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每一处似乎都会思考,都有情感。长城脚下的望夫石,长江三峡的神女峰,都让富有情感化思考的人们产生感伤而动情。山水,是文学的温床,是文学的精髓。感情,是文学的血脉,是文学的生命。在山水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感情似乎能够格外的勃发。屈原的自投汨罗江,李白的梦游天姥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千古江山”,除了承载感情,气势磅礴的山水更蕴涵着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广阔胸襟。在现代文学中,特别是在依山滨水的地方,文学的因子似乎更为活跃。泰山成了文化山,昆仑变成了精神家园。一气呵成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使钱钟书养成了丰富的精神和精致的情怀;小而普通偏安山脚的梅雨潭让朱自清看到了离合的神光和令人不禁诧异的纯真,这是感情的倾注,是思考的结论。因为情人眼里也出美景,更出美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作文之道,也是为人之理。

  写作导引

  郁达夫用他舒卷自如的灵性描摹晴暖温润的江南冬景,高建群用他豪迈澎湃的激情刻画雄浑苍劲的世间大美。当我们徜徉于大家笔下一帧帧至美的画面之时,不禁由衷赞叹,不禁心驰神往。如何使我们笔端生花,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图景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色彩、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跟它全然相似的。落日的景象,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然而“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那种壮美和神奇,却是大西北所特有的,是我们在海边、江南观落日无法感受到的。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呢?一是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景物特征。观察景物,要选好观察点,用多种视角观察景物的姿态色彩。“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作者是借助西部的独特背景来描写的,描写不同背景下落日的静态与动态,突出了三次落日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二是学会比较,从比较中发现景物的特征。郁达夫写“江南冬景”,主要运用了多角度比较的手法: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比较,突出江南冬天有一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的冬天与江南冬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优美;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冬天散步比较,突出江南冬天散步的情趣。这些比较,使江南冬景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是水城,中国的苏州、周庄,与意大利的威尼斯不同;同是王宫,中国北京的故宫与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同是山水,桂林山水与九寨沟山水不同;同是园林,苏州园林与杭州园林不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住地附近的山水草木,都有自身的特征,在细心观察的前提之下,通过与其他地方的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些特征。三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从感受中发现景物的特征。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郁达夫正是用心去观察江南冬景,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才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优美散文《江南冬景》;高建群写出西地平线上落日的特征,也离不开他观看落日时的独特感受。

  其次,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征。一是多方位绘形绘声,即具体描绘景物的形、声、势、速、态等。例如,梭罗《瓦尔登湖》中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写前者,有远观全景和近观小景两种景致,抓住了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后者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描写十分充分、十分细致,也十分精彩。二是多角度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描绘景物特征,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即描绘景物的整体景象和具体景物的形态色彩,有点有面。三是多景物组合,写出景物特征。我们所见的景物或者描写的景物,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往往由许多集体的独特的景物组成,因此,可以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一个一个描写,从而写出景物的特征。四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描写自然景物时,不忘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人文景观则是人类自己的作品。相对来说,写山水,以自然景观为主,写城市园林,则以人文景观为主。许多景观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题目一:翻译音乐,解读绘画

  从描写自然的乐曲和绘画中,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把其美妙的意境和画面表现出来,首先要确定自己所喜爱的作品,然后要选择好适合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都是描写音乐的,其实两篇文章的主体内容都可以理解成是对音乐的翻译。翻译音乐要有特殊的语言,最多的和最有效的是采用通感的方法。通感即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移到另一种感官上,翻译音乐时就是把听觉的感受用视觉的形象展示出来,把虚幻缥缈的音乐用实物可视的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琵琶行》中,当要翻译音乐中的柔和、低怨旋律的时候,白居易写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把音乐的旋律变成了自然的形象。

  除此以外,《二泉映月》、《听松》、《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太湖美》等,都有很强的可写性。

  描写绘画的作品也很多,主要的方法是抓住画面的意境和个性。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和描述,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同样是绘画艺术,同样是自然山水作品,同样是油画或素描,东西方的表达却各有不同。东方注重意境,西方偏爱逼真,但共同点是都追求艺术的创新。

