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市县区(6)

  吉州区

  “简况”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辖5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2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万公顷。总人口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万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9%。财政总收入8.8亿元,增长21.3%。三产比例为9.4:38.3:52.3.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亿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万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8848元,增长12.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2.8亿元、利税总额16.8亿元,分别增长18%、41.2%和78.8%。

  全年工业园区完成征地近333.33公顷,面积扩展至666.67公顷。吉州工业园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引进重大项目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5个,园区共启动工业项目34个。全年引进内资20亿元,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4115万美元,增长7.1%;现汇进资1235万美元,增长76%。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9年增长。区农业科技园一期“六大功能区”初具规模、二期引进台商投资建设台湾特色农业园,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三基地分别新增373.33公顷、120公顷和73.33公顷,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初步形成“区有示范园区、镇有特色基地、村有致富产业”发展格局。实施466.67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投资4800余万元;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灌区改造51座,受益面积2366.67公顷;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造林绿化512.47公顷,获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区。全区5个乡镇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在全市率先推开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

  争取到列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区范围、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区、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省文化综合服务示范区以及吉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电子信息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城南生产资料市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等七项重大政策。争取到市委、市政府对樟山新区、工业园区和城南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等大力支持,江西电缆、杰克机床及其配套企业纳入吉州工业园区管理等政策倾斜。城南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被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华阳电子、飞信光纤等10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产业调度计划,共争取用地指标154.87公顷。全年向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5.4亿元,增长22.2%;融资13.6亿元,其中政府融资4.9亿元,企业融资8.7亿元。

  全年民生支出6.9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49.7%。城镇新增就业1.83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3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6万人,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3761万元,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8%以内。发放养老金近3亿元,确保2万余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为2.2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921万元;为4723名城乡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1450万元;为588名五保老人发放供养金168万元。共发放各类教育补助资金1627万元。实施“10+X”项目,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累计撬动社会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居家养老、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区便民场所70多个,打造永叔街道全省首家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古南镇街道留守儿童幸福家园、文山街道平安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特色工程。

  全年教育投入3330余万元,“两堂”建设基本完工,“两化”建设全面推进,“两场”建设逐步启动。吉安中专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新村小学、吉安四中、吉安八中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吉州区获全省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优秀等次。举办喜迎党的“十八大”暨首届吉州艺术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第二届工人运动会,获江西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新农合参合率达95.2%,统筹基金使用率达85%,农民一次性报账率达90%。在全市率先开展“家庭医生、中医专家进社区”试点工作,成立全市首家家庭医生工作室。完成食品药品职能及体制调整。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86所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98个村卫生室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

  “三社联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吉州区调动第三方力量--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为群众提供多形式、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吉州区在培育社会组织中,探索了具有吉州特色的“1+8+X”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1”是指在每个街道成立1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负责指导辖区社会组织工作开展;“8”是指根据社区资源特色、城建发展规划等情况,在街道各社区选点布局,重点培育发展服务类、文化类、健身活动类、卫生保健类、创业服务类、居家养老助残类、托幼早教类、治安联创类等8类具有居民需求共性的示范型,或核心带动型社区社会组织;“X”是指各社区在核心社区社会组织的辐射带动下,培育发展若干个具有小区个性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

  吉州区采取试点先行、典型示范的形式,先后在文山街道和古南镇街道太平桥社区、永叔街道光明社区试点,其中文山街道按照“一居一中心、一品一特色”的思路,率先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等八大中心,并重点培育8个具有居民需求共性的核心带动型社区社会组织。文山街道在组建培育“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方面,将原来散落在各社区的家政服务队整合到一起,唱响“红杜鹃”品牌。“红杜鹃”家政服务已融入社区百姓日常生活,2012年举办7期家政服务培训班,免费培训700多人,提供各类家政服务960多次。古南镇街道投资300余万元完善太平桥社区硬件设施,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聊天慰藉、医疗服务、免费体检、保健康复等全方位日间照料服务,受到群众好评。通过以点促面,示范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已在全区各个街道铺开。9月27日,江西省“三社联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现场会在吉州区召开。

  “综合改造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及小街小巷”2012年,为改善吉州中心城区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和脏乱差状况,吉州区财政投资1000万元,并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到市民反映大、问题突出、牵涉面广、急需改造的老住宅区和小街小巷进行综合改造。5月10日,吉州区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至年底,完成市运输局、外贸局、食品公司、皮件厂等67个小区综合改造。开挖路面5.86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管道8960米,硬化路面2.96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吸水砖1.73万平方米,新建和清掏雨、污检查井1220座、化粪池132座。新安装路灯263盏,铺设电缆8200米。在小区综合改造中,新增一批“群众乐”大舞台、羽毛球场和石桌石凳等文体娱乐设施,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对文体娱乐生活的需求。

  “开展家庭医生、中医专家进社区工作”11月,在全市率先开展家庭医生、中医进社区工作,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后,家庭医生工作团队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进行评估和干预,实施家庭成员健康管理。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长期卧病在床的居民上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对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协助开展妇幼保健,进行健康咨询和转诊服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提高,更多居民到社区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此项工作开展以来,为2000余户家庭,5300余人签订服务协议书,建立健康档案3.42万份,为1.23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8498名35岁以上妇女、866名孕产妇和3751名0~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对6935名高血压、2517名糖尿病和130名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2400余人次,使用中草药价值7万余元。

