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帝国的建立打破了欧洲的均衡,依靠牺牲法国,德国开始变成一个欧洲强国。韦尔比勋爵曾回忆说:他们记得在19世纪50年代时,德国是一群由无足轻重的王室成员统治下的无足轻重的邦;面现在,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中,它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仍在发展之中。单是这一点就足以使“德国问题”成为未来半个世纪世界政治事务的中心。由于帝国并不是一个从孤立状态中出现的国家,而是崛起于旧的欧洲体系的中心,故而它的建立势必冲击着周边国家的利益,并改变着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在欧洲,除了遭受直接打击的法国,几乎每个国家都感受到这个新巨人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充满疑虑的新格局中维持帝国的地位,就成为稗斯麦处心积虑所谋求的战略目标。这种情况,由于法国迅速恢复的实力,变得更为严峻了。1873年法国提前交付 50 亿金法郎的赔款,从而结束了北方 6 省的被占领状态。1872年法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重整军备并加强对德复仇的宣传,这些变化更令稗斯麦优虑惊恐,迫使他把帝国外交政策的全部注意力首先转向西方的“火山”0为了阻止法国的迅速复兴,傅斯麦与德军参谋部筹戈」,决定组织一场新战争,以期彻底打败法国。但是他也深知,只有在法国役有盟友的情况下,才有获胜的希望。从战略上看,最有可能成为法国盟友者将来自俄国。这不仅因为德国的东部边境缺乏地理上的天然屏障以阻止敌人的人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 1871 年以后俄国不再是德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支柱。它开始对欧洲的政治天平倾斜到柏林一侧感到愤感不平,并警惕十足地关注着德意志下一步可能的行动。于是,法、俄结盟的阴影像梦幻一样萦绕在傅斯麦的心头,使他优虑惊恐、坐立不安。

  为了阻止法、俄接近,碑斯麦把目光投向他的南部邻国,他希望通过德奥的接近给俄国施加新的压力。奥地利自186年战败以后已与匈牙利贵族妥协组成奥匈二元帝国。由于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与俄国存在着深刻矛盾,很希望在俄奥发生冲突时有一个坚固的后方,因而乐于与北方的邻国和解。1871年月,持顽固的反德立场的奥匈首相霍亨瓦尔特和外交大臣博伊斯特,因捷克问题相继被解职,代之以亲德的奥斯佩克侯爵(任首相)和安德拉西(任外交大臣)。他们把俄国和斯拉夫人看成主要敌人,而把德国和英国视为可以争取的盟友。其中外交大臣安德拉西是匈牙利贵族,很早就与傅斯麦保持着亲密友谊。他力图和德国建立同盟,希望联合反对俄国。

  1872年夏天,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几经犹豫,终于决定应邀访问柏林,这算是他对186年胜利者的最终承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德奥之间的和解十分敏感,他急于想知道,他的奥国对手和德国人讨论什么问题,于是让人转告柏林,说沙皇很想参加会晤。威廉一世接受了外甥的请求当年9月,三位皇帝及其大臣会聚德国首都,原本显示德奥友好的会晤,在俄国的推动下变成三帝国团结的聚会。外界的舆论是,一个新的神圣同盟正在意识形态上把欧洲分为东方和西方。

