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扩军备战

  1934年10月,希特勒下达一个秘密手令:将国防军的人数由10万扩充到 30 万,军备预算也将提高。希特勒向公众许诺要发展经济,根除失业现象,而重整军备就是他制造就业场所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他所主张的“必须扩大德国生存空间”的前提。希特勒把布吕宁时期就已指定的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付诸实施。同时,又计划修建新机场、兵营和排干沼池中的积水。所有这些工程一律不使用机械而代之以人力,使众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机会,并以此对青年人加强政治影响。发放婚姻贷款是希特勒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间接方式,并规定多子女的家庭可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偿还。其目的是促进德国人口增长,同时又可鼓励一部分育龄妇女放弃职业,腾出职位给男子。这一系列行为的重要目的是为扩充军备服务。军火工业、兵营、飞机场和军工设施的建造为百万失业大军制造了就业机会,德国的失业率锐减。1935年春,希特勒公开宣布了他的重整军备的计划。他宣布德国恢复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国防军的数量在和平时期保持 50 万人。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开挑战。当法国大使对此提出抗议时,希特勒安慰他道:“这纯属防御性措施。我们的主要敌人是苏俄和布尔什维主义。

  英国和意大利也提出了抗议,并和法国达成共同对付德国单方面所采取的任何步骤的协议。但这一切只是停留在纸上。1935年6月,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同希特勒签订了海军协定。两国一致同意在舰艇制造上保持10:35,在潜水艇方面保持 10:45 的比例。这成为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英国试图因此而让德国安静下来,并把纳粹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布尔什维主义。然而,希特勒则把西方列强对他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所做出的反映以及与英国签订海军协定看成是西方软弱的表现。希特勒更加确信:只要他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而前,他们便只能听之任之。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军人们的劝告,下令军队开进了莱茵河非军事化区。这是又一次对凡尔赛和约和洛逝诺条约的公开挑战,法国和英国完全有理由对此进行军事干预。希特勒事后曾说,进军莱茵河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为激动的紧张时刻”。假如法国人稍有动作,“我们就只好带着唾骂和耻辱夹起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里赖以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用来抵抗,也完全是无济于事的”。然而,希特勒这一手却颇为奏效,西方列强在瞳目结舌之余,仅表示了些有气无力的抗议。此后,希特勒变得更加自信。他对自己的直觉和预感的信任超过了将军们的经验和探思熟虑。希特勒更加狂妄和刚傻自用了。不久,针对法国恢复实行两年义务兵役制,希特勒也下令把德意志国防军中的义务兵服役期延长,再次冲破“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限制,西方又一次对此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1934 年 6 月,希特勒就合并奥地利事宜与出道更早的法西斯头于墨索里尼会面,此次会晤没有取得任何政治效果。墨索里尼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他不但没想到要支持希特勒合并奥地利的计划,甚至在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发动推翻政府的政变,并杀害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时,墨索里尼下令出兵,阻止了希特勒对政变分子的援助 o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发动了占领阿比西尼亚(1941年起改名为埃塞俄比亚至今)的战争。

  1936年7月,在马德里发生了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军人叛乱,旨在推翻西班牙共和国的人民阵线政府,建立法西斯统治。上述两场战争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又拴到了一起。这时,墨索里尼非常需要希特勒的支持,因为西方列强针对人侵阿比西尼亚事件,对意大利实行了联合经济封锁。在西班牙内战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抗靡一气,共同以武器和军队支援西班牙叛军。德国从中获得的好处是,它的陆、海、空军受到了实战锻炼,争取到意大利成为它的盟友。墨索里尼提出了所谓的“柏林—罗马轴心”,认为整个欧洲都应当围绕这个轴心转动。

  按照“总体战”战略,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功后,希特勒转而重点做好战争的经济准备。1936年夏,希特勒亲自拟订了一项关子德国“国防经济”的绝密备忘录。它指出,德国必须挖掘一切潜力推动军火工业的发展。希特勒再次断定,德国不仅缺乏原料,而且缺乏土地。因而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办法就是“扩大我国人民的生存空间及其原料和食品基地”希特勒在该计划中提出:“德国军队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斗准备,德国经济必须在四年内达到战时水平。”为此,就需“在和平中准备战争”。希特勒在1936年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了一项四年计划,要求德国的原料要实现自给自足,而不依赖外国。计划开采铁矿,发展合成橡胶和汽油等新型原料及代用材料工业。希特勒还任命戈林为负责四年计划的全权代表。

