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4 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动人散文。

  “安塞”,是陕西省的一个地名,该地自古以来就因腰鼓闻名,而今的腰鼓更是推陈出新了。

  “腰鼓”,有两个含义:一指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二指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跳舞,一边敲打。课文是散文,当是第二种含义。

  “安塞腰鼓”这一标题,由地方名称和乐器名称组合而成,意在表明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就是安塞地方的腰鼓舞蹈,将其作为标题突现出来,大概因为安塞这个地方的腰鼓舞自成一格,别具风味,作者将放笔描写,纵情赞美,令读者读后难以忘怀吧?

  “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安塞腰鼓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描绘了安塞腰鼓舞姿劲健,节奏分明,赞美了安塞腰鼓艺术精湛,扣人心弦,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全文二十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姿动态,赞美它壮阔、豪放、火烈,使人精神亢奋。

  先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姿——

  跳舞的后生小子身材壮实、精神旺盛,他们如同高粱一样沉稳安定、静穆无声。

  接着描写安塞腰鼓的动态——

  这些后生小子突然爆发,敲起鼓来“发狠”、“忘情”、“没命”,跳起舞来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这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舞蹈的壮阔、豪放、火烈,震撼世界,难怪作者要脱口而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二段(第九至十一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响声沉重,撞击山崖,撞击观众,引起强烈反应。

  这一段主要从安塞腰鼓的声响着眼,引起反响,自然也要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赞美了。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四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的后生小子全力搏击,能量无穷。

  先写后生搏击,“有力”、“急速”、“大起大落”,“震撼”、“烧灼”、“威逼”径直而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归结到一点:安塞腰鼓的后生小子有着奇伟磅礴的能量!

  接着点出这些后生小子怎能如此搏击?何来这等能量?——黄土高原的生养啊!

  因此,接踵而来的赞美就连上黄土高原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四段(第十五至十六自然段):赞美安塞腰鼓的舞姿。

  这一段前面采用了排比句式,强化了安塞腰鼓舞姿的“充满了力量”、“呼呼作响”、“匆匆变幻”,使人“战栗”却又是“享受”,这就与众不同了。

  因此,接下来采用使动笔法,突出安塞腰鼓的非凡特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五段(第十七至二十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舞姿和鼓点的深刻内涵以及停止时的寂静之感。

  这一段是深层揭示。前面写安塞腰鼓的动态、响声、力量、舞姿,这儿则是揭示安塞腰鼓舞姿、鼓点的内涵,他们的痛苦、欢乐、现实、梦幻、摆脱、追求,都贯注其中并且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同时又描写了安塞腰鼓停止之后的感受,“寂静”、“陌生”、“另一个星球”、甚至还有“渺远的鸡啼”,其实是强调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使人离开它就会产生异样感觉了。

  这结尾一段先动后静,与开头的先静后动形成有趣的照应,结构上层次清晰,十分完整。

  “字词推敲”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句中的“茂腾腾”一词,查阅一般词典,是难以找到的,应该说,它是当地的一个方言词语,精干壮实、气势旺盛的意思。这儿为什么要用这一方言词语来形容后生小子?因为标题是“安塞腰鼓”,写的是民间舞蹈,由当地人演出。安塞,地处黄土高原,那里的小伙子粗犷豪放,用“茂腾腾”来形容他们特定的长相、气势,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一般文章里,方言应尽量少用,必要时用一用,自有它的特殊功能呢。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句中的“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不能机械地从词义本身理解,而是要联系文意去理解。句中的“它”是指上面所写的后生们演安塞腰鼓时使出浑身解数,有力、急速、大起大落的搏击。这搏击力度强劲,令你有震撼之感;这搏击燃烧着激情,令你有烧灼之感;这搏击气势磅礴,令你有威逼之感。必须知道,后生们献演安塞腰鼓,全身心投入,融进其中的是他们活跃、强盛的生命力啊!

