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我们听过许多许多故事,读过许多许多故事,也说过许多许多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故事中成长起来的。然而,你有没有注意过,每一个故事,都有个叙述角度的问题,也就是人称问题。用什么人称,就等于你请谁来讲故事。那么,要说或写一个故事,是用我见我闻的角度好,还是用你见你闻的角度好呢?或者用他见他闻的角度更好呢?同一篇文章能不能同时使用两种人称呢?懂得其中的道理和选择的方法,对于写记叙文或说故事,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

  写作导引

  写记叙类文章,不管采用什么记叙方法,都有个叙述人的口吻身份问题。在叙述故事时,作者以“我”的身份写所见、所闻、所感,是第一人称;由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作者只是作为旁观者,用“他”或“他们”来表达,是第三人称。有时候,作者称读者或文中的人物为“你”“你们”,以“对话”形式来叙事,这就出现了第二人称。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对表情达意很重要。

  “真实而亲切”,就凭用好“我”。课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凡是“我”看不见听不见想不到的不写,只写“我”听见看到想到的,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我”的引领下,读者走进了故事的世界。其实,我们读过的许多课文,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增强了文章的亲切亲近感,显示出文章的个性。因此,同学们作文时,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可用第一人称;即使写别人的事,也可以运用第一人称,不过,这时的“我”,不是作者自己,而只是文章中的一个人物。

  那么,是不是写记叙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呢?当然不是。因为第一人称属“有限视角”,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我”的见闻范围受到限制。如果是“我”看不到、听不到的事情或人物言行,又无在场的人介绍,就无法写进文章里。因此,你要想更自由更广阔地叙述生活,还得用“全知视角”的“他”。

  “全知全能”的“他”,用好威力大。第三人称叙述,是最常见的一种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作者作为旁观者向读者介绍和描绘某件事,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具体、细致、深入地反映生活,描述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活动,视角开阔,叙述自由,变化灵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文中涉及到苏艾、琼珊、医生等众多人物,涉及到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情节的巧妙处理,正是运用第三人称,才能合理完整且有吸引力地展示事件的全过程和真实面貌。不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要做到生动形象,需要作者更丰富的想像力,需要具体而精彩的叙述描写。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其中常见的是“你”“我”“他”的交流、转换。

  “你我”交流,人称巧转换。完全以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是几乎没有的。有些文章用“你”“你们”来叙述,实际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作者与读者或与作品中人物甚至事物进行“你我”的对话交流,增强叙述的抒情意味,常用于书信、诗歌和悼念文章。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的第二章,运用第二人称,表达诗人对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的赞美。《安妮日记》中,安妮将日记当做自己的朋友,用书信的形式来写日记,写作中,就常用“你”的称呼进行交流。写作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事的过程中,巧妙转换人称,以第二人称来表达作者的浓郁感情。一般来说,当作者自己对读者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十分强烈时,或主题表达需要突出感情时,才转换人称;转换人称不能破坏文章整体性,上下承接要自然,一般用抒情句过渡。如《今生今世的证据》第二段,用拟人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直接交流:“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转换人称,更强烈地表达“我”对以往生活的眷恋、懊悔和伤感。

  不过,对于我们一般同学来说,一般还是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作为好。至于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要从实际出发。

  题目一:搜集资料,编写新闻

  “写作实践”中的第一题,要求搜集报刊资料,编写本年度世界战乱灾荒十大新闻。

  战乱灾荒是人类永恒的宿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武装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火连绵,索马里海盗横行,令人窒息的枪炮声几乎在每一天的新闻报道中此起彼伏。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直面战乱灾荒,是为了让我们警醒,从而更加珍惜和平之不易,尊重生命之高贵。

  编写年度十大新闻,不同于撰写即时新闻,要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根据“战乱灾荒”这一主题要求,对一年来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根据其价值、影响加以筛选整理,用相对简约的文字加以介绍。示例如下: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力克时艰,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

  孟买恐怖事件

  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买发生持续59个小时的恐怖袭击事件。一伙自称“德干圣战者”的恐怖分子向孟买10处重要建筑和设施发起攻击,与印度安全部队展开激战,并在泰姬玛哈酒店、奥贝罗伊酒店和犹太人聚居的纳里曼大楼内劫持多名人质。袭击事件共造成172人死亡,293人受伤,死者中包括多名外国人。这次事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国际反恐的警钟。

  题目二:读图感受“战争与人”

  本题要求根据两组与战争相关的摄影图片,就“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读图感受。

  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凝固了战争实景与人类表情,穿越历史尘埃,重新在我们面前显影。照片上那人、那物、那场景,让你脸上出现的决不仅仅是会心一笑,一定还会有错愕、震惊、感慨与激愤。这时,战争的狰狞与血腥才进入你的内心,从褪色的影像变成五味俱全的滋味。于是你明白,历史不都是死去了的东西,它化作丝丝缕缕,编织进了今天。这就是黑白影像的魅力。由美国犹太裔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苦难遭遇的史诗性巨片《辛德勒的名单》,就有意选择了黑白影像,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阅读老照片,要善于捕捉人物的外貌、神情,捕捉那“包孕过去,启迪未来”的瞬间造型;要联系文字说明和相关历史背景,从照片所提供的多元视角中,重新打量历史,重新认识我们原先自以为已经认识或了解的人和事。

  阅读老照片,还要体味历史的情感。历史是客观的,因其客观所以无情;历史又是公正的、正义的,谁能说历史不是有情的?人是历史的表演者,许许多多人对公正和正义的不懈追求,使自己的历史具有了丰厚的情感。作为个人,几十年的生命是否与人类的命运有所关联,这很难说。但在自己的短暂生涯中,所经历的那些平平淡淡、曲曲折折,也自有喜怒,自有悲欢。翻开自己的相册,从童年到老年,谁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阅读老照片,更要悟史明理。回忆是人类独有的权利。回忆不但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进行崭新的排列,于是生出许多发人深省的结果。侵华日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距今不过六十多年,日本国内就有人试图对它进行掩饰。西方哲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先哲说:温故而知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敦促我们凝望过去,正视今天!

