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7.个人风采

  外界形容我是亿万富翁,但我只想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上下班。——马克·扎克伯格

  一个拥有百亿美元身家的年轻富豪,他该拥有什么样的豪宅?答案是,一套租来的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和一张床垫。

  在2010年加利福利亚州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一场对话中,马克说:“外界形容我是亿万富翁,但我只想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上下班。我的助理在公司旁边帮我找了新公寓,我根本没有看过那个地方,只要能走路回家睡觉,再走路到公司上班就行。” 这就是马克。马克在他的Facebook主页上,引用了“极简主义”、“革命”、“消除欲望”等词汇来描述自己,他的早餐通常是一碗麦片。

  马克的书房中,只有一张桌子,三张椅子和两个木书架,厨房面积也不太大。这只是一个普通职员居住的地方。马克不是生性节俭。在幼年时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对金钱的看法。

  在小学时代,马克性格孤僻,因为天生的早熟,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能力远远超过同龄人。大家称呼他“古怪马克”。在同一个班上,有个叫纽芬迪的男孩子,和马克坐得很近。纽芬迪的穿着总是脏兮兮的,身上有股怪味。正在贪玩的年纪,同龄的孩子都没有在意。可是,马克对纽芬迪表现出了极度厌恶,甚至有了成年人的飞扬跋扈。

  在一次兴趣培养课上,老师艾丽塔安排两人搭建一个建筑模型。建筑模型的设计由两部分构成,就像一座大楼,分主副两栋。马克完成主要的构造以后,发现纽芬迪呆坐在教室的木地板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教室里其他的同学都在积极地搭建,因为艾丽塔说过,要奖励最先完成的那一组。纽芬迪的举动,无疑会拖后腿,别说拿到奖励,甚至要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马克的好胜心理,简直不能容忍。

  他站在教室中间,大声喊,纽芬迪!你这个大傻瓜!你在干吗!纽芬迪听见马克的叫喊,急忙站起身。他看到别的小同学基本完成任务,急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地搭,模型摇摇晃晃的,越着急越搭不好。马克站在一边,忽然推了他一把,大声喊,滚!你这个白痴。只听哗的一声,纽芬迪倒在模型上,模型在教室里滚乱一地。小朋友们大喊大叫,教室里乱成一团。艾丽塔在隔壁,急忙跑回教室里来。马克面色通红,怒气冲冲地望着纽芬迪,嘴里不停骂,你这个混蛋,乞丐!纽芬迪坐在模型里,一声不吭。艾丽塔一把拉马克出了教室。

  在美国的教育机制里,强调对学生的心理培养。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马克的父母,一定要接受学校带有强制性的心理辅导。马克做出这样激烈的行为,让马克的父母也很震惊。马克的父亲爱德华向校方承诺,一定加强对马克的心理疏导。

  马克的母亲是心理医生,她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儿童的大脑里,没有一些道德观念或者条律来约束,通常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由此,可以断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动态等等。爱德华夫人想到,这件事一定有根源,于是,决定跟马克好好谈谈。

  马克这样跟母亲说,纽芬迪不修边幅,衣服上总有肮脏的饭粒,身上有很臭的味道。纽芬迪反应迟钝,总拖他后腿,让他感到丢人。马克一扫平时的冷漠,语速极快。马克母亲意识到,纽芬迪一定在马克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她在跟马克谈了很久,马克领悟能力很强,他很快读懂了母亲话语里的意思,就是,对待他人要友好,绅士风度,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多多帮助别人。马克答应他的母亲努力做到。事情并没有所想的那样顺利。马克确实安静了几天,但是,同样在一次兴趣课上,马克再一次对纽芬迪大打出手。而且,这一次,更加激烈。

  当时,艾丽塔组织了一个击鼓游戏,孩子们围成圈,一个孩子背着大家围成的圈,在圈外击鼓。鼓声响起,孩子们急着传送手里的卡片,鼓声一停,卡片传到了谁,谁就要“受罚”,代替击鼓的人。马克并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他更偏向于翻看教室里的图文卡片,因为卡片上有很多新鲜的诗文,令马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克的父母也注意到过这一点,他们一直以为,马克会是一个准书呆子,但是没想到的是,二十年以后,马克成长为世界最年轻的富豪。