  “句子含义”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一句实际上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艺术力量,后生们跳起安塞腰鼓来倾注了全部力量,倾注了全部激情,这力量,这激情,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观看腰鼓的人们会产生奇异的感受,仿佛空气增加了热度,仿佛阳光也不是静静照射,在安塞腰鼓光与影的结合中,让人感到它向四处溅射,仿佛周围世界受到感染而洋溢着振奋激扬之意了。这一句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力度、激情和巨大感染力。

  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不是舞蹈动作的机械模仿,而是投入了表演者的喜怒哀乐、理想激情,赋予了腰鼓真正的灵魂。安塞腰鼓为什么这样动人?就因为那些后生将安塞人的“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统统融入“舞姿和鼓点”中,它们与艺术交织一体,旋转凝聚,乃至升华为安塞人的风采、思想、感情,照见了安塞人的精神面貌了。

  “语段理解”

  本文的第六自然段是正面描写安塞腰鼓,是对安塞腰鼓形象生动的介绍,让读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印象。因此,这一语段要详细理解: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是叙写安塞后生们跳起安塞腰鼓来全身心投入,简直不顾一切——“发狠”,表现出厉害劲儿;“忘情”,表现出无法节制自己;“没命”,表现出不要命,豁出所有劲儿。这是对后生们献身艺术的生动揭示。

  第二句紧接上面发狠、忘情、没命的揭示,突出后生们的“狂舞”,作者用了一个生动比喻,亦即如同“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块”,显得强劲有力,急骤异常,“狂”的味儿透纸欲出。

  接着围绕“狂舞”,具体描写:以“骤雨”比状鼓点急骤密集,以“旋风”比状流苏样的饰物振荡飞扬,以“乱蛙”的蹦跳比状他们的舞步,以“火花”比状他们的瞳仁闪射光芒,以“斗虎”比状他们的风姿凛然生威,强健无比。这就将“狂舞”的声响动态表现俱足,给人具体可感的效果。

  这一场景怎么评价?读者的感受会是怎样?作者巧妙地列出了“壮阔”、“豪放”、“火烈”三个词语,对照上面的描写,确实恰如其分啊!

  末了是“——安塞腰鼓”,既表明这就是安塞腰鼓,带有诠释性的轻轻一点或者干脆是重重一击,饱含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句式上。作者为了充分表现安塞腰鼓的不同凡响、震撼人心,大量运用了排比,以增强气势,给读者以强烈刺激,从而产生鲜明印象。

  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上面刚刚写到的一旦表演起来,后生们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又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层层逼近,气势如虹。而“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几乎一词一叹,给人无穷力度之感。

  同时,本文语言手法还多用比喻,使所写形象更为鲜明。例如后生们朴实得像高粱,“狂舞”的形容更是一连串比喻了。形容安塞腰鼓的沉重响声碰撞山崖、碰撞观众之心,使之都变成牛皮鼓面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艺术地运用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竟然多达四处,不是重复,而是反复,它除了结构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借以抒发作者强烈的赞颂之情,具有重要的感染力量。让我们高诵吧——“好一个安塞腰鼓!”(唐瑞梅)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读完本篇课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感受到后生们粗犷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也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一样朗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如何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建议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引导利用相关资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得到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曾经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可以邀请会跳腰鼓舞的老师、学生或认识的亲朋好友,为学生们表演一段;可以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全班交流;如果能找到一段关于“安塞腰鼓舞”的影像播放给学生看,那就再好不过了。有了这些课外资源的铺垫和分享,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2. 指导体会词语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出,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课文后面练习第三题则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显然,教学本篇课文,必须高度重视词义教学。一般说来,词语用在某篇课文里,总是有着特定的环境的。而文中的一些语言,恰恰具体表现了词语的意思。所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确切意思,是最经常、最主要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比如“茂腾腾”,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不见它的踪影。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可以轻松“搞定”。学生理解了词语的确切意思,感悟课文的内在情蕴,自然容易得多。