  题目三:看历史图片,讲命运故事

  本题要做两件事。首先要寻找选择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图片。这一类图片很多,关键是要符合三点要求:一是图片主题比较鲜明,形象清晰,富有特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图片富有情节感,包含着故事;三是自己了解或理解图片内容,并有一定的说明资料。第二步是要根据图片讲故事,这要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画面内容,然后运用积累的知识或材料,展开想像,按“故事”的要求编写故事,注意叙述的角度,即人称。以下提供几幅图作参考或选用。

  上海8·28轰炸

  “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历史”

  “画面回放”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妇孺200多名。废墟前,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因为伤痛、惊恐和失去母亲而号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声,穿越68年的漫漫时光……

  “新闻背景” 日军的残暴,令人发指。除南京大屠杀等为世人熟知的惊天暴行外,日军还曾“创下”30天内,连续血洗山西阳高、天镇、左云、灵邱、宁武、朔县、原平7座县城,屠杀无辜百姓1.6万人的“纪录”。

  “亲历者自述” 王楚英:82岁,“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排长

  淞沪抗战时,当时我在上海北面,准备第二次攻打罗店,日本的飞机整天在头上轰炸。日军连妇女、小孩也不放过,这种事情太多了,数都数不清了。现在,我有时想到那些尸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连饭都吃不下。我真的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历史,不要让军国主义再度重演。

  奥斯维辛集中营

  “生命已经毫无尊严”

  “画面回放” 他斜靠在断墙上,保持着临死的姿势:身体前倾,头颅低垂,左手攥紧几根草一样的东西。他是被活活烧死的,在一个叫奥斯维辛的人间地狱。

  “新闻背景”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的人皮被制成手套或灯罩,头发被做成褥垫,假牙上镶的金子被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就连身上的脂肪,也被刮下来做成肥皂。苏联红军攻克这里时,除了幸存者,还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

  “亲历者自述” 阿尔宾:83岁,几百万被囚者中仅有的300多位成功越狱者之一

  无休止的饥饿、寒冷、挨打、苦役和随时随地可能被处死,令许多人绝望,生命已经毫无尊严。由于我会德文,1943年被调到厨房干苦役。厨房在集中营外,看守松了许多。当听说纳粹为了粉碎囚犯的秘密活动,准备把大家分散送往其他集中营时,我加紧了行动,设法搞到了一些德国马克,又储备了一些食物。1943年2月27日,气温零下10摄氏度,我和弗兰内克溜出厨房,越过了集中营外冰冷的苏瓦河。

  人体冻伤实验

  “最没有人道的罪行”

  “画面回放” 还有什么样的手能比这双更让人难忘?被日军进行24小时冻伤实验后,这双手严重变形,膨胀的手面还残留着一层寒霜。我们看不见主人公的面庞。这一点不再重要,因为在那段岁月,有这样一双手的人很多很多。

  “新闻背景” 细菌、毒气、冻伤,各种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构成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魔鬼史。日军曾在哈尔滨、长春、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设立大型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并曾在我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死者难计其数。

  “亲历者自述” 王亦兵:74岁,父亲、堂兄饱尝日军731部队迫害

  侵华日军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是人类有战争历史以来最残酷、最没有人道的罪行。731部队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侵略、征服和屠杀而进行的,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腥暴行的罪恶史。

  日军“三光”政策

  “能抢的就抢、能烧的就烧”

  “画面回放” 残垣断壁,空空如也。面对被日军焚毁的家园,他愤怒地举起紧握的右拳。这是一只瘦削的拳头,却握得那么有力……

  “新闻背景” 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仅在山西霍县,日军就向根据地扫荡1025次,烧毁房屋8456间,杀害1204人。由于日军频繁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残酷的“三光”政策,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

  “亲历者自述” 晋芳芸:84岁,山西省霍州市三教乡王家垣村人

  鬼子进村什么都干,能抢的就抢、能烧的就烧。村里有个叫陈五喜的,被鬼子抓到碉堡,用开水烫死。有一次,鬼子将一家六七口人全部抓起来,并排放在地上,用耙子当场扎死,中间还有两个孩子。当时靠近太岳山的不少村庄几乎被杀成绝户,至今住户还很少。

  题目四:感悟和平,补写诗歌

  本题要求模仿诗人的风格,补写一小节诗,可以加在任何位置。

  本题兼有仿写与补写的双重要求,有一定的写作难度。

  补写诗歌,首先要反复吟诵原作,仔细体会原作的音调、节奏、用语特点,体会作品的意象特征与艺术风格,努力追求“形似”。

  补写诗歌,还要把握原作诗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的主旨意蕴,而最难把握的是原作的神韵。《文心雕龙·情采》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刘勰认为,最好的作品是为情而造文,即为了表达情理而作;其次是为文而造情,为了写作而造作情理。仿写、补写难免为文造情之憾。“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就是说情理是经,文辞是纬;情理是主,文辞是次。把握住情理,补写才能努力做到“神似”。

