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九章 专记

  本栏编辑 詹跃华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纪略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作出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战争创伤和自然、地理等原因,还存在诸多特殊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扩大。为使苏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委、省政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力谋划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若干意见》共11章45条,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含金量高。国家明确了九大扶持政策,特别是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和吉安、抚州特殊困难县、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到赣南发展、中央财政设立苏区振兴发展财力补助专项等政策打破常规,体现了中央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殊关怀和特殊照顾。二是重大项目多。一批关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写入了《若干意见》。据统计,《若干意见》明确到具体名称的铁路、公路、机场项目达23个,重点能源项目12个,重点水利项目10个,特色产业项目25个,投资估算2900亿元。三是操作平台实。《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研究设立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瑞金、龙南等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等。这些都为争取国家差别化政策、落实扶持资金、推动振兴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凝聚了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着眼大局,把握形势,深入调研,将苏区振兴摆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1年10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特别是苏区振兴发展作为全省上下的重大任务来抓;2012年2月,《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为推动苏区振兴上升国家战略,2010年5月,省政府向国家请求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1年1月20日,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恳请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请示》,国务院随即批转国家发改委研究,苏区振兴由此正式进入国家决策层面;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苏荣率队走访国家发改委,请求国家加快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方面取得明确支持;2011年11月17日,省政府决定成立以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为组长、省委常委蔡晓明为副组长的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在12月5日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时间节点、工作安排和部门职责,苏区振兴前期工作大幕正式拉开。此后,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蔡晓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安排、调度。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组织赣州市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汇报争取工作。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多次联名致信给中央领导汇报,请求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位推动,为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早在2010年初,省发改委牵头作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推动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省发改委积极履行规划编制办公室的职责,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汇报对接,联合闽粤两省发改委面向全国开展中央苏区振兴十大课题研究招标,全程组织国家部委调研接待,参与《若干意见》的起草修改等各项工作。省直有关部门也认真履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配合做好向上争取、调研接待、政策研究等相关事项。有关设区市,特别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及早组织安排赣南苏区发展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和一系列专题报告,为成功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材料。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凝聚了中央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时刻挂念老区人民的生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关心老区以及原中央苏区人民。2011年底以来,中央领导习近平、李克强和吴邦国、温家宝、周永康等先后对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深切关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特别是2011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江西省呈送《赣南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并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系统扶持政策,有力推动了《若干意见》的制定出台。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积极协调有关国家部委,组织起草《若干意见》文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4月10~14日,国家发改委等42个有关部门、149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不辞劳苦深入江西省赣州、吉安、抚州开展实地调研。中央、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使《若干意见》从中央领导指示,到国务院正式出台,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出台速度之快为国家战略中少有的。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后,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作了周密部署,全力抓好贯彻落实。7月6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明确编制1+11项规划方案、推进47项行动计划和23项试点示范事项,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设区市和省直部门。7月10日,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省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相关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和赣州、吉安、抚州三个设区市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过全省上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划方案编制全面展开,政策资金扶持有效落实,重大工程项目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喻学锋 康健林 邱秋生)

  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纪略

  江西高速公路事业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纵观20多年来的江西高速公路发展史,就是一部江西高速人辛勤耕耘、不断创造的劳动史。

  一、创造令人瞩目的

  “江西速度”

  1989年7月,昌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开了江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帷幕。200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千米。2008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06千米,进入全国前10位。为了延续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加速推进的迅猛势头,省高速集团成立后,审时度势提出了“四大定位”战略,其中之一就是“项目建设的大业主”。面对当时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政策趋于紧缩的大背景,面对项目任务重、建设要求高的大环境,省高速集团多措并举,广大建设人员攻坚克难,掀起了项目建设的新高潮。2010年9月16日,建成石城至吉安、彭泽至湖口两条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千米,提前三个多月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2011年9月16日,建成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两条高速公路,实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化,标志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率先进入高速时代。10月20日,建成隘岭至瑞金高速公路,江西新增一条通往海西经济区的出省通道。12月28日,建成瑞金至寻乌、南昌至奉新两条高速公路,标志着济广高速江西境内路段全线贯通,江西又新增了一条通往广东的黄金大动脉。2012年12月31日,随着赣崇、吉莲、德上、抚吉、龙杨(赣粤界)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千米,达到4260千米。“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全省98个县(市、区)通高速,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这三大成就,标志江西高速公路建设迈入一个新时代。

  江西高速建设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从2000千米到3000千米的巨大突破;又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从3000千米到4000千米的惊人跨越。4年跨越3个千千米台阶,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江西速度”。“十一五”期间,江西省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12亿元,平均每年140多亿元。其中,2011~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90亿元,平均每年达到245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保持高速度的同时,江西高速公路建设更注重高品位、高质量。省高速集团将生态理念、环保理念、人文理念贯穿于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设计上追求“自然式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力求“多保护、少破坏、不留伤痕”,施工中始终坚持“三年不小修、七年不中修、十年不大修”的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全面推广项目建设标准化施工,采用新工艺解决质量通病,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质量,通车项目的交工验收得分均达90分以上。其中,景婺黄项目被授予第十一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这是中国土木工程界最高的工程荣誉奖;永武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十二五”全国首个“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也被评为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九江大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平安工地”示范工程。