  “打造美丽乡村“一村一景一产业一文化””2012年,吉州区以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整村推进为布局重点,集中财力打造一批旧村改造型、新村建设型、产业发展型、田园风光型、生态旅游型体现“一村一景一产业一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点。产业发展方面,围绕绿色蔬菜、规模畜禽、特种水产、高产油茶、井冈蜜柚、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兴桥镇钓源高家的井冈蜜柚、黄余村的西瓜、樟山镇大江边的设施蔬菜、长塘镇赵塘村的葡萄、曲濑镇江背村的精品苗木等各具特色。景色打造方面,兴桥镇湖田村绿树环抱,竹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村内老屋及各巷道进行修缮。依托茂密的次生林和两片竹林等绿色资源优势,加大原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对樟树等大树树底周围进行砌砖保护,竹林严禁砍伐,做到不大拆大建,凸显生态韵味。对一些荒地进行平整,栽种井冈蜜柚,呈现“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原生态特色。村里建立上百平方米的百姓文化广场和1500平方米的竹林休闲中心,成立农民民间艺术团。该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受到前来参观的省、市领导肯定。文化特色方面,兴桥镇钓源村历史文化悠久,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保存完好率在90%以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钓源旅游总体规划,请建设部门选址规划,着力改变庄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做到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使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保护,古文化得到传承。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旅游业,为村民搭建致富平台,鼓励村民自办餐饮食宿、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该村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风景区。

  主要领导人区委书记:徐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捷。区长:朱谋俊。区政协主席:刘大水。

  (刘春生 王世发 王桃兰)

  青原区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辖6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14.62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万公顷,林地面积6.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6.7%,亮化率达98%。总人口20.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5万人,自然增长率7.99‰。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9亿元,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7.5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6.81亿元,增长8.6%。财政总收入5.74亿元,增长2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亿元,增长51.9%。税收收入4.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4.9%。地方财政支出5.99亿元,增长23.5%。工业总产值154.2亿元,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8亿元,增长10.8%。实现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2亿元,增长16.4%。向上争取各类资金4.69亿元,增长2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96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8亿元,同比增长36.7%;利用外资2812万美元,同比增加136.7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43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4亿元,同比减少16.5%。主要工业产品有火电、水泥、机制纸、砖、饲料等。全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增长36.8%。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7亿元,增长7.6%。201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3.29万吨,增长1.8%。主要农产品有早稻6.1万吨、油料0.25万吨、蔬菜7.57万吨、水果2.39万吨、肉类0.87万吨。农村人均纯收入7180.4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万元,增长13.8%。

  做大电子信息、节能照明、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酒类食品等五大支柱产业。29家地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5亿元、利税总额9亿元。开展台湾经贸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签约落户项目115个,其中工业项目49个,亿元以上项目17个;整治和规范企业25家,办理环评审批项目52个;帮助企业融资2亿多元,招聘各类人才1494人。

  举办第二届庐陵文化旅游节,出版《青原山志》。阳明书院主体工程完成。渼陂古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游步道、生态停车场改扩建、游客服务中心等工程先后完工。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推进富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东固景区革命烈士陵园、畲乡文化园等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

  调动资金1.3亿元,建设美丽乡村点62个,拆除危旧房1.36万平方米,硬化通村主干道和入户便道30余千米,绿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惠及群众1.1万余人。新增井冈蜜柚440公顷、花卉苗木202公顷、绿色蔬菜112公顷、油茶202.67公顷、楠木39公顷、畜禽养殖基地8.67公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造林绿化733.33公顷。新修农村公路45千米,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12座,整治渠道336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33.33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940公顷;铺设管网2.6万米,解决17个行政村1.35万人安全饮水难题。

  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900余户,资助贫困学生3155人、资金408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金1987万元,免费救治儿童“两病”、白内障、唇腭裂等各类病患109例,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封顶线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城乡低保对象1.04万人,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70元和170元,发放低保金及各类补贴198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640元和2160元,发放9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生活补贴34.5万元、双拥优抚安置补助资金369万元。新增城镇就业6399人,就业率达97%,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65个,完成移民搬迁451人。维修东固平民银行等革命旧居旧址32处,建成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及农家书屋20个,东固二月二庙会等3个项目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2个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8.9%,补偿金额达4689.4万元,天玉流坊村被评为全国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青原区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区民政局荣获全国民政信访先进集体称号。

  “申报中央苏区县”5月,青原区成立申报苏区县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区档案史志局组织力量实地调查,多次与周边县、市、区党史部门沟通,组织党史人员赴省档案馆、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图书馆查阅地方党史资料,编辑《青原区申报中央苏区县材料汇编》20余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就申报工作多次走访中央、省级党史部门汇报工作,青原区属中央苏区县的事实得到中央党史部门认定。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第二十条指出,“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推进青原山景区开发”年初,青原区成立青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聘请浙江麟德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概念性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把青原山风景区建设成佛禅文化休闲感悟区、理学文化体验区、森林科普游览区、南入口服务区、北入口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区政府投资6.6亿元推进青原山景区项目建设,出资500余万元回收青原山游乐园,整治景区周边环境,编纂出版《青原山志》,编制歌曲《行思礼赞》,并在吉安火车站入口处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8月,组建江西青原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融资、建设、经营、营销,开工建设青原山阳明书院维修工程,建成海会塔。11月,开工建设景区两条游步道,完成垃圾中转站、净居寺塔林主体工程建设。