  稗斯麦对俄国所采取的突然袭击略感意外,但事件的结果却令他感到满意。因为他无意联奥反俄,他的目的是既要同奥匈、又要同俄国保持友好,以便腾出手来组织新的反法战争。但是,三帝会晤未能引起轰动,除了在道义上承诺联合对付赤色宣传之外,在实质问题上并未取得新的进展。第二年5 月,威廉一世在稗斯麦和毛奇的陪同下曾到圣彼得堡外甥那里作了一次国事访问,以便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友谊。一个月后,沙皇又到维也纳进行了一次访问,双方签订了一个性质十分含糊的协定,即缔约双方有义务就一切感兴趣的间题进行磋商;如果来白欧洲第三国的攻击威胁和平的话,两国皇帝必须彼此商定“共同的行动方针”,如需采取军事行动,则需另缔结军事专约。1873年10月,威廉皇帝来到维也纳,决定加人奥俄协定,于是这个协议就扩大为三皇协定。从名义上,它是构成历时 10 年声威显赫的三帝同盟的惟一基础,但在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关系松散的协商公约,由于各自利益上的分歧,协定很快就变为一纸空文。尽管如此,在稗斯麦看来,三帝同盟还是有贡献的,它调节和维系着三个专制政体的关系,只要维也纳和圣彼得堡重视这一同盟,就不存在奥、俄两国向共和制的法国提供援助的危险,而这类援助正是他常常为之忧虑的。然而,事实证明,稗斯麦的估计有些盲目乐观,一个共和制的法国并非永远找不到盟友;一个松散的同盟体系并不能对缔约国形成有效的约束。1875年,当德法战争迫在眉睫时,同盟的“稳固性”便经历了第一次考验1873年8月,法国南锡主教发表了一封《致教士的信》,号召信徒们为阿尔萨斯一洛林重归法国而祈祷。

  这封信是在教坛上宣读的,并刊登在德国境内的天主教报纸上。这封信一经发表,便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伸斯麦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向西部邻国发起外交攻势。在他的授意下,德国御用报刊连续发起对法国的舆论攻击,他们把各种图谋复仇的罪名加在法国政府头上,并呼吁德国政府采取强硬的报复对策。在德国舆论界的大力渲染下,到 1875 年初,对法战争已有一触即发之势。4月8日,柏林《邮报》发表一篇名为《战争在望》的文章,进一步在德国煽起反法浪潮,一时之间,战云密布,发动一场“先发制人”战争的喧闹声甚嚣尘上。的确,1875年的军事形势非常有利于德国对法国的进攻。

  但是,能否在外交上取得列强的认可,对战争能否真正爆发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显然,在这方面碑斯麦长期的担忧并非多余。德国的战争恐吓首先遭到英国的强硬抵制,首相迪斯累里从维持“欧洲均势”出发,不断向柏林施加压力,声称决不容忍 1870-1871 年事件再现。更为严重的是,5 月10日沙皇和哥尔查科夫作为各大国的发言人抵达柏林直接向禅斯麦施压,要他保证永远不对法国发动战争。事态的发展使德法冲突发展为“国际化”冲突。稗斯麦一筹莫展,处境孤立。他曾要求威廉一世解除他的职务,遭拒绝后,他离开柏林回瓦尔青庄园疗养。近半年时间,他闭门不出,忧郁地思考着过去和未来。

  1875年的危机使碑斯麦获得这样一个深刻认识:俄国永远不可能成为德国的好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要设法挑动英俄交恶,加深英法对立,离间俄法关系。1875至1878年发生的东方危机为他提供了新的机会。东方危机是俄国与西方列强及奥匈围绕土耳其欧洲遗产所发生的外交危机。俄国自从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以来,就一直对土耳其的欧洲属地和两个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抱有极强的野心,但这一企图却与奥匈与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奥匈帝国统治着众多的南部斯拉夫民族,它不愿看到打着解放斯拉夫人旗号的俄国势力在这里有任何扩展;此外,它对巴尔干各国的市场对奥国工业增长的意义也十分关注。英国是沙俄南下战略的最早抵制者,一个完整的土耳其既是英国工业品市场的需要,也是保证通往印度的道路畅通无阻的条件。此外,作为海权国家,它对两海峡的控制也十分重视,这是在战略上制约海峡沿岸国家,特别是把俄国封锁在黑海的基本条件。

