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五、第二帝国的覆亡

  1917年,发生在德国以外的两件大事注定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其一是俄国因先后发生的两场革命退出了战争;其二是美国加人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俄国是大战中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遭受破坏最大的国家。由于农业生产落后、工业经济发育不够成熟,军队素质低劣、装备陈旧,特别是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存在,俄国缺乏应付长期现代化战争的基本条件。在战时,俄国为前线输送了160万青壮年,其中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由于启战以来俄国数百公里长的国境线一直暴露在战斗力强大得多的德国军队猛烈打击之下,俄军伤亡人数和战略物资消耗很快达到极限。到1916年底,俄军伤亡和被俘人数已达570万人。从那时起,俄国不得不从家庭的惟一男性劳动力中征召新兵。巨量的人力资源消耗以及德军对俄国西部领土的占领,冲击了原本落后的农业,也破坏了脆弱的工业,国民经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随着工农业生产萎缩、锐减,国内生活必需品供应匾乏,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俄国劳动群众在战时经受了最大的苦难。战争教育了人民,1917年,俄国各地连续发生反战示威和政治罢工。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达 30 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在二月革命中窃取了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承了沙皇政府的衣钵,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继续进行战争。7 月 I 日,克伦斯基政府按协约国的要求对德奥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国内危机在持续加深。1917年且月7日(俄历 10 月 25 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士兵成功地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立即提出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约的和平倡议,但遭到协约国集团的拒绝。于是,苏俄转向与德国单独进行和平谈判。1918年3月3日,双方签订《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俄退出战争使德国部分实现了战争初期的某些战争目标:俄国的中立化,控制东欧,并且至少已不再两线作战。但是,从1917年4月6日起,由于美国以反对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对德宣战,德国的战争前途仍布满阴影。美国在战时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并对德国的扩张态势素有戒心,它的参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实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政治影响。但是,由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美国为投人战争的军事准备尚不充足,它庞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把自己的军队扩充成一支数百万人的生力军,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样就为德国在俄国退出战争后,集中力量于西线反击英法提供了一定条件。德国能否实现自己的计划?这要看美国的援助是否能以足够的数量尽快地运抵欧洲。所以,1918年就成为一个激烈竞赛的年头,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时间,是他们最需要的战略资源。但是,对疲惫不堪的英法而言,它们更倾向于拖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美国人的到来提供最需要的时间。这种形势决定了德国人的态度:如果不能迅速在西线取得对英法的胜利,他们就不可能最后烹得战争。

  1918年3月21日,德军在西线发动了号称“皇帝战役”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主攻方向是亚眠,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英军。鲁登道夫是西线战役的决策人和指挥者,在他看来,英国是协约国的柱石,亚眠是英、法防线的结合点,在此突破,可以切断英、法联系,占领法国海岸,摧毁英军或迫其退至海峡,然后全力消灭法军。战斗在拂晓前打响,在长达90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出动65个师,在3001〕门大炮轰击的掩护下,率先发起进攻。在密集的炮轰和徐进弹幕射击之后,英军的防御工事和交通线已成为一片废墟。连续两天的推进,德军冲破英军两道防线,深人英军防区 1250 平方英里,但由于军需供应困难和英军的顽强抵抗,前进速度日渐缓慢。4 月初,在无效的第二次进攻之后,疲乏的德军被迫停止了攻势。这次战役英军伤亡16.5万人,法军7.7万,德军23万,德军虽略有进展,但兵力损耗严重,力争的战略目标也没有达到。

  5 月,德军将主攻方向转向夏托蒂埃里至巴黎一线。鲁登道夫知道,正像英国人暂死保卫海峡一样,法国人为保卫巴黎是不惜代价的。危及巴黎最易打击法军士气,并且那里也是英法联军大量集结地区,突破一点,将危及全局。战斗在 5 月 27 日打响,德军迅速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进抵马恩河。6月3日,德军已推进到距巴黎仅37英里的地方,并开始用远程大炮轰击法国首都。但增援的美军已抵达前线,他们拦截了德军通向巴黎的道路,并在一场短暂而猛烈的战斗中击溃了德军。此役德军损失 13 万人,鲁登道夫不得不每日以10个师的速度从东线向西线抽调兵力。

  7月15日,德军决定在马恩河向协约国发动最后一次攻击。战斗仅两天,尽管德军在一个地段前进了9英里,但在美、法两国军队的坚决抵抗面前,他们的进攻失败了。至此,德军由于连续作战,实力严重消耗,加上后方经济衰退、兵源枯竭、军需匾乏,已丧失了任何进攻能力。相反,协约国由于美军源源不断地抵达欧洲和物资供应方面的巨大优势,已开始掌握主动权。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发动新的马恩河战役,德军被击退40公里,解除了对巴黎的威胁 08 月 8 日协约国又发动亚眠战役,仅两天,德军就被迫后撤并丧失16万人。鲁登道夫后来哀叹:怡月8日是战时德军最暗淡的日子。

  ,9 月下旬,协约国联军突破兴登堡防线,德军无力抵挡,战败已成定局。

  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国由于失去陷于困境的德国的支持,也纷纷走向崩溃。保加利亚由于内外危机已于 9 月 29 日向协约国投降。此后不久,英国人在中东的胜利又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奥匈帝国由于前线遭受失败正在迅速分解为以民族为基础的各自独立的国家。至此,同盟国中只剩下德国,但已陷于内外交困的绝境。

  军事上的失败,已无法挽回;国内革命的烈火,也已成燎原之势。

  月3日,德国北海海军基地基尔的水兵起义成为全国革命的信号。到9月,柏林发生的工人罢工已演变为武装起义。威廉二世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他开始不得不考虑内政大臣德鲁兹从月1日起就劝他退位的郑重建议。帝国最后一任宰相马克斯亲王(1867-1929 年)不断地从柏林来电,敦促君主尽快作出退位决定。兴登堡也悲伤地向皇帝证明:军队已不再支持陛下!“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后代决不退位!”威廉二世反驳道。他在犹豫不定中想了一条出路,想继续担任普鲁士国王。但是,马克斯亲王已不再等待,他未经授权就自行作主用急电向全世界宣告皇帝已经退位。异常气恼的威廉连声高叫:“背叛,背叛!”第二天凌晨,他携带儿子仓皇地逃往荷兰避难。在那里,作为流亡者,他继续活了 23 年。虽然常希望他的国民会召他回国,但一直没有人理睬。

  月19,新成立的共和国代表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宣告了大战的终结随着威廉二世的逃亡和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失败,稗斯麦开创的帝国以及霍亨索伦王朝在德国的漫长统治一并告终,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德意志帝国的扩张传统和专制主义遗产并未得到彻底的清除。15年后,魏玛共和国出现的道德混乱和经济动荡导致了一个变态“帝国”的产生,并再现了这一传统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第三帝国

  一战后,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受到严厉惩罚;1929193 年的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德国受到的打击犹为严重。纷扰馄乱的时局,孕育出一个惊世怪胎—阿道夫·希特勒。他站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极力煽动民族复仇情绪,宣扬种族优越论,疯狂叫嚣要以武力扩大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193年1月,希特勒乱中夺权,建立了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对内建立起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和元首的绝对权威,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制定了野心勃勃的侵略扩张计划,丧心病狂地发动侵略战争,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纳粹德国的侵略气焰,欧洲的广大地区及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遭到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蹂厢。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盟军节节取胜,逞凶一时的第三帝国陷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汪洋大海。1945年5月,希特勒在绝望中自杀,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由第三帝国挑起的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的空前浩劫。第三帝国的统治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