先生二○○五年七月去世,苏州的古吴轩出版社翌年及时推出五卷《陆文夫文集》,让怀念陆文夫敬重陆文夫的广大读者从文集中又见到了“陆苏州”,仿佛又能听到他娓娓道来的文坛灼见,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已发生正在发生的往事。

  最早听说古吴轩出版社将出版《陆文夫文集》,是在上海报纸上的一则广告。说“古吴轩即将推出《陆文夫文集》”颇有些欣喜和期待。后来又看到有关报道说已出版。但那几天我在杭州好几家书店里寻找,都没有见到《陆文夫文集》踪影。后来又向一位爱书的朋友打听,也是不得要领。又过了几个月,终于在杭州一家大书店查询到《陆文夫文集》了。一阵惊喜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偌大的书店只进过一部,已售罄。有一天晚上去散步,踅进一家小书店,细细找了半天,终于见到期盼已久的《陆文夫文集》!

  期盼已久的《陆文夫文集》终于到了我的书桌上。夜深人静,在柔和的灯光下,“文集”淡雅的封面上,有一幅若隐若现的大家熟悉的陆文夫剪影——虽然用照片电脑制成,但神形兼备,凝视片刻,仿佛陆先生的形象越来越亲切,亲切到他仿佛在倾听你的诉说,也亲切到仿佛能聆听他汩汩而来的话语!而“陆文夫”三字是选用了陆先生自己的签名,这个字体稍为关注陆先生创作的人,都不会陌生。因此,封面上不光其形象亲切,而且连签名的字体,也会让喜欢陆文夫的人感到亲切,而“文集”二字,用印章白文刻就,红色,在素淡的封面色彩上,并不感到突兀,而是觉得十分贴切,端庄,协调。而书脊上若隐若现的老照片,仿佛让陆文夫笔下逝去的苏州岁月重现在这部厚重的《陆文夫文集》里。

  《陆文夫文集》共有五卷,第一卷为陆文夫晚年的长篇小说《人之窝》;第二卷是中篇小说,收录了《美食家》、《井》、《毕业了》、《一路平安》、《享福》、《故事法》、《清高》、《有人敲门》等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收录《小巷深处》、《荣誉》、《围墙》、《天时地利》等四十四篇短篇小说;第四、五卷为散文随笔。煌煌五卷文集,共计一百八十万字。《陆文夫文集》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当之无愧的。这是陆文夫先生一生的心血啊,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苏州的那腔热心热情都倾注在这一百八十万字的作品中了。据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陈雪春同志介绍,这五卷文集,是陆文夫先生亲自筛选分类并输进电脑的,断断续续用了两三年时间整理好的,并在每张软盘标签上写上内容提示标记。而且,陆文夫整理自己作品,生前并没有想出文集的念头,只是想“回过头去看一看”而已。

  读陆文夫的作品,仿佛就在听他讲娓娓动听平淡而又隽永的人生故事,充满生活充满情趣。他的长篇小说《人之窝》是一九九五年九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时我在杭州见到后就买了一部。记得当初读这部小说时,真有点如饥似渴的感觉,因为过去曾读过他不少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这《人之窝》是陆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许家大宅院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一群青年学生的人生经历,作品分上下两部,上部写许家后裔许达伟和他的一些同窗好友,为躲避迫害而搬出大宅院,下部故事延伸至“文革”,主要人物的舞台依旧是许家大院。陆文夫选择许家大院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人生与房子连在一起,故事构思极为精妙,人物形象也极为生动,语言精辟,常常让读者有置身于其中而又发人深省的感觉。记得当初读《人之窝》时,曾有过写一篇论文的冲动,后来杂事甚多,光看不写,事后想再拾起来写论文,显得不够从容,所以写《人之窝》论文的构想也就搁置了。不料一搁十余年,至今想来还有点汗颜。一九九七年十月,陆文夫先生送我一册《人之窝》,并亲自写上“桂松同志惠存,陆文夫,1997.10,苏州”。这本书我舍不得去翻看,珍藏在书房里专门收藏陆先生著作的书柜里。

