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 亚历山大之死

  帝国的统治

亚历山大帝国是个奇怪而又特殊的国家。它没有一个确定的疆域,它的国土在不断地膨胀扩大,按照亚历山大的设想,世界有多大,他的帝国也应有多大。它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央政府,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期间,波斯地区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以致各地的总督能自行其是,胡作非为,因为亚历山大没留下任何总管或“首相”之类的官员来负责监视总督或处罚他们的错误或恶行。一切都由亚历山大本人作主,他只用一小部分人来处理政事,而这些人却大都没有职衔,只有少数几个人有,而又名不副实。如,希腊人、卡尔迪亚的攸米尼斯任国务大臣,亚历山大的最好的朋友赫斐斯申挂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千户长的头衔,哈帕鲁斯负责财政。但是,这些职务本身并没有明确的任务,常常与亚历山大不时交给他们的任务毫不相干。亚历山大喜欢将一些临时任务交给他的贴身侍卫,交给十来个最效忠于他的人。亚历山大决定一切,亚历山大到哪里,帝国的中央政府也就在哪里。亚历山大马不停蹄地转战各地,帝国的中央政府也就在各地流动。亚历山大在哪里,帝国的地方大员就要到哪里去谒见,去汇报工作。帝国多年来就只有这样一个流动的中央。这个流动的中央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府,因为它主要是个军事统帅部。它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因为,一般地说,首都应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中心是随着亚历山大流动的,首都并不能起政治中心的作用。

亚历山大帝国的地方统治,除希腊外,基本上承袭了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那一套,继续维持广泛的地方自治。简单地说,整个帝国可分成由国王的总督直接管理的地区和“间接统治”地区。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25年大约有20来个省,省的设置大都是沿袭波斯王朝的,各省的边界,除个别例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可能是为了削减省的权力,亚历山大把那些地域较广的省分成几个小省,如叙利亚省就是从腓尼基省分出来的。省的总督开始都委任希腊人或马其顿人,但自公元前331年10月亚历山大委任一个归顺的波斯贵族马扎亚斯为一个新征服的省(巴比伦尼亚省)的总督后,亚历山大就陆续任命了许多原统治阶层的人物为各省的长官。从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间,帝国征服和组建了12个省,只有一个省的总督是马其顿人,其他各省的总督开始时都是伊朗人。

亚历山大任命地方长官的原则是看是否忠于他,而不是看是否是马其顿或希腊人。他的另一个原则是看是否有利于统治。符合这样两个条件,希腊人、马其顿人可当总督,波斯人、埃及人和印度人也可当。他要有效地成功地控制他的庞大的由多民族组成的帝国,就不能只用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亚历山大是个实用主义者,用波斯人管理波斯,埃及人管理埃及,印度人管理印度,显然比用异族人管理更有效。他还常让投诚过来的波斯帝国的原来的地方总督担任原职,这样更可保持管理的延续性。当然,任命这样的人当总督的前提,是他们在忠诚方面没有问题,有的长期跟随亚历山大征战;有的在腓力二世时就曾投靠过马其顿,有的和亚历山大有亲密的关系,如他妻子罗克珊娜的父亲欧克西亚提斯。亚历山大是不会把地方大权交给一个他不摸底的人的。

一般地说,总督并不掌握一省的全部权力,在埃及和东部几个由伊朗人担任总督的省份中,总督没有军权,所有的军事职务均由马其顿人担任,每个省都有一名马其顿统领,担任占领军的指挥官,主要的要塞和国库的指挥官也由马其顿人担任。总督的主要任务是征收各种省内税。西部各省的总督和埃及与东部各省的不同,他们一般都有军权,这是因为这里的人民并没有完全屈服,他们常造反,亚历山大正是考虑到这点,才让总督有军权,好带兵去镇压造反者。

由于亚历山大帝国实际上没有一套完善的中央管理机构,一切都由亚历山大决定,一切都听命于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常年征战在外,而且主要精力在军事方面,有时就放松了对政务的管理,特别在远征印度期间,一些省的总督和将领因亚历山大不在而任意胡为、玩忽职守、侵吞公款、敲榨勒索,地方的管理陷于无序状态,以致亚历山大返回后不得不进行整顿。

除总督管理地区外,帝国还有一部分地区是由帝国间接统治的。这些地区并不受帝国政府的直接控制,它们在事实上或法律上保持了独立或自治,或是亚历山大听任它们实行阿契美尼德王朝特许和承认过的法规,或是征战时的措施不足,使各省的控制形同虚设。

有一些省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并没有被亚历山大征服。卡帕多西亚省和亚美尼亚就是这样的。前者于公元前333年在亚历山大进军途中被征服的,派去了一名总督,而这个总督不久就死了,它也在公元前332年摆脱了马其顿统治。而亚美尼亚,亚历山大只是在公元前331年派去了一名总督。这个总督根本就没有权,因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总督还一直在那里。

有一些地区只是名义上属于某个省,实际上却仍由原来的首领统治,它们实际上是独立的。如帕夫拉戈尼亚,他们惟一的义务是应征召集军队;比提尼亚为保持自己的独立多次打退总督的军事进攻。小亚细亚南部有一些小城镇也千方百计争取或保持自己的独立。而在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总督毫无权威。

还有一些根本不属总督管辖的地区,它们实际上并不属于帝国,如锡普尔和昔兰尼加。锡普尔保持着自己的城邦和君主,昔兰尼加和亚历山大有联盟关系,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前往锡瓦绿洲时,昔兰尼加曾派大使随同前往。这两地后来在公元前323年~321年划分省份时,都没有划进去。在腓尼基,除西顿外,各城邦也都保持各自的君主和机构,不过,它们必须上缴捐税,提供部队。它们的处境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有点相似。

