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再论窑外销陶瓷

  邛窑,是四川成都平原及川西南地区的一个瓷窑系,因邛崃市南河十方堂窑、固驿窑最先发现,又最具代表性,故名“邛窑”。邛窑以烧青瓷为主,始烧于东晋,发展于隋,兴盛于唐、五代,衰于南宋中晚期,持续时间长达9个世纪。它最大的贡献,在隋时,受到长江下游越窑的启迪,率先创烧成功褐、黑、绿的多色高温彩绘瓷,并对此后的唐三彩及长沙窑的高温彩绘瓷均有极大的影响。

  凡研究或热爱我国古陶瓷者,均知自唐始,尤以中世纪的8—10世纪时,我国的越窑、唐三彩、长沙窑、邢窑白瓷就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远销到西亚、东非及东南亚领域。“经历了千辛万苦,沟通了东西方两个世界,从而成为中世纪以来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贸易商品”。中世纪时,亦是邛窑的兴盛繁荣时期,长沙窑、越窑、唐三彩是外销贸易瓷的代表,那么邛窑陶瓷是否也有外销呢?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笔者已有论述陈丽琼:《邛窑与铜官窑的关系及邛窑可能有外销》,载《四川文物》1996年增刊《四川考古研究论文集》。但由于当时材料有限,论据尚欠充分,现我们根据长江三峡及邛窑的新发现,进一步与唐三彩、长沙窑、越窑对比研究,认为邛窑陶瓷在唐代是可能有外销瓷商品。兹阐述于后,并请各方学者与爱好者不吝指正。

  (一)概述邛窑三彩特点

  邛窑以烧青釉瓷为主,至隋首先发明创烧了高温三彩陶瓷,自此后即兼烧多色彩绘瓷,被世人称为“邛窑三彩”。邛窑三彩的特点,在初创期是采用黑、褐、绿三色或两色在青釉或米黄白色与灰白色釉上进行彩绘,主要纹饰是:用联珠圆圈纹、墨线圆圈纹,相互穿插构成几何纹;或以芳草纹与圆圈纹、联珠纹构图,纹样组合简雅。这种纹样在某些方面有似于织锦中的“球路纹”,与古代波斯经常使用的联圆纹和联点纹相似。唐代是邛窑成熟与辉煌时期,除沿袭隋之圆圈联珠纹外,在色彩上,由褐、黑、绿演进为以黄、绿、褐、蓝、白数色进行彩绘,但以黄、绿、褐三色为主,偶有红色斑块纹饰。纹饰组合有以黄、绿、褐三色彩绘的芳草纹、卷草纹、祥云纹、宝相花纹;或祥云与芳草纹、芳草与竖条连点纹组合,可更多而广泛的是随意挥洒点染的斑块与散点纹。斑块纹有的呈圆形、桃尖形和不规则的条形,色彩上有褐色与绿色组合,绿色与黄色组合,散点形以绿色为主。至五代时,邛窑纹饰更加丰富,点彩技术更为成熟。此外,邛窑还以三彩或两彩随意点染于人物或动物的面部与身躯。烧成温度在1270℃±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邛窑还有低温三彩,低温三彩多在黄釉上施褐、绿彩或模印纹饰。高温三彩胎多灰黑色、黑红色、红褐色、黄褐色,少数为黄白色或灰白色。露胎部分绝大多数呈深浅不同的黑红色,黄白色极少。低温三彩有红胎、白胎,露胎部分呈砖红色或黄白色。两者均饰釉下饰白色化妆土。