  喝彩与诊断

  一、点评示例

  弥足珍贵的字眼:和平

  点评栏

  爸爸向我推荐的《兹拉塔日记——一个萨拉热窝少女的生活》一书,成为我假期旅游的伴侣。在“轰隆、轰隆”的列车与轨道的撞击声中,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个被人称作“萨拉热窝的安妮·弗兰克”的13岁的美丽少女,从1991年9月开始写日记,写波黑战争对生灵的涂炭,写她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企盼。

  简介日记,概括精练。

  兹拉塔有着十分美好、宁静的童年生活,她唱着歌儿上学校,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郊游,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幻想长大后要到世界各地旅游,向人们介绍萨拉热窝的美丽风光……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生活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她没有料到她家在萨拉热窝城外的周末别墅会遭到毁坏;她没有料到战争造成停水、停电、断粮,使昔日富裕的生活变得如此贫困;她更没有料到她最亲密的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时丧命……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使这个13岁的少女来不及思索,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13岁的年龄,应该拥有少女的欢乐,拥有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然而,战争的炮火使学校和操场被毁坏,学校被迫停课,学生只好成天日复一日地蜗居在地下室里,耳旁不停的爆炸声代替了朗朗的读书声,忧郁的心情代替了昔日的欢歌笑语。

  13岁的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离不开营养的滋润,然而兹拉塔面临的处境是:靠人道主义援助运送来的食品包裹中的羊奶干酪吃起来味同嚼蜡;靠耐心排队,而且敢冒枪林弹雨的危险才能勉强得到一块面包;黑市上也难得一见的牛肉罐头卖到50马克一听,比战争爆发前涨了十几倍;她已记不起她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吃的鸡蛋和水果,兹拉塔发觉自己常常梦见鸡肉、喷香的炸肉排、意大利馅饼、卤汁面条……

  尽管战争夺去了兹拉塔幸福的学习机会和欢乐的少女生活,但兹拉塔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知识充满渴求,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炮声稍停,她就和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学习英语、音乐、数学和文学;只要心情稍好一些,她就抓紧时间练琴,伴随着山上传来的阵阵机关枪声,她弹奏着巴赫、肖邦的曲子,琴声使她进入对艺术追求的境界,暂时忘却了那场在她家楼下大街上正打得难分难解的战争;她还通过新闻记者,认识了一位美国朋友,收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信。信里装着一个回信的信封,还有一支漂亮的铅笔。这一切,都给兹拉塔带来安慰,带来希望。她坚信这一切将会过去,她幻想自己“将又会变成一个孩子,在和平的环境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享受着快乐的童年”。

  “然而”一转,天壤之别。

  排比、反复,控诉战争罪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悲惨遭遇,令人唏嘘。

  你是否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的渴望,美的力量!

  兹拉塔用血泪讲的这些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在读她日记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流泪、叹息: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战争这个恶魔呢?它毁灭文明,毁灭生灵,毁灭人性,带来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给多少人留下灾难和痛苦,而其中受害最深的要数儿童。因为战争不仅使他们失去自由和欢乐,失去幸福的学习机会,而且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永远难以弥合的创伤。相比之下,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中国青少年一代,实在是太幸福了,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受到社会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切,我们当百倍珍惜!

  诅咒战争,珍爱和平。

  情理交融,颇有见地。

  人类向往和平,世界企盼和平,兹拉塔的呼喊唤来了正义的回声,全世界所有进步的力量都在为和平而奔忙,波黑战争炮声停息,便是对和平的礼赞。我企盼和平鸽子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自由飞翔,让每一个像兹拉塔那样的少年儿童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

  真诚呼唤和平阳光。

  “总评” 好的读后感不应人云亦云,而应抓住作品的精髓,或作切中肯綮的分析,或作鞭辟入里的议论,或从世态万象中引发联想,或从人生感悟中得到教益。本文作者敞开自己的心扉和作品交流,和遭受波黑战争蹂躏的少女同呼吸、共命运,做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这篇读后感有较强的感染力。文章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粗看似平淡,实则不然。由于作者是饱蘸主观情愫来写的,因此在质朴中见真情,在平淡中见爱憎,情寓意中,意在言外,处处能扣住“情”来写,是文章最成功之处。

  呐 喊

  ——读图有感

  人类膨胀的欲望,侵略的本性,诞生了“战争”这个名词。

  点评栏

  上个世纪战争是那样频繁,侵略势力是那样猖獗,战火的硝烟弥漫了晴朗的天空。为了保卫祖国的那片净土,年轻的小伙子只得离开心上人拿起枪奔赴前线,年轻的爸爸也只得丢下年幼的儿女赶赴战场。

  “侵略的本性”说法欠妥。

  1966年8月13日,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机场,一位从越南战场归来的海军陆战队下士正拥抱着等候他多时的妻子。

  画面内容介绍过于简单,不明了。

  敢问有谁看了这样的照片会不感动,敢问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谁还能找到这样坚贞、伟大的爱情?在那个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了,爱国的辛纳曼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是战争让他毅然离开了家乡,丢下了妻子一人,自己奔赴前线,而他的妻子没有放弃自己对爱情的那份执著,艰难地度过了担惊受怕的那些岁月,终于他们又团圆了。此时他们相拥在一起,彼此都希望时间的脚步从此停留,永远都不再分开。可是,前面的路谁也说不清,说不定哪天战争又将他们拆散呢?