  马克在圈子里心不在焉,卡片到他手里,只是机械地传给别人,大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空气很紧张。击鼓的正是纽芬迪。纽芬迪的鼓声,比别的小朋友慢很多,毫无节奏,叮叮咚咚敲了很久,终于停下来,这时,卡片正好在马克手上。小朋友们忽然大笑起来,纷纷说马克是猴子。按照游戏规则,鼓声一落,卡片传到谁手里,谁就被称作猴子。马克脸涨得通红,从圈子里站起来,走到鼓手纽芬迪旁边,接过纽芬迪的小鼓槌,纽芬迪不敢看他,低头回圈子里。

  但是这时,扎克忽然拿起小鼓槌,冲纽芬迪的头砸去。纽芬迪啊啊大叫,在教室里乱跑,马克紧追不舍,嘴里不停骂,小朋友们有的跟着起哄,胆子小的就躲在角落里。教室里乱成一团。艾丽塔老师赶来时,马克已经把纽芬迪堵在角落里,不停用小鼓槌敲他的头。幸亏艾丽塔及时赶到,制止了马克。但纽芬迪的头上起了一个大包,站在角落里,委屈得直掉眼泪。

  马克的行为,显然面临被学校赶走的危险。马克的父母百般道歉。校方严正声明,必须有医院开具的证明,证明马克心理矫正成功,不会再发生同类的事情,否则,坚决不允许让马克再在学校待下去。

  生性倔强的马克在出门时,还在气势汹汹地望着纽芬迪。纽芬迪站在教室的门口,看着马克,眼睛里没有一点憎恶,好像在为失去一个朋友而伤心。

  马克的父母对马克做出的事情相当震惊。两人跟马克谈了很久,但是收效甚微,马克内心里,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相反有着无比的自豪感,以为自己惩罚了纽芬迪的愚蠢和对自己的挑衅。是的,纽芬迪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这样下等的人,简直不配和他站在一起。这时候的马克心里,有了明显的对抗情绪。他狡猾地表面认错,但是内心里,仍然有不肯低头的优越感。

  马克在家里休整了一个星期,仍然没有成效,母亲跟他说的道理,他全明白,点头答应。但是脸上仍然有掩饰不了的倔强。父亲知道马克喜欢看典故,他拿来那些名人的典故给他,告诉他要博爱,关心别人,但是,还是不见效果。

  爱德华夫妇担心,照这样下去,马克的性格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暴躁异常,而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夫妇俩所有的努力都不见成效,担心焦虑。正在这时,艾丽塔老师打电话来,告诉他们,那个挨马克打过两次的纽芬迪,主动请求老师原谅马克,希望他早点回学校来。接电话的时候,马克也在旁边,马克认真听着电话里的声音。爱德华夫人注意到,当马克听到艾丽塔说,纽芬迪希望他早点回到学校来时,脸上有着异样的变化。很明显,马克也感到意外,同时,他也觉得歉疚了。

  事情发生转变,还是在一个星期以后。艾丽塔跟马克的母亲做了一次彻底的沟通,既然马克在听到纽芬迪主动原谅他的消息时,心理有了触动,那么,沿着这条线下去,应该会收到不错的矫正效果。

  这一天是周末,马克跟父母一起,驱车到纽瓦克公立学校附近的郊外。一路上,风景迷人,马克显得很兴奋,还对着车窗外吹口哨。但马克的父母面色凝重,他们不知道此行会给马克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车子在郊外的一个偏远的地方停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当地有名的棚户区。在一座半秃山脚下,一座座窝棚杂乱堆积在一处。下车之后,艾丽塔老师站在棚户区的入口,向他们招手。马克看到艾丽塔,直往车里钻,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还是有些害怕他的老师的。

  爱德华夫妇紧握着马克的手,跟在艾丽塔的身后。穿过一阵阵恶臭,和一个个矮小破旧的窝棚,每个窝棚里都有人,睁着茫然新奇的大眼,看他们走过。到了山坡的脚下,艾丽塔在一个小窝棚前停下来。纽芬迪正端着一个破了边的瓷器,望着有马克。他脸上挂着热情洋溢的笑,让他们进棚里。爱德华夫人注意到,这时候的马克异常安静。棚里很小,根本没有能坐的地方,到处摆满了东西。棚的最里面,一张破毡子上面躺着一个人。艾丽塔介绍说,这是纽芬迪的奶奶,因为帕金森症,常年瘫在床上。纽芬迪的妈妈,在外做家政服务,常常要深夜回来。平常,奶奶就是纽芬迪负责照料。