  (二)邛窑与唐三彩

  唐三彩,约起源于初唐或盛唐时期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洛阳博物馆编《洛阳唐三彩》,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是一种低温陶器,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其釉色有黄、褐、绿、蓝、白等色,而以三色为主,故称“唐三彩”。它不是在青釉或单色釉上彩绘,而是以三色点染,色釉相互浑融,流釉明显,是一种陶器。生产的产品,实用器较少,主要是冥器,但一般瓶、钵、罐、盘、杯碗等均属常见。它的三彩鸭、鹅形杯与邛窑的鸭、鹅形杯多相似,只是质地不同而已,又如邛窑三彩面具、三彩器物盖以及五代时期的三彩盂,如不仔细辨别,很可能将邛窑误认为唐三彩,唐昌朴先生所著《邛窑彩釉的兴起及继承问题》唐昌朴:《邛窑彩釉的兴起及继承问题》,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北方唐三彩是受南方邛窑的影响,并推测是武则天将四川的邛窑三彩带到了中原去的,由于武则天的喜好和推举,故在武则天掌权以后,京、洛三彩著称于世。笔者亦赞同这种看法。

  (三)邛窑与长沙窑

  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长沙窑亦是在青釉上进行彩绘。两窑都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做胎,胎之表面多施一层白色化妆土,高温烧成,纹饰内容丰富,凡邛窑有的联珠纹、联圆纹、芳草纹以及褐色、绿色的斑块纹、条形纹等,长沙窑皆有,且变幻丰富胜于邛窑,尤以长沙窑题诗装饰,及彩绘山水人物画更为邛窑所不见。邛窑虽早于长沙窑一百多年,在纹饰上不如长沙窑绚丽,但从大的风格看,相似之处亦很迷人。如邛窑和长沙窑在唐代均盛行绿色乳浊釉,邛窑乳浊绿釉始于南朝晚期或隋初,比长沙窑早两个世纪左右。另外“邛窑与长沙窑的陶工们首先发现了铜红釉,有意识地进行了试验,并传之于世,所以红铜釉彩的起源应归功于他们”张福康:《邛崃窑和长沙窑的烧造工艺》,载耿宝昌等主编《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关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纹饰上,长沙窑擅长用模印的单件人物与动物纹贴附于执壶或罐之显眼处,而邛窑则施褐色或黄色斑块配饰,这是两窑的不同。而邛窑的黄色斑块彩饰,长沙窑至今未有发现。关于碗的装饰,长沙窑最擅长在碗内进行彩绘,邛窑虽有彩绘但不及长沙窑广泛与丰富,而邛窑擅长在碗、盘内模印宝相花与昆虫组合,长沙窑则不多见。在造型上,长沙窑在唐代执壶的短流上几乎全为八棱或六至十棱不等,至五代才始有管状流,邛窑在唐代虽有八棱短流,但绝大部分均为管状流。碗的造型,长沙窑底足主要为玉璧底与环形圈足,而无饼足。邛窑虽有玉璧底,但绝大多数为饼足,到五代始有环形圈足和圈足外撇。在烧造工艺上,长沙窑是一匣一器,内底光洁无疵,露胎处主要呈黄白色。邛窑是一匣多器装烧,碗内多有五个不等的垫烧疤痕。露胎处主要呈深浅不同的铁红色。尽管有这些不同之处,而共同点仍是较多,关系密切。邛窑与长沙窑所产器物在造型、装饰方法上多相似,如邛窑瓜棱形红彩水盂,长沙窑亦有此类器物传世,又如邛窑与长沙窑所产之壶,均用褐色斑块或条形纹在壶身进行装饰,正如冯先铭先生所言:“邛窑与铜官窑(即长沙窑),两窑所烧的瓷器基本上差不多,青釉褐斑、绿斑的风格一样,轮旋方法上也相同,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相合,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冯先铭:《从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的几点收获》,载《文物》1960年第3期。这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呢?应是长沙窑继承发扬了邛窑的先进技术,又优于邛窑,有别于邛窑。