  戈林在对经济界的领袖们发表讲话时煽动道:“我们现在下了最高的赌注。难道有什么比扩充军备的订货更能赚钱的吗?……我们已经处于动员状态,仅仅是还没有开枪而已。”扩军备战不但使得国防军与希特勒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使大企业家的利益与国家的扩张紧密相连。但企业家们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帝国战争机器上的齿轮。化学工业公司对德国向东南欧扩张发生了直接兴趣,它们企图夺取罗马尼亚的石油基地。为了使自己的计划真正得到更多工业家的支持,希特勒还需让这伙人从实现这些目标中获利。希特勒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计划必须有发达的工业经济做后盾。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的垄断集团在发展,“化大资本为小资本”的老话不再提了。在执行四年计划的过程中,国家全面干预着国民的经济生活。帝国的农业政策同样立足于战争。德国的生活资料要实现自给。国家对农业实行投资补助,保证农产品价格,把农民从典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给他们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利益。企业家和农民在希特勒的扩军备战中得到了实惠,但工人和职员的收人在全部企业利润中所占比例与共和国相比,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这表明,第三帝国是为维护企业主的利益服务的与魏玛共和国经济景气的时期相比,德国第三帝国的工人状况丝毫投有得到改善,但与1929-193年经济萧条年代相比,工人的收人还是提高了,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对共和国经济景气年代不甚了解,因而,对有了工作和工资已甚感幸运。德国“劳动阵线”的疗养和旅游计划及劳动光荣等宣传,更加强了对工人和职员的欺骗性第三帝国的经济政策将国民经济全部纳人战争轨道德国奉行文化专政主义。193年5月10F午夜时分,成千上万名纳粹学生高举火炬,游行到柏林大学对面的一个广场。他们在新上任的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赞许的目光下,将火炬扔进堆积在那里的书刊上,这次总共有两万余册书化为灰烬。由于首都的示范,德国的其它城市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件。总之,凡是被认为对学生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的,或者打击德国思想、德国家庭和人民的动力的根基的”任何书籍,都必须付之一炬。戈培尔在书籍化为灰烬之时,向学生发表讲话说:“这火光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且照亮了一个新时代。”纳摔德国由此开始了西方国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管制。193年9月,帝国设立了德国文化协会,下设美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广播、电影等七个协会,用以控制和指导德国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这些文化机构的严格审查和筛选,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水准大大退化了。

  希特勒十分重视争夺青年一代,试图向儿童和青年灌输他的“世界观”和思想。早在纳粹运动初期,他便迎合青年人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游行、群众大会、簧火晚会、夜间出游等活动。193年7月,希特勒对他的同僚说:“不仅要掌握政权,而且要教育人。”学校教育成为希特勒灌输其纳粹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对帝国的教育实行全面、统一的管理。

  1937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规定:小学的任务是:“把德国的青少年教育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教育成为具有为元首和民族奋勇献身精神的人。”“小学的任务不在于传授许多仅仅是对个人有用的知识,小学必须培养一切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服务的青少年人才并使之发挥自己的力量。”即使在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中,其重点并不放在传授知识方面,而是在“品性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具有军人般的服从精神、勇于牺牲的品质、敢于进攻的意识和忠于元首的情操。工人于弟的90%以上只能在四年制或九年制的普通小学中就读,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于弟才能进人综合性高中。