  读图肤浅,议论不得要领,牵强附会。

  于是我们呐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渴望和平,我们为被战争拆散的爱情打抱不平;我们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我们不仅要“大家”安康,我们也要“小家”幸福。

  问世间情为何物?我的回答是:这里的“情”,不仅指坚贞的爱情,也包括温馨的亲情。

  过渡衔接生硬别扭。

  1942年,记者罗伯特在欧洲某地拍下了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哭喊着:“爸爸,别去!”从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的是一种乞求。他的爸爸手里握着一枝枪,半蹲着搂着他年幼的儿子。

  看着这张催人泪下的照片,我思绪万千。我已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那位父亲的矛盾和痛苦了。

  于是我们呐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渴望和平。是战争让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残缺不全,是战争让一个个无知的孩童成了孤儿,是战争让善良的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众所周知,战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一个国家胜利了,另一个国家失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有多少个国家灭亡了,又有多少种先进的文化被湮没了。假如没有战争,人类会更文明;假如没有战争,世界会更进步;假如没有战争,社会会更和谐。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是主题,但种种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呐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渴望和平。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社会,我们要天空从此不再被阴霾遮盖,我们要和平的鸽子在天空高高地飞翔!

  议论空洞,言之无物,缺少真情实感。

  “总评” 作为一篇以“战争与人”为话题的读图感受,文章对画面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也没有能够扣紧“战争与人”的话题,从战争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生发议论。小作者急于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憎恶,却没有注意体味照片中人物神情、动作的历史意味与情感特性,所以分析、评判显得空洞无物,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点评尝试

  定格的爱

  ——读图有感

  那是一组泛黄的老照片,我的目光下意识停驻了很久很久。

  在美国,一位刚刚从越南战场归来的左腿残疾的士兵紧紧拥抱前来迎接他的妻子;在欧洲,一个孩子牢牢抓住即将参战的父亲的手哭喊:“爸爸,不要去!”

  点评栏

  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可当我面对越战与二战中的那一张张被鲜血和泪水浸渍得沉重无比的老照片时,却感到了揪心裂肺般的疼痛。

  战争的硝烟渐渐远去,战争的阴霾却远未散尽。猜疑、妒忌、敌视、仇恨、贪婪、罪恶……潘多拉的魔盒一直在世界的暗角向我们狞笑。我们虔诚地手捧和平鸽,祈祷永远的和平,可是那娇弱的翅膀又能撑起多少没有枪炮声的天空?地球的一端是和平鸽扑腾着翅膀的声音,那一端却是巴格达的枪声。

  是的,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无情杀戮的冲天血光中是人类扭曲的、丑陋的脸,是人性废墟上盛开的恶之花。可是,一对相拥的夫妻,一个童稚的孩子,却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我想用“定格的爱”来形容我看了那组照片的感受,战争终将远去,真爱永留人间,是爱的力量让一对夫妻历经劫难深情相依,是爱的力量让孩子发出天籁般的最本能的呼号。同样,因为爱,我透过老照片,触摸到了在战争苦难中挣扎的人民那温热的鼻息与滚烫的泪水,谛听到他们无奈的叹息、悲痛的哭喊与绝望的沉默。

  有人说,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战争。这也是我所接受的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概念所灌输给我的一种认知,可是,我现在感到怀疑了,无论法西斯还是反法西斯,人民都是无辜的,它们只是被动地扮演着一个个同情或被同情的角色。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的领舞用手语道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爱超越了国籍、种族。二战是人类的一场噩梦,梦醒了,定格的是爱,那些离乱和罪恶都已经随风淡去。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几位侄子日前宣布,为了不让罪恶的基因生生世世地遗传下去,他们决定永不生育。

  有位年轻的妈妈这样对孩子说,古代人做错了现代人为他们反省,上代人做错了下代人为他们反省,这些人做错了那些人为他们反省。

  面对战争,我们痛定思痛反省过后,记住的应该是爱,定格的爱。

  让我们再一次虔诚地手捧和平鸽,总有一天五十六亿和平鸽真的会飞遍全世界。

  “总评”

  愿和平鸽永远高翔

  ——读图有感

  当你了解了海湾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后,你有何感想?当你看到伊拉克战争中成群结队迁移的难民时,你有何感想?当你看到持续多年的巴以冲突造成的荒凉“街景”时,你又有何感想?

  点评栏

  或许你会说你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像不出来。是啊,我们处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吃穿不用愁,生活有着落,可是当你看到这几幅照片时,你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大声质问:“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组照片中的图四表现的是二战时的德国集中营内的惨状:宁静的下午,可爱的小男孩与遍布尸体的营地放在一起显得极不相称。

  你知道那位小男孩心里想什么吗?或许他很害怕,浑身颤抖着从成排的尸体前走过,一滴一滴泪水从眼中滑落,爸爸妈妈,你们怎么还不来接我呀?但是,可能已经躺在尸山中的他们会知道孩子的感受吗?或许他不害怕,他生活在集中营中,每天看到死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心中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麻木地走着,甚至他在想将来也要像那些法西斯一样,征服世界,让整个世界处于他的控制下。但这些仅仅是想像,或许他只是在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一幅照片将纳粹的凶残本性表露无遗,同样是人类,为什么有高等和低等的说法?为什么低等的人就应该为高等的人腾出生存的空间?难道犹太人就该被杀?不!不是!那帮恶魔在进行杀人游戏时一定没想,如果将来有一天被杀的是他该怎么办?