印度的情况比较复杂,亚历山大的统治方式在这里充分显示了其多样性。随着征战的进展,印度先后被分为三个省:公元前327年的上印度河省、公元前326年的中印度河省和下一年的下印度河省。但每个省内却又还有许多保持独立的小王公。太克西利斯的情况就很特殊,他的小城邦曾一度划归中印度河省,公元前324年总督菲利波斯死后,他接任总督,有城邦君主和总督的双重身份,不过军权却由一个马其顿人掌握。克什米尔的阿比萨瑞斯的王国和波拉斯的王国则不属于任何省。阿比萨瑞斯要向上印度省的总督缴纳捐税,而波拉斯在自己的王国内扮演亚历山大个人代表的角色,是个未挂名的总督。

亚历山大之所以在某些地方实行间接统治,交给原来的执政者和首领管理,是因为这样做比硬派马其顿人要好得多。实际上这也是亚历山大拉拢被征服地区上层人士的一种手段,取得他们的支持,对于稳定帝国的统治是十分重要的。

希腊诸城邦既不同于帝国的省区,也不同于那些间接统治地区,是帝国的一个特殊部分。理论上说,希腊诸城邦和亚历山大是盟约的关系,各城邦是马其顿的盟邦,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独立。但各城邦要为亚历山大提供军队,缴纳贡税,马其顿在希腊驻军,对那些不驯服的城邦可用武力制服,亚历山大还常用诏书干涉城邦的内部事务,把他个人的意图强加于各城邦。科林斯同盟只是亚历山大的传声筒,只能按照他的利益行事。如,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下诏扭转希俄斯的局势,希俄斯岛曾在公元前333年被波斯人夺回,后一直操纵在由寡头政治执政者手中,亚历山大下诏由科林斯同盟长老会议按照同盟章程审判了这些政治寡头。又如,公元前331年安提柯战胜了斯巴达的阿基斯三世后,让同盟决定如何处置斯巴达,长老会议作出决定后,立即向亚历山大作了汇报。没有亚历山大的同意,同盟是不能做任何事的。各城邦通行的法令都是参照亚历山大的诏书制定的,亚历山大的诏书就是法律,对于各城邦的立法机构具有约束力。

亚历山大帝国是个军事帝国,不仅它的不断扩大的领土依靠军事征服,帝国的统治和管理也依靠军队。帝国的军队除跟随亚历山大去远征,去征服新的地区外,还要负责维持地方秩序。各省都有一支由马其顿士兵和希腊雇佣军组成的驻防部队。直到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出于谨慎,下令解散了由各省总督自行征召的希腊雇佣军。这些驻防部队,一部分驻扎在各省的首府的军营中或孤立的要塞中,一部分驻扎在希腊城邦中。他们已不只是作战的军队,也是维持治安的警察。有些驻防军还要负责保卫各战略要道的畅通。

亚历山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不仅任命一些亚洲民族的上层人物为各级地方行政官员,而且招募大量亚洲青年参加他的军队。招募亚洲人参加他的军队,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军事性的,补充他的兵源的不足,如,他招募伊朗人组建了一支步弓箭手部队和一支马弓箭手部队,这两支部队在印度的战争中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还把亚洲人编入他的辅助部队。但招募亚洲人参加他的军队也有政治目的,其一是这样一来,或多或少可以掩盖一下他的军队是一支纯粹的侵略军的本质;其二,大量亚洲人在他的军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人质作用;其三,这和亚历山大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帝国的目的是一致的,或者说,这是他建立他的世界帝国的措施之一。在出征印度前,亚历山大决定在东部各省招募3万伊朗青年,他要求这些青年不只是学习军事,而是要他们学习希腊语,接受马其顿式的训练,显然,他是要让他们接受希腊、马其顿文化,这和他后来让他的部下娶亚洲女子为妻的目的是一样的,他要使东西民族融合,要用希腊、马其顿文化来改造亚洲人。

亚历山大在远征的同时,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这是一项颇为人称道的事,虽不如他的军事征服那样辉煌,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按照普鲁塔克的记载,亚历山大一共建立了70座亚历山大城。这个数字显然夸大了,可能把一些军队驻地和一些军事移民区也当成城镇了。亚历山大到底建立了多少亚历山大城,现在我们已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了。但距70这个数字可能也不会太远。这确是亚历山大在军事成就之外的另一项杰出的成就。这些亚历山大城除埃及的外,基本上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大部分这样的城市的建立是为了保证马其顿能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或管理,因为建立城市既可实行军事移民,又可使人口的居住集中。一般都认为,这些城镇有三项功能:军事防卫、使游牧部族定居下来和经济管理。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些城镇的确起了这样的作用,有的后来还成了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但亚历山大的最初目的,和他毁灭一些城市一样,是军事性的。例如,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先后在阿富汗高原地区建立了四座城镇:亚历山大—赫拉特城、德兰吉亚的亚历山大城、阿拉霍西亚的亚历山大城和高加索的亚历山大城,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控制这一地区、保持交通要道的畅通,为远征印度作准备。特别是高加索的亚历山大城处于三条大道的交叉点,从长远的观点看,这里有可能成为一个商贸中心,但当时亚历山大是把它作为一个南下进攻印度旁遮普的理想的基地城镇的。又如,锡尔河(药杀水)畔的亚历山大城,据阿里安的叙述,亚历山大建立这个城镇是为了保卫边界、抵御对岸的蛮族的入侵,必要时还可以攻打徐西亚人。亚历山大远征到哪里,他就把城镇修建到哪里。在埃及、在波斯、在巴克特里亚、在粟特、在印度,到处都有亚历山大城,这些城镇不仅起了支持他的远征的作用,也为控制所征服的地区做出了贡献。亚历山大可能也有通过这些城镇来传播希腊、马其顿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用意,不过,随着他的突然去世,他的这些用意大都落空了。尽管如此,有些亚历山大城、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在以后的历史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亚历山大不只因他的远征、他的盖世军事成就而不朽,也因他的亚历山大城而留芳百世。