  记得刚跨入新世纪的二○○○年的秋天,我去苏州看望一个电视摄制组,与陆文夫先生在老苏州酒楼聚餐。席间,我曾问陆先生:“《人之窝》是否还要写下去?”因为我觉得小说后面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期待陆文夫续写《人之窝》的念头在读过整部小说之后是非常强烈的。当时陆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说:“还要写下去。”我当时还说,很希望早日读到。当时我还问陆先生,《人之窝》有没有生活原型?记得陆先生表示有生活原型。只是当时在聚餐之前的聊天,每个话题都没有充分展开深入下去。因为,我认识陆先生之后,一直感到,与陆先生聊天简直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他的渊博睿智和见地的精到,尤其对世事俗事,对人事天事,似乎全被他洞烛了。他小说语言的风趣幽默,独到深刻,绝不是有些记者所说的“俏皮”。他的小说语言是建立在对生活的高度认识上的,所以他的小说中的风趣幽默是一种深刻。

  诚然,一个作家的“深刻”,都是作家对生活认识的一种态度,是作家对生活思考的结果,也可以说这种深刻是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态度。陆文夫先生对生活观察与思考,在新中国成长的作家里,我觉得是个佼佼者。我在其他文章里也说到过的一件事,虽然已过去二十余年,至今仿佛仍在昨日:一九八六年十月,陆文夫先生应邀到嘉兴讲课,讲完课由嘉兴文联的同志陪同到桐乡乌镇看看。当时我在桐乡县委宣传部工作,记得当时先生偕女儿等一行从嘉兴过来,先到县委,在县委简陋的二楼接待室稍事休息。我们向他简要介绍一些桐乡情况后,立刻驱车去乌镇。我们在乌镇市河西岸影剧院大门口看过“昭明太子读书处”的老牌坊后,拐进一条小街,街边有一家小面馆。这时,往前走着的陆文夫突然拐进面馆里去看了看,出来后,笑着问身边的女儿:你知道那锅台边围着那么多人在干吗?他女儿说不清楚,反问道:“在干吗?”陆先生说:“这些吃面条的人两元钱买碗面,不放心,不知道厨师会烧出一碗什么样的面,所以拥到锅台边去看师傅烧面。”啊,当时我们都很惊讶陆先生看生活的思维方式,这样看生活,恐怕才是真正小说家的应有素质!

  在乌镇茅盾故居里参观时,陆先生又带着幽默的语调告诉我们说,“当年凡是被茅盾先生评论过的青年作家,都取得了成功,立刻受到读者青睐。但是……”陆先生脸上掠过一丝苦涩的笑容,说,他的小说得到茅盾评论,不仅没有得到半点好处,反而遭致更猛烈的批判,这点连茅盾先生也没有想到。在茅盾故居参观过之后,我们去故居办公室——当时办公室还在故居的二楼上,请陆先生留点墨宝,写几个字。陆先生有点百感交集,站在茅盾这位文学巨匠家里的楼上,秋天淡淡的阳光从窗口泻进来,沧桑往事一古脑儿涌上心头。他拿起签字笔,写下了“昔日有语道不得,今朝道得又无言。一九八六年十月,谒茅公故居,陆文夫”。在旁边看着陆先生题词的我们,看到陆先生这两句话,和陆先生一样,感慨不已!

  茅盾在一九六四年评论陆文夫的小说是用心用力的,而且评论十分到位准确,在《读陆文夫的作品》长篇评论文章里,茅盾阅读了当时一九六四年四月之前所能找到的陆文夫全部小说,了解了陆文夫的坎坷经历后认为:“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我国当代的青年作家中,还很少见。这样的生活经历,也必然地要在陆文夫的创作道路上留下痕迹。”同时又以他独到的眼光,评述着陆文夫的小说,在比较中评论其高下。在茅盾笔下,仿佛一个谆谆善诱的师长在批改学生的作品,如茅盾将《荣誉》与《葛师傅》作比较:

  《荣誉》把读者的眼光带到这里,又带到那里,极尽曲折之至,然而始终不出一个厂;《葛师傅》却以十分洗炼的笔法让读者的眼光直贯两个社会。《荣誉》的酣畅的心理描写,确使读者如饱餍甘腴;然而,《葛师傅》两次巧车大活塞的惊雷掣电的笔墨却使读者拍案叫绝。而且,就文学语言看来,前者华瞻而后者质朴,华瞻故时或伤于纤巧,质朴故时时伴着豪放。