  一幅图片仅仅表现一个场景,从小的方面讲,这只是贝尔森集中营的一角,还会有更多的尸体在其他地方;从大的方面讲,这并不是最“出名”的集中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失去生命的人数远远超过贝尔森。

  这还是在纳粹溃逃之后拍的一张照片,如果不是,我想,那个小男孩也会成为那堆尸体中的一员。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可总有那么些国家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战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世界人民,一意孤行。现如今,联军在伊拉克遇到了极大的困扰,我想这也是不计后果发动战争的苦果吧!

  现在,和平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蓝天、大地、和平鸽……最后只剩下了人类,最高等的动物,他们一定会明白和平对于世界的重要性,也一定会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天空终会变得明亮,村庄也终究会变得安详!

  愿和平鸽在蓝天下永远高翔!

  “总评”

  个性展示

  一、个性立意

  立意示范: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同样一件事,从善于讲故事的人嘴里说出来,是那么津津有味,但一些很有趣的故事,从不善于讲故事的人嘴里说出来,往往使人一头雾水,索然无味。看来,光有好的素材还不一定就有了好的故事,还要看讲述的人用什么方式来讲述。好的故事不仅要有内容,要有清晰的情节或线索,更得讲究故事的表达方式,比如,开头如何吸引读者(听者),情节中如何设置悬念,改变叙述顺序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小故事,看看作者是如何讲故事的。

  示例一:

  那天,我看见超市里新贴了张告示,大意是最近超市里小偷较多,希望广大顾客互相监督,积极检举揭发,超市视情况将有所奖励。

  原本没当回事,可我转到奶粉货架旁时,却意外地碰到了一个告示里所说的小偷。那小偷正把一包奶粉袋悄悄撕开,然后把里面的小袋装奶粉装进自己的口袋内……我赶紧去找保安报案。几个保安跑过去,抓了个正着。接着,一个保安从口袋里掏出绳子来把那小偷给绑了。保安们押着小偷一边喊一边走,很多顾客都好奇地围过来看热闹。那小偷弓着背,低着头,样子很悲凉。

  我觉得有些不忍,赶紧买了些东西要走。到收银台交钱的时候,一个胖男人走过来,微笑着拉住我的胳膊说:“我是本超市的经理。谢谢你,我们超市有您这样的顾客,我们很自豪!”又有很多顾客围过来,我觉得浑身不自在。那经理挺直身子,朝周围的顾客挥挥手,又说:“各位顾客同志们,我们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揭发小偷,为把我们超市建成温馨安全的一流购物环境而努力!”经理说完,当即从口袋里掏出200元奖给我。我本不想收,可最终他硬塞到了我的口袋里。

  我赶紧逃离了超市。出来,那小偷还被保安们押着“巡视”超市。

  可冤家路窄,隔了一天,我放学坐公交车回家,竟碰上了那个小偷!那小偷盯着我看,然后慢慢悠悠走过来。我正不知如何是好,那小偷坐到我身边竟说:“你的演技不错嘛,昨天那经理给了你多少钱?我听说他们给了你两百块,可我的表演不比你差,他们怎么才给了我一百五十块?”

  评价:

  本文只是个小故事,但是,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回味。前面的情节其实都是铺垫,一切叙述只是为了最后抖出那个“包袱”。作者采用了叙事中常用的“误会法”,假作真时真亦假,那个“小偷”的误会才使真相大白。

  示例二:

  曾几何时,我光滑的脸上突然冒出了一群美丽的青春疙瘩痘,顿时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在我的脸上呈现出来。那一颗颗红色的小痘子在我脸上找到了合适的住所后,愈加放肆,开始大量呼朋唤友,繁殖后代。不几天,我整张可怜的脸就红一块白一块了,用手一摸更是高低起伏,仿佛我脸上长着中国地图,咱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挤到这里来了。

  就在光荣晋升“痘痘族”的第二天,我走在街上,顿时感到浑身不自在,每个路过我身边的人都似乎要端详我的痘子大半天才肯离去。没办法,我只好把头埋得低低地快速穿过人群,乍看像只灰溜溜的鸵鸟。到了教室,同学们更是发出了比第三次世界大战还要惊恐的叫声。有一挚友甚至还指着我的痘痘狂笑不止:“哈哈哈!你……你的脸,真像黄土高坡了!哈哈哈……”有那么夸张吗?我摸了摸凹凸有致的脸,也不至于千沟万壑吧!

  受了若干刺激的我下定决心,誓死与一切痘痘斗争到底!

  评价:

  脸上长满了小痘痘,对于十七八岁的女生来说别提有多尴尬了,可是作者却堂而皇之地写了出来,而且写得那么乐观潇洒,别人读了也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有时候,变换叙述的口吻语气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烦恼为轻松,变尴尬为豁达。

  我来立意:

  1.

  2.