  题目二:临摹自然,渲染心灵

  本题的关键词是:内容上要震撼心灵,表现上要清新隽永。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在现代中国,上个世纪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

  要震撼心灵,需要描写视觉冲击很强的自然形象。“日出”、“星空”、“地平线”,偏重于共性的冲击,适合大众化的写作。但现在很少有人去留意过星空,无垠的天空往往被我们遗忘了。有的考生就写道,我从来没有审视过覆盖我们头顶的天空,夜晚戴上眼镜到院子里仰望一下,啊,原来上边有那么多的明珠——星星。

  但在我们各人所面对的具体的自然世界中,应该有着个性的视角。所以我们在选取震撼心灵的物象的时候,完全可以从自然的细节和细微之处出发,石缝间的嫩叶、奔泻中的一个急湍,就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

  题目三:思考神奇,提炼规律

  提炼自然之理,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更要善于提炼和表达。

  大家都知道,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文里人们也都十分强T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么,景语里是否也有“理语”呢?一般景语里也有很多的道理,因为情和理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语里有情,那么也肯定有理的因素。

  北宋文学家邵雍曾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苏轼也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当然,宋朝人所讲的“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的“理”有所不同,宋人大量的写景诗文中所包含的理智和理趣,也不足以作为我们立论的依据。但许多写景的名篇佳作,其“理语”的成分也都十分丰富。屈原的《离骚》和《涉江》中,大量篇幅都在写景,被人们认为是抒发了千古之情,但透悟其内容之后,谁又能否认他写出的忠信被谤、奸佞获宠的千古之理呢?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的大部分也都在写景,但透过恬淡闲适的山村美景,也让我们领悟到了他所表达的官场混浊、泯人良知的至“理”。

  以抒情见长的写景诗词,也渗透着理趣。杜甫《后游》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写江山花柳好像在等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的道理。他的另一首《秋野》诗云:“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了,鱼极乐,树林茂密,鸟儿就知道归来,用来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都是写景寓理的典型例子。

  回头再来看看我们的作文,写景状物的文章不少,但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果不关注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理”,那么,所抒写的情感就往往是苍白的,空泛的。只有情理交融,才能感人至深。作文不仅要抒情,也要写理。而“理”是从景物中悟出来的,中学生悟理的功夫确实不够。实际上,景中悟情容易,“悟理”则难。因为悟理,需要穿透事物,并且往往是在悟情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理”的。

  本题一般认为应该写成议论文,实际上各种文体都可用,包括散文、随笔等。

  喝彩与诊断

  一、点评示例

  听《埃格蒙特序曲》

  江苏 邹 琦

  听首好听的乐曲,就是一次美妙的享受。一曲《秋日的私语》,好像汩汩溪水款款流入心田;一首《致爱丽丝》,又似一个朦胧、虚幻的梦,但却无比自然、纯真……

  点评栏

  总写听乐曲的感受,语言简练而优美。

  《埃格蒙特序曲》并不是以轻柔为主旋律的,却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她的魅力是绝不亚于《致爱丽丝》的。

  同样是贝多芬的作品,一个表现了情,一个展示了力。当然,当我真正去接触《埃》曲时,也发现作者在对不同的力描绘的同时,也表达了同样深沉的情。

  借比较,突出《埃》曲的特点:体现力与情。

  我是在大致知道故事情节后,才去听曲子的。虽然我不能去自由想像了,但却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力所表现出来的情。

  作者用无数的音符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图画:西班牙人侵占了匈牙利,到处残垣断壁,尸横遍野……

  “力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受独特而又深刻。

  乐曲——开始,就以几个沉重的低音将血淋淋的战场推到了我们面前。在这里,它充分体现了序曲的作用,使听众感到了战后的荒寂,到处阴森森,没有生命,天地间一切的活动似乎都已停止,四周笼罩着一层恐怖的黑纱。