  纽芬迪没有跟他们谈话,一直在窝棚里跑来跑去,收拾东西,张罗给奶奶喂饭。窝棚里有一股味道,这个味道就是马克所厌恶的纽芬迪身上的味道。但是,马克一直没有说话。马克一家人坐了一会,起身就走了。在出窝棚的路上,马克一直回头望。的母亲知道,马克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错了。

  20年之后,马克向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捐赠1亿美元,帮助全美最为落后的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当年的纽芬迪不知去向。那个窝棚区也早已拆迁,但在马克的心里对那个窝棚区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心结。

  爱德华夫妇回到家以后,没有和马克说些什么,倒是马克问起了棚户区。爱德华夫人又重新给扎克说了关于博爱仁义的事。扎克只是低着头,没有表示。一个星期后,马克重新回到学校,性情大变。对纽芬迪异常友好,主动帮助纽芬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跟母亲说,这样可以让他尽早回家,帮助需要他的人。此后,马克再也没有常开口向父母要钱,极其自律。

  虽然马克没有向媒体透露过这件事情,但是无疑在他心里留下了很重要的痕迹。马克性格的形成,以及对慈善事业的热忱,皆是因此而起。伟大从心开始,如果你最终成就了内心,那么,钱只是副产品。带着巨富而死,是一种耻辱。这是石油大王卡内基的名言。

  2010年,6月16日,微软创始人盖茨与股神巴菲特,发起了“捐赠誓言”活动。誓言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加入活动的成员在生前或死后至少将自己一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两位问鼎世界首富的大富翁广邀美国富豪慷慨解囊,初期以名列《福布斯》杂志排行榜的美国四百大富豪为主,现在,这个活动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

  在“捐赠誓言”活动发起不久,马克通过签署“捐赠承诺”,同意将个人大部分财富捐赠给慈善机构。Facebook另一位创始人莫斯科维茨也签署了“捐赠承诺”。在之前,马克就一直在做慈善事业。

  马克忠于慈善事业,并不是因为他钱多,撒不出去,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对钱、对财富的认识。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马克对钱、对财富的认识。

  2006年,Facebook网站仍处于初创阶段,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有意收购“脸谱”。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在世界上都鼎鼎有名的人物,却在一个26岁的毛头小子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特里·塞梅尔首先给马克打电话,声称有意收购,马克想都没有想,即刻就结束了谈话。在马克的意识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Facebook卖出去,尽管Facebook曾经遇到过相当多的波折。特里·塞梅尔是个生意人,他知道这个电话的拒绝意味着什么,首先他没有在电话里明确收购价格,甚至给这个Facebook总裁私下里什么好处。尽管这在美国的经济体制里,坚决不被允许,但是,特里·塞梅尔知道,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于是,在一个下午,特里·塞梅尔到了马克在公司附近的租住地。马克并不在家,通常情况下,马克要很晚才回来。迎接他的是马克的女友,普莉希拉·陈。

  特里·塞梅尔进到屋子里以后,对房间里的摆设相当惊讶。他不相信,Facebook如日中天,这样一个有着无比广阔前景的企业的CEO,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房子里。他心里暗想,或许,Facebook正面临危机,繁荣只是假象,或者,这个CEO目前如此窘迫,一定会见好就收。

  特里·塞梅尔向普莉希拉说明来意后,普莉希拉没有做出表态,这个问题是件大事,要慎重考虑。特里·塞梅尔提出了10亿美元的收购价,并允诺,可以私下给马克另外一些股份。特里·塞梅尔并没有说清具体的股份和数目,他只是想探探口风。普莉希拉没有给他答复。特里·塞梅尔也没有等马克回来。他期望这个叫普莉希拉,面色有些微黑的女人,或许能给马克施加一些压力,这样自己可以少做些文章。

  普莉希拉说:“我记得当时我们就雅虎的收购提议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然后我们确定了我们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更喜欢一些简单的事情。”这一次“深刻的交谈”,发生在特里·塞梅尔拜访马克的住处之后的第二天。