  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爆发了反土耳其统治的起义。起义很快蔓延到保加利亚,并在已经实行自治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引起强烈呼应,一个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反土耳其民族压迫的斗争很快达到高潮。土耳其政府以极其残暴的手段镇压起义,但斗争不断高涨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已发生动摇。俄、奥、英三国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决定干预事变的进程。俄国的反应最为强烈,它惯常把自己打扮成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保护人的角色,使它从土耳其素丹的镇压活动中深感自己的大国利益受到触动。虽然俄国人民以无比的热忱支持巴尔干人民的解放斗争,但沙皇政府则认为这是它直接间接控制黑海,向巴尔干扩张势力的最好机会。奥匈和英国对巴尔干民族起义持否定态度,主张保存土耳其帝国和完整。英国更担心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当时的迪斯累里政府鼓励土耳其用一切残酷手段把起义镇压下去,以免引起国际武装干涉的行为俄国一开始企图以“欧洲的受委托人”身份对土耳其进行干涉,为此目的,它希望由在巴尔干没有直接利害的德国出面召开一次欧洲大国会议,但遭到德国的拒绝。稗斯麦为了把水搅浑,他一方面反对召开国际会议照顾俄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鼓励俄国同土耳其作战为了取得对土作战的自由,187年1月15日,俄国与奥匈签订《布达佩斯协定》,以满足奥方的要求换取了奥匈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至于英国,如果在大陆上没有一个同盟国家,它是无法单独阻止俄国的行动的。

  完成这些外交准备之后,俄国在1877年4月24日,以土耳其政府拒绝采用有利于帝国境内基督教臣民的改革纲领为由,对土耳其宣战。战争进展神速,俄军节节胜利。6月23日俄军渡过多瑙河,7月19日占领巴尔干山脉的息普卡隘口,7月27日逼近亚得里亚堡。这时英国授意土耳其大使劝告素丹“邀请”驻泊贝西加湾的英国舰队驶人君士坦丁堡。但这一消息尚未传到土耳其首都,俄军因在普利佛那要塞的失利,已经使战争的脚步缓慢下来。至 12 月,当战事变得再次有利于俄军时,土耳其开始呼吁英国调停。沙皇拒绝别国干涉,他坚持与土耳其单方面商谈议和条件。1878年1月31日,在俄军前锋仅距君士坦丁堡十多英里的压力下,土耳其被迫与俄军议和。3月3日双方在圣斯特法诺签订和约。

  依据和约,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完全独立,塞、门两国领士略有扩展;波黑两省实施改革;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业、卡尔斯、阿尔达汉、巴统及巴亚泽特,并获得了对一个扩大了的保加利亚的控制权圣斯特法诺和约大大扩展了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一个大保加利亚的出现也堵塞了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道路。因此奥英两国蝎力谴责这个和约,并提出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阅和约的全部条文。稗斯麦声称在东方问题上愿作一名“诚实的 m客”,现在他一变过去对俄国的纵容支持,成了一个和事佬,力图利用东方问题,保持列强之间的磨擦,以巩固和扩大德国在中欧的地位和利益。

  1878年6月13日,有关东方间题的柏林会议正式开幕。经过英、俄、奥、法、意、德和土耳其与会代表的激烈争议,在稗斯麦的平衡下,最后缔结了《柏林协定》。协定大大缩小了受俄国控制的保加利亚的版图,使之处于一个享有自治权、但仍向土耳其纳贡的侯国地位。原属大保加利亚的马其顿及东鲁美利亚与保加利亚分离,仍划归土耳其治下。奥匈获得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权利。英国取得地中海的战略要地塞浦路斯岛。协定使英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却使俄国出让了战时所得的部分胜利果实。沙皇将此归罪于伸斯麦,抱怨德国牺牲了俄国的利益。所以,柏林会议后三帝同盟已名存实亡,德俄、俄奥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