亚历山大由于一生忙于军务,他在政治管理方面做的工作不多,也没多少创造性。在他远征印度时,他的帝国的的高级官员由于他不在而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下,他们热衷于充当割据一方的诸侯的角色。亚历山大离开已5年了,谁也没有料到亚历山大会生返,他已经死在印度的谣传被许多人信以为真。亚历山大的安全返回,在帝国造成很大的震动,引起一片大混乱。他发现他所委任的许多希腊人、马其顿人和蛮族人的高官完全辜负了他的信任,不仅没有尽职尽责,反而为非作歹。他的总角之交、财政总管哈帕鲁斯,穷奢极欲,竟为他宠爱的女人修建庙宇,听到亚历山大归来的消息,席卷大量金钱财宝,带着6000名雇佣军逃回希腊;在埃及的财务总监干了好几桩暴行;移居到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因重返家乡无望而怨愤满腔,扬言要暴动;上印度省总督菲力普被发动兵变的雇佣兵杀害;一些省份的总督和相当一部分将领或互相攻讦,或作奸犯科。亚历山大果断地、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对那些营私舞弊、残酷欺压民众的不忠的官员实行了最严厉的制裁。一些腐败的官员被处死,其中包括三个总督:克连德尔、西塔西斯和米底亚人的统帅巴尔亚克斯。前二人是因抢劫庙宇、盗劫古墓和对居民横征暴敛而被处决的,巴尔亚克斯则是由于公开称王被杀。被处死的高官还有发动暴乱的阿尔克西斯和阿尔达尼斯、抢劫苏萨庙的赫拉康等。哈帕鲁斯逃到希腊,煽动雅典人叛变,不久就被自己的护卫杀死。

亚历山大的无情的惩处毫无疑问也出现了错杀无辜者的情况,但正是通过这种严厉的手段,才使各省的秩序得以稳定。就像他在征战中曾经杀害了许多无辜者一样,在管理他的帝国中,为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为建立他所设想的理想的统一的国家,他也是不择手段的。应当说,他惩处的不少人是罪有应得的。在惩治犯罪者的同时,亚历山大一方面对总督空缺的省份派去可靠的人接替,解散了各地总督擅自召编的军队,恢复了帝国对各地驻军的统辖;另一方面,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了一个绝对忠于他的近卫军官集团,共有八人,其中利昂那塔斯、赫斐斯申、莱西马卡斯、克拉特拉斯、塞琉古、托勒密和培索是亚历山大过去挑选的,他们或是亚历山大久经考验的老朋友,或是屡立战功的年轻将领,朴塞斯塔斯则是新增的。他作战英勇,曾用盾牌救过亚历山大的命。亚历山大赐给他近卫军官这个表示荣誉和信任的头衔,是要委任他担任重要的波斯省的总督。亚历山大到波斯省后,发现他所任命的该省的总督已死,欧克西尼斯自行承担起总督的责任,但许多波斯人控告他曾洗劫庙宇和皇陵,还无故处决了许多波斯人。亚历山大立即下令把他绞死了,并正式任命朴塞斯塔斯为波斯总督。这不仅是因为他绝对忠诚可靠,而且因为他热心于东方生活方式,易于被波斯人接受。后来事实证明,亚历山大的这一决定是对的。和其他马其顿人不同,朴塞斯塔斯一当上波斯省总督,立即换上米底亚服装,学习波斯话。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仿效波斯人的作风。他的这些表现,既赢得了亚历山大的赞赏,也让波斯人感到满意。

未完的梦

亚历山大重返波斯,曾去波斯古都帕萨尔加德参观了居鲁士的陵墓。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话:“人啊,不论你来自何方(因为我你终归要来的),我,居鲁士,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不要吝惜这一小块供我葬身之地吧。”但陵墓除金棺和一长凳外,已被洗劫一空。金棺也已被打开,居鲁士的遗体被扔到外边。亚历山大目睹墓碑上的话和陵墓的惨象,心灵受到很大震动,不可一世的伟大君主居鲁士,死后竟连保存遗体的地方都没有!人世的变化何等无常!他命令阿里斯特布鲁斯负责把陵墓恢复原状,修好后在墓室门上盖上御玺印记。

这时,公元前324年春,亚历山大又碰到一件使他心灵受到震动的事。在印度投奔他的印度婆罗门、哲人卡兰努斯病了。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大病,可能是水土不服,他一天天消瘦了,而又不接受任何治疗。亚历山大来看他,他竟要求亚历山大让他现在就死去,让他用印度习惯的火葬方式死去。如果亚历山大不答应,他就不得不用其他方式结束生命。无论亚历山大怎样劝说,卡兰努斯都不改变主意。亚历山大只好满足他的要求,令托勒密负责按他的要求为他准备火葬的柴堆。火葬的这一天,亚历山大令他的部下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仪仗队,一些人全副武装,另一些人则手拿各式各样的香火准备往柴堆上放。卡兰努斯头戴印度式的花环,坐在轿子上,来到火葬场。送葬的印度人唱着圣歌。在登上柴堆前,卡兰努斯对马其顿人说,他们应大摆一天筵席。最后送给亚历山大的却是一句很不吉利的话:“我很快就会在巴比伦再见到你。”这句话后来常被人引用。说完,卡兰努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庄严地登上了柴堆,随即火点燃了,为向卡兰努斯致敬,号兵吹响了喇叭,战士大声呐喊,大象也大声吼叫。卡兰努斯在烈焰中怡然自若,毫无畏缩之态。