  自我评价:

  二、个性写作

  写作示范: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每天都在上演着感人的故事,每一位母亲都是故事的主角。请选择你所经历或所见闻的“母爱”故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点拨:

  写好这篇文章,一要选好材料,要选择确实感人的故事来讲。二是要真实,真实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故事才能感动读者。三是要讲点技巧,从哪里开始叙述,在哪里来点抒情,如何制造点悬念,怎样营造出曲折,既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要打造让人心潮澎湃的高潮,结尾是不是留下一点余味和回想,都需要综合考虑。

  例文:

  母亲情怀

  那天,是周六下午四五点钟,我正和几个同学逛夜市,老妈打来了电话,声音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春游,你回来的时候到威风糕饼店帮我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

  “春游?”我大吃一惊,“啊,你们还春游?”想都没想,我一口回绝,“妈,我好不容易和同学出来玩一回,我没时间呀。”

  跟老妈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最后她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地答应。

  我一心想速战速决,让同学慢慢逛,顺便等我一会儿,我就飞身前往,但是远远看到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挤满了人,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随着长龙缓慢地向前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移动,足足站了近20分钟,才进到店里,我已是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想着同学们都去了,更是急得直跺脚。春天独有的暖柔的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裹挟的却是我接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老妈怎么想的,怎么会突然心血来潮去春游,还说是单位组织的,一群半老太太们在一起,又有什么好玩的?而且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

  前面的人为了位次爆出了激烈的争吵,更有人热心地出来给大家排顺序,计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口气,换只脚接着站。

  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了声:“小妹妹。”我转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女,我没好气:“干什么?”她的笑容几近谦卑:“小妹妹,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他明天春游,我待会儿还得赶回去做饭,晚上还得送他到奥校去听课,如果你不急的话,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没想到,当我做出回答时,整个店突然在刹那间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目光一起投向了我,我被看得怔住了。

  有人大声地问我:“你说你买给谁?”我还来不及回答,售货小姐已经笑了:“嗬,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当妈的。”

  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老妇到中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在注解着她们的主妇和母亲的身份。“那你们呢?”

  “当然是给我们小皇帝。”不知是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我身后的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真没想到,我真没想到,这家店人这么多,你都肯等,真不简单,我本来都不想来了,是儿子一定要,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愿意让他吃好玩好,我们小时候春游,还不是就挂着个吃?”

  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我问:“现在还记得?”

  她笑了:“怎么不记得,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在草坪上坐一坐晒晒太阳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总没时间。”她轻轻叹口气,“大概,我也只能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吧。”

  原来是这样,并不是老妈心血来潮,也许是内心深处一个埋藏了十几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

  她手里的塑料袋里,全是饮料、雪饼、果冻……小孩子爱吃的东西。沉甸甸的,坠得身体微微倾斜,她也不肯放下来歇一歇。她向我解释:“都是不能碰不能压的。”她就这样,背负着她不能碰不能压的责任,吃力地,坚持地,然而又安详地等待着。

  我说:“你太辛苦了。”

  她笑了笑,平静里有喟叹:“谁叫我是当妈的?熬吧,等孩子懂得给我买东西的时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声音里充满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远了。”我在瞬间想起了我对母亲的推三搪四,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了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疼痛。

  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气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像原子弹一般地炸开,我前面的那位转过身来:“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身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天生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十几年了。”

  她面前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

  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

  “快点啊。”有人催我,“你妈还在家里等你呢。”

  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过去,而她们微笑着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地,只是无限的温柔。

  刹那间,我分明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是不是一切的母亲已经习惯了不提辛苦,也不说要求,惟一的、小小的、小小的梦想,只是盼着有一天,儿女们会在下班的路上为自己提回一袋面包呢?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未谙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总评:

  本文可以看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事情很简单,但是,作者在讲述上花了一定的工夫。开头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手法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营造了讲故事的良好氛围;中间对面包房环境和自己等候时心情的描述更是蓄势待发,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故事的转机出现很自然,一位母亲等不及了,希望同“我”换一个位次,还有售货小姐简单的一句话,由此却引出了故事的亮点和高潮,最后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我”的任性同母亲的请求对比,“我”同店里面等待的顾客对比,拎着大包小包的母亲同自己母亲的类比,使自己对母亲的情怀体会更加细致深刻。在情节上,作者善于制造波澜,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饶有情趣,情谊浓浓。

  我来写作: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介绍下列三张邮票的画面内容及其象征含义,并用一句话谈谈你的读图感受。

  和平主题的邮票

  和平年年徽

  纪念国际和平年

  纪念国际和平年

  点拨:

  为纪念国际和平年,世界各国发行了设计新颖、各具特色的纪念邮票。介绍画面内容和象征意义,应着重从选材、构图、风格、创意等方面分析说明,揣摩设计理念,解读物象、造型及线条的象征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精彩、独特的一句话评论。

  自我评价:

  美文橱窗

  她要在萨拉热窝找回牙齿

  赵念渝

  “无冕之王”成千上万,但是像美国CNN女摄影记者玛格丽特·吉普赛·莫茨这样玩命的却堪称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隔段距离望去,这位现年42岁的女摄影记者并无什么特别不同之处,她身着黑色T恤衫和牛仔裤,瘦弱的躯体扛着15公斤的摄影器材四处奔波,忠诚地履行着CNN摄影记者的职责。但是,如果你走近看的话,就会发现她的脸颊上有一道直至颈部的伤疤。在她开口说话时,你必须仔细倾听才能听清她说些什么。道理很简单:她没有牙齿,因此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这是去年夏天萨拉热窝给她留下的“永恒的纪念”。