  主要领导人区委书记:程以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清华。区长:肖兵(任至6月)、胡小勇(6月任)。区政协主席:肖萌。

  (刘庆华 王平发)

  吉安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辖19个(乡)镇,总面积21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9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2573公顷,有林面积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2%。总人口48.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97‰。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106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58.78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亿元,增长11.3%。工业总产值(现价)211.4亿元,增长23.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9.6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65亿元,增长26.2%。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30.52万吨、啤酒7.69万立方米、娃哈哈饮料11.16万吨、松节油1923.32吨、配混合饲料6.43万吨。农业总产值32.3亿元,增长7.27%。主要农产品:粮食44.21万吨、花生7069吨、水产品1.91万吨、油料5.3万吨、葡萄3万吨。全县财政总收入17.02亿元,增长22.45%;地方财政收入12.27亿元,增长48%;财政支出24.57亿元,增长39.8%。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增长23.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增长15.6%。城镇居民年末存款余额78.2亿元,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增长15.5%。

  签约新华南、环球新材料、久晟科技、联基电子等重大项目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户,新增13户,增加值51.9亿元,增长30%。引进内资24亿元,增长17.6%;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增长10.4%,其中现汇进资2879万美元,外贸出口2.83亿美元。投入4.31亿元加快园区建设,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8亿元,增加值41.8亿元,上交税收8.3亿元,分别增长30%、18.3%、38.3%,从业人员达2.8万人,成为首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粮食总播面7.69万公顷,连续九年增产。举办第九届横江葡萄节。出笼肉鸡3500万只,出栏生猪70万头、肉牛12.1万头。新增井冈蜜柚566.33公顷、高产油茶546.67公顷、花卉苗木214公顷、绿色蔬菜200公顷、楠木306.33公顷。盛生农业、上海奕方、华润五丰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土地流转新增5600公顷,其中规模以上农业土地流转1333.33公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吉州窑遗址保护一期基本完工,天祥景区、横江公塘分别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全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3亿元。物流税收达3000万元,增长300%。

  全年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8个,完成投资6.5亿元,城镇化率40.55%,绿地率46.5%。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核。县财政投入1.2亿元,调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实施“4+3”不平衡发展战略,打造“一城连四镇”和永阳、敖城、桐坪7个庐陵风貌重点示范镇。重点建设100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大广、泰井高速、105国道主要通道沿线82个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改造农房立面24.2万平方米、坡屋顶4万平方米。永和、梅塘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完成10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官田、敖城等4个集中供水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700公顷。新修通村水泥路103.9千米。

  提报中央苏区对接项目192个,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7亿元。永和镇、村科学发展示范项目纳入省发改委重点倾斜支持范围。21项重点调度和39项重点帮扶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6.7亿元。设立500万元专项基金,永和连心大桥、新华南、德亿电缆、力莱新能源、嘉和诚光电等6个项目列入省重大调度项目,解决用地指标100公顷。举办政银企对接会4次,签约贷款16.24亿元。

  投入4.74亿元,完成省、市下达的民生工程任务。发放小额贷款1.0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5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4.6万人,参保率97.3%;参加新农合农民35.3万人,参合率98.3%,一次性报账率98.4%。免费救治尿毒症、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及白内障患者649人。发放城乡低保金4111万元、医疗救助金1581万元。移民搬迁2107人。建成廉租房、公租房1356套,城市、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564套,农村危房改造1032户;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220万元。省重点新产品立项11项,航盛电子汽车导航产品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敦厚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发放1173名边远山区教师津贴181万元,125名教师享受职称地方奖励。举办首届中国吉州窑文化研讨会和第二届艺术节。乡镇卫生院全部新建业务用房,村卫生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举办县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省第六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一等奖。县司法局获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取得“430”飓风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胜利,敦厚镇金家社区获“全国减灾应急示范社区”称号。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吉安县是农业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在巩固提升横江葡萄、生猪、肉鸡、肉牛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着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和楠木四大新兴特色产业。全县横江葡萄种植面积2533.33公顷,直接带动农户3000余户,被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中国葡萄之乡”的称号。生猪出栏70万头,存栏45万头。肉鸡产业依托吉安温氏和吉安正邦公司,全县发展合作养鸡户3500余户,年肉鸡出笼达3500万只。全县肉牛饲养量达26万头,肉牛出栏12.1万头。新建梅塘万亩蜜柚基地,全县井冈蜜柚总面积达1333.33公顷;新建澧田盛生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全县高产油茶面积达6666.67公顷;绿色蔬菜产业新建了凤凰康家、横江横巷等大型蔬菜基地,全县绿色蔬菜面积达8733.33公顷。新建指阳长丰万亩楠木基地,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3333.33公顷。

  “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县称号”吉安县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2012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县”称号。吉安县重视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建设,全县广泛建立多种类型的体育协会,依托公共体育设施建立指导中心,扶持基层单位建立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站,对组织者进行定期培训,有国家级和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余人,全县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在50万人次以上。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各乡镇行政村兴建篮球场、乒乓球场,乡镇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匝道。县庐陵体育中心完成体育场、训练馆、旅游池、篮球场“四大件”建设,面向群众开放。组织江西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吉安县赛区)、“横江葡萄节”篮球赛、龙舟赛等活动。