卡兰努斯自请去死和他死前说的话,并没影响亚历山大向他预定的目标前进,或者说,并没动摇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帝国并继续征服未征服的地区的决心,他的这种决心是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改变不了的。公元前324年,他只有32岁,年富力强,他的事业也正如日中天,在这样的时候,他根本没想到他的路快走到头了,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帝国也很快就会如同昙花一现一样土崩瓦解。他当时所想的是如何巩固和建设他的帝国和制订新的征服计划。他的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不仅语言风俗各异,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而且缺乏沟通,相互敌视。希腊人、马其顿人看不起亚洲人,在他们眼中,亚洲人都是蛮族,他们不愿长期呆在亚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衣锦返乡。亚洲人也把欧洲人看成占领者、侵略者。亚历山大为了使他的帝国融为一体,为了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为了进一步拉拢波斯贵族、大流士的旧臣,可能也是为了缓解部下众将官的日益增长的思乡之情,在公元前324年2月,在苏萨举行了一场绝无仅有的盛大婚礼。这场婚礼的特殊处,不是它的规模宏大豪华,而是参加婚礼的众多的新郎新娘属于不同的民族,是一场大规模的种族联姻。亚历山大和他的新娘当然是婚礼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巴克特拉娶罗克珊娜为妻时,就已经显示了他的种族融合的理想。这一次他又娶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两位公主: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泰拉和另一位王室公主,不过,罗克珊娜仍是他的妻子。他通过他的婚姻使他作为亚洲之王的地位更加合法化了。同时,他的好朋友赫斐斯申娶了大流士的另一女儿、斯塔泰拉的妹妹德莉佩蒂丝,“因为亚历山大希望自己成为赫斐斯申的子女的姨夫。”使他和赫斐斯申的十分亲密的关系又加上一条亲戚关系的纽带。和亚历山大一同举行婚礼的一共有亚历山大的80名军官和大臣,他们的新娘无一例外都是波斯贵族的女儿、名门望族的千金。其中,克拉特拉斯娶了大流士弟弟的女儿,坡狄卡斯娶的是米底亚总督阿特罗帕提斯的女儿,阿塔巴扎斯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托勒密和皇家秘书攸米尼斯,塞琉古娶了巴克特里亚的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阿帕玛。婚礼是在一个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宫内大殿的式样建造的巨大帐篷内举行的,一切都按波斯习惯进行。新郎都按顺序坐好,一起祝酒后,新娘进来,坐到自己的新郎旁边,新郎握住新娘的手,亲吻。所有这一切动作都由国王带头。亚历山大把自己的婚礼和大家的放在一起举行,显示了他的俯身下士和不拘形迹的作风以及与部下的亲密关系,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在这场婚礼的影响下,下级官兵也群起效尤,有1万多人娶了亚洲女人为妻。亚历山大对这1万多新婚夫妇一一馈赠了礼品。

这场盛大的婚礼是空前绝后的,带有很浓厚的亚历山大个人的色彩。没有亚历山大,没有亚历山大的民族融合的理想,就不会有这样一场婚礼。这种不同民族的联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波斯贵族,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确实心甘情愿地承认亚历山大是他们的国王了,亚历山大的一些继承人后来甚至波斯化了,如塞琉古和他的后裔。

为进一步稳定军心,他下令偿还长期拖欠的军饷。但士兵们却心存疑虑,怀疑亚历山大会趁机找出那些不满的人,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去签名领欠饷。于是,亚历山大下令发放欠饷不登记姓名。士兵们这才兴高采烈地来领欠饷。对那些受到大家称赞的作战英勇的人还额外发给奖品和奖金。对几个有特殊英勇行为或巨大贡献的军官,如救了他的命的朴塞斯塔斯、舰队司令尼阿丘斯、赫斐斯申和其他近卫军官等,还每人赐给一顶金冠。

然而,马其顿人并不是对亚历山大做的一切都满意的,他们对他建设他的帝国的有一些措施不理解,心存疑虑。在马其顿人的心中,亚历山大是他们的国王,而且只是他们的国王,他只能信任和重用马其顿人;而亚历山大却认为,他不仅是马其顿的国王,也是波斯人的国王,因此他娶亚洲姑娘为妻,穿波斯服装,委任亚洲人担当大大小小的官职,组建一支多民族的军队。亚历山大的这种新的姿态,这种要建立民族融合的统一帝国的理想,和希腊、马其顿的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遭到非议和抵制是理所当然的。当他征召的3万巴克特里亚青年来到苏萨时,马其顿人不高兴了,愤愤不平了。这3万巴克特里亚青年年龄一般大,穿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亚历山大称他们为他的“继承人”。这引起了马其顿人嫉恨,联系到亚历山大的其他背离马其顿传统的做法,他们觉得亚历山大好像正在千方百计准备在将来把马其顿人踢开。他们对波斯省总督朴塞斯塔斯,在亚历山大的鼓励下,不论在服装上还是语言上,处处仿效波斯的行为感到气愤。令马其顿人无法接受的还有亚历山大进行的骑兵改革,他把在印度作战时只作为辅助部队的波斯骑兵和装备最好、待遇最高的近卫骑兵编在一起。此外,他新建立了一个以波斯骑兵为主的骑兵第五团,这个骑兵团里有不少波斯贵族子弟,任命巴克特里亚贵族希斯塔斯皮斯为该团的指挥官,给他们配备的武器是马其顿长矛,而不是“蛮族人”用的标枪。