  在萨拉热窝的内战中已有34名记者丧生,莫茨也差点在那里“光荣”。当时,一颗子弹击穿CNN采访车的玻璃,正好击中莫茨的脸部,虽然没有穿过致命的动脉,但是却掀掉了她大半个脸,颧骨被打得粉碎,舌头被打断。在送到诊所时,大夫们直摇头,认为她不行了。但在经过20来次手术后,她又奇迹般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媒介人士无不惊叹这个女人真了不起。她自己也哭着对采访记者说:“我已经要求重回萨拉热窝,说不定我还能在那里找回我的牙齿。”

  莫茨小姐是新西兰一位建筑商的女儿,她于1983年移居美国,开始时在休斯敦一家电视台工作,1990年起任CNN摄影记者。

  1992年6月,她第一次被派往萨拉热窝,逗留6个星期后,她已经习惯周围的流弹。她至今仍记得当时狙击手向她袭击的详情,她说:“我当时已毫无痛感,我知道我整个脸部都掉了下来,样子一定可怕极了,我尽力托住自己的脸。我摸了摸眼睛和鼻子,它们都还完好无损,我祈祷着别破相太厉害,否则的话我的男朋友要离开我了。”当时同在一辆采访车上的CNN记者科索尼说:“到处是碎骨头和皮肉,她满脸是血,拼命用手止血。”莫茨应该说是“命大的”,那天清早萨拉热窝的受伤者寥寥无几,因此在她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中一直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来时断时续的电力在那天上午却奇迹般地没有停,否则的话,她必死无疑。第二天上午,她被军用飞机送往德国的美军医院,而后又被送到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的梅耶医院。她在那里一住就是3个多月,医生用她肩上的皮肤和骨头修补了她的脸。整容手术期间,她只能通过气管呼吸,营养管道直插进胃里以维持她的生命。

  直到今年1月才取走呼吸器和流汁管道,恢复了正常生活。今年3月,尚在恢复期的莫茨又走上了工作岗位,她的下腭仍毫无感觉,脸部还留有弹片,体重从66公斤降至58公斤,对此,她开玩笑道:“这是玛格丽特·莫茨的萨拉热窝快速减肥术。”今年10月,医生将为她装上假牙。而后——莫茨说——她想去萨拉热窝,甚至想认识一下当初袭击她的枪手。“我会请他喝一杯,问他几个问题,比方说当时距离有多远。”

  八面来风

  1.和平——这是国际事务中,两个交战时期之间的欺骗时期。

  战争——一种解政治疙瘩的方法,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美国]安·比尔斯《魔鬼辞典》

  2.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美国]林 肯

  3. 真理无须打扮,哪怕写在枯黄的纸张上,描摹在贫瘠的沙土中,甚至变成粗俗的谚语,它也会生辉。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祖的银盘,铸入宫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灵的启示,也是黯然无光的。

  ——刘梦苒

  4.当然,“过去属于死神”并不意味着忘记过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它只是让你把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泪水都融进今天的奋斗中。“再回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回过头来,潇洒地迎接一个崭新的太阳。那样,你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才会坚定而自信地说:“我的未来不是梦!”

  ——高 强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罗马的浮靡奢侈、道德沦丧毁掉了一个高度发达、繁华的城市,我们不能让它们同样毁掉我们辛苦营造的家园。该清醒了,沉睡的人们,一觉醒来,败坏了的道德守则早已如童话中的魔笛一样带走了全城的孩子。那时便是追悔莫及了。

  ——何 芸

  6. 我们的历史,除了记忆不能再留给我们什么,我们的民族除了奋发图强不能再蹉跎等待什么。留住记忆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强的理由,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远古的文明与辉煌,更需记住我们的民族饱经苦难,她渴盼着她的儿女能够扬眉吐气,能够被人敬重和尊崇。

  ——胡丹蕴

  高考T台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 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优秀作文一:

  好 奇 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晰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拖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还是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色的阳光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优秀作文二:

  好 奇 心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这么大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 “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 “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住嘴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我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总评:

  两位小作者,都很会讲故事。他们所选择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又都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来刻画塑造人物。第一篇文章“单翼天使”单腿下跪捡香蕉皮的“镜头”,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文章由“好奇”而引发,接下去是“忏悔”和“同情”,最后感悟升华:“天使”的阳光,由“刺眼”到“透亮”直至“耀眼”,融合了爱心的温暖,把“好奇”推向了人生的高境界。第二篇文章是写奶奶的言行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能在“尺水”中“兴波”,撷取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从生活中选材,以自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质朴而又亲切,值得我们学习。

  高考模拟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请以“愧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维魔方

  材料:5月20日,网友“小点点”发帖说,上周三下午4点左右,自己与4名同学走到学校4号门时,一名4旬妇女突然摔倒在他们身旁。“就在身旁约1米处,于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没想到的是,这名妇女突然攥住一名同学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绊倒的!”