  茅盾在遍览陆文夫的小说之后,对陆文夫发表于一九六一年八月《上海文学》上的短篇小说《没有想到》推崇有加,他评述道:“这是三千来字的短篇,可是波澜壮阔,人物鲜明,结构严密,笔墨轻灵而闪闪放光,在短篇小说中,此为难得的精品。”在一个革新能手彭克清被调至仓库当保管员这样一件平淡无奇的故事中,在茅盾看来,陆文夫却写得“层层深入,如剥蕉见心”。茅盾这篇写于一九六四年的评论,不可能不烙下当时年份或时代的语言印记。但总体上,看得出茅盾是在用心阅读用心评论的。而且评论出让陆文夫受用一辈子,让评论家不断引用的真知灼见。他从陆文夫一九六一年以后的小说中看到陆文夫在更加努力地追求独创,认为陆文夫“他力求每一短篇不踩着人家的脚印走,也不踩着自己上一篇的脚印走,他努力要求在主题上,在表现方式上,出奇制胜”。茅盾还发现:陆文夫“有意识地探索短篇小说民族形式的前进一步的道路。”茅盾还说:“我的浅陋之见,以为作者颇善于用小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善于用前后呼应等方法构成层次井然、步步入胜的布局。”这些评论无疑即使今天读来仍然十分经典,而且后来陆文夫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茅盾的见解的正确。最后,茅盾用鼓励的口吻,向陆文夫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我以为作者现正处于向更成熟的艺术境界发展的阶段。他的文学修养有相当好的基础,他懂得如何剪裁素材,如何概括生活经验而作艺术的加工;他善于布局,渲染气氛;他知道怎样刻画人物。……我们满怀喜悦地期待着陆文夫的更多更大的成功。”有茅盾的充分肯定,有茅盾的精到点评,有茅盾的殷殷切切的期待,应该说,陆文夫内心是激动的,况且,一九六四年的陆文夫还只有三十六岁!

  然后,正像陆文夫后来与我们说起的那样,其他的青年作家如果有当时担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如此深刻精到的评论,无论生活境况还是写作境况立刻会有如沐春风之感。但陆文夫没有,陆文夫没有从茅盾对自己作品的评论中享受到温暖,也没有沐浴到阳光。不仅没有,反而遭到一场冰雪寒冷!茅盾关于陆文夫小说的长篇评论在《文艺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上发表后,却遭到诸如“陆文夫的翻案和自我吹嘘”、“错误的创作倾向和错误的道路”、“不正的‘正面人物’”等无情无休的批判。

  诚然,此时的茅盾自己也已进入无奈冷落期,自然自己也没有阳光可照耀了,遑论自己评论过的一个青年作家?当时最高领导的“两个批示”足见茅盾政治生涯的艰难。所以,本应如沐春风的陆文夫在得到茅盾评论的荣耀后,却在一片批评声中被下放去江宁县江宁公社李家生产队劳动改造了。这与茅盾评论过的其他作家,老一代如沙汀、臧克家、姚雪垠、当时的青年作家茹志鹃等相比,陆文夫的反差太大了。此时陆文夫到了“有语道不得”的地步了,而在北京的茅盾对青年陆文夫的情况却浑然不知!

  后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陆文夫也许曾见到过茅盾,陆文夫是不是或者有没有向茅盾诉说过当年评论后的无奈,我不记得陆先生回忆了没有,但从“今朝道得又无言”来看,可能当初即使见了茅盾也可能没有机会或不便倾诉!而当一九八六年到茅盾故居时,陆文夫感叹能诉说时又能说什么呢?