亚历山大从印度返回后,又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航行到波斯海,看看这两条河的入海口,如同视察印度河河口那样。他还要看看附近的大海。为此,他令赫斐斯申率领大部分步兵去波斯湾,他自己则率领一部分部队,乘船沿埃拉亚斯河驶向大海。沿波斯湾海岸驶至底格里斯河河口,再逆流而上,到达赫斐斯申扎营的地方,和赫斐斯申会合后,来到底格里斯河边的欧皮斯城。在欧皮斯城,亚历山大把马其顿部队召集在一起,宣布解除所有超期服役或因残废而不能继续服役者的军职,遣送他们回家。答应在他们离开之前,发给他们每个人许多钱。亚历山大还说,他们回家之后,肯定会成为乡亲们所羡慕的人。这样就会鼓动其他马其顿人踊跃参军,不畏艰险,热情地跟随他亚历山大去打江山。亚历山大让该复员的复员回家,还答应给他们许多钱,本是对这些人的关怀,是很正常的事。亚历山大以为他这一决定,一定会使大家对他感恩戴德,进一步稳定军心,提高他的威信。但事情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外,马其顿人对他们的国王的种族融合政策、对他拉拢并重用波斯贵族、对他大量招募亚洲人参加他的军队的种种做法早就满怀怨愤,他们认为,他们的国王变心了,不要他们了。长期积存的不平之气一下爆发了。他们大声向他呼吁,要求他干脆把他们这些人都从军队中清除出去,请他在他的“老头子”(阿蒙,带有轻蔑意味的称呼)的帮助下去继续打他的江山。亚历山大听了这些话,勃然大怒,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威的帝国君主,他怎能容忍部下对他如此不敬。他立即从讲台上跳了下来,令卫兵把带头扰乱军心的人抓起来,一共抓了13个人。亚历山大下令把他们押出去处决。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他们被亚历山大这种东方式的君主作风镇住了。不过,真正使这场反叛行为得到平息的,不是他的这种高压手段,不是杀了几个人,而是他的非凡的口才。有不少伟大的统帅有非凡的口才,亚历山大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处死了带头闹事者后,又重新登上了讲台,向士兵们讲了很长的一段话。他的话是这样开头的:“马其顿同胞们!现在我想对你们说的,并不是要阻挡你们回家。就我个人而言,你们愿意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但是,你们应当想想,假如你们就这样走掉,那你们究竟算是怎样对待寡人的呢?而寡人又是怎样对待你们的呢?”接下来,他用他父子两人的业绩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他说,是他父亲腓力,把他们从流浪汉变成文明人,从别的部族的奴隶和顺民变成别的部族的主子。他的父亲降伏了色雷斯、雅典、底比斯,成了全希腊的最高统帅。他父亲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和他自己的成就比起来就显得渺小。他列举了他的所有的征服活动,他说,他把自己的胜利果实都交给了他们,从金银财宝到陆地海洋都成了他们的。他继续说:“你们有的当了地方长官,有的当了近卫军官,有的当了队长。而我,除了这一身紫袍和这一顶王冠,从这些战斗中又为自己赢得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我同你们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觉。不,我没有一次像你们当中的奢侈者那样挥霍过一顿饭。我还知道,我每天都比你们早起,为的是让你们安安静静地在床上多睡一会儿。”他还讲道,他所受的苦和累比他们中的任何人都多,他身上的伤疤也比谁都多。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了他们的荣誉,为了他们的财富。“不论谁牺牲了,他的死都为他带来了荣誉,举行隆重的葬礼,在家乡竖立铜像,父母受到尊敬,还豁免一切捐税和劳役。”

他在他的气愤之极却又很有说服力的演说的最后说:“现在,我本要把你们当中那些不能再参加战斗的送回家乡,成为乡亲们羡慕的人。但是,既然你们都想走,那你们就都走吧,……你们回到家乡后,告诉乡亲们,就说你们自己总算回家了,但把国王扔下了,把他扔给你们曾经征服过的野蛮部族去照顾。当你们当众宣布这件事时,毫无疑问,这在人世间一定是无上光荣的;在老天看来,这也一定够得上是虔诚无比的。你们走吧。”

讲完话,亚历山大跳下讲台,回到王宫,一连两天没有露面,不见任何人,第三天,他召集他的波斯亲信,着手筹建一支由波斯人组成的军队。马其顿人本已被亚历山大的话所感动,现在听到亚历山大真的要用波斯人来取代他们,非常难堪,他们虽对亚历山大有意见,但他们对他还是爱戴的,他们屈服了,跑到王宫门口恳求宽恕,他们还说要把搞骚动的教唆者和带头叫喊的人交出来,听任亚历山大处置。亚历山大出来接见了他们。他们解释说,马其顿人伤心的是,亚历山大让波斯人当了他的亲戚,称波斯人为“亚历山大的亲戚”,容许他们吻他,而马其顿人反而没有这个权利。亚历山大在听了他们的解释后说:“可我把你们也都当成我的亲人哪!以后我就这样称呼你们。”于是,马其顿人纷纷上前对亚历山大行吻礼,一场突然而又猛烈的骚乱就这样被亚历山大以过人的口才和权术平息了。马其顿人彻底屈服了,和波斯人一样,对亚历山大卑恭屈膝了,他们过去坚决反对的波斯人向君主行的吻礼,不仅接受了,还以能向亚历山大行吻礼为荣了。亚历山大完全像一位东方君主了,可以为所欲为了。

亚历山大平息了马其顿人的骚乱后,祭神谢恩,接着大摆宴席。亚历山大自己坐在中间,围坐在他四周的是马其顿人,往外是波斯人,再往外就是按功劳和地位排列的各族代表。亚历山大和围坐他四周的人用同一只大杯喝酒,在他开怀畅饮时,希腊的占卜者和波斯的僧侣做祈祷的准备。亚历山大祈求幸福,并特别为帝国内部的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和谐和友谊祈祷。参加宴会的据说有9000人,他们一起洒了奠酒,一起唱了胜利之歌。

欧皮斯的宴会完全化解了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人之间的隔阂。宴会的形式表明,帝国是以亚历山大为惟一中心的,而马其顿人也占有高出其他民族的优越地位。宴会还表明,波斯人现在也成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重要支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亚历山大的臣民,都效忠于亚历山大。帝国内的种族矛盾将让位于社会矛盾。

有的历史学家对亚历山大在宴会上的祈祷评价非常高,甚至认为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的标志,因为他的祈祷反映了他期望希腊人和蛮族人之间和平和团结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所不可想象的,在亚里士多德眼中,亚洲人是天生的奴隶。而亚历山大在这方面却正好和他老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历山大的理想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帝国,一个统一的和谐的世界帝国,早在小亚细亚时期,他就任命亚洲人为地方总督。为了他的帝国的和平和繁荣,他显然很乐意让所有的民族都参加他的帝国政府。

宴会后,大约有1万左右的老兵和伤残者在平静的气氛中自愿地启程返回马其顿,亚历山大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全饷和赏金,让他们把妻子和孩子留下,免得回家后,这些异族妻子和她们的孩子与家中的妻子、孩子发生矛盾。许诺他们替他们照顾他们留下的孩子,让他们的儿子成为用马其顿方式进行武装和训练的战士。他派克拉特拉斯护送他们回去。