  (四)邛窑与越窑

  越窑历史悠久,是青瓷的创造者。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的优质瓷器都是它的发展与创造,并于三国晚期首先以釉下褐彩绘制人物、山水与几何图案于瓷器上,是最早突破单一青瓷的先驱。发展到唐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邛窑是在它的传播、启迪下产生的,还在某些方面继承发扬了越窑瓷器,如三国晚期的釉下褐彩,邛窑即在它的基础上于隋代创造发明了釉上釉下的高温褐、黑、绿多色的彩绘瓷。邛窑由于原料差,胎釉的纯净亮丽,造型的端庄丰富始终不如越窑。但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邛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克服自身原料的弱点,除大力美化邛窑三彩外,还奋力追仿越窑的刻画、模印纹饰,故在唐五代邛窑模印纹表现极为卓越。恰似冯先铭先生所言:“邛窑瓷器上林湖越窑式花纹很多,还有印花鹦鹉小盒,海棠式杯等”冯先铭:《从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的几点收获》,载《文物》1960年第3期。、20)。又如邛窑唐代绿釉印花三出三瓣莲花纹盘、三出二重仰莲纹花间蝴蝶飞舞印模,刻画之细腻、构图之严谨、写实之生动,虽不言是空前绝后,至少时至今日仍是绝妙的融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杰作。再如越窑五代时的“已”字杯的造型和模印莲花纹杯,与邛窑内绿釉,外黄釉,内印二重莲纹杯相似,论其纹饰之优美清晰,胎体之细腻似有胜于越窑童兆良:《上林湖越窑单子款》,载《2002年越窑国际学术会讨论专辑》,杭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邛窑五代的五瓣莲纹印模,背有铭文“乾德六年(公元924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不仅展示出邛窑印花纹精美极致,更充分证实邛窑五代时亦有贡瓷的烧造之务。

  (五)唐五代时邛窑有外销瓷吗

  中东、东非、西亚以及与我国邻近的东亚与南亚地区,8世纪至11世纪时,中国均有陶瓷外销到这些地区。中国外销的陶瓷主要有唐三彩、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却不见邛窑瓷器有外销的记载,究其原因,是邛窑的考古发掘所写出的详细报告公诸于世较晚,又或有文发表,但实物照片不多,故不为研究外销陶瓷专家学者知晓,同时邛窑与长沙窑、越窑、唐三彩又有如前所述的渊源关系,相同相似的地方尚有之,即便是有外销的邛窑陶瓷也误认为是其他窑的产品,或视为不知何窑口所产。笔者现举例如下:

  第一,《陶瓷之路》作者三上次男先生,在1982年上海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讨会中,即把9世纪末10世纪初从中国输入中东的“宽沿圆壁浅碗”定名为越窑青瓷。其宣讲论文时,是用彩色幻灯片介绍,我亲眼所见,那“宽沿圆壁浅碗”实为敞口宽沿,斜弧壁,平足(饼足)碗,特别重要的是在碗底内底有五支烧疤痕,外壁半釉,这种碗,绝不是越窑青瓷碗,10世纪初,即五代时,越窑碗底足根本不是平足,而是圈足微外卷型,碗内外皆满釉,是一匣一器,内底光洁,仅外底有支烧疤痕。而这种内底有五支烧疤痕,外壁半釉,敞口斜腹平足碗正好是邛窑五代青瓷碗。在会中,我的论文即《邛窑新探》,我与三上次男先生交换意见,三上次男先生表示赞同我的看法。

  第二,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在撰写《邛窑陶记》的附注中写道:“为了写邛窑陶器这篇文章,我获得机会访问欧美一系列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中藏有底格里斯河(tigsin)附近萨马拉(samara)和勃罗明纳德(brominrbad)遗址(原位)出土的中国瓷器,这些属于公元800—900年的瓷片,与邛窑出土物极为相似”[美]葛维汉著,成恩元译:《邛崃陶器》,载《四川古陶瓷研究》第1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这一附注足以说明中东与西亚出土的中国陶瓷中,可能有邛窑唐五代瓷器。