  由于陆文夫对生活,对人民真诚和热忱,由于他的作品根植于生活之中,使他笔下的短篇小说一发表就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第二卷《陆文夫文集》收录的中篇小说,第三卷《陆文夫文集》收录的短篇小说,稍具生活阅历的人对世事能作些思考的人,都会为文集中的小说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所震撼。当初,《美食家》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了中国文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把“民以食为天”的“食”写得如此深刻,实在无出其右。正因为写得深刻,写得专业,不少读者也将陆文夫当作美食家,这真是一种误读!陆文夫是用心而不是用嘴来品尝美食的,他是在写人生而不是纯粹讲吃。只不过他的学问是对世事洞明罢了。所以在整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里,江南的著名酒楼饭店,听说陆文夫先生来吃饭,大厨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一些酒楼开业、周年纪念等,主事者也都不由自主地想邀请陆文夫先生去一下。其实这真是一种误解。陆文夫人生跌宕起伏,长期在农村工厂底层中生活,为温饱生存而奔波,在苏州几进几出,虽有幸与老苏州文人有来往,但怎么可能特别讲究美食!只不过对前人经验的汲取和人生的思考,才写出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的。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人情世故,我们都可以从这二三卷文集的作品里寻到画面,包括语言、性格、价值观念、生活用具等等。新世纪的读者也许有些隔膜,但对今天五十岁以上的读者来说,一九八三年小说《围墙》的发表和传诵却是记忆犹新。当时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公开向省直机关干部推荐小说《围墙》,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笔者当时在县里工作,也曾向县委领导建议推荐《围墙》作为县整党整风的学习材料。陆文夫是站在高处看生活,所以能看到生活深处,写出来的作品有生活厚度。所以,今天打开《陆文夫文集》第三卷重读《围墙》,依然深深感到,《围墙》的现实意义仍存在着,有时甚至更有必要,尽管已过去二十多年!

  陆文夫的小说知名度很高的还有不少。第三卷《陆文夫文集》中如《小巷深处》、《荣誉》、《葛师傅》、《二遇周泰》、《小贩世界》、《特别法庭》、《献身》等等,都是在当年发表时轰动过的当代文学史上常被学者专家提及的好小说。

  读陆文夫的小说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小说里人物的的语言,故事情节等,常常让人会心一笑。其实,读陆文夫的随笔散文乃至评论和创作体会,也会感到他的深刻和独到。《陆文夫文集》四五两卷中的随笔散文、体会感受,在陆文夫先生笔下简直篇篇是美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显得情真意切,从容不迫。写人用白描手法,几件小事,一番对话,不经意间写活了所要写的人。在陆文夫的朋友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小康老农,在陆先生心里笔下,都是值得记挂和怀念的朋友。他笔下的那些工人师傅、农民兄弟,凡进入陆先生回忆怀念文章里的,都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人物。有些人,其后人可能已忘却,但陆先生相隔几十年仍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好!“文集”中陆先生那些谈自己的文学想法及创作体会的文章里,字里行间既充满了智慧,又清淡隽永,绝无当今文场里那种自吹自擂或怨天尤人或骂爹骂娘的不良浮躁之气。他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幽默而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体会。一九八三年九月的昆明,天高云淡,陆文夫深入浅出,告诉座谈会上那些文学爱好者:“观察生活要细一点,要想得多一点,要写得严格一点。”他举了许多例子,娓娓道来,发人未发,言人未言,无论听过的,还是没有听过,或在《陆文夫文集》里看过的,相信都会有所收获的。总之,《陆文夫文集》的五卷一百八十万字并不算是高产多产,当今的小青年都动辄几百万字,但那不是在一个等级上,陆文夫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二十世纪的真正的文学珍宝!

  读陆文夫的作品,还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睿智幽默堂堂正正的人。陆文夫在周围人的心目中,是一位“不大好对别人说的事,对他说绝对没问题”的人,苏州女作家范小青曾说,陆文夫及其作品“想起来备感温暖”,是“内心的一种依托”。陆文夫经历过的苦难不少但他依然很阳光地说过:“一篇作品不管怎样,看了以后总叫人奋起,想做一点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其实,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的,陆先生的作品里,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随笔,还是创作体会,都能从其幽默风趣中感受到一种向上向善堂堂正正的力量。笔者一九八六年认识陆先生之后,凡是找得到他的作品,我都会找来读,并从此专题搜集有关陆先生的文章和报道,不完全的搜集,已积累起两大本剪报。