克拉特拉斯护送退伍老兵返回马其顿后,按照亚历山大的命令,接替了安提柯的职务,当了希腊联盟的副盟主。安提柯则奉命率领新征召的士兵到波斯。亚历山大之所以用克拉特拉斯取代安提柯,是因为安提柯长期和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不和。奥林匹亚斯不仅仍风流成性,而且以太后身份,肆意妄为,干扰安提柯政务,引起安提柯的不满。安提柯给亚历山大写信,抱怨奥林匹娅斯性情粗鲁,脾气暴躁,爱管闲事,干扰他的政务。而奥林匹娅斯也写信向亚历山大控告安提柯,说安提柯狂妄自大、甚至把赐给他高位的恩人都忘了。还说他忘乎所以,一心想凌驾于一切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之上作威作福。亚历山大无奈之下,只好把安提柯调离。

公元前324年秋天,亚历山大的好友、他最为信任的部下赫斐斯申在埃克巴塔那病死了。当时亚历山大正在观看体育竞赛,得到赫斐斯申病重的消息,赶忙去看他,而看见的已是死人。赫斐斯申之死给亚历山大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一连三天,一点东西都不吃,整天躺在床上哭泣,愁眉苦脸,一言不发。赫斐斯申的葬礼极其豪华,让死者享受了空前的殊荣。亚历山大下令在巴比伦给赫斐斯申造了一个极大的火葬台。要东方各国同时举哀。赫斐斯申所率领的部队仍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他,亚历山大又倡议举行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体育和文艺比赛。

公元前324年冬,亚历山大从哀悼赫斐斯申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后,率兵扫荡了苏萨和埃克巴塔那之间的拒绝俯首称臣的科萨亚人。科萨亚人是山寨居民。敌人来时,他们就转移走,敌人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但亚历山大这次征伐,虽在数九寒天进行,有许多困难,却把科萨亚人赶跑了,并随即在该地的各重要位置上建了一些城镇。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回到了阔别了8年之久的巴比伦后,计划以此地作他的帝国的首都。许多国家都派来使节祝贺他成为亚洲之王。有利比亚的,有来自意大利的布拉提亚、卢卡尼亚和提瑞尼亚的,还有埃塞俄比亚的和欧洲西徐亚的,卡科顿人、凯尔特人和伊比瑞亚人也派来了使节。他们除表达修好之意外,有的还请求亚历山大仲裁他们之间的纠纷。有些使节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是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有人说正在日益强大起来的罗马也派来了使节,不过罗马人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各国使节云集,不只是使亚历山大本人,而且连他的部下,都感到他确实像是所有的陆地和海洋的主宰。

然而,亚历山大并没就此停止他的扩张,他永不满足,他还有着更为宏大的计划。他要到里海(也叫赫卡尼亚海)去探索一下,看看它和什么海相连,这是他早在出征印度前就已经有了的计划。他要去看看里海是否和黑海相连,围绕印度的那个海的海水是不是流入里海。据说那里有一个神密的阿马宗女人国。赫拉克勒斯曾到过那里,还把阿马宗女王的腰带带回了希腊。位于阿马宗女人国附近的科拉西尼亚国的国王曾亲自对亚历山大说,如果亚历山大要去征服那一带,他愿当向导,亚历山大回答说,等征服印度以后,他将率领全部兵力去征服里海和黑海一带。现在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时候了,他派人带领造船工人到赫卡尼亚去,命令他们在赫卡尼亚的森林里采伐木材,修造战船,为他将来出征里海作准备。

亚历山大还有一个在南面扩张的计划。他要征服阿拉伯半岛、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曾派他的总督进行过试探性的征战,结果都大败而归。不过亚历山大是从不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他要征服阿拉伯等地区,控制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计划并没有放弃。为实现他的这一计划,他开始扩充海军,把他已有的战船都调到巴比伦来,让人在巴比伦地区砍伐树木,建造一批新船,从腓尼基和其他沿海地区招来水手,在巴比伦附近开辟一个可容纳1000艘战船的大港口,港口里修了船坞。他还疏浚巴比伦地区的各条运河,建立一个可靠的灌溉系统,在波拉帕斯运河的下游、波斯湾处建立一座新亚历山大城。正像阿里安所记载的:“亚历山大的计划是使波斯湾沿海地区及岛屿成为其殖民地,因为他认为该地区将来可以像腓尼基那样富庶。他扩充海军实际上是针对阿拉伯人的,理由是所有各部落中,只有阿拉伯人没有向他派遣使节。照我看来,事实上是他总想征服新的领土。”阿拉伯吸引亚历山大的还有这里的财富,这里生产的各种香料,当然这一地区海岸宽广,有许多天然良港,沿海岛屿繁荣兴旺,也是使亚历山大十分垂涎的。这一切,使亚历山大一直想围绕阿拉伯半岛进行一次新的远航。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建立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原来完全由马其顿人组成的步兵方阵军,改变成了有三分之二的波斯人参加的多民族的混合军队,整个方阵军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使用马其顿武器的马其顿人和12个使用波斯弓箭或标枪的波斯人组成,由马其顿人指挥。由于大量招募波斯人参加军队,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亚历山大的军事改革也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编的方阵成为轻型部队和重型部队的混合体,具有火力强和冲击力大两种优势。亚历山大期望,他经过两年时间(公元前324年—前323年)建立的这支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亲密相处的全新的部队,可以帮助他去实现新的征服计划。