  (2009年5月26日《现代快报》)

  同一座城市,类似的情节。2006年,南京老太徐寿兰赶公交时跌倒,路过市民彭宇将她扶起就医。结果老太的家人反把彭宇告上法庭,最后法院认定“彭宇与徐老太相撞可能性较大,应赔偿徐寿兰40%治疗费”。

  其实,类似的尴尬、困惑与麻烦何止发生在南京,各地都有。

  2008年2月22日,外地来蓉打工的苏蓉称,本月18日下午3时左右她将一名倒在沟里的老婆婆搀扶起来,没想到老婆婆硬说是被她撞倒的,结果自己赔了300多元的医药费。

  (2008年2月23日《成都晚报》)

  2008年2月23日上午8点半左右,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重庆市南坪东路星宇花园门口的人行道上。这位七旬老太摔得头破血流,虽然很多市民关心她,但却始终无人敢上前搀扶,一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后着急离开,被众人一致留下:“你不要走,走了我们怕说不清楚。”

  (2008年2月24日《重庆晨报》)

  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敢搀扶”已经成为道德“潜规则”。即使是好心人、热心人也存在着“不敢搀扶”的问题,这难道是“道德风险”吗?网民套用一句股市名言说: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需谨慎。一方面出现“不敢搀扶”现象,另一方面出现搀扶而吃官司或赔钱现象。确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地否定“人间真情与友爱”,更多的时候做好事、善事会留芳于世,会达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效果。但是,当“不敢搀扶”成为道德的“潜规则”之后,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时,我们就不能不反思道德建设上存在的隐患与矛盾。

  “不敢搀扶”和搀扶潜在的吃官司或赔钱,都说明:道德“摔倒”了,摔得不轻,如果再不“搀扶”的话,可能离道德崩溃也不远了。“做好事可先留证据”的律师提醒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形中给弘扬中华美德套上了“枷锁”,互助互爱和友情友爱都会由此大打折扣,让一个向善之人承担如此的“道德风险”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还有什么底气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老人摔倒数十人围观”呢?

  有人说,彭宇案引发的关注,正是我们对公民道德信仰匮乏的焦虑和重建道德纽带的渴望的体现。社会“不敢搀扶”与“搀扶吃官司”现象,应成为反思社会道德建设不足的动力,应成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契机。但是,单纯依赖于道德建设来解决“不敢搀扶”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法律法规要为道德建设“撑腰”。道德“摔倒”,要用法律“搀扶”。彭宇案早已“铁板钉钉”,法律没有“搀扶”起道德,反而,加剧了“不敢搀扶”的辐射面。法律法规如何与道德建设“接轨”,为道德建设“护航”?法律法规如何更好地发挥向善导善功能?这些更值得反思与探索。

  人的遭遇与书的遭遇

  草 婴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用目光送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可以平安无事。可是,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儿重要的是及时转过脸去。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这是肖洛霍夫名著《一个人的遭遇》的结束语。1956年我在《真理报》上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苏联的卫国战争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我走上翻译道路,而翻译工作从此也就成了我的终生事业。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当时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我在1937年底随家庭避难上海,1938年跟一位俄侨教师学习俄语(那年我15岁),白天在中学念书,星期日学俄语。1941年8月20日上海创办《时代》周刊,那是由苏联塔斯社和以姜椿芳为代表的地下党合作,由苏商挂名出版的,主要报道苏德战讯。那时上海在日军控制下,根本听不到国际消息,因此《时代》周刊出版后,不仅在上海影响很大,在解放区和国统区都被广泛传阅。我国人民由此知道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情况,并且增强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信心。当时上海懂俄文的人很少,能翻译的人屈指可数。姜椿芳要我替《时代》翻译稿件,我就从1941年8月起翻译电讯稿,1942年《苏联文艺》月刊创办后我又替它翻译苏联文艺作品。我翻译的第一篇作品是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发表在《苏联文艺》第二期上。这样,从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到1945年希特勒灭亡这四年苏德战争的全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通过反法西斯斗争的翻译实践,我清楚地看到了法西斯主义的野蛮残酷,看到六百万犹太人惨死在几个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几千万人在二战中家破人亡。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人类苦难的根源,分析什么是大是大非,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爱憎。

  1956年读到《一个人的遭遇》特别感动,并立刻把它译成中文,也是因为我对反法西斯斗争有了较深的感受,衷心希望人类不再受到类似的浩劫。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人的遭遇》被说成是大毒草,我因翻译肖洛霍夫作品在“文革”中受尽迫害,两次处于生死边缘。原因是江青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诬称肖洛霍夫是苏修文艺鼻祖,而我就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国的代理人”、“肖洛霍夫的吹鼓手”。十年浩劫过去,我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反复思考我这劫后余生还能做些什么,还能在哪些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决定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使中国读者能读到托翁的全部小说,包括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六十多篇中短篇小说。我觉得通过托尔斯泰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对广大人民苦难的同情,反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不公,同时在阅读中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而文艺工作者也可获得有益的艺术熏陶,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

  这样,我就从1978年到1998年花了二十年时间把四百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过来。在此期间我推辞了其他工作,关起门来专心翻译,在长期伏案翻译过程中,我克服了“文革”受伤的后遗症,坚持完成这项工作。我在1975年1月在劳动时被水泥包压断脊梁骨。当时医院拒收我这个重伤的“臭老九”,只嘱咐我家属在家里搁一块木板,叫我仰天躺在板上至少半年,一动也不能动,让断骨自然愈合,要不然轻则下肢瘫痪,重则有生命危险。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情况这么严重,只觉得伤处疼痛难当。我不是一个怕痛的人,记得1969年夏,我因超负荷劳动曾导致胃大出血,我大量咯血,大量便血,五天五夜滴水不进,医生好不容易把我抢救过来。后来又把我的胃切除四分之三。在动手术时我还同主刀医生说笑,我说我不怕痛,你尽管开好了。但这次脊梁骨骨折,我可真正懂得什么叫“痛彻骨髓”了,那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除了完成《托尔斯泰小说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