  二、创造多项融资纪录

  充裕的资金是江西高速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省高速集团成立后,面对繁重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面对巨大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融资大平台的作用,大刀阔斧攻融资之坚,成立以来融资超700亿元,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与日常运营资金需求。一方面,固本强基,全面构建财务保障体系--制定了统一的财务制度,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推进分级人才库建设,大力引进优秀管理人才,打造专业化财审队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夯实管控基础。在此基础上,省高速集团获得“3A”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填补了最高信用评级在省内的空白。另一方面,主动出击,积极调整融资战略,创新融资渠道--实施“北上广战略”,跳出江西,放眼省外,直接对接京沪等国际金融中心,在2012年获得300多亿元融资中,超过75%的资金来自北京和上海,做到了“不和省内企业抢资金”;实施“总部战略”,先后走访20余家金融机构总部,以独特方式,推介、宣传和展现集团的融资潜力和合作诚信,从而构建了与各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环境;实施“蓄池战略”,打造强大的信息池、资金池、人才池,考虑短、中、长期资金的合理配置,稳步推进银行“多元化融资”。省高速集团积极推进多元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实力强、后劲足的永续发展大集团。近年来,集团效益连年攀升,实力不断壮大,影响力逐步提高,为企业开拓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省高速集团融资工作取得了骄人业绩,创造了多项纪录--创新融资规模省内第一,创新融资规模与融资规模之比同行业第一,发行省内最大规模短期融资券,发行国内最大无担保信托计划,是全国首家获得30%最惠利率贷款的企业,是国内首批发行定向工具的地方企业,是国内首家获得国际物流信贷的公路企业。一项项融资创新的成功,使省高速集团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成为国内融资渠道最多、融资成本最低的交通运输企业,为实现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打造畅安舒美的“江西窗口”

  在高速公路发展进程中,江西高速人创新理念,树立高速公路“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新思路。自2007年以来,江西省相继完成了昌九技改、昌樟高速公路药湖大桥、九景高速公路改造维修工程;对全省高速公路路容路貌、区容区貌、站容站貌、所容所貌持续进行了整治,精心打造了景婺黄、昌金、温沙、梨温、景鹰等省界5千米精品路段;抓好日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重点处治了昌金、泰赣、温沙等路段的路面病害。在2011年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中,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养护排名第六。

  收费管理一直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重点,是服务水平的直接反映,是行业形象的第一窗口。近年来,省高速集团建立了收费窗口规范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快捷服务、礼仪服务和便民服务,实现了收费岗亭周边环境卫生的标准、收费动作和文明用语等“五个统一”,全面提升了窗口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收费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扎实做好收费员星级考评工作,强化了收费队伍的业务素质;全面推进收费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了鹰西女子收费站、微笑昌樟、泰和管理中心“映山红”、宜春管理中心“雷锋班组”、抚州管理中心“向阳花”、昌泰路“金庐陵”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塑造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服务区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窗口,服务区形象事关江西交通运输形象,事关全省形象。2006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按照“一年争取全省达标、二年争取达全国先进水平、三年争取全球典范”的总体要求和“中心服务区+普通服务区+小型服务区”规划思路,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打造了庐山、三清山、鄱阳服务区等一批标杆。近年来,省高速集团全面实施服务区整治提升工程,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行业管理,把服务区作为星级酒店来管理、作为特色超市来经营、作为休息景点来开发,服务区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在“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大检查中,交通运输部检查组评价:“江西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走在了全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前列,为高速公路管理探索了新路、总结了经验。”

  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从追求数量迈向追求质量、追求品质的转变。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江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大大缩短,区位优势逐步显现,“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而随着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加快建设,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将有更多的优势。

  (陈菁)

  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纪略

  2012年2月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江西省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大力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实现了100天大变局的崭新局面。

  截至2012年7月,全省文化体制三项改革全部完成。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面完成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和注销事业法人。省广电局与省广播电视台已经分设,省广播电视台升格为正厅级;全省11个地市、81个县(市、区)局台分设和两台合并任务全部完成;“全省一张网”整合历经十年,终告完成,实现了全省有线电视网络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标准、统一信号。继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编辑部23家完成改革任务之后,第二批47家也全部完成改革任务。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两次批示,要求中央新闻媒体总结江西文化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跟踪宣传报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大段批示表扬,要求推广江西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主要领导都作了批示,对江西省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苏荣高度评价:“改革是主动的、认真的、细致的。我们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是有战斗力的,贯彻中央的决策是坚决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做得是好的。”

  江西省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制定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好政策,消除了广大职工对改革的担心和疑虑;奖励表彰了一批基层文艺院团和民营院团,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转企单位和剧团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走基层、闯市场、创效益。

