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水星

  水星无水的奥秘

  “水手”1号对水星天气的观测表明,水星最高温度可达427℃,没有任何液态水的痕迹存在于水星的表面。就算是我们给水星送去水,液体和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因为水星表面的高温而加快,足以让那些分子逃出水星的引力场。也就是说,要不了多久,水和蒸气会全部跑到宇宙空间去。另外,据观测,水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水星质量小,本身吸引力不足以把大气保留住,大气会不断地向空中逃逸。它现在可能靠着太阳不断地抛射太阳风来补充稀薄的空气。从成分上看,水星大气与太阳风有相似的系统,太阳风的大部分成分就是氢、氮的原子核和电子。科学家们对水星光谱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水星有点大气,但大气中没有水。

  水星冰山

  水星上没有液态水,没有水蒸气,但却存在着“冰山”。1991年8月,水星运行至离太阳最近点,美国天文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用装有27个雷达天线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对水星进行观测,得出了令科学家们瞠目结舌的结论:在水星表面的阴影处,水竟然以冰山的形式存在着,直径达15~60千米。类似的冰山在水星上多达20处,最大的冰山直径甚至达到130千米。所有冰山都存在于太阳从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内和山谷之中的阴暗处,那里的温度很低,达到-170℃。极地的温度通常在-100℃,那里隐藏30亿年生成的山。因水星表处于真空状态,冰山每溶8米左右要10亿年的时间。

  金星

  金星是距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因此,太阳照射到金星的光比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要多一倍,这只是金星特别明亮的一个原因。然而,水星离太阳更近,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它呢?原来,金星和水星虽然都绕日公转,但其轨道都在地球的内侧,只是金星在太空中离太阳要远些,水星离太阳最近,尽管它比较明亮,但在太阳光下我们却很难看到它。

  亮金星

  金星可以说是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除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星星了。它最亮时的亮度是天狼星的10倍。金星外面包裹着厚厚的云雾,这层云雾可以把75%以上的太阳光反射回来。金星与太阳的距角可以达到470度也就是金星在太阳出来之前3小时已升起,在太阳落下后3小时又出现在天空。这样,地球很多地区的人就很容易见到它。在我国古代,金星有“启明星”和“长庚星”之称。当它在黎明前出现时,就叫作“启明星”,象征着天将要破晓了;当它在黄昏出现时,就叫它“长庚星”,这预示长夜就要来临了。它是晚上第一个出现和清晨最后一个隐没的星星。

  地球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几百万年,不断产生新的文明,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世界。但是,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关于这两个问题,人们一直还在探索之中。

  地球形成模式

  一些天文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又建立了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大爆炸之后,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系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在约46亿年前地球开始形成,刚刚诞生的地球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不稳定的地质结构,使地壳不断发生激烈运动,这时这颗年轻的星球不断地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就在这种冲撞和震撼之中,在太阳光线的照射之下,地球完成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自然演变。又过了几十亿年,在地球上才开始出现生命。

  生命的进化

  当地球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时,地球已充满了勃勃生机。不仅海洋里出现了大量的鱼类和贝类,陆地上也出现了行走和爬行的动物和昆虫(包括恐龙的出现)。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约在五六千万年前,出现灵长目动物;数百万年前,出现了早期人类。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多年来,关于地球的成因人们得到的只是各种假说和模式。它们主要是:一、彗星碰撞说。1749年提出。这一学说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撞上太阳,从太阳上面撞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二、陨星说。755年,德哲学家德在《宇宙发史概》中提出。这一学说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三、宇宙星云说。1796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这一学说认为星云积聚产生了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这其中就包括了地球。四、双星说。这一学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生的。五、行星平面说。这一学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面上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有原始的行星产生。六、卫星说。一种学说推断可能存在数百个同地球一样大的天体,它构成了太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下来的“未被利用”材料。

  火星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当中,除金星外就数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了。地球和火星这位邻居最为相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孪生兄弟”。火星比地球略小,半径为3381千米,体积约为地球的1/7,质量是地球的1/9.因此更确切地讲,火星只能当地球的“小弟弟”了。

  神奇的火星

  火星是一个固态行星,众多探测数据表明,火星结构与地球极为相似,有地壳、地幔及铁质地核。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也就是说,火星上的一天仅比地球上长41分钟。火星公转一周是687天,当然,它的四季持续时间也会比地球上长近一倍。红色是火星典型的颜色,这是因为火星土壤中含铁量达到12%,厚达20多米的火星风化层因含大量氧化铁而呈红色。火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气压只有地球的1/200,主要由二氧化碳(95%)和氮(2.7%)、氩(1.6%)等气体构成,还有微量的氧和蒸气。