  可是,就在你感到阴冷的时刻,一个细小的声音像是从地下爬出来似的响了起来。凄凉、纤弱,显得那么无力,就像尸堆里有谁在发出绝望的低吟,然而,毕竟有了声音,与那沉重音符对比强烈的声音。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声音的出现,使你更加感到了那个悲剧场面的存在。

  接下去,沉重的声音与纤弱的声音交替出来,并且越来越频繁地交替着,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一个是强有力的,一个是低微的。联想故事,你体会到那强有力的声音仿佛是侵略者在肆意践踏着本是美丽神奇的土地,而那低微的则像是被侮辱的人们在竭力抗争,却力不从心,无力反抗,十分的凄凉悲哀。于是,本来一个死气沉沉的场面,作者用他的音调引导听众去想像出了一个新的在活动着的画面。这便是力,是表现力的力。

  运用想像,将描写音乐意境与抒发听音乐感受相结合,形象而真情地写出《埃》曲蕴含的力与情。

  按听曲的过程,以“开始”“接下去”“再往下听”等标志语,逐步描绘意境,显得明晰而有条理。

  再往下听,乐曲两个旋律的出现渐缓,直到结束。在渐缓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两个层次,这也就使得乐曲的结束显得不那么突然了。

  《埃格蒙特序曲》听完了,然而我的耳边却好像还奏响着沉重的鼓声,柔婉的提琴声。曲尽音犹在,这才是真正的享受。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突出乐曲的魅力。

  “总评” 音乐,是一种心境;音乐,可以让我们多一分睿智,让世界多几缕温馨;音乐,可以让我们的听觉变得敏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这位同学听音乐的感受,充分说明了上面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不仅喜爱音乐,更长于描绘音乐,抒发感受。文章运用比较手法,借助想像,将抒发感受和描述音乐意境相结合,突出《埃格蒙特序曲》蕴含的力与情。抒发感受真切而细腻,描绘意境明晰而有条理,语言流畅清新,是一篇优秀之作。

  大自然的智慧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也经常地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正是这数不完的启示,才创造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点评栏

  而在如今看来,人类似乎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是最聪明的动物,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智慧的核心应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论断有失偏颇。

  大自然到底有如何丰富的智慧,我想我们是说不清,数不完的。或许就在一草一木之间尚还有许多我们未发现的奇妙之处,它让人捉摸不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冒险、刺激,他们不再追求过平静的生活,即使有生命危险。探索大自然是一个既有趣又危险的旅程,随时会踩到它所设置的机关,什么毒蛇猛兽、沼泽、食人花等等。有时人类也许会想不通大自然为什么会这样“毒辣”。这就要问人类自己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了。它不能躲避,不能反击,只有在人类一步步攻入大自然时,埋下一个个“陷阱”。这么说来,大自然似乎真有些“毒辣”,难道它就没有对人类友善的一方面?当人们对它毒辣时,它自然也会把自己“毒辣”的一面展现出来,当人们对它友善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议论的中心变成了“人”,偏离题意。

  把大自然的“报复”说成“智慧”,理解偏差。

  记得以前,还不懂什么是大自然的智慧,只知道一些人们都认可的道理:燕子低飞预示着将要下雨,鱼儿冒出水面也预示着雨的来临,蚂蚁搬重物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现在知道:美洲巨杉是智慧的,它们成群生成,根须缠结在一起,来抵御强风;蜜蜂是智慧的,它们的蜂窝构造精巧,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建造的;食人花是智慧的,它既然使人毛骨悚然,必然有人类无法察觉的东西,它的美丽外观就是致命的绝招。我们怎能不惊叹大自然丰富的智慧,怎能忍心去破坏它?