  3. 诱导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震撼力量,使人叹为观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作者出色的表达方法,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课文后面的练习第四题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这是在提示我们,要诱导学生领悟“反复”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其实,课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都值得引导学生好好地揣摩、体会、领悟。

  “思路提要”

  教学本篇课文,可以依循如下思路展开:1.利用资源,顺势导入;2.紧扣“反复”,具体感悟;3.优化训练,积累内化。

  “过程揭示”

  一、利用资源,顺势导入

  1. 展示腰鼓实物,或出示腰鼓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其外形特点。

  2. 你们曾经看到过腰鼓吗?在电影里、电视中、舞台上,还是在图书里?

  3. 腰鼓一般都挂在哪里?演员表演时都怎么做?请知道的学生谈一谈,也可以请会跳腰鼓舞的人演示一下。

  4. 条件许可的话,最好是播放一段关于腰鼓舞蹈的影像,然后请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5. 师生小结:

  (1)腰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中间稍微粗一些,两端略细,蒙着牛皮。悬挂于腰际,用木槌击打。

  (2)腰鼓还指一种民间舞蹈。跳舞的人腰挂腰鼓,双手均执拿鼓槌,一边敲击两端的鼓面,一边随着敲打的节奏跳舞。腰鼓的节奏强烈,动作健美,容易产生催人振奋的效果。

  6. 揭示课题,指名读题。

  7. 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最想知道些什么?

  (1)安塞在哪里?

  (2)安塞的腰鼓舞有什么与众不同?

  (3)跳舞的是哪些人?他们怎样跳腰鼓舞?

  二、紧扣“反复”,具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 播放配乐课文范读录音,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听清生字读音,注意长句子的停顿,嘴巴不出声地跟着读。

  2.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并思考揭题后想知道的问题。

  3. 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4. 说说初读感知情况。

  教师小结:

  (1)安塞是陕西省的一个地名,以别具一格的腰鼓舞而威名远扬。

  (2)安塞腰鼓场面壮阔,气势磅礴,声响震天,威力无穷,舞姿劲健,内涵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3)课文中所写的安塞腰鼓的舞者是后生——年轻小伙子。他们不是敲打鼓面,而是“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5. 有一个句子在课文里出现了多次,请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6. 学生齐读用波浪线画出的反复句。

  (二)引读导悟第一段(第一至八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个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2. 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尽情赞美安塞腰鼓呢?请到这一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4. 引出并读悟:“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 “这腰鼓”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② “这腰鼓”洋溢着火热的激情,爆发着蓬勃的力量,涨溢着昂扬的斗志!

  ③ “这腰鼓”充满热量,充满力量,充满能量!

  ④ “这腰鼓”能使人热情似火,激情四射,斗志昂扬。

  (3)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4)能联系上下文说出“燥热”、“飞溅”、“亢奋”的确切含义吗?

  ① 燥热:形容人深受感染,变得热血沸腾,激情燃烧。

  ② 飞溅:充满朝气,活力四射,浑身有的是劲儿。

  ③ 亢奋: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将困倦、消极、颓废驱赶得一干二净。

  (5)学生朗读体会这句话包含的情感。

  (6)指名朗读,组织评议后,学生齐读这句话。

  5. 自由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这腰鼓”何以充满如此神奇的魅力?

  6.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相互启发。

  7. 了解学生朗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注意随机点拨。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狂舞在你的面前。”

  ① “捶”:逼真地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猛、之快,传神地表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若将这个“捶”字换成“击”、“打”、“敲”等,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② “发狠”、“忘情”、“没命”:表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忘我投入。

  ③ “百十个”:写出了人数之多,暗示着场面之壮阔。

  ④ “响鼓”:明明“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是腰鼓,但后生们“一捶起来”就成了发出声响、发射威力、发泄情感的有声、有力、有情的响鼓了!此时此刻,响鼓也是“发狠”、“忘情”、“没命”狂舞的后生了!