  “获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县”称号”2012年,吉安县获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的“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县”称号。吉安县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印发“阳光计生行动”宣传单2万余份、便民联系卡1万张。全县各乡、村共出宣传栏6000余期。开展各种讲座、群众集会500余场。县、乡、村三级统一制作了计划生育公开栏和宣传栏,把15项县级、21项乡级和16项村级项目规范公示。设立“阳光计生行动”举报箱327只,举报热线电话20个。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人士220人担任“阳光计生行动”监督员。在全县设立行政和便民中心20个、村级计生理事会300余个。依托“中西部项目”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12年度为群众提供“三大”常规检查6755人次,妇科诊治3947人次,B超检查2159人次,骨密度检测1397人次,肺活量检测331人次。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陈敏(任至7月)、刘洪(7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福祥。县长:李克坚。县政协主席:张迪俊。

  (旷喜保)

  吉水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辖15镇3乡,总面积2509.73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99万公顷,有林面积16.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5%,城区绿化率40.3%。总人口52.5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3.4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64‰。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85.07亿元,同比增长12.7%。第一产业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27.22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收入8.73亿元,增长23.6%,人均财政收入1660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0.94%;地方财政收入6.65亿元,增长43.3%;地方财政支出18.74亿元,增长18.71%。工业总产值156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GDP的31.8%。固定资产投资75.8亿元,增长33.2%,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000万美元,省外投资5000万以上项目资金19.82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45.13万吨、水泥60.3万吨、锯材1.6万立方米、松节油900吨、松香4800吨。农业总产值36.12亿元,增长12.59%,粮食总产达62.62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稻谷57.1万吨、瓜果8.64万吨、豆类8003吨。万元GDP能耗0.8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43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7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8519.98元,增长18.9%。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91亿元,增长24.2%。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组织农村综合文体活动130次,电影放映3975场。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健全县、乡、村三级信访网络。

  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税收1.8亿元,同比下降55%。全县工业用电1.4亿千瓦小时,增长13%。外贸出口创汇2.16亿美元,增长31.7%;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工作均被评为全省进位赶超先进。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平整土地200平方米,新征地1733.33公顷,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通过评审。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亿元,增长33.1%。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取得突破,其中,景旺电子总投资30亿元,百威啤酒总投资16亿元;五星级宾馆、正邦集团、绿羽鹅业、萧翔农业和汇绿集团等20余个重点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以电镀集控区为平台,打造电子电镀产业园,电子电镀产业上缴税收995万元,增长294%。林化香料产业,完成产业园省级安评规划,上缴税收1520万元,增长99%。货运物流业上缴税收1.25亿元,增长106.4%。

  乡镇集镇“九个一”建设铺开,5个乡镇集镇改造已见成效。全县城镇化水平46.1%,提高2.2个百分点。打造5个特色小城镇、5个镇村联动点、5个连片村落、5个美丽乡村精品点、5个特色产业基地。抓好赣粤高速、105国道综合示范带和100个村点美丽乡村、220个村点清洁工程建设。主干道5000余栋房屋完成庐陵风格改造。成立18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执行农民建房“八项禁止”和“十项规定”,开展主干道沿线两侧100米范围内违规建房整治,拆除违法用地建筑60余宗。拆迁旧房15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50千米。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3万公顷,实现连续九年增产;鸭、鹅养殖量分别达1300万只和70万只。重点打造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油茶、蔬菜和楠木五大特色产业,形成万亩以上基地5个,千亩以上基地29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抚吉高速吉水段、吉新公路竣工通车。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09.33公顷。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面积2806.67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56.5%,被评为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与省水利厅实施“厅县共建”,总投资2.2亿元的五大类、99个水利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清泉自来水厂正式通水,解决了农村5.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920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完工。

  “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2012年,先后实施移民“百日攻坚”“百村竣工”和“乔迁安居”三大战役,100个移民安置点全部动工建设,60%以上新房基本封顶,50%的移民点搬迁入住,所有安置点已具备搬迁条件。完成淹没区和防护工程征地2866.67公顷,迁移杆线70余千米。争取44个省直单位对口援建帮扶,落实帮扶资金1.25亿元。库区沿湖主干道基本实现垫层通车。

  “城市防洪路堤结合工程房屋征收安置工作卓有成效”吉水县城市防洪路堤结合工程总投资19亿元,系重点民生项目。该工程需征收国有和集体土地上房屋420栋,面积12.3万平方米。县委、县政府坚持“依法办事、让利于民、公开公正”理念,出台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异地有土安置三种补偿安置方式,让被征收人有选择余地并主动签约,严格执行峡江水利枢纽补偿安置标准,建设滨江花园、金水湾等高品质安置小区。历时3个月完成房屋征收安置工作,其间没有一户强拆、没有一次阻工、没有一例群体上访,是吉水县房屋征收史上的典型代表。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刘兰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易教顺。县长:袁守旺。县政协主席:罗定贵。

  (康小琴)