除了要北上征服黑海和里海一带和南下侵占阿拉伯等地外,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还有一个征服地中海西部地区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亚历山大死后,在他的文件中发现的。“计划中提议,在腓尼基、叙利亚、奇里乞亚和锡普尔建造1000艘比三层桨战船还要大的战舰,以便进攻迦太基人和生活在利比亚和伊比利亚沿海的各民族,进攻邻近的沿海地区,直至西西里岛;沿利比亚建造一条大路直至海格立斯石柱,并在精心选择的几个地方建造港口和兵工厂,以备远征之用;建造六座雄伟的神庙,每座造价为1500泰伦特;最后还要新建一些城镇,将亚洲部族移居欧洲,将欧洲部族移居亚洲,以形成精神一体化和通过民族通婚产生友好的关系和亲密的联系。”有人对这一计划的真实性有怀疑,理由是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财力和兵力上都没有实现这一计划的条件。不过,根据亚历山大的性格,只要可能,他是不会让希腊人熟悉的西地中海地区独立于他的帝国之外的。而且,这时罗马已开始兴起,如果亚历山大不是英年早逝,他肯定不会看着罗马日益强大而不加干涉的。

亚历山大之死

亚历山大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打仗上了,他的时间都消耗在不停的征战中了。回到巴比伦后,他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如何治理他的充满各种矛盾的庞大帝国,他也确实更多地考虑治国安邦了,甚至他的新的征服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治国联系一起,因为他在北边的扩张计划有把黑海、里海和印度河连在一起的意思,如果真能这样,那北边的边境就是一条很好的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南边的扩张也是要把印度河、两河流域和尼罗河连接在一起。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据说大流士一世曾在红海和尼罗河之间修了一条运河。如果亚历山大的计划实现了,他的帝国的南边的边界就全由海洋组成,而且是连接印度、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重要交通要道,这不仅可以把他的帝国连在一起,而且大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隔阂,当然也有利于实现他建立一个和睦的统一的全新国家的理想。按照亚历山大的设想,他的帝国应当是四面都被海洋环绕的,这也是他要向恒河进军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到了恒河就到了世界的东端的大海。应当说,亚历山大在他那个时候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计划是令人惊叹的。这和他建立各民族融合的国家的设想一样,是远远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要求和条件的,也只有亚历山大这样的伟大人物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在他选定的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果假以时日,我们不知他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但他已没有时间了,他的这条前人从没走过的路也已到头了,他的新的种种计划,就像梦一样,随着他的离去,烟消云散了。

亚历山大在战场上曾多次大难不死,好像是吉人天相,老天保佑他完成他的事业。不过似乎也有人希望他快死掉。他远征印度时,就广泛流传他死在印度的消息。他安全返回,曾使不少人大吃一惊。不过他回来后,老天和诸神开始不那么眷顾他了。亚历山大虽然是个我行我素的人,但每逢大事,他都要祭神问卜,过去的占卜总是吉多凶少。他一般情况下,都按占卜的吉凶作决定。但有时他也置占卜的吉凶于不顾。他在返回巴比伦途中,碰到一些卡尔达亚的占卜家,他们告诉亚历山大,他们得到了神谕,亚历山大进巴比伦城凶多吉少,要他停止向巴比伦进军。亚历山大用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一句话作答:

“预言家,预言家,预言最好的事,才是最好的预言家。”

这些预言家又劝亚历山大别往西走,要往东走。亚历山大根本不相信他们的话,怀疑他们有私心。他不仅去了巴比伦,而且是直接往东去的,而不是往西绕圈子去的。有人说,就是因为亚历山大没有听从神谕,走上了死亡之路,才在他功业辉煌和众望所归时死去。

人的生死是自然的事,但在古代,中外都一样,一位伟大人物的生死似乎都是老天安排的,神安排的,事前都有一些征兆。亚历山大出生就有一些显示他不平凡的一生的预兆,他的死也在事前出现了种种预兆。有一位希腊占卜家曾为赫斐斯申和亚历山大两人杀牲问卜,两人都显示大凶的预兆。印度哲人卡兰努斯死前也曾对亚历山大说,他们很快就要在巴比伦再见。

亚历山大的确是位性格极其坚强的伟大人物,他在知道这些有关他的凶兆后,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接见各地代表,处理繁杂的国事,日理万机。他甚至还在为他的新的征服计划的实现作准备。他派出了一个探测队去测定黑海和大洋的关系,组织了各种沿阿拉伯半岛航行的探险队,有些船只直下波斯湾,还有一些从埃及出发前往红海。不过,有关亚历山大的不吉利的预兆仍不断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口有两个小岛,亚历山大给其中一个取名为伊卡拉斯,与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同名。据说伊卡拉斯是希腊建筑师和雕刻家代达拉斯的儿子,他父亲在他背上用蜡贴上两个翅膀,嘱咐他靠地面低飞,千万别飞得太高,但他没把父亲的话当回事,飞得太高,太阳把蜡晒化,翅膀掉了,他从高空掉到一个岛上,摔死了。这个他摔死的岛就被人叫做伊卡拉斯岛。亚历山大给岛取这样一个名字可能又是个不祥之兆。还有一件说法不一的事。说有一次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附近的运河航行,他亲自掌舵,忽然吹来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到水中的一根芦苇上,一名水手游过去把它拿了回来,但在往回游时,害怕把帽子弄湿,就把它戴在头上。有的预言家又预言这事不吉利。还有人说,取回帽子的是塞琉古,这件事预兆亚历山大之死和把其帝国留给塞琉古。

有一天,亚历山大正在处理政务时,突然感到口渴,便起身离座去另一房间喝水,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进来了一个陌生人,竟坐到亚历山大的宝座上,波斯护卫由于波斯礼法的限制,也没有上前把他拉下来。亚历山大亲自审问了这个人,但他除了说自己是一时心血来潮外,再也供不出什么。这事当然有点奇怪,不排除有人故意制造事端,扰乱军心。而占卜家们却又说这件事预兆着要出大事。