  ⑤ 将“后生”比作“石头”:表现了后生们的身体结实,态度坚决,意志坚强,也显示了他们狂舞时的“发狠”、“忘情”、“没命”,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具有血肉身躯的人。

  ⑥ “狂”:写出了后生们力量之大、速度之快、气势之猛,超乎想象。这个“狂”字与“发狠”、“忘情”、“没命”相互印证。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 这五个排比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表现了后生们“狂舞”时的“发狠”、“忘情”、“没命”。

  ② 作者将镜头分别对准“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分别表现了它们的特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像旋风一样飞扬,像乱蛙一样蹦跳,像火花一样闪射,像斗虎一样强健!

  ③ 朗读想象后生们“狂舞”时的情景。

  ④ 齐读这五个排比句。

  (3)“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① 当你身临其境,欣赏着后生们“发狠”、“忘情”、“没命”地“狂舞”时的情景时,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② 学生畅谈欣赏后的感受。

  ③ 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呢?请齐读“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

  ④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评价的呢?(场面——壮阔,性格——豪放,情感——火烈)

  8. 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再次体会感悟情境,体验情感。

  9.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六自然段。

  10. 这样看来,安塞腰鼓的的确确是震撼人心,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放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11. 读议第一至四自然段。

  (1)女生齐读这四个自然段。

  (2)这四个自然段写谁?有什么特点?写他们什么情况?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①还是写的这群后生。②他们“朴实”、“沉稳而安静”。③写他们静止不动的姿态。④“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3)朗读课文,体会这群后生的“朴实”、“沉稳而安静”。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第一至四自然段?删去行不行?

  ①后生们是在积蓄力量,养精蓄锐。②后生们屏息凝视,凝神默想,是在进入意境,进入状态,做好狂舞的准备。③用狂舞前的“静姿”反衬狂舞时的“动态”,使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

  1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1)女生齐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2)教师读过渡语:“但是,看!”

  (3)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4)师生齐读第七、八自然段。

  13. 至此,你们能够说出“茂腾腾”的意思吗?请注意联系课文内容。

  (1)像高粱那样朴实、健壮、坚强。

  (2)狂舞前“朴实”、“沉稳而安静”,狂舞时“发狠”、“忘情”、“没命”,浑身有的是力量,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干劲!

  (三)引读感悟第二段(第九至十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二个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2. 课文第一段写的是安塞腰鼓的静姿动态,这一段描写的是安塞腰鼓的——沉重声响。

  3.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声响的沉重。

  4. 从安塞腰鼓所发出的沉重响声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1)后生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所以,“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响声。

  (2)“沉重响声”震天动地,声势浩大,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安塞腰鼓威力的巨大,气势的非凡,情感的火烈,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5.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这段话所描绘的情境和蕴含的情感。

  6.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后,全体齐读,渲染出响声“隆隆”的气氛,表达出内心“隆隆”的感受。

  (四)引读导悟第三段(第十二至十四自然段)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三个反复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 “黄土高原”好在哪里?(答案为第十三自然段)

  3. 指名朗读第十三自然段:“黄土高原哪……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元气”可以指人的生命力;“淋漓”形容痛快、尽兴。

  第十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具体地表现了后生们的“元气淋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联系上下文可知“元气淋漓”指后生们生命力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性格豪放粗犷。

  (2)也正由于后生们“元气淋漓”,才能够使搏击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其实,“惊心动魄的搏击”正是充分显示了后生们的“元气淋漓”。

  (3)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

  4. 引读: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我们要情不自禁地高声赞美——好一个黄土高原!

  5.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这一段中,“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1)“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① 震撼:形容力量强大,令人怦然心动。元气淋漓的后生们使出浑身的精力,展示出超人的力量,怎能不让“我”感到惊异、震动和佩服?这震撼,显示了后生们无比活跃和强盛的生命力!