  峡江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辖6镇5乡,总面积1287.43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建成面积4.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8万公顷,森林面积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4.7%,城区绿化率45.7%。总人口17.8万人,非农业人口4.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34‰。2012年生产总值45.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17.7%。财政总收入6.4亿元,增长20.9%,人均3614.5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71.3%;地方财政收入4.97亿元,增长46.4%;地方财政支出11.4亿元,增长26.2%。工业总产值98.2亿元,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占GDP比重为42.3%;外贸出口1.1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增长37.5%。主要工业产品有铜制品2.7万吨、水泥25万吨、机制纸22.2万吨。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增长9.5%。粮食总产量24.4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稻谷23.7万吨、烤烟3558吨、油料1.28万吨、水产品1.5万吨、肉类2万吨。万元GDP能耗0.52吨标煤,城市污水处理率85.6%。农民人均纯收入6611元,增加61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1.6亿元,增长23.6%。生物医药、金属加工、新型纸业上交税收1.25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84%。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7.6亿元,增长34.4%;实际利用外资2415万美元,增长34.8%;外贸出口1.1亿美元,增长39.4%;获全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进位赶超先进单位称号。园区基础设施投入4.3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3.6万平方米,新增进区项目26个。实现烟叶税1453.6万元,新增珍贵楠木220余公顷,发展城郊蔬菜基地面积280公顷,列入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货运物流业实现税收1.49亿元,增长44%。《峡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玉笥山、峡江水利枢纽、金坪民族乡、湖洲历史文化名村、蒋沙移民新村纳入全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专项规划。完成征地90.56公顷,新增国有建设用地79.33公顷,获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达标县称号。获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和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称号。民生工程支出4.7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41.3%,同比增加1.48亿元。新增就业2750人,发放小额贷款7451万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启动,1.59万名60岁以上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170元。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全年获全国奥赛奖项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1项科技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11个移民新村加紧建设,蒋沙移民新村搬迁入住。562套廉租房、144套公租房有序推进,完成投入1089万元。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一期310套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580户。公众安全感指数位列全省第17,获评全省信访“三无”县、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三等管理水平城市。

  “搬迁入住蒋沙移民新村”蒋沙移民新村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首批移民新村之一,共安置移民265户983人。新建房屋统一按照“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格建造。通过移民搬迁,蒋沙移民家家户户接通有线电视、自来水,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村庄绿化及下水管道、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昔日有名的贫困村成为古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美丽乡村。

  “货运物流发展强劲”2012年,全县物流企业达82家,货车总量达3725辆,总运力达4.9万吨,实现税收1.49亿元,增长44%;物流基础进一步完善,峡江县现代物流园列为省重点项目,获批一期建设用地23.33公顷;二手车交易市场完工,一汽物流园已完成工可评审、地质灾害和压覆矿评估报告评审,公路、铁路物流商务大厦动工建设。

  “造林绿化形成峡江通道模式”2012年完成造林面积2380公顷,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精品亮点居全省前列,形成独具特色的“峡江通道模式”,建成义桥千亩杨梅基地,分界千亩白茶、翠冠梨基地,金坪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林木良种场千亩南板蓝根基地等,获评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宋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清滨。县长:涂建忠。县政协主席:王振军。

  (孔文峰 彭涛)

  新干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辖7镇6乡,区域面积1248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5.5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2万公顷,林地面积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05%,城区绿化率40.2%。总人口32.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红旗县”称号,获“全国计划生育示范县”称号。实现生产总值77.51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40.85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亿元,增长16.1%。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增长20.1%,人均516.6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69.4%;地方财政收入8.11亿元,增长45.8%;地方财政支出18.71亿元,增长28.3%。工业总产值166.96亿元,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亿元,占GDP的38.1%;外贸出口总额2.1亿元,占GDP的2.7%;固定资产投资80.45亿元,增长33.5%。盐卤药业、箱包皮具、机械机电、灯饰照明、建筑板材、粮油食品等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63.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98%,产业集群效益明显。农业总产值24.62亿元,增长7.3%。粮食产量34.5万吨,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蔬菜瓜果22.66万吨、油料2.1万吨、生猪84.4万头、柑橘19.85万吨、水产品1.93万吨。万元GDP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削减率均达到减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万元,增加72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61.7元,增加1072.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62.74亿元,增长24.2%,人均存款达1.9万元,居全市第一。全年民生投入6.2亿元。全年发放再就业小额货款7299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发放养老金2057万元,惠及城乡居民3.3万人;发放城乡低保金3723万元,惠及1.7万名城乡群众,新农合参合率达99.9%。组织申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9项。启动新农合门诊统筹、尿毒症免费血透,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获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公众安全感测评全省第四、全市第一。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机电产业园新增入园企业9家,灯饰照明、箱包皮具产业“市场+基地”模式初现雏形。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8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6.2亿元,增长31%;新增江西名牌产品3个,总数达5个,占全市23.8%。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66.67公顷,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基地+农户”模式得到推行,建成界埠胡家脑蔬菜基地、神政桥井冈蜜柚基地等一批示范基地,被列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获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先进县称号。扶持汽车货运物流业,加快推进城北物流园建设,商贸流通体系和消费环境得到改善,获全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先进县称号。城镇化率达46.1%。成功申报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纳入全省首批十个创建县。