  当天下午,马克回到住处后,普莉希拉正在等他。两人在客厅坐定后,普莉希拉就跟他说起特里·塞梅尔有意收购的事情。马克立时就变了脸色,他说,我不会卖掉我的孩子,即使我身无分文。马克的反应,普莉希拉有些震惊。普莉希拉内心里,是有一些动摇。10亿美元对个人来说,真的是笔非常巨额的数字。马克平时并不健谈,唯独这一次,他说了很多。从Facebook创业之初遇到的问题,到成员反目解散、利益纠纷、网站困境等等。普莉希拉听得出来,马克只是把Facebook当成了事业,用他的话说,当成了孩子。他珍惜并享受Facebook成长的过程。普莉希拉是华裔女子,有着东方女子特有的包容和厚重。谈话进行了很久,普莉希拉最终跟马克达成共识,Facebook是我们共同的孩子。钱远不比孩子重要。财富能给你的只是对生活、对快乐的困扰。

  这次谈话之后的第二天,特里·塞梅尔不请自来。还没等他开口,马克张口就说,如果你是来谈天说笑,随时可以,如果你来谈收购,现在就送你出去。特里·塞梅尔没有被这阵势吓倒,他继续说起私下允诺股票的事情。扎尔伯格起身进了里间卧室。后来,特里·塞梅尔只好一个人出了卧室。

  特里·塞梅尔后来对媒体感慨说,从来没有人,能够禁得住10亿美元的诱惑。马克对待财富的态度,在铸就Facebook一路成长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是的,财富相比内心的快乐和真实无华的生活,永远都是次要的。

  据统计,2009年美国人均捐款达227美元,尽管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个数字仅比前一年下降了0.4%。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巴隆氏》和咨询机构全球慈善组织公布的2010全球最有影响力捐赠者前25名排行榜中,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名列榜首,评选中并没有只关注捐出了多少善款,而是肯定了盖茨夫妇和好友巴菲特共同发起的“捐赠誓言”所引发的涟漪效应,激励越来越多的富豪加入他们的慈善行列。上到总统政客、明星艺人,下到平民百姓,能力有大小,但是,爱心无法用数字衡量。

  现在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拥有600亿美元的资金,在世界银行全球179个国家的GDP排行榜上,这个数额相当于第53位。也就是说,盖茨的基金会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12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慈善,比尔·盖茨说:“慈善非同一般,它没有政敌,不用担心有朝一日被人选下台,也不会像企业上市,用不着每天面对让人心惊胆战的股价涨跌。”对于把自己的巨额财富拿出来从事慈善事业,他说得非常轻松:“那些获得很多的人,也该做出很多。”

  对于自己专职于慈善事业,他说:“千金散尽,心留满足。”这句看来十分轻松的语言,却给世人振聋发聩的震撼。比尔·盖茨和奥林·巴菲特,两位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不约而同地决定将慈善作为他们数百亿财富的最终归属,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如何这都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举世无双的魄力和登峰造极的道德远见。

  世界上更多的捐赠老不是来自大富翁,而是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每月几元、几十元的固定小额捐款。在青藏高原这个离神最近的地方,有个83岁的老奶奶卓立亚玛每个月给一个环保组织捐10美元,已持续了25年。她说:“捐献是我和世界的联络渠道。马克曾在媒体上宣称,慈善事业,和是否捐款以及个人经济条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跟个人能力无关。

  美国人不仅捐献金钱,更捐献时间和劳动。做义工早已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例如,1993年的“国际海岸清洁日”,全美国有22万义工在几千里海岸线和河边清扫了2400吨垃圾。在美国的图书馆,在公园服务处,在许多公共场合,都有义工在为公众服务。美国中、小学的学生,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且服务的记录将作为大学选拔的条件之一。

  在社区图书馆,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大大小小的公园,在小学生放学后的校车的前后,在各种公共场所,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在为公众服务。他们面带微笑,满怀热情,使我们深受感动。做义工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受到美国人的这种感染,也入乡随俗,积极主动做义工。

  有人说,美国人的慈善义举带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精神,也有人说是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倡导了美国人的慈善义举。基督教认为:金钱财富这些世俗之物,都是上帝托管给个人的,并不永远属于自己,最后都要归还给上帝。追求更多的财富是贪婪,而贪婪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对金钱应“取之社会,还于社会”。《圣经》中说:富人死后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进天堂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散尽钱财。