  2004年笔者曾专程至大英博物馆考察萨马拉遗址8—9世纪出土的中国瓷器,非常遗憾,由于保管人员生孩子休假,未曾见到与邛窑相似的瓷片,但见到了邢定、定窑白瓷碗、杯等碎片数十片。也看到了9—10世纪的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邢、定窑、越窑碎片,其中有三片长沙窑彩绘瓷,确实未见有邛窑残片。可喜的是,在库存中,看到了20世纪初大英博物馆收集的邛窑绿釉龟盖砚、绿釉小龟、小蛙、三彩人头埙、葫芦形小瓶,其中所藏的邛窑三彩脸谱残片与邛窑博物馆所藏三彩脸谱极其相似,邛窑墨绿彩碗与秭归出土的邛窑墨绿彩纹碗不仅器形相似,图案画法也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当然这些不能认定是唐代外销品,但至少邛窑瓷器也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至于是何时、何地流传至西亚或欧洲还需研究,不过那脸谱残片,是否就是出土于西亚或东非,而后再由大英博物馆收藏,也是有可能或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2001年4月在参观邛窑博物馆陶瓷展览时,当看到邛窑低温三彩釉时,北大秦大树教授说:“我在埃及看到这类彩绘瓷时,还以为是清代瓷器,没想到还是邛窑的产品”。

  第四,日本学者矢部良明著《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写道:“久留未市火葬墓出土的黄釉褐彩圆点纹壶,和筑紫野市大门出土的黄釉褐彩圆点纹水注等等,在粗糙的胎上,施以灰白色薄的化妆土,再施褐彩,其施釉工序看起来和瓦渣坪窑(长沙窑)为同样的手法,在釉胎上,立即要判断是一个窑制的,感到犹豫不决”[日]矢部良明:《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载《中国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二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3年编印。即说明在日本出土了不少长沙窑的瓷器,而其中仍有很难准确判断为长沙窑出土物,那这又是什么窑呢?迄今为止,与长沙窑相似的只有邛窑,这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共认的。

  第五,三上次男先生在《唐三彩的后裔》中提出:“而从伊朗发现物来看,也是长沙窑最多,这足以说明长沙窑在唐末出口的商品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沙窑,离海岸的贸易港口遥远,为什么长沙窑会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也是不可思议的怪事”三上次男:《伊朗发现的长沙铜官窑与越窑青瓷》及《唐三彩的后裔》,载《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可见三上次男先生对中东与西亚同我国的邻国出土这么多的长沙窑,有质疑的感慨,但他仅提出离海岸遥远为由,我认为那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他所认为的长沙窑中有邛窑产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六,国内外学者有认为长沙窑距海岸比邛窑近多了,同时,唐人李白诗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邛窑在蜀中离海岸那么遥远,会有可能吗?以出土物为证,我们认为是完全可能的:①1994年11月中国古陶瓷年会时,我在参观扬州博物馆陈列物时,即发现有扬州出土的青釉褐彩斑块大罐,做工规正,高约40余厘米,施半釉,下腹无釉,露胎呈铁红色,未标属何窑口。笔者当即请问各专家,均言不知,可我确如发现新大陆似的欣喜,这就是邛窑产品。但是否为长沙窑呢?若单以青釉饰褐彩斑块而论,有可能是长沙窑产品,可长沙窑之青釉多偏黄,此青绿;另长沙窑大件不多,而邛窑在40厘米左右之器较多。从施釉工艺看,长沙窑多半釉以下,而最普遍的近足,且其露胎处是黄白色。故笔者认为此罐是邛窑的上乘之作,销售于扬州的贸易瓷,或为外销海外滞留于扬州之物关于扬州出土青釉褐彩斑块大罐,经《长沙窑》专著主笔周世荣先生审视,于2008年3月回示同意笔者意见。②笔者近年为考察长江三峡出土历代瓷器,在峡区沿市县均见有邛窑陶瓷出土,而以唐代最多,不仅如此,在峡区还有比邛窑之数量、质量多而美的长沙窑彩绘瓷胡习珍:《长江三峡地区出土的长沙窑瓷器》,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尤为重要的是,于2006年春,我专程至峡区的尾端宜昌,溯江而上,在西陵峡考察时,见有2002年巴东、秭归出土的粗细邛窑唐代陶瓷,精细的有邛窑三彩模印贴塑莲花纹熏炉、米黄釉绘绿色单株玉米植物纹大盘。以“蜀道难”为借口,认为邛窑不可能有外销瓷的评论在这些出土物面前应作罢。