  柏林协定签订 18 个月以后,稗斯麦的外交战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决定了今后 30 年的外交格局。为了摆脱外交上的孤立,律斯麦虽未放弃恢复暖昧的三帝同盟的努力,但德俄关系的恶化已经开始动摇他几十年来的外交构想。莫斯科报刊对他连篇累犊的攻击以及德俄之间围绕农产品进出口的经济战,都使他深感不安。俄国既不可靠,德国就应当尚英国和奥匈靠拢,尤其要加强中欧的团结,这样才有助于应付来自东西两面的威胁。1878年8月,埠斯麦决定利用一年一度对加施泰因的访问,同奥国人进行一次关于俄国问题的会谈。此外,有消息报道,说他的老朋友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不久将辞职,因此要争取主动,不应再丧失时机。8月27日,抵达加施泰因的裨斯麦立即同安德拉西举行会晤,双方都希望通过突出德奥友谊来促使俄国改变态度。对于缔结一项反俄同盟,奥皇欣然表示同意,但德皇威廉一世的态度却成了律斯麦的最大难题。威廉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舅父,两国传统的友谊,以及漫长的共同边界,都使得联奥反俄的政策既无必要,又十分危险。82岁的老皇固执己见,毫不让步。

  就在9月初,老皇还同他的外甥在俄属波兰边境的亚历山大罗伏举行了友好的会见。舅甥俩含着悔恨与和解的眼泪彼此衷心问候,使威廉深为感动。现在,他刚一回来,就让他接受一个反俄性质的盟约,这对于他无论在良知、性格和荣誉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老皇毫不妥协地说:“不!”接下来便出现了皇帝与宰相之间惯常的争吵,虽然彼此已不像早年那样暴跳如雷,但双方都在诉苦他们都不愿让步,斗争持续了4个星期。稗斯麦得到了皇太子、毛奇和普鲁士内阁的支持。最后,当威廉担心他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宰相,而且还会引起内阁全体辞职的后果时,他被迫屈服了。10月5日,当皇帝违心地同意接受同盟条约时,他仍然在签字旁写道:“使我签字的人将来要对此协定负责”稗斯麦已习惯于皇帝这种表达怨忿的方式,他知道他又一次左右了自己的君主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由安德拉西和德国大使赖斯在维也纳签署正式生效。依照条约规定:缔约一方若遭受俄国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军事力量”给予援助;若一方与俄国之外的另一国交战,另一方则保持善意中立,如交战国得到俄国的支持,上述规定则自行生效。条约的内容是秘密的,有效期初定为 5 年,实际上以后不断续订,直到 39 年后德意志帝国与哈布斯堡帝国共同灭亡。这个条约成为以后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是欧洲国际关系的枢纽。未来的三国同盟不是替代它,而只是扩充它。

  德奥同盟关系形成后,伸斯麦开始向英国靠拢,他想把英国拉进德奥同盟,替他分担助奥抗俄的责任。英国虽对德奥接近感到兴奋,但却不愿分担在大陆上对俄作战的责任。不久,英国保守党内阁垮台,英德之间的结盟谈判宣告中断。由于俄国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不是德国,英德之间的接触已引起沙皇的警觉。为了在东方问题上牵制英国,并对奥匈施加压力使之追随俄国,沙皇试图恢复与德国的正常关系。

  180年1月,亲德的萨布罗夫出任驻德大使,他正式向稗斯麦提出恢复三帝同盟的建议。俄国的新姿态使像斯麦彻底放弃了对英国进一步的试探。他深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外交努力,彼此都愿作出让步,只要三国取得妥协,确保各方多年的合作还是有希望的。但是他过低估计了各君主专制国的差异和弱点,以致谈判拖延了一年半时间,才使俄奥在东方利益上达成妥协。