  火星奇观

  火星上有着令人惊异的奇观。奥林匹斯火山高达25千米,比地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整整高了3倍。水手谷长4000千米,宽200千米,谷深达64千米,而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总长150千米,最深处只有2千米,简直不能与水手谷相提并论。水手谷如果放在中国可以从拉萨延伸到上海,是长江三峡的几十倍长。我们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只不过看到的仅是暗暗的一条粗线而已。

  火星上有生命吗

  尽管火星的外表布满伤痕,但现在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可能有最低级的、与细菌或病毒相似的微生物有机体存在于火星地表的下面。另一些科学家虽然感觉到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于火星上,但也承认的确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个极为遥远的古老时期,“生物繁盛”的时代在火星上曾经出现过。

  河水消失的秘密

  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不高,在极冠之中,大部分水以地下冰的形式存在着。非常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因此根本无法存在自由流动的河水。火星河床说明,过去的火星肯定与今日的火星有很大的差异。有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而剧烈的火山活动喷出了大量气体。这些浓厚的原始大气曾经使火星表面如春天般的温暖,火山上曾经是一番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美丽景色。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慢慢地分解,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从此,河床干枯了,火星也就成为了一个荒凉的世界。

  生命的痕迹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在一个编号为ALH8400的火星陨石中,他们发现了微生物化石的明显遗迹。这表明生命印迹一直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存在着,尽管那里的环境极为严酷,生命却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不仅在原子反应堆内部的原子燃料棒里发现了微生物,而且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深海里也能找到它们。”可以想像,在火星上这类生物有可能存活着,它们也许被死死地封闭在10米厚的永久冻土层当中。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永久冻土层存在于火星地表下面,它们可能已在火星悬浮的大气里存在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火星的无水之河

  在1964~1977年这十几年间,美国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1971年11月,“水手”号运用高分辨率的照相技术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拍摄。科学家从这些照片上发现,火星上存在着一些宽阔而弯曲的河床。不过,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火星运河绝对不是一码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大约有1500千米,宽度则达到60千米或更多。在赤道地区分布着一些主要的大河床,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连在一起,形成水道系统。此外还可以观测到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的流向几乎全部朝着下坡方向。科学家们分析,这种河床只有由像水这样小黏滞性的流体才能造成,这是天然河床,绝不是“火星人”的运河。那么,火星上的河水流到那里去了呢?这便是当代“火星河之谜”,科学家们对此纷纷展开了研究。

  木星

  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个。它的直径是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倍多。这意味着,倘若木星是个中空的圆球,它里面能放下1300个地球。木星能够称得上“行星之王”还因为它特别明亮。除了金星之外,它是天空中最耀眼的行星了。在西方的神话里,主神朱庇特的宝座就安放在木星上。木星虽然可以称王,但“体质”较弱,平均密度只有地球的1/4.原来,木星的基本成分是液态氢,没有地球陆地那样的固体表面。木星虽然“体弱”,但运动起来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它自转一周只需9小时55分,也就是说木星上的一天还不到10小时,每5小时木星就昼夜转换了。

  木卫一上的火山

  木卫一是木星的卫星,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它与月球相似,呈现一种淡红的颜色。同木星的另两颗卫星木卫三和木卫四不同,它的表面没有冰,而是布满了环形山。从宇宙探测器“旅行者”1号拍到的木卫一的照片看,它的表面有大块的黄、橙、白、黑色块,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外貌,而且表面没有陨星碰撞的陨坑。它是一个年轻的星体。研究者还从其地貌上辨认出了火山活动的痕迹。“旅行者”1号不断传送回拍摄到的照片。当研究小组的一位工程师用计算机处理木卫一的边缘图片时,突然发现有火山喷发迹象。木卫一上的火山喷发比起地球上的火山喷发要剧烈得多,后者的喷发速度最高也就是每秒50米,而木卫一上的火山的喷发速度则高达每秒1千米以上!再加上木卫一的引力又比较小,因此它的火山喷发物可喷到280千米的高空,有些喷发物甚至会进入太空。

  木卫二上的冰川

  木星的第一颗卫星上有火山,而第二颗卫星木卫二上却有冰川,与木卫一截然相反,这使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木卫二是一个宁静的世界。它的地势非常平坦,最高的丘陵才50米。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层。科学家收到了宇宙探测器“旅行者”2号发回的照片,通过研究,推测木卫二有一个带冰壳的固体核心,而且在冰壳和核心之间,可能有一层液态水。正是这样的构造,形成了木卫二平坦的地形,并使它承受了陨星的撞击而不变形。天文学家史蒂文森等人计算了木卫二的热耗散,证实在核心和冰壳之间确实存在一个液态水层。他们通过几种不同模式的实验,得出了木卫二在25千米深的冰层下,存在着一个地下海洋的结论。