  内容虽然丰富,但简单罗列论据,缺少必要分析。

  大自然不仅无私地养育了人类,而且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使我们的天地更广阔,使我们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改善自己。可以说,大自然是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学习人类的知识,更要学习大自然的智慧。

  缺少铺垫,空发感慨,结论没有“水到渠成”之感。

  “总评” 文章论证中心不够明确,论证过程没有始终紧扣“大自然的智慧”这个论题,有偏题现象。因为论据不够充分,并且列出论据后,没有作必要的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

  二、点评尝试

  心灵牧场

  都说年少轻狂,但谁又能说我们心无羁绊?生在尘嚣,超越不了十丈红尘,素衣无法不起风尘叹!眼神定格在方正的文字上,神情却已迷离。心,在寻找绿草茸茸的牧场。

  点评栏

  跳过了春天,仿佛从寒冬直接到了炎夏。我总觉得心情郁闷,晚饭后不想回教室,突发去操场散步的念头,借以舒解考前的紧张。白天闷热,晚来却有清凉的风,仿佛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摩挲着我的颜面,轻绕着我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让我感到惬意。

  我倚着刚刷过白漆的足球框坐下,细数地上的草芽。它们刚破土而出,还带着透明。再下几场霏霏细雨,它们就会长成繁茂的青草。只是,到时候我经历过无数习题与试卷的历练,还有心情来与它们告别吗?

  夕阳的余晖洒了一地,也落了我一身金黄。抬起头来看天空,夕阳很暖,光线很柔和,我感觉我的心飞得很高很高,像风筝一样在铺满锦缎的黄昏飘荡。我灰暗校服包裹下的身躯也似乎变得很轻。我相信,那时的我一定像个快乐的牧羊人,脸上有懒散的笑容。只是,我放牧的是我禁锢已久的心,自然就是那片牧场。

  轻轻地,轻轻地,我收下手中的线,站起身拍沉重校服上的尘土,拢了一下被风吹散的长发。我感觉自己像鼓足了风的帆,有足够的勇气寻找航程,经受风浪。

  走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已经哼着歌,向很久以前的同学们打招呼了。太久没联系了,早已形同陌路,他们对我的招呼有点讶然,有点惊慌,但我毫不介意。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需要牧场,每个人都需要常常做一个忘掉一切的牧羊人。我的心在一个美丽的黄昏找到了它的牧场,就是那片天空,那个始终守候在旁的自然。她端坐云端,轻抚琴弦,让风欢唱,让云舞蹈,让需要抚慰的心灵找到温馨的摇篮。你相信吗?当你的心在自然中漫游时,你可以看到自然老人银白的须发和从云端垂下的衣袂。

  “总评”

  大自然的智慧

  错乱了时间与空间,我们站在辛格韦德利火山旁,观望人类文明的极点炽烈地喷发智慧的火焰。那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与复兴的究竟是谁?是混沌中的人类,还是赐予他们力量的自然?宽广而肃穆的大地上凝聚了人类对睿智的自然投出的虔诚的目光。这种充满了敬畏之情的目光投影出古老文字,它说,是自然给予我们智慧与品格,这便是自然的智慧,启迪了无数文明的智慧。

  点评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东坡在黄州,在赤壁之下,面对自然,自然伟大的智慧叩击着他落寞的心灵,苏氏从而恍然大悟,从而叹出人生的大智慧。似是佛家伦理,又何尝不能理解成自然的智慧呢!这正如史铁生在地坛,那个仿佛等了他几百年的地坛,无论是星空、墙缝或小虫都给了他无穷的启示,让这个在最狂妄的年岁断了双腿的人明白了生与死的本质。这是自然告诉他的,自然的智慧在生命的海洋中给我们引航。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两样东西愈是思考愈是引发我深深的惊叹与敬畏——一是头顶上繁星密布的天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自然的智慧是需要我们敬畏的,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康德喜欢散步,喜欢在大地上行走,因为真正的哲学是走出来的,是与自然相拥出来的。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因为我们瞻仰的伟人,我们经历的种种伟大,都不过是在大自然的智慧中来回地穿梭。