  181年6月18日,新的三帝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这时俄国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刚登上皇位3个月,而奥匈的外交大臣也换上了新任命的海默尔。新的三帝同盟与 1873 年的三帝同盟有所不同,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新神圣同盟,而是有具体条约内容限制的中立协定。当缔约国之一和第四国(土耳其除外)发生战争时,另外两个缔约国应保持中立;缔约国承认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的原则,并要求土耳其遵守这一原则;俄国接受奥匈合并波黑两省的权利,奥匈不再反对保加利亚的合并与扩大。三帝同盟协定使德国暂时达到了孤立法国的目的,并协调了俄奥关系,稳定了东邻的局势,也促成俄英之间的对立。这是像斯麦外交的一个意外胜利。但是同盟的基础是脆弱的,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沙皇也不会长久地容忍德国在中欧霸权的确立。在国际范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下,三帝同盟是一个不巩固的同盟正当三帝同盟还在谈判之际,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失败,也开始向德奥集团靠拢。意法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稗斯麦造成的。在柏林会议期间,英法曾达成一项协议,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势力范围,而英国则同意法国占领突尼斯取得补偿。傅斯麦支持这个协议,他希望把法国的兴趣部分地从阿尔萨斯—洛林转移到非洲去。但是法国占领突尼斯就同意大利发生了冲突。突尼斯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互为椅角,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早在180年就有1万名意大利的移民居住在突尼斯。法国占领突尼斯后,迫使意大利调整对外政策,向德奥集团发出结盟的呼吁。从181 年秋天起,意大利就积极同两国进行秘密谈判。这种努力于182年5月20日导致了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这个同盟的目标直指法俄两国,一旦与之发生战争,三国届时将相互援助。

  继意大利之后,罗马尼亚也要求加人德奥联盟体系。罗马尼亚在柏林会议上被迫把肥沃的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心怀怨愤;为了阻止俄国在巴尔干进一步扩张,积极要求与德奥结盟。183年10月30日,罗马尼亚与奥匈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同一天,德国声明加人,于是又形成德、奥、罗三国同盟。到 80 年代前期,碑斯麦已完成为孤立法国所需要的联盟体系。这个体系由三个三国同盟构成,即德奥俄三帝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德奥罗三国同盟。三个同盟所构成的联盟体系标志着稗斯麦的欧洲结盟体系的高峰。这个体系使德奥形成坚固的合作轴心,也保留了通往彼得堡的合作道路,同时也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争取到新的盟友,稗斯麦已真正成为欧洲列强音乐会的指挥者。但是,这个同盟体系又是充满矛盾的。两个三国同盟的基调是反俄的,而三帝同盟既不能从根本上调节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也没有给德国放手对法国行动的自由。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稗斯麦没有从根本上达到自己的外交目的。