  大红斑的奥秘

  这个大红斑究竟是什么物质构成的呢?人们作了种种猜测。木星周围有一层很厚的大气,由氧、氦、甲烷、氨等物质构成。大气层的表面温度低达-129℃。但是,从“先锋”10号提供的资料来看,木星的内部温度很高,从中散发出来的热量为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的2.5倍。据此有人推测,大红斑可能就是木星内部温度最高的部分呈柱状旋涡不断朝外喷射的地方。喷出之后,柱状旋涡与大气接触,同大气中的甲烷、氨等物质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形成橘红色的物质团。

  木星能否取代太阳

  木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中最大的,而且是个能发光的行星。近年来的观测表明木星向外释放巨大的能量,而且要比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多11倍。这证明木星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它的内部。“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探测的结果表明,木星是一个由液态氢构成的星球。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它的能量释放,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的。苏联科学家苏奇科夫和萨利姆齐巴罗夫在1982年发表文章认为,木星的核心正在进行热核反应,温度高达280000℃。木星除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外,还不断蓄积太阳放出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热,并保证了它现在的亮度。观察发现,由于木星向周围空间释放热能,已融化了离它最近的卫星——木卫二上的冰层。就木星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分庭抗礼的第二颗恒星。

  特殊的天体

  也有人认为,木星离取得恒星资格的距离还很远。虽然它是太阳系行星中最大的,但与太阳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其质量只有太阳的1/1000.恒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烧的气体球,木星却是由液体状态的氢组成的。所以有人说,木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或恒星,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特殊天体。

  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家庭中最美丽的一个成员。它的半径约6万千米,是地球半径9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土星距地球最近时有12亿千米。土星美丽,是因为它具有漂亮的光环。虽然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但都比不上土星的美丽壮观。美丽的光环从1610年土星光环被伽利略发现之后,人们观察、研究土星光环的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675年,法国科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之间有圈又细又暗的缝隙,人们将其命名为卡西尼环缝。在1980年11月12日,当人们看到“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发回的土星照片时,照片上的土星光环让人们大吃一惊,它远比人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人们用望远镜看到的那几条大光环,原来是由数以百计的小光环组成的,小光环里还有更小的光环。就连在卡西尼环缝里,竟然也发现了20多条地球上看不到的光环。光环的形状还有螺旋形的、轮辐状的。环的大小相差极为悬殊,最小的连环与环之间的界线都分不清。人们还发现土星的光环是由细小的冰粒或带冰壳的岩石颗粒组成的,它们都围绕着土星旋转。

  土星光环的奥秘

  土星光环环相套,以至成千上万个,看上去更像一张硕大无比的唱片上那一圈圈的螺旋纹路。所有的环都由大小不等的碎块颗粒组成,大小相差悬殊,大的可达几十米,小的不过几厘米或者更微小。它们外缘均包了一层坚硬的冰壳,由于太阳光的照射,而形成了厚薄不一、美丽而明亮的光环。土星光环延伸到土星以外辽阔的空间。土星光环宽达20万千米,可以在光环面上并列排下十多个地球。如果拿一个地球在上面滚动,其情形如同皮球在人行道上滚动一样。

  拜访泰坦人

  土星是太阳系当中卫星最多的一颗行星,在它的卫星当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土卫六泰坦了。泰坦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其中有99%的氮气,剩余的1%是甲烷、乙烷等组成的气体。而这些大气,极像46亿年前的原始地球上的大气,并且泰坦表面的条件也与原始地球相似。因此人们猜想,泰坦上也许有生物存在,甚至是一种智能生物—泰坦人。面对这一点,我们地球人类也并没有就此却步。“卡尼西”号的升空就是人类对泰坦人的问候。它将把携带的一张地球人签名的光盘送给泰坦人,送去地球人对外星生命的呼唤与思念。人类计划将“惠更斯”号着陆泰坦,并在那里漂泊20多天,完成拜访泰坦人的伟大使命。

  土星的六角星云

  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旅行者”2号发回的土星照片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土星的北极上空有个六角形的云团。这个云团以北极点为中心,并按照土星自转的速度旋转。土星北极的六角形云团并不是“旅行者”2号直接拍到的,因为“旅行者”2号并没有直接飞越土星北极上空。但它在土星周围绕行时,从各个角度拍下了土星照片。天文学家们把那些照片合成以后,才看清了土星北极上空的全貌,也才发现了那个六角形云团。土星北极上空六角形云团的出现,促使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土星。