  一、强化领导,上下联动,坚持把高位推动与广泛发动结合起来

  2012年,中宣部在山西太原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江西省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高密度召开会议、高要求建立领导责任制来推动改革工作。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工作、亲自设计政策、亲自调集资金,先后8次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批示。苏荣还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厅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省委宣传部领导和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管部门都建立了领导包干负责制,切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各地参照省里做法,把它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动员到位、程序到位、落实到位。省文改办也加强宣传、培训、调度、督查,有力推进了各项改革工作。

  在三个多月时间里,省委召开全会专题部署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也召开了几十次会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分管财政的副省长胡幼桃,分管文化的副省长朱虹多次召集财政、人保、编办、发改委和国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协调会。省直多个厅局坚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原则,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快速推进提供一切方便。

  二、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坚持把落实中央政策与提供更多优惠结合起来

  按照省委提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确保财政拨款不撤回,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这个总要求,在用足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有关政策同时,及时出台《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江西省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省直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操作规程》等5个关键性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在省直院团转企改制方面,研究出台了14项具体政策,既保证了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又在一般要求上作了提升、完善、细化,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可给可不给的,给;可高可低的,高。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凡是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中有的政策,全部吸纳采用,同时根据省情,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改革的优惠政策。为了让职工既得利益不受损,在对提前退休的职工计发退休金年限和比例上给予充分考虑,避免了这部分职工今后因不能参加调资而吃亏;对调动人员的编制、级别随着人到新单位;对转企职工不仅专门制订了“保工资、保社保”的“两保”政策,而且还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助,包括生活、住房补贴,并在其退休后,由财政加发生活补贴,使“事企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考虑周全,政策到位,提前退休的职工和正常年限退休的职工在待遇上没有什么差别;职工转企前所能享有的所有待遇,职工转企后一样也没减少。这些真金白银、真抓实干都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对改革的主动担当,体现了对职工利益的最大维护,因而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

  三、规范程序,真改实改,坚持把加快改革进度与确保改革质量结合起来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利益,是中央的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改、实改、改到位。改革一开始,就明确了改革的步骤、环节和标准,把握改革方向,做到“四严三不”:严格政策规定,严格关键环节,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不搞假动作,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对涉及的事业身份、社保医保等各种问题,一次性解决。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不因时间紧而丝毫放松对改革质量的要求。针对一些地方变相成立文艺表演事业单位的“金蝉脱壳”做法,及时下发紧急通知,派出督查组,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做法,保证了改革的方向和质量。在操作过程中,千方百计想周全、议透彻、做到位。在强力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省委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将改革任务分解到部门、分解到领导、分解到个人,真正将责任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分片联系点制度,做到全过程参与、全过程指导、全过程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省委宣传部领导分片联系、对口负责,频频深入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调研,与干部职工面对面交流,并约谈省直每个国有文艺院团负责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省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各地市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都进行分工,真正把改革抓到手上,落到实处。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抓改革与谋发展结合起来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坚持改革政策一步到位,发展政策同步到位,从各个方面为转企改制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出台了15条扶持文艺院团的措施,包括把省直院团的场次补贴由每场4000元提高到1万元。特别是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为转企院团的演出补贴场租费;2012年安排了1000万元对商业演出按1比1给予演出奖励;省里每年安排500万元专用于省转企院团艺术创作生产;等等,极大地激发了转企改制企业的改革发展热情。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后,仅3个月演出收入达到173万元,远远超过改革前1年的总收入。6月中旬,省委宣传部用了4天举办全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研修班,大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全省80家转企的国有院团和166家民营院团你追我赶,同台竞争,共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改革硬性任务已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后,江西省还坚持不断回头看,反复检查,做到改革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留后遗症,在历史上不留遗憾。一是加强对土地、房产、劳动合同、社保等问题的扫尾工作,确保企业和职工权益落实到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对照改革要求和转制标准,进一步把有关工作做深入,做到位,差哪个环节就补哪个环节,哪个方面薄弱就加强哪个方面,特别是要真正落实好省里出台的有关政策,对转企员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该补缴的进行补缴;对基本工资、退休后增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没有到位的想方设法尽快落实到位。土地、房产等处置问题,坚持合理合法,不留后遗症。总之,就是在转企后继续关心职工的收入,帮助他们改善、提高收入,确保职工得实惠,企业激活力,政策得民心,改革见实效。二是抓紧财税优惠和补贴等配套政策的落实,为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完成后,坚持用好政策、完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让改制后的企业动力更足,跑得更快,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常给力。对照国家和省里有关文件精神,真正把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以及对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把省里对演出场次补贴、商演补贴、场租补贴、贷款贴息、人才培养等扶持文艺院团的政策尽快兑现和落实到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特别是保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制为企业,这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真正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省委宣传部着力于帮助转企后的文化单位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市场运作优势,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动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使改革后的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成本核算,努力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张长山)

  3月30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图为动员大会会场

  郭晶供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