  185至1886年发生了保加利亚危机。保加利亚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土耳其总督,实现了南北领土合并,并在英奥的支持下,驱逐了沙俄势力,俄国由此丧失了自柏林会议以来的政治地位,俄奥矛盾再度激化,三帝同盟已名存实亡。此外,俄国的反德情绪也在日益增长。187年6月,三帝协定期满,沙皇拒绝延续,并在国内开始限制德国工业品输人。与此同时,法德矛盾也进一步激化。186年7月14日,法国新任国防部长布朗热利用国庆日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对德发出战争挑衅,以后,新的军备建设进一步加强。面对这一形势,牌斯麦决定放弃三帝同盟,与俄国单独缔结所谓“再保险条约”。187年6月18日,德俄经过一番“谅解”,签订了新的双边条约,相互保证以中立态度对待缔约国同第三国的战争。但是这个条约同德奥同盟条约是相互矛盾的。俄国想利用这一条约来打击奥匈,德国则想利用它来进攻法国。双方“同床异梦”,而且彼得堡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受制于这一条约。188年12月,俄国从法国银行家手中获得第一笔借款5亿法郎。第二年又成功地取得7亿法郎和 12 亿法郎的两笔借款。从此法国资本家成为沙皇政府的债权人,这种财政关系为法俄结盟打下经济基础。裨斯麦也曾通过公布 1879 年德奥同盟条约,并加强与英国的联系,来向俄国施压。到189年初,德俄关系已下降至最低点,德国军界已在考虑同两大强邻(法、俄)同时作战的准备。法、俄结盟阴影的再度出现,以及英德结盟的前景渺茫,都标志着弹斯麦的大陆政策已走到尽头,他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也开始发生动摇稗斯麦执政初期,德国对海外殖民一直持谨慎态度。这是因为在他的外交战略中,大陆政策处于中心地位,他不愿在德国处于两而受敌的威胁下,为了殖民地冒同英国发生冲突的风险。但是,从 80 年代起,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德国急需为工业品寻求原料和销售市场。“没有一块殖民地”的德国资产阶级开始向宰相施加压力,要求国家保护在海外开发殖民事业。所以到 80 年代中期,碑斯麦不得不改变看法,接受德国商人海外殖民的请求 1883 年,不来梅大商人阿道夫·吕德里茨在西南非洲的安格腊·贝昆那地区,从当地的霍屯督部落酋长手中“购置”了一块商业殖民地。据推测这一地区蕴藏有丰富的金刚石矿,而英国殖民者也正从南非向这一地区扩张。于是吕德里茨就向律斯麦请求予以保护,并要求建立一个德国的保护国。律斯麦立即向外交部发问:英国对这一地区是否有领土要求?英国外交大臣对此迟迟不予作复,声称要先征求南非殖民政府的意见。直至9个月后,稗斯麦才从伦敦得到回音,说从安格腊至好望角之间约1千公里长的地带,均为英帝国合法的领地范围。傅斯麦对此极为恼怒,他在答复中要求英国解释上述要求的理由。在仍然迟迟得不到英国答复的情况下,他于1884年4月24日电令德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通知英国殖民当局,宣布该地区已处于德国占领之下。这是德国第一块殖民地,即西南非洲,包括库内内与奥兰治之间约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后,在稗斯麦的授意下,德国驻突尼斯总领事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又于同年7月,在西非海岸做了一次旅行,用欺骗手法与沿海的一些土著部落的酋长签订了几份条约,把多哥、喀麦隆地区变为德国的保护地185年,一个叫卡尔·彼得斯的“非洲探险家”,以一个较大的德国公司私人代表的身份,通过与土著居民血战后占领了东非地区,建立了德属东非殖民地(。这块殖民地从海岸一直向内伸延到坦葛尼喀,但邻近的桑给巴尔岛由于土著首领和英国的反对未能纳人德国保护区以后英国占领该岛后,双方协议将北海东部靠近德国的赫尔果兰岛划归德国作为补偿。

  同一年,德国殖民扩张的触角还伸向南太平洋,取得了对马绍尔群岛和新几内亚东北部地区的控制权。后者在年底改名为“碑斯麦群岛”,它们与德国之间的贸易曾引起巨大轰动。德国贴现银行经理阿道夫·汉塞曼授权下的新几内亚公司是这些地区殖民事业最早的经营者。碑斯麦对殖民地扩张“反常”的热情,除了国内资产阶级的压力之外,也有调节外交关系的目的。他知道,英国是最大的海外殖民国,由于几次同英国的结盟谈判都无果而终,他力图通过有限的殖民扩张让英国政府知道:德国已有实力把外交的目标伸向海外,英国必须重视它的存在,特别是在英俄关系上保持一定距离,并照顾奥匈在巴尔于地区的特殊利益,否则,德国在海外将会给它制造更多的麻烦。此外,他也想给即将上台的皇太子设置障碍,使一贯亲英的皇储从一开始就因英德的殖民地冲突,处于对抗之中。尽管如此,碑斯麦的殖民政策仍然是他对外政策的一个插曲。因为他知道,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居中地位,使它还暂时无法推行世界政策。因而他心目中的非洲地图是从欧洲划起的,他的殖民扩张政策是服务于他的全部外交格局谋划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非洲地图在欧洲”。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