  或许,美国对慈善事业的特有体制和大环境,也深深影响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但是,树大招风,马克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的特殊身份,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面对马克多达一亿美元的捐款,以及其“捐赠誓言”,舆论普遍认为,他在钻美国经济体制的空子,其实更多的是合理避税,只是为了善用自己的财富。之所以选择做慈善呢,是因为可以实现名利双收!本质还是慈善资本主义。或许,这跟美国特有的经济制度有关。慈善事业也好,用心叵测也罢,但是,不可否认,马克的这一举动,也一定会给年轻一代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反观国内,在慈善事业上认识的肤浅,有太多富商借着慈善之名,做投机之事,其行径,让国人心寒。这正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所在。

  马克一直被称作最穷的富人。有媒体称,这只是短时期的事情。他只是刚刚有钱,当他意识到钱的美妙,或许会发生转变。但是,从马克签署“捐赠誓言”活动可以看出,这个小伙子忠于慈善事业的决心。或许,马克所创下的事业巅峰,我们永远只能仰视之。其内心境界,也足以让我们震撼。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自己,从这个小伙子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己。慈善没有国界,大爱也无疆。尽我们的所能,帮助需要的人,这就是慈善。没有任何形式,也没有任何外表。

  有记者问马克,对于人们常常将他跟微软创始人、同样是哈佛肄业生的比尔·盖茨相比有什么感想?他坦率地说:“比尔·盖茨是个非常有天分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天分的人,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开公司。有些人成为博士,用他们的方式改变世界。而我是马克。”

  在Facebook,同事们都说,马克身上充满领袖气质,但同时也是残酷的精英。有一次,在员工餐厅,马克坐在大厅角落安静用餐。此时的大厅里,人群拥挤,声音嘈杂。坐在一边的产品工程师扎尔塔在跟他的副手调侃。副手是个大块头,工作之余,总爱去运动健身。扎尔塔对他身上的肌肉羡慕不已,就向他请教。副手耸耸肩膀,这很简单,你能一周之内做5000个俯卧撑吗?可以的话用不了几个月,你就会跟我一样。说完,副手放下手里的刀叉,向扎尔塔展示自己手臂的力量,满脸自豪。

  对扎尔塔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5000个也只是副手随口说说,想让扎尔塔望而却步。扎尔塔对此不置可否,他说,鬼才相信,谁能一周做5000个俯卧撑?我下赌注,跟他打赌。副手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这时,马克站起来走到扎尔塔身边,问道:“扎尔塔,说说看,你愿意怎么赌?”扎尔塔满脸疑惑地看着马克,马克却微笑道:“这很简单,我能做到。我来跟你打赌。”一时间,扎尔塔不知所措。副手一听,来了精神,哈哈,我也赌,怎么样?于是扎尔塔有了底气,问马克,你愿怎么赌?马克随手从兜里掏出500美金说,我们赌赔率30 : 1,假如我输了,我赔付15000美金。副手听了便极力择掇扎尔塔,扎尔塔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马克做好计划,每次做10~15个,定时休息。一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大家正在为新产品的开发热烈地讨论。马克却好像心不在焉,时刻看钟表,扎尔塔正要宣读手里的一份提案表时,马克忽然说:“稍等,让我先做巧个俯卧撑。”他起身走到离座位不远的空地上,俯身呼味呼咏地做起了俯卧撑。做完15个,便站起来大呼一口气,回到座位上,绅士地朝大家说,好了,接着来。扎尔塔看着马克因为刚刚运动还泛着红光的脸,一时忘了说什么,只是不停地鼓掌。会场上的所有人,也跟着鼓掌,马克则微微一笑,会议照常开始。一周后,马克毫无悬念地赢了这场赌注。

  Facebook的董事会观察员,风险投资合伙人大卫,从投资Facebook那一日起,就仔细观察着马克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刚投资的时候,认为马克是百万里挑一,现在我觉得他应该是亿万里挑一。”

  同事们戏称马克为禁欲主义者。“这个世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微软的一个高管曾经这么说过。喜欢挑战、冲击极限、高度自律、精力集中,这都是使马克成为领袖的特质。或许正是他身上的这种精神,成就了Facebook。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