终于出大事了,亚历山大病了。根据随驾日记的记载,亚历山大得病的前一天晚上,曾和他的亲近近卫军官迈狄亚斯一起饮酒作乐,后来离席去洗了个澡,又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又和迈狄亚斯一起吃了饭,然后喝酒到深夜,接着,停止狂饮去洗澡,洗完了,又吃了些东西,就地睡下。就这样他开始发烧了。从公元前323年5月23日起,高烧一直不退。但令人惊奇的是,虽卧病不起,出外要躺在担架上让人抬着,他仍每天都像往常那样进行祭祀,洗澡,和人谈话,甚至一些军官如何行军、如何航行他都要一一作指示。他还让人用担架把他抬到河边,并乘船渡河到对面的花园里。他接见尼阿丘斯和其他军官,和他们一起讨论远征阿拉伯半岛的事。6月7日亚历山大病势转危,所有的御医都束手无策。在他病重期间,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和他的妻子罗克珊娜等他的亲人也都在他身边。10日,他已经不能说话。他的士兵们都渴望去见他们的国王最后一面,因为外面风传亚历山大已经死了。12日,士兵们硬闯进宫中,在他身边鱼贯而过时,他还能吃力地抬起头,以目示意。他的一些将军和大臣到神庙祈求神示,问是否可以把亚历山大抬到神庙里向神祈祷,并请神治疗。但神谕说不要把他抬到神庙里去,最好让他待在原处。不久,亚历山大就去世了。皇家日志记载:“越二日薄暮,君薨,天意也。”时间是公元前323年6月12日。亚历山大死时还不到33岁,在位共计12年又8个月。

亚历山大的死因,日志上说是天意,这可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般都认为是死于一种病,疟疾或肺炎。但也有被谋杀的可能,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亚历山大其实是被毒死的,是在吃了安提柯送的一服药才死的。这服药是亚里士多德替安提柯配的,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亚历山大杀了他的侄子,对亚历山大既恨又怕。药是由安提柯的儿子卡山德送到亚历山大那里,而由卡山德的弟弟、亚历山大的御杯侍从递给亚历山大喝的。还有人说,亚历山大之死和迈狄亚斯有关。迈狄亚斯迷恋亚历山大的妻子罗克珊娜,故意引诱亚历山大饮酒,亚历山大就是因暴饮而发烧的。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一些,但都没有真凭实据,有关安提柯和亚里士多德毒死亚历山大的流言可能是奥林匹娅斯散布的,因为她长期和安提柯不和。

一位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改变了世界面貌的伟大的人物就这样突然去世了,我们中国有盖棺定论的说法,其实要评价亚历山大这样一个人物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说定论了。而且不同的人对亚历山大有不同的评价,当时就是这样,在许多希腊、马其顿人甚至还有波斯人看来,亚历山大是如同神一样的巨人,而在印度的苦行僧眼中,他不过是个自找麻烦还殃及他人的人。事实上,至今对亚历山大的评价也仍是众说纷纭。有人把他当成圣人,有人则认为他是屠杀成性的刽子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是正常的。我们这里引用一段阿里安在他的书里对亚历山大的一段总结性的评述:

“他体格健美,酷爱艰苦生活;机智勇敢,以艰险为乐;他热爱荣誉,对宗教十分重视;在肉体享乐方面极有节制,但在精神享受方面却永无满足,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一心追求光荣显赫。他采取行动时英明果断,即使在昏暗迷茫中,也从不犹豫;情况明朗时,则更是目光炯炯、成竹在胸。对部队,从装备训练到调动指挥,都异常精明巧妙。他善于鼓励士气,使全军感到前途光明。遇有艰险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胜负难分、成败不定之际,他能当机立断,大胆行动。他能急中生智掐算如神,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束手受擒。他对敌人的阴谋诡计经常保持高度警惕,绝少陷入圈套。他言必信、行必果。他在金钱问题上,对自己一贯苛刻,对别人则十分大方。他的品德崇高,人世罕见。”

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评述是可信的,虽评价很高,却并没有神化他。但这一评述集中在对他的性格和军事才能方面,对他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的除军事以外其他方面的才能和作为却毫无评述,对他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涉及。阿里安甚至认为他的错误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而且认为他是所有国王中惟

一对自己的错误表示悔恨的。其实亚历山大显然有其不足的一面,如性格上的暴戾、狂妄和酷嗜权力;作为国王精力只集中在征战上,而疏于国家的管理。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就认为亚历山大缺乏创造性。他在他的巨著《世界史纲》中写道:

“他很少创新。他使大多数的波斯省份的组织保持了原状,任命了新的或保留了旧的总督;道路、港口、帝国的组织依然和他的更伟大的前辈居鲁士留下的一样。在埃及,他只是把旧的省长换成了新的;在印度,他打败了波拉斯王,然后又让他握有在初见他时所拥有的同样的权力,只是被希腊人称为一个总督而已。”

这都是事实,但这并不能证明亚历山大没有创造性,亚历山大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进行征战,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建立如此大的帝国,有得必有失,军事上的无比辉煌,是和他政治上相对无为连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有不少关于他的大帝国的设想,甚至病重时仍在考虑他的帝国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他的突然去世,他的建立一个民族融合的统一的世界帝国的理想才成为一个破碎的梦。事实上,他的政治上的无为正显示了亚历山大不同凡响的政治智慧,因为,他在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只有和传统的统治阶级联合才能实现。

拿破仑曾说:“我对亚历山大特别感到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够赢得人民好感的艺术。”亚历山大具有把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和他的军事目标连接在一起的政治家的智慧。他并不是一味地靠武力征服,他开始时就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在埃及他又成了阿蒙神之子,在波斯他好像是波斯国王,他后来甚至打出为大流士三世复仇的旗号,他在印度成了印度土王的朋友,让他们当地方总督,他娶亚洲王室之女为妻,凡此种种,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胸怀。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措施,他的统治地位才基本上取得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认同。当然,征伐、屠杀和镇压也仍然是他建立和维持他的帝国的主要手段,他的帝国是个军事帝国,是靠军队作支柱的。

无可否认的是,亚历山大是无与伦比的希腊文明所孕育的伟大天才,他的非凡的征服,使希腊文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欧洲人称之为希腊化时代。不幸的是,亚历山大死在他的伟大征服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后果是灾难性的,他的征服计划、他的建立世界帝国的计划夭折了,他的帝国也随着他的死去而四分五裂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