  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然而,同样是栖居在自然中,而且是同一个自然,获得的智慧却不同。拿东西方文化来说,中国从古至今突出的是政治智慧,人际关系智慧,而西方则是一代代坚守的科学智慧。资中筠女士在她的《方孝孺与布鲁诺论》一文中曾点评过由两个典型延伸出的东西方差异:方孝孺的死为的是皇帝,而布鲁诺的死为的是科学精神。无需惊讶,如今的西方文化显然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单向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自然的智慧是公平的,你索取它才会给予。但无论东西方,现今日益尖锐的问题是对自然的失礼而导致的危险处境。失去对自然的敬畏的民族都是极其危险的。海洋没有界限,天空没有界限,自然的智慧没有界限。东西方的文化应该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带着敬畏将这边的伦理与那边的科学融为一体。一路走过,体察他方智慧,无形中已将自然的智慧贯穿。

  自然的恩惠无以偿还,它用智慧赐予我们生命的力量。当每个人都明白大自然的智慧照射着人类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充满敬畏的心如此透明,大地脉搏跳动之声如此清晰!

  “总评”

  个性展示

  一、个性立意

  立意示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所谓的自然已经基本上是人为的自然了,整个世界好像是一个经过整容的面孔。我们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了解自然,但不管自然的成分有多少种,哪怕是走进一座假山,一带不十分清澈的水,或者是经过了人们辛勤劳作的花草树木,那样的自然也还是有天然的价值和意义的。

  请以“心中的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示例一: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走夜路时,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黑暗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我的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评价:

  起笔于黑暗,收笔在灯火,作者巧妙地铺垫,先营造了一种对黑暗的敬畏之境,然后使灯火的出现显得迫切而又自然。这种敬畏之情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受,是更高级的欣赏。

  示例二:

  街心花园里也有绿,可惜,正当你准备极目远眺时,却发现绿色戛然而止,就像乐曲于高潮处煞风景地突然中断,且永无延续的可能;宜兴竹海的绿是生机勃勃、铺天盖地的,但你却在莽苍中消失了。

  而我的绿色却正是恰到好处的。我喜欢躲在阳台上的藤椅里什么都不做,只被包围在一片绿色里。那满山的,只能称之为树林吧,面积不大,刚好伸展到目光的尽头,与天地相连。有限的一点,倒引得遐思翩翩。若满山的绿千篇一律,或层次变化得太整齐,那我早就对此不屑一顾了——深绿、青绿、黄绿、嫩绿甚至带点红褐色的绿,错落有致地挤满一山。看久了,升腾起一股律动感,野泼泼的,就像时下流行的染发术,满头五彩缤纷。

  一株株地细看,你会觉得索然无味,一点也不挺拔清健,甚至带点猥琐;品种也无足奇怪:樟木、松柏、杉树,土得掉渣,但它们毕竟是树啊,坚韧的树啊,比之随风倒的草,它们是伟大的。反正江南的小丘配小树,树多力量大,真个看来就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绿。

  评价:

  难得作者有那么细致的眼力,把看似简单的绿色写出种种变化,又难得敢于挥洒勾画,将满篇的绿色推至读者眼前,令人赏心悦目。作者已经不是简单停留在事物特征的层面上进行构思了,而是上升到用心品味,深入事物的内质去发现真善美的境界了。

  我来立意:

  1.

  2.

  自我评价:

  二、个性写作

  写作示范:

  风,吹之即来,转瞬即逝,我们天天与它亲近,却很难捕捉它的身形。可是,也有人抓住了风,了解了风,欣赏了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借助风抒发了英雄气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在风中尽显自己的豪放与豁达;欧阳修写过《秋声赋》,西方诗人有《西风颂》,风吹入了我们的心田。

  请以“风中感悟”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点拨:

  风,人人可感,但是具体表现很有困难。在写作时,我们要力求化虚为实,将虚无飘渺的风加以具体地描述渲染;当然也要避实就虚,注意在对风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炼自我的发现和感悟,文章应该有自己思考的结果。当然,风也许还可能是社会之风,生命之风……这样风可写的内容就非常多了,也非常宽广了。

  例文:

  风,可以穿越荆棘

  生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评价:

  看到这篇作文,我不禁感叹作者想像力的丰富,文思的敏捷,他将风具体化、拟人化、精神化,以如风之笔,煽动起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情愫。虽然有些比喻有点牵强,但是,整体品味,作者对风的体悟是非常灵动的,它依托于风,又不局限于风,古今中外,任其挥洒,显得很大气,文章也很有底蕴。

  我来写作:

  自然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呈现在世人的眼帘和心中时,又往往带有主观性,常常被披上了感情的面纱。下列诗句名言就是例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曾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写一个4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点拨:

  静态的、无情的大自然,在聪慧的、有情的人类眼里,立即变得鲜活、靓丽、灵动、神奇起来。我们既要认真地观察大自然,看到大自然展现的绰约风姿、媚人面容,更要认真地思考,真切地感悟,深入大自然的精髓,触摸大自然的脉搏,读出大自然的神韵,把握大自然的哲理意蕴、人文内涵,还要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联系人生,联系读书,联系事业。这样,我们的创作才会有广度、有厚度、有深度。

  相同的材料,但可以有不同的表达,请根据上面的写作材料和要求,写出自己不同的“感想”。 自我评价:

  美文橱窗

  拜谒高原

  庞天舒

  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迷人的雪域风光。

  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看着,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绵白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流淌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粝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八面来风

  1.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阴阳大化,指寒暑变化万物;博施,广博施行无不被。)

  ——《荀子·天论》

  2.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

  ——丰子恺

  3.那不是从树枝上轻盈下落,打着转儿飘飘而下的树叶吗?不是几片,是几十片,陆陆续续像摇篮般,左摇右晃;又像一叶叶扁舟,随风摇曳,落在地上,又被风吹起,转着圈。

  4.天空包容了游荡的云,在云朵的映衬下更加明亮。大海包容了激荡的浪花,在浪花的跳跃中更加迷人。云朵,浪花,在天空与大海中相互辉映,光彩熠熠。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5.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中超脱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偕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

  6.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起呢?

  高考T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优秀作文一:

  山水的挫折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恣意给它的挫折。

  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个性并且张扬,流动便是它惟一的宿命。它并不会思索着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轻柔地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叫无尽的孤独告诉它们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石子,就会换来水的澎湃。

  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炼、轮回、遭遇。“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

  “我何尝不想面对挫折,我何尝不想化解痛苦!”水说,“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必须放大这痛苦,在无尽的流动消逝中教会人们,用幻灭的海洋告诫人们,必须谦卑地做人。”

  山没有回答,只是打开了怀抱,让人们躲进怀中,让水在山脚下盘旋,让果实在树上生长,让人们得以生存。

  “有多少幻灭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说,“我要面对挫折化解痛苦,给人们家园,忍受一切的风霜。”山静立着,水流动着。

  水,却史无前例地凌乱,两岸的风景,只是浪花翻起时的告别,水里的鱼儿,只是转身的一个再见。在水里,一切都走向终结,一切痛苦,都显得巨大。

  山和水对视着。

  “其实,你我并不是对立着的。”山说,“我们都在等待。等待有一个人,能理解挫折,能放大痛苦。等待一个人,在山的顶峰默读水的流动,在水的旁边诵颂山的倒影!”

  山开始流动,水开始静默。

  水开始坚强,去面对挫折。

  山开始柔弱,去放大痛苦。

  总评:

  在众多的高考作文中,本文因“有文采”和“有创意”备受好评。

  文章使用了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山的博大、包容和坚韧,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展现。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去寻觅做人的真谛。它们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

  全文语言蕴藉深厚,文采飞扬,经得起细细品读。

  优秀作文二:

  水边的女人

  我看见西子浣纱的涟漪,望见貂蝉戏水的波澜,听到红袖拂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

  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

  “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

  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海棠诗社或许就是一次吧。

  当你写下“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依旧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不置可否,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的自重与懂事,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

  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

  为什么碧蓝的清池不会改变它的颜色?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

  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如水,如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

  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

  汝——水边的女人……

  总评:

  在“灵动的水”与“沉稳的山”之间,作者选择了“水”,选择了水边的女人——“汝”,选择了如一池活水般“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的黛玉。凭着对《红楼梦》人物到位的把握,作者驾轻就熟,视角独特,对“一潭死水”中的那一份灵动、那一份鲜活、那一份抗争作了史诗一样的讴歌与礼赞。信手拈来的诗句,飘逸洒脱的文笔,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在洋溢着灵气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一次水的洗礼,震撼了灵魂,净化了心灵。

  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落花是伤感哀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落花人独立”……也有人说落花是新生的标志,自有一种热烈的壮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以“落花枝头”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维魔方

  材料:

  (一)

  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

  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海中似的自由遨游。

  (二)

  李汉荣的散文《野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树随意长着。正直的、弯曲的,高接云天的大树和不思进取的灌木,纷然杂陈,互相衬托,各自都不识自己的魅力,只顾欣赏对方的魅力,最后大家都成了魅力。材与不材是林子外面的看法,树,只欣赏对方身上的叶子。”

  分析:

  材料(一)一首小诗描写的内容非常寻常,但是细细品味却又包含深意。首先,诗中的“夏荷”“萤火虫”等意象都是出处恶劣或本身平凡普通的生命,但它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所以,可以说它们都是“生命的奇迹”。其次,它们平凡,但是它们并没有甘于平庸,而是尽情展现、追求自己的价值,这就告诉我们,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甘于平庸,或者态度决定一切。再次,夏荷从污泥里长出,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等,这可以说明,自信、执著的奋斗追求会创造成功。

  材料(二)中描写的树木,千姿百态,但是作者并没有肯定和否定谁,它们“纷然杂陈,互相衬托”,因此,材与非材的评判标准就不能绝对化,所以,可以以“辩证地看待材与非材”为观点展开分析,或者是“评价并不是唯一的”。其次,文中“各自都不识自己的魅力,只顾欣赏对方的魅力,最后大家都成了魅力”的语句,暗示我们,决不能盲目欣赏别人而无视自己,所以,“真正认识自己、准确评价自己”或者“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梭罗:瓦尔登湖的主人

  梭罗不像一位作家,却像一位村长——一位自己的村长。他是因为瓦尔登湖而出名的。瓦尔登湖,也是因为他而出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瓦尔登湖唯一的代言人。梭罗的理想就是营造一座特殊的村庄——一个人的村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瓦尔登湖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与条件,“为了什么理由,我要有这么大的范围和规模,好多平方英里的没有人迹的森林,遭人类遗弃而为我所私有了呢?最接近我的邻居在一英里外,看不到什么房子。我的地平线全给森林包围起来,专供我自个儿享受……”就像一个最符合他心愿的梦境,瓦尔登湖在他生命中出现了。他在这无人知晓的湖畔独居两年,从事着最原始的建设与耕种,有充裕的时间用来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无从想像的东西。

  这项工作上帝早就尝试过。上帝的村庄叫伊甸园,只安排了两位村民:亚当与夏娃。那是一种快要被人类遗忘了的古老的生活:男耕女织,炊烟袅袅,没有商业、战争以及阴险的政治。上帝的逐客令永远有效,即使像梭罗这样朴素的人也无法返回伊甸园了,好在他寻找到了瓦尔登湖,作为自己的乐园。“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梭罗像亚当一样简单地生活着,而且比亚当还要简单,因为他没有夏娃。《瓦尔登湖》这部平民化的经典,简直是他蘸着清澈的湖水写下的,它似乎还额外告诉了我们:在没有夏娃的情况下,亚当会怎样生存,怎样与自然之神和平共处。难怪梭罗在湖畔、在苍穹下产生了许多无限地接近于上帝的想法。难怪他跟别人作比较,总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更得诸神的爱。他的散步、他的露宿、他的感叹与记录、他的计划经济(包括他的那点甚至算不上农业的种植),似乎都出自上帝的示范。

  §§珍爱生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