  “一园三镇”列入全省点状重点开发区域,进入全省38个扶贫攻坚县。全年争取上级资金7.6亿元,增长15.2%,其中竞争性项目资金1.7亿元,比2011年净增7000万元。争取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366.67公顷,争取到12个重点项目省级预留用地指标170公顷。实施“百日招商大会战”和全民创业。在浙江玉环、广东顺德和台湾分别组织产业招商推介会,举办中国照明行业优秀经销商千强颁奖晚会。全年引进内资23亿元,增长22.9%;实际利用外资4695万美元,增长20.7%,其中现汇进资1686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2.1亿美元,增长33%。新增民营企业220户,总数达173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241户,总数达1.2万户。争取到原中央苏区县政策,成为全省唯一拥有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县、原中央苏区县三张“国”字号名片的县。

  “获批“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授予新干县“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称号。新干县依托箱包皮具产业传统优势和在外从业人员较多的优势,吸引广东花都新干籍箱包皮具老板投资3.2亿元,兴建占地13.33公顷的中国新干箱包皮具城。该城有商铺1100多间营业,可提供箱包皮具成品和原辅材料交易。引进客商投资建设箱包皮具产业基地,东源置业箱包皮具生产基地一期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成面积30万平方米;博派基地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分步推进,完成厂房建设2万平方米。

  “成功申报“国家园林县城””2012年,新干县落实“拆房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方针,栽植各种风景树木1690棵,新栽植绿化带22个,新栽行道树200多株;投入300多万元对城南工业园区绿化进行提升改造;规划设计21个居民休闲广场,已新建2个;完善青铜文化公园、景观河、市民广场管理,全县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园林化单位”,6个单位被评为“市级园林化单位”,3个住宅小区被命名为“市级园林小区”。11月,新干县成功向住建部申报“国家园林县城”,是全省唯一申报成功的县。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刘毓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侯建国。县长:徐开萍。县政协主席:张梅生。

  (朱静)

  永丰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辖8镇13乡3场。总面积2695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4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9.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03%,城区绿地率40%。总人口4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

  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85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7.23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28.11亿元,增长16.9%。财政总收入9.34亿元,增长22.9%,人均2058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10.17%,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67.23%。地方财政收入7.15亿元,增长39.2%。财政支出18.39亿元,增长23.5%。工业总产值174.3亿元,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亿元,占GDP的4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轻质碳酸钙13.85万吨,增长12.4%;中成药1.07万吨,增长9.2%;水泥5.34万吨,增长10.5%;机制纸5.29万吨,增长8.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8.32亿元,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3601万美元,增长17.99%;外贸出口额1.84亿美元,增长30.6%,外贸出口占GDP的12.4%。农业总产值33.48亿元,增长4.0%。主要农产品有:粮食34.9万吨,增长1.2%;蔬菜22.78万吨,增长3.3%;肉类2.46万吨,增长6.0%;水产品1.54万吨,增长14.6%。万元GDP能耗0.591吨标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775吨标煤,城市污水处理率8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亿元,增长4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亿元,增长14.6%。城镇在岗职工年均收入3.18万元,增加52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97元,增加1037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58.52亿元,增长22.1%。新增城镇就业1.0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新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础服务点87个,建成农家书屋39家。为3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为49名尿毒症患者提供免费血透救治,开展儿童“两病”免费筛查和初诊,并送71名赴省定点医院进行免费治疗。“一大四小”造林绿化3853.33公顷。完成深山、地灾移民4378人。新建1050套保障性住房即将完工。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永丰县列下半年全省排位第三。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省招商引资进位赶超先进单位、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等48项国家、省、市级称号。成功进入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争取到省委扶贫开发帮扶,争取到总投资8373万元的全国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总投资2.67亿元的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等各类项目53批次,争取无偿资金2.7亿元,增长31.2%。

  改善灌溉面积1333.33公顷。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井冈蜜柚、楠木、高产油茶、烟叶、百合、双孢蘑菇和白茶基地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之首。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稳居全省前列。永丰县蔬菜发展总公司被评为江西省“一村一品”优秀示范企业。

  龙天勇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填补吉安市本土企业上市空白。引进豫光金铅、凯迪电力、华润万家3个上市企业投资落户永丰。永丰县被命名为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广源”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达74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17.5亿元,增长16.7%。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6个重点区域的专项规划,城区控规覆盖面积达26.2平方千米。以古县镇、沿陂镇、七都乡小城镇示范镇建设为引导,因地制宜推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沿抚八线、永龙线、永吉线推动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建成80个美丽乡村点。城区实施绿化亮化提档升级,拆除违章建筑1万平方米。乡镇和村居委按“八不八多”要求逐步进行环境整治,居住环境有新改善,一批彰显赣中民居、庐陵风格的村落街镇、和谐社区正在形成。

  民生投入5.3亿元财政资金,较2011年净增1.3亿元,完成39类民生工程。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万人。投入300多万元,在交通安全隐患突出地段设置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完成了傅家坝等小街小巷和县城主要出入口改造,规范交通秩序、铺平道路、点亮路灯。编印《永丰欧阳修丛书》,修建县西大门仿古牌楼。城乡居民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低保分别提标50元、40元。

  “龙天勇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12月28日,江西龙天勇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中国白银集团)上市仪式在香港交易所举行。公司每股净资产为0.21港元,公司股票当日开盘价为1.35港元,以开盘价计算,公司资产增值10亿港元。该公司是江西省吉安市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填补了吉安市没有上市企业的空白。

  “抚吉高速公路永丰段通车”12月31日,抚吉高速公路永丰段正式通车。抚州至吉安高速公路全长179.188千米,在永丰县境内长约42千米,项目概算总投资94.55亿元。工程自2011年6月28日开工,2012年12月30日竣工。抚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永丰县无高速的历史。