  女孩于则统统被拒之于综合性高中和大学门外。她们主要学习家政业务,为日后做好家庭主妇做准备。希特勒在他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已指出:“女性教育的目的必须十分明智地使她们成为未来的母亲”纳粹德国的国家权力甚至探人居民个人的婚姻和生育问题。一本纳粹德国的生物教科书中讲道:元首的运动号召每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者不仅要把他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贡献给自己的民族,而且还必须让他的遗产、他那神圣不泯的生命—尽可能多的子嗣—流传子世。我们必须做到:不仅能为德国而死,而且也能为德国而生此书还以政府的名义向帝国居民提出所谓十条选择配偶的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国家鼓励具有生育能力的人,为了国家利益都必须结婚,结婚时应注意保持德意志民族血统的纯洁性,并指出结婚的意义在于生育健康的后代。

  第三帝国还设立了三种训练优秀分子的学校。一种是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另外两种是纳粹党主办的全国政治教育学院和骑士团城堡。阿道夫·希特勒学校从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队中选拔 12 岁最有发展前途的少年,让他们接受为期六年的斯巴达克式训练,学习在党内和公共服务方而做领导工作的知识和经验,毕业后可升人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着力培养军人精神、勇敢的特性和责任感,尤其重视对他们灌输纳粹理论。骑士团城堡用子训练纳粹党精华中的精华。其成员从前两所学校的一流毕业生中膺选。学生在另一个为期六年的训练中,要经过所谓四个城堡的锤炼。上述三种特殊学校彻底破坏了德国的教育制度,打断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业,旨在为第三帝国培养一大批体格健壮、皮肤黝黑、精神麻木的忠诚卫士。

  除学校教育外,纳粹德国成立了希特勒青年团和国家劳动服务局。希特勒青年团后来成为一个义务组织,每个10至18岁的青少年都必须加人该组织。青年人在这里有无条件服从和崇拜元首的义务。以 14 岁为界,德国青年团被分为少年队和青年队。在当时流行的一本父母必读手册谈到少年队教育的目标是:“我们要把您的儿子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胜利的人。他必须接受一种严格的教育,去锻炼他的力量,去增强他的勇气,以便使他具备一种信念一对于我们,执行国家的命令和元首的指示乃是神圣的义务。”国家劳动服务局的目标与希特勒青年团是一致的。它提出的口号是:“德国需要你,你同样需要德国”和“人民是大海,你是沧海一粟”。劳动服务局还把社会上的失业青年收容起来。

  1935年6月,希特勒颁布法律,规定所有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参加半年义务劳动。青年人一起劳动和朝夕相处的情形,似手真正实现了希特勒所鼓吹的“民族大家庭”口号。

  193年以来,第三帝国的军费直线上升。193年为7亿马克,1938年达到 15 亿马克,而当时的国家总预算为 262 亿马克。与此同时,第三帝国的债务也随之增长,1933年为129亿马克,1938年上升到315亿马克。军费的直线上升将必然导致战争,因为只有通过对外掠夺,帝国才能铲平由于扩军备战而高筑的债台。

  1937年,希特勒召来国防军的三军总司令、战争部长和外交部长,说明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在记录中写道:“只要元首还活着,他那不可更变的决心是,最迟在 1943 年至 1945 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即就是要占领“欧洲与帝国直接连壤”的地方。在时间上,希特勒认为只有到了1943年才有可能在军备方面超过西方列强。他说德国在伟大的占领进军之前,必须改善它的军事态势,这就需要首先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对于希特勒这一近期军事计划,帝国的战争部长布洛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深表疑虑。他们认为一旦德国冒险进攻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两国势必干预。于是设法建议希特勒放弃这一计划。希特勒不以为然,并借机将两人一脚踢了出去。戈林很快从警察档案中查出,布洛姆贝格娶的那位女秘书从前是个妓女,布洛姆贝格因此被迫辞职。不久,戈林又根据警察局档案中炮制的一个新档案,怀疑弗里奇与他人有同性恋关系。希特勒接受了这一指控,将弗里奇革职。弗里奇的后继者是布劳希奇将军,希特勒由此取得了在战争部中发号施令的权力。这时帝国还成立了一个新机构—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首脑是凯特尔将军,此人对希特勒拍马溜须,同镣称他为“狗腿子”。除军队外,希特勒也更换了外交部的领导层。

  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里宾特洛甫为新的外交部长。

  此人曾任驻伦敦大使,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保证,假如德国发动闪击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争,英国是不会为此与德国开战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