  (六)关于邛窑外销瓷的历史依据与输出路线

  1.追溯历史依据

  关于成都与邛崃的商品,早在西汉初时,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就有产品运至中东与西亚,具体就是张骞岀使西域时,亲眼在阿富汗看到邛竹杖与蜀布,据悉是从印度运去的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卷12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66页。在汉代我国与亚欧一些国家已有交往,马其顿商人(今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常旅游大夏,由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到所谓的丝绸之国(中国)贩卖丝织物品。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第418页。至北魏太安元年(公元455年),波斯萨珊王朝遣使来华,其后常有使节来往。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到隋,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陈垣学术论文集·回回族入中国史略》,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8页。至唐波斯使节不断来到唐朝,仅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至贞元十四年(公元788年),正式遣使之记载就有37次《陈垣学术论文集·回回族入中国史略》,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6页。此外,还有唐末随僖宗入蜀的李珣,即波斯商人李苏沙的后裔,与三台(今四川三台县)、成都人融为一体。李珣(855—936年)家居三台,善词能诗,妹舜弦为前蜀王衍的昭仪女官,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为九宾之首,长住成都。魏尧西:《杂谈西蜀词人李珣》,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从以上史料看,成都与西亚的交通和商品贸易、文化交往,从汉代起一直到唐五代都未曾中断。

  2.唐时的长江商贸

  唐代经济兴盛,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即扬州,益指成都。是唐时两个著名的经济繁荣的大都会,两地商贸往来十分繁忙,以水运最为兴旺,杜甫有诗“吴盐蜀麻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六,载《全唐诗》卷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67页。及“胡商离别下扬州”杜甫:《鲜闷十二首》,载《全唐诗》卷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69页。其“胡商”泛指大食波斯商人。此二首诗,均是杜甫寓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不仅论述了当时成都至扬州水运之畅达,船舶之大、货物之多,且还有定居中国的成都或重庆之波斯商参与商贸,可见成都已是唐时内陆商贸的国际都市了。

  3.运输路线

  唐代四川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北有金牛道接褒斜道到达陕西;西北有成都与灌县经桃关、汶川、过松、茂诸州而入吐蕃通西域;从成都经临邛雋州入南诏而至天竺。蒙漠、刘琳、唐光沛等著:《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201页。还有由岷江、涪江、沱江分别达长江出三峡至扬州。这几条路线中以水路最为繁忙,这条航线是当时邛窑输出的主要交通线。成都是西南航运的重要交通要道。杜甫于成都草堂作有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载《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415,第563页。说明长江下游的船已航至成都,从出土物看,在长江三峡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州至重庆,及三峡下游的巴东、秭归多出土有长沙窑、越窑、邢窑、定窑、邛窑、洪州窑的瓷器与残片《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卷一,第95页、第557页、第671页,卷四第24页、第151页、第159页、第393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2007年版。《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第91—97页、第181页、第317页、第342页,1998年卷,第52页、第280页、第287页、第290页,1999年卷,第24页、第75页、第211页、第447页、第493页、第674—677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2003年、2006年版。徐光冀主编:《三峡文物抢救纪实·永不逝落的文明》第13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关于岷江至长江达三峡的记载,有李白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歌》,载《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167,第394页。“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之平羌江,即今之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渝州即今之重庆市。关于涪江经嘉陵江至长江向三峡到长江中游转陆路达河南的诗,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载《全唐诗》卷40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77页。“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今襄樊市)向洛阳。”此外,还有描绘成都与扬州水上航运的诗,即岑参《万里桥》诗“成都至维扬(今扬州),相去万余里。沧江东流急,帆去如鸟翅”岑参:《万里桥》,载《全唐诗》卷1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页。是最直接记载成都从岷江出发至长江,与海上交通发达的扬州港口相连之便捷。

  根据以上唐代著名诗人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四川水上交通的发达。因此,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邛窑陶瓷,虽地处内陆,离海岸比较遥远,但仍然可从成都直航扬州出海,输至海外各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