  “碳酸钙新材料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永丰县石灰石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110亿吨,分布面积40多平方千米,白度在90度以上,工业利用价值极高,与国内同类资源相比,具有含铁量少、吸油值低两大特点。永丰县依托这一优势,发展石头经济产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吉安市率先实施矿产资源整合,制定《永丰县石灰石资源整合方案》和《永丰县石灰石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碳酸钙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碳酸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永丰县委、县政府成立石头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把碳酸钙产业项目作为优先引进和培育的对象。永丰县共有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碳酸钙系列产品企业4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2012年碳酸钙产业生产加工规模达1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成为永丰县的支柱产业。6月20日,江西省工信委正式授予永丰县“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肖志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聂建国。县长:朱新堂。县政协主席:陈全根。

  (李保生)

  泰和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辖16镇6乡2场,土地总面积2660.1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7.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2万公顷,有林面积16.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19%,城区绿化率8.04%。全县总人口5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67‰。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5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57.10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5亿元,增长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3:54.9:23.8.财政总收入13.58亿元,占GDP的13%,净增2.48亿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81%。地方财政收入8.27亿元,净增1.4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0.6亿元,增长19.2%。工业总产值165.73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亿元,占GDP的40.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增长34%。农业总产值42.2亿元,增长7%。粮食总产量55.2万吨。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增加17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增长82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89.61亿元,增长20.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增长18%。获全省通道绿化提升先进县、全省新型农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应急管理先进县等称号。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数6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分别增长18.7%、2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食品、建材、医药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冶金机械、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六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7.3%,比2011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内飞尚林产化工、新界机电二期、欧亚非等项目投产,合力泰微电子股改完成,泰和被列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全年累计投入2.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8.2万平方米。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分别增长35%和10%,成为全省18家、全市2家重点省级工业园之一。

  全县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6个,项目资金11.93亿元,增加8300万元。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签约资金83.5亿元。全县实际利用内资25.76亿元,增长25.9%;实际利用外资5930万美元,增长10%;现汇进资2429万美元,增长63.3%;实现外贸出口2.95亿美元,增长23.9%,获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称号。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3台机组完成并网发电调试;吉莲高速公路泰和段、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完工。

  县城绿化面积640公顷,城镇化率48.76%,提高2个百分点。获全省第四届文明城市称号。全年实施86个乡镇规范化建设项目。稳步推进4条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3个美丽乡村精品点的建设,沿线“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格凸显。111个新农村建设点成型,331个清洁工程村点建成。获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进县称号。

  全县粮食播面8.09万公顷,总产55.2万吨,实现“九连丰”,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年蔬菜播种1.61万公顷、水产养殖4853.34公顷,主要农产品有蔬菜35.29万吨、薯类3.07万吨、油菜籽8557吨、西瓜2.21万吨。桑果、烟草、油茶、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楠木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全年完成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1866.67公顷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成。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554公顷、通道绿化里程110.6千米。

  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800户、私营企业393户。新增“宇凤”“皇脂”等4个省级著名商标。实现交通物流税收6730万元,增长84.6%。《赣江休闲旅游带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井冈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0.2万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机场。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1亿元,增长14.95%;贷款余额44.5亿元,增长6%。

  全年民生投入资金16亿元,增长31.3%,占财政总支出的78%。全县新增城镇就业9168人,城镇就业率达96.5%。发放小额就业贷款1.0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量达2.3亿元,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1万人,其中新农保参保率达82%,共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338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8%,基金使用率达96.7%。全年争取上级救灾资金985万元,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600多万元,获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称号。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180套,改造棚户区住房6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0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71个,完成移民扶贫搬迁168人。投资1300万元推进全县城乡网格化管理一期工程、“天网”二期工程和城乡重点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泰和乌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和产品开发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活动。投入资金4109万元,实施校建项目56个。全县竞技体育获全省第六届县级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二等奖。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293家农家书屋建成。《泰和县志(1989~2008)》编纂工作完成。

  “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一期通过验收”10月20日,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一期通过验收。此次验收包括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等枢纽主体工程以及万合防护区等5个库区防护区工程共6个标段59个单位工程。该工程以航运为主、兼顾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4.38亿元,由省交通厅负责项目建设。整个电厂装机容量12万千瓦,共6台机组,是赣江第二大电厂。截至年底,已有3台机组完成并网发电调试。

  “被列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2年,县工业园区有电子信息产业3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形成包括液晶显示模块、软性线路板、导电玻璃膜等生产线在内的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产业链。合力泰微电子四期建成投产,争取国家产业振兴电子专项资金200万元,组建由86位液晶技术和光电技术专家组成的液晶显示研发中心,共获17项实用型专利,产值、税利大幅增长,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领军企业。被列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民嘴讲堂”获“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12月28日,在吉安市2009~2011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泰和群众性理论宣讲新品牌“民嘴讲堂”获“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2012年,“民嘴讲堂”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以《民嘴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为题专栏刊发,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西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作为“党的政策下乡”典型推荐到中宣部予以表彰,获“江西省优秀社科知识普及宣传基地”称号。“民嘴讲堂”是泰和县为破解理论宣讲面不广、受众不多的实际难题,创造性推出的理论文化宣讲品牌。从机关、学校、退休人员和农民群众当中选拔“民嘴”宣讲员,采取进机关、企业、学校、乡村、军营、社区等方式,用最简单的语言,甚至是方言宣讲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达到理论宣讲的最佳效果。内容涵盖群众生产生活的20多个方面。该宣讲活动从2011年11月25日开始,截至2012年底,共宣讲100多场,受众达5万人次。