  六角星云的形成

  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的戈弗雷前不久测出土星的自转周期是10小时39分22.082±0.022秒,这就是根据“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拍摄的土星北极上空的六角形云团的特征而计算出来的。在这之前,土星的自转周期则是根据它的周期性射电来计算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阿林森和新墨西哥州大学的毕比认为,土星六角形云团是罗斯贝波,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波,罗斯贝波具有很长的波长。在土星上,这种波相对于土星的自转来说,是稳定的,并被嵌在一个窄的、以每秒100米的速度向东的喷流中。六角形云团至少被一个椭圆形旋涡摄动而向南移,这个旋涡的直径大约为6000千米。

  土卫八的“阴阳脸”

  早在1671年,土星的第八颗卫星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当时人们就注意到它有一个特别之处—西边要比东边亮两个星等。土卫八的这种奇怪现象,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人们通过观测发现,土卫八较亮的部分覆盖着大面积的冰层,较暗的一面则被一种类似陨石的碳化物的东西所覆盖。

  暗部的成因

  加拿大科学家克劳蒂斯认为暗的部分像是地球上的焦油沙粒,是一种泥土、石英颗粒、碳氢化合物和微量无机物的混合物。有的研究者推测土卫八暗的一面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学者泰贝尔经过研究,否定了这种说法。泰贝克认为,如果是火山爆发喷出的物质填满了盆地,使土卫八这一部分变暗,那么,这一面应该是在面向土星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泰贝克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约在1亿年前的某个时刻,一颗彗星撞击了土卫八,导致易挥发的水散失了,但在以后的100万年里,较暗的物质又重新聚集到它的东半球上。

  海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是在1846年。当人们在对天王星的研究中注意到它并不严格按照其预定的路径移动时,便猜想:天王星之外可能还有一颗行星。有两位天文学家用笔计算得出结论:天王星偏离它的预定轨道,可能是另一颗未知行星引力作用的结果。于是他们两人同时计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可能经过的位置。1846年,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率先将他用笔推断出来的研究结果寄给了柏林天文台,结果就在勒维耶预报的位置附近的地方发现了这颗太阳系的新行星——海王星。

  笔尖上的新星

  海王星的赤道半径约2.46万千米,是地球的3.5倍,体积和质量分别是地球的57倍和17倍。海王星上也有大气,主要成分是氢、甲烷、氨等气体,表面温度为零下230℃。1989年8月,“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经过海王星,人们了解到,海王星有五个光环,八个卫星环绕,大气层中有云和风暴存在。海王星上有一黑斑,科学家发现大黑斑的形状不断变化,从而认为那实际上是一个气旋,它属于海王星大气中的高压区。

  黑洞

  什么是黑洞呢?顾名思义,黑洞是不会发光的,黑乎乎的一处空间。它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星体,而是空间的一个区域,一种特殊的天体。它具有极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不能从它那里逃过。它成为宇宙中一个“吞食”物质和能量的陷阱。它是当代科学“六大悬案”之一,科学家苦苦追寻它将近200年了。这就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天体——黑洞。

  最初的理论

  最初指出黑洞存在,并假设它为一个质量很大的神秘天体,是在1998年,当时法国的拉普拉斯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和光的微粒学说提出这一见解。他认为,假如有一个天体,它的密度或质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我们就看不到它了,因为光没有能力逃离它的表面,也就是说,光无法照出它的形状。1916年,德国物理学家史瓦西预言存在五种不旋转、不带电的黑洞(称为“史瓦西黑洞”)。他当时就已算出,若要成为黑洞,一个质量如太阳的星体,其半径必须缩到3千米,而地球则需压缩到半径为0.9厘米。史瓦西提出的黑洞概念在当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天鹅座X-1

  直到1965年,当人们测到一束来自天鹅星座的X射线时,才真正打开了探测黑洞的大门。被探测到的这一奇特的天体,被当时的天文学家命名为“天鹅座X-1”。经研究证实,这是一个明亮的蓝色星体,它还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这颗伴星质量是太阳的5~8倍,但人们看不到它所在的位置。到目前为止,这是黑洞最理想的候选者。世纪70年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把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综合起来,进行黑洞表面量子效应的研究,才使黑洞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吞食的方式

  黑洞吞食周围物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拉面式:当一颗恒星靠近黑洞,就很快被黑洞的引力拉长成面条状的物质流,迅速被吸入黑洞中,同时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中包括X射线)。另一种是磨粉式:当一颗恒星被黑洞抓住之后,就会被其强大的潮汐力撕得粉身碎骨,然后被吸入一个环绕黑洞的抛物形结构的盘状体中,在不断旋转中,由黑洞慢慢“享用”,并产生稳定的能量辐射。