  陆文夫与苏州是无法分开的一个整体,他对苏州的感情已不再仅仅是小说题材了,不再仅仅是一个话题,他对苏州的感情,就是生命般的感情,他为积累苏州文化滋养这一方土地,放弃自己本来有限的创作时间,创办《苏州杂志》,一干就是二十年!他坚持真正的文学操守,无怨无侮;苏州的文化事业需要他时,他会放下自己的创作全力以赴。记得当初苏州有线台领导拉着他赶到杭州,找我们借一个编导去苏州拍文化类电视专题片。其实这件事,只要陆先生打个电话,我都会办的。但他还是非常认真来杭州了。那次见面大家都很高兴,我与他说起十多年前在桐乡乌镇访茅盾故居的往事。他知道我在业余研究茅盾,十分关心,并说来杭州前专门翻看了当时我寄给他在乌镇拍的照片,说当时你还穿着军便装,我说是呀,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县级机关干部穿军便装顺理顺章。十几年的变化,回想起来还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发展真快。当时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午,我们想让陆先生在杭州住一晚再回苏州,他说:不啦,任务完成了,下午就回去了。那种热情,虽然已过八九年,想起来至今仍让人感动和敬仰!

  后来,二○○一年二月十七日陆文夫先生为苏州电视台拍专题片一事又专门给我写来一封挂号信,他在信中说:

  我来信还是要和你商量一件事,再借刘郎为苏州拍一部电视片。去年承蒙你们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把刘郎借给了苏州有线电视台拍了《苏园六记》为苏州增添了不少光彩,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州有线电视台、苏州市委对此都十分感激,一再要我对你们表示感谢,同时也一再要求我再扮演一次东吴使者的角色,到越国借刘郎为苏州电视台拍一部《水乡苏州》,我也知道,一个人做事要知趣,好事不可多求。可我却也难以推辞,其原因如下:

  《苏园六记》取得很大的成功,那是有线电视台的成绩。苏州电视台台长坐不住了,用他的话是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你也知道,这有线电视台的无线台一直是飙着干的,苏州电视台的台长和我很熟,他的父亲和我是老朋友,所以他一再来找我,要我一碗水端平,也帮苏州电视台策划一部片子。我自找麻烦,便替他出了一个题目,拍苏州的《水》,苏州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四乡八镇,都是因水而存在,因《水》而流动展现出吴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向市委作了汇报,市委大力支持,并且一致认为,这部片子还只有刘郎来作编导,刘郎得知以后,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因为他在拍摄《苏园六记》时便走遍了苏州的四乡八镇,并且对吴文化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的资料,一旦主题的出现,各种资料就会聚集,往往就是一个作品的形成,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规律。电视台、宣传部、刘郎三方面都很起劲,剩下了就是你这一方面了,要我来向你协商,再借刘郎。我十分为难,只好再来为难你了,望你能送佛送到西天,再玉成一次此事。说起来这也是一件好事,对刘郎的创作来说,这两部片子是他创作上的里程碑,所以他也十分看重此事。

  捧读陆先生的信,我二话没说,立刻让刘郎同志去苏州。刘郎同志也因为拍片而与陆先生成为朋友。从陆先生去世后的大量的回忆怀念文章中知道,陆先生不光对苏州的文化事业如此重视,对苏州所有的事业都是这样,真诚热情,不遗余力,无论是经济建设上的事还是文化建设上的事,他都会一样去努力!所以深得苏州父老乡亲的敬重。据说在陆文夫先生病重住院时,不少人从外地专程去苏州看望他,因为外地人对苏州的马路不熟悉,常常违章停车问路,当交警得知违章车是来看望陆文夫先生时,立刻放行并热情地指点往医院怎么走。可见陆先生在苏州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当作家,陆先生能把苏州写到这个程度,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恐怕在新世纪还没有听到过第二个!陆先生做人做事堂堂正正无怨无悔,而且还是特别记恩感恩的人,上海一家出版社曾出版过他第一本小说集《荣誉》,所以他常常记着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几十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但直到晚年,一代大家的陆文夫,有了新作依旧先交上海这家出版社出版,他要感谢上海的知遇之恩!

  凡是见过陆文夫并与之有过交往的人,都觉得陆文夫先生是真正称得上从小巷里成长起来的一位伟大文学家。所以,《陆文夫文集》的出版,应该是中国文坛的一件盛事;而读《陆文夫文集》,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陆文夫全集》,让后人记住这位经历坎坷,堂堂正正、充满智慧,热情真诚的作家陆文夫!■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