  “泰和乌鸡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验收”7月,泰和国家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计划--“泰和乌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和产品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科技部、财政部验收。项目共投入资金2530万元。与实施前相比,项目累计新增产值4.34亿元,新增利税1.13亿元,乌鸡养殖户人均增加纯收入518元。每年新增出笼泰和乌鸡710万只,加工转化乌鸡新增215万只,乌鸡养殖及加工转化每年可新增产值3.03亿元,新增利税7184万元。

  “《泰和县志1989~2008》出版”10月,《泰和县志1989~2008》由中国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志书编纂工作于2009年6月19日启动,2012年8月9日通过专家验收。全书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五大部类,24编、107章、471节,300幅图照,144个表格,770页,共158万字。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廖晓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钟用洪。县长:李军。县政协主席:詹学锋。

  (刘捷 邱会财)

  遂川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西南部,辖11镇12乡2个国有林场,总面积3144.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7万公顷,有林面积24.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4%。总人口57.79万人,非农业人口6.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6‰。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24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7.81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25.10亿元,增长15.4%。工业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16.8%。主要工业产品有混合稀土金属46.64千克、人造板11.25万立方米、服装681.4万件、精制茶578.5吨。农业总产值22.14亿元,增长8.7%。主要农产品有粮食(含大豆)25.99万吨、油料产量6471吨、茶叶产量1071吨、水果产量3.76万吨(其中柑橘3.69万吨)、生猪出栏24.26万头。财政总收入8.41亿元,增长22.27%,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6.62亿元,增长20.85%;财政支出19.16亿元,增长31.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017.5元,增加473.37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52.15亿元,增长22.22%。固定资产投资80.02亿元,增长32.2%。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增长16%。出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40%。全年完成城区基础设施投入8.56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举行中国遂川第二届国际狗牯脑茶文化旅游节”4月1~30日,中国遂川第二届国际狗牯脑茶文化旅游节在遂川县举行。该届茶文化旅游节开展了开幕式、茶王赛、茶博园奠基、电影《神茶》首映、茶经贸洽谈、茶文化暨茶产业论坛等六大系列活动。4月19日,中国遂川第二届狗牯脑茶文化旅游节在市民广场开幕。副省长姚木根,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市委书记王萍,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等省、市领导,以及全国知名茶商、茶学专家、遂川省以上劳模、在外乡友、社会各界代表、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等共800余人应邀参加。第二届狗牯脑茶文化旅游节提升了“狗牯脑”茶的知名度,放大百年品牌效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遂川深厚的“红、古、绿”文化底蕴。

  “重新规划产业园区”遂川县在园区建设方面坚持“生态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的发展战略,聘请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园区重新规划。总面积1913.33公顷,实际开发420公顷,分东、西、北三区。在产业规划上,北区以林产、化工、建材和医药为主;东区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机械制造和物流为主;西区以非金属加工为主。在特色产业布局上,北区以林产为主导产业,东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西区以硅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全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25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70.23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9%;主营业务收入69.85亿元,增长20%;税金4.4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700人。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张平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洪刚。县长:肖凌秋。县政协主席:陈道萍。

  (张春艳)

  万安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辖9镇7乡和1个垦殖场,总面积2051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9.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2万公顷,有林面积1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8.8%,城区绿化率36.77%。总人口30.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41‰。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46.26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2.0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13.9%。财政总收入完成6.43亿元,增长22.6%,占GDP比重为13.9%,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27%;地方财政收入4.82亿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支出14.95亿元,增长32%。工业总产值74.08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6.8%。外贸出口1.19亿美元,增长48.86%。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38亿美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晶2.3亿片、发电16.59亿千瓦小时、啤酒5.4万立方米、水泥4.78万吨。农业总产值16.43亿元,增长10.1%。粮食总产量27.85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生猪22.8万头、水产2.3万吨、西瓜1.2万吨、油菜0.63万吨、花生0.47万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增长9.61%。

  县工业园成为全省最大电子电路板产业承接基地,被列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基地”“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县正式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个,合同明确年税收千万元以上项目3个,引进的14个电子电路板项目中有5个年产能突破60万平方米。全县流转土地1666.67公顷,新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36个,基地面积达1.39万公顷。万安湖旅游开发项目已和中信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成功争取省级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项目。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13.8万元,增长17.2%。

  全县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实施县城人口倍增计划,出台一系列吸引外来人口进城落户优惠政策。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2012年全县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12.5亿元,增长42.4%。新增城镇就业6278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859人,城镇就业率96.7%。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2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07户。县财政解决农村社区党员活动经费30.7万元,解决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经费168万元,解决村小组长、党小组长等补贴137.2万元。全县学校D级危房改造率达96%,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2.8万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43个,完成移民扶贫搬迁1123人,解决农村近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城镇绿化56.67万公顷,造林绿化2200公顷。千里山果业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年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每个乡镇场都配备计生服务车和森林防火车。推广“村民说事室”“手机联防”等创新做法。公众安全感测评全省第27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