  ② 烧灼:形容感情强烈,激情像火一样地燃烧着,让人深受感染。后生们将所有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腰鼓舞里,“我”用心观赏,自然感受到他们那一颗火热的心。于是,自己的心也火热起来了,自己的激情也燃烧起来了,所以,感觉到安塞腰鼓烧灼着自己。

  ③ 威逼:形容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百十来个元气淋漓的后生们齐心合力,所跳出的腰鼓舞气势非凡,如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当然会让“我”有威逼之感。

  (2)“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这两句话以饱含激情的语调,通过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显示出安塞腰鼓对观众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影响力和神奇的感染力、号召力。

  6. 朗读体会作者赞美安塞腰鼓的原因。

  7. 引读课文第三段。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它使你……

  (五)引读导悟第四段(第十五至十六自然段)

  1. 指名朗读第四个反复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 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1)作者满怀激情地赞美安塞腰鼓。

  (2)作者径直点明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原因——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 课文第十五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与“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有什么联系?

  (1)这一自然段连用四个排比句,表现了“每一个舞姿”所具有的四个特点、四种效果。这四个特点、四种效果,有机地融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显得完美无缺,令人叹为观止。

  (2)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安塞腰鼓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浮想联翩,如痴如醉?

  4. 学生朗读体会舞姿的优美精湛,巧妙绝伦。

  5.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6. 师生齐读这一段。

  (六)引读导悟第五段(第十七至二十自然段)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2. 请学生谈一谈听后感受。

  (1)安塞腰鼓之所以震撼人、影响人、感染人、打动人,一方面,固然在于其艺术风格超乎寻常;另一方面,更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鲜明激昂——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2)安塞腰鼓之所以令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是因为它完美的外在形式与深刻的内在情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3)安塞腰鼓以完美的形式吸引人、震撼人,以强烈的激情感染人、打动人。于是,观众们仿佛也成了元气淋漓的后生,加入了安塞腰鼓的行列,“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4)如果说,第六至十七自然段,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情、强烈、壮烈、火烈,那么第十八至二十自然段,则表现了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平静、安静、宁静。

  (5)其实,写舞后的“静”,突出了舞时的“烈”。

  (6)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3. 学生朗读体会这一段所表达的感情。

  4.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5. 师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十七自然段,请三名女生分别朗读第十八、十九、二十自然段。

  三、优化训练,积累内化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假如课文中不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感觉如何?请朗读相关内容,体会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的好处。

  3. 如果不写开头和结尾的“静”,效果将会怎样?

  4. 抽掉课文中的四个反复句行不行?为什么?

  5.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表演安塞腰鼓的后生们说什么?

  6. 熟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努力积累优美生动、激情洋溢的语言。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精彩片段

  师: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怎样的后生?

  生:元气淋漓的!

  生:这里的元气淋漓指的是——

  生:(沉默)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没有“元气淋漓”这个词语。

  师:我们还是“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它的意思吧。

  生:老师,我觉得“元气淋漓”可以理解为:浑身有劲,动作敏捷。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还读懂了:这些后生精力非常旺盛,精神格外饱满,性格特别粗犷。

  生:我从“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读出了:后生们跳舞时特别大气,特别痛快,特别尽兴,显示出他们豪放爽朗。

  师:还有一些词句,也具体地表现了“元气淋漓”的意思,能够找出来吗?

  生:“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元气淋漓”可以指生命活跃、强盛。

  生:“元气淋漓”也可以理解为能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其实,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也可以看出“元气淋漓”的意思:浑身是力量,满腔是热情,无所顾忌地使劲,不顾一切地狂舞。

  师:这样看来,遇到暂时不能理解的词语,要确切地体会出它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评点”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本篇课文中的“元气淋漓”一词,平时少有人用,学生接触更不多,对它是比较陌生的。教者敏锐地意识到,抓住这个词语展开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感悟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的内容,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而且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因为是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教学思路清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刘小娟 张 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