  彗星

  彗星是一种有尾巴的星星,样子看起来很奇怪,但是却又非常美。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彗星是死亡和灾难即将来临的预兆。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现在我们知道彗星是由冰和尘埃所组成的,它的中心是彗核。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会造成尘埃和气体的云雾围绕着彗核,形成我们俗称的彗发。太阳风会把这些彗发吹成巨大的尾巴,这个气态的尾巴会发出光芒,而且其尘埃会反射太阳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明亮的彗星划过夜空的缘故。有时候彗星会有两条尾巴,一条细直的气体尾巴,另一条是较宽较弯曲的尘埃尾巴。

  彗星的身世

  彗星是怎么产生的?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提出了奥尔特云假说。这一观点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奥尔特认为,在离太阳很远的太阳系边缘之外,有一个彗星冷储库——彗星云(因为此云是奥尔特提出来的,又叫奥尔特云)。在那里,聚集着大量的彗星核,彗星核的质量比地球小,成为新彗星产生的源泉。彗星云处在太阳与其他恒星之间,一部分彗星因受到太阳的吸引,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轨道,跑到了太阳系之内,另有一部分被抛到太阳系之外。

  彗星会带来灾难吗

  彗星在人们心目中的名声一直不好。人们总是把它同瘟疫、洪水、战争、死亡等不祥之兆联系起来,所以人们又叫它扫帚星。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灾彗”的记载。它们为彗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认为,地球上曾经出现的冰川期,很可能就是彗星与地球相撞造成的。因为彗星的中心部分是冰核,它是由水、氰化氢、乙腈、二氧化碳等集结而成的,并有尘埃混入。当彗星冲入地球之后,立刻把大量微粒子撒向大气层。这些尘埃铺天盖地倾泻下来,造成地球日照量急剧下降,陆地气温降低,水蒸气变成冰雹降落下来。这样用不了多久,陆地就会被冰川所覆盖了。

  彗星的解体

  彗星的解体有破裂和爆发两种情况。当彗星运动到太阳附近时,高温使它的挥发性物质迅速汽化,形成我们所看见的彗发和彗尾。此时的彗核仍时常发生喷发,有大量物质脱落。严重时,整颗彗星都会分裂。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以著名天文学者哈雷命名的著名彗星,它每隔76年绕太阳一圈。

  中国人最早发现哈雷彗星。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纣时有“彗星出”;之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于北斗”;再后,《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厉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见”。以上三次纪录均未被世界公认。被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观测记载是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中“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比外国最早的记录早228年。从公元前240年到公元1910年的2000多年间,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一次中国都有详细记录,这种长期连续的观测记录为我国所独有的。这些资料对研究哈雷彗星价值十分重大。外国天文学家研究哈雷彗星就依据了我国的这些观测资料。

  后来英国著名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长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被阿皮亚尼斯发现的彗星,1607年由开普勒发现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观测到的是同一颗彗星,它的运行回归周期为76年,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归。后来这颗彗星果然于1759年重现,这的确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人们为了纪念哈雷的功绩,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流星雨

  美丽的流星雨在人们眼中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其实这多彩多姿的流星雨只是广大宇宙中的一个普通的天文现象而已。每年在全球各地会发生40多次可观测到的流星雨。但亮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流星雨只有几个,如夏季的英仙座流星雨、冬季的狮子座流星雨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那么,这美丽的流星雨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除了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存在于太阳系中。体积较小的天体和九大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在它们经过地球附近时,它们闯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可能达到每秒钟几十千米。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天体上面物质的巨大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就这样形成了。

  流星雨的命名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在夜空中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形成

  由低温物质结成的空间“冰雪球”形成了彗星的主要部分。在接近太阳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冰雪球”部分地升华或瓦解、碎裂,于是成群结队的小块物质形成了,但仍然在原来彗星所在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当它的椭圆轨道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相交,而且地球也运行到交点位置上的时候,成群的小块物质便进入地球大气层,流星雨就这样形成了。形成流星雨的小块物质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都是沿着平行的方向进入的。流星雨之所以看起来是从一个辐射点上迸发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视觉错觉。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解释:当汽车在平坦的田野上行驶的时候,远方的景物看起来都像是从一点上分散开来的。

  “流星暴”

  不同的流星雨,其规模也不相同。有的流星雨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由于它们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的流星雨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形成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的景象。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之为“流星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章泽
4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