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四章 张一悟:陇原大地上的火炬人生

  你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和其他同志一道,把革命的种子,最早撒在甘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心血来浇灌、抚育、培养。小心地保护它们发芽、成长和茁壮。

  ——摘自张一悟同志祭文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真正的革命者就有这样的胸襟与气度。他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是甘肃人民忠实的儿子,在和无数革命志士的一同努力下,让革命的火焰在辽阔的陇原大地上蔓延起来。张一悟(1895—1951年),原名张种德,学名张谷,甘肃榆中人。

  男儿立志出乡关

  1918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这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个23岁的青年背上了远行的行囊,他望了一眼身后钟灵毓秀的兴隆山,又将目光投向了远方——云山苍苍,流水茫茫……

  在经过了一段山高水长的跋涉之后,他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新文化中心——北京,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大预科班学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经受着欧风美雨的洗礼,在一年后的五四运动中,有幸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并从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北京处在无能的北洋政府统治下,祖国受着西方列强的欺凌。他同张亚衡、丁益三作为甘肃旅京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被誉为“榆中三杰”。经过李大钊的介绍,他南下武昌,进入武昌高等师范教育系。在校学习期间,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改名为“一悟”。这是他人生的标志与转折,在此后二十几年中,他自始至终怀着崇高的理想奔波奋斗,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政治,他辗转异地宣传革命,被捕后以牢狱为家,气节如兰似金,他是一生都在“悟”,悟什么呢?悟他选择的觉悟之路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路;悟人生的价值与追求;悟不变的信念;也悟对祖国、对人民、对父老乡亲的责任。

  革命火种播陇原

  “丈夫一生何所求?愿把身躯易自由。”毕业回乡的张一悟先后在兰州一中、兰州女子师范、武威师范任教,向广大的爱国青年传播革命真理,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他愿作革命道路上的铺路石,愿作寒冬里的微小火种,燃烧自己,温暖大地。1942年,张一悟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也是陇原大地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5年,冬夜。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在兰州市小仓子6号张一悟家中,甘肃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成立。张一悟任支部书记,由外地来兰并向张一悟传达建立中共组织的宣侠父和钱崝泉任支部委员。自此,陇原大地上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办夜校、成立政治训练所、支持甘南拉卜楞藏民的反军阀迫害斗争、成立“藏民文化促进会”,仰天谢时日,踏海斗长鲸,陇原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可偏偏在这时,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大逆转: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张一悟等怀着一腔悲愤,在兰州临洮等地公开举行悼念活动,怒斥反动派暴行,他遭到通缉,绕道前往西安。此后,他又参加了关中渭华起义,继续着他的革命事业。

  誓如青松挺且直

  “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这一年,他在山东被捕,关押在济南第一监狱。他在受到严刑拷打后,在敌人让他写悔过书的纸上,奋笔疾书一首高适的《登陇》。

  他边写边想,想到的是还未完成的事业,他也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妻子,思乡情切,溢于言表。在诗后,还有两句:“无话可说,速我一死!”反动派的花样,无非是老一套:皮鞭抽打、金钱利诱、老虎凳、掺有头发渣的汽油和辣椒水……他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差点被弃于荒野。幸好,他的坚贞打动了同室难友,他们热心救护,他在九死一生中捡回了一条性命。

  二十年来革命路,一生系得几安危?就在死神快要逼近时,他的父亲得到消息,立即找到邓宝珊,请他出面营救,邓宝珊欣然应允。他被改判无期徒刑,在此后五年的牢狱生涯中,他一面同疾病作斗争,一面反对敌人的迫害,为改善生活待遇曾联络难友同当局进行绝食斗争。在他被捕的第五年,侵华日军占领济南,城中大乱,张一悟终于逃出魔窟。

  道装伪服欺逻眼

  张一悟一生有许多化名,都是逃名遁世的词汇,给敌人以假象,漏脱他们的魔爪。例如在济南监狱念佛经,在册页上署名“空尘”;在练习小楷的题字簿上署名“退伍生”、又名“龛谷云僧”、“栖云山樵”等。他不但知识渊博,擅长书法,而且医道高明,医德高尚。1939年曾以行医为职业,暗中进行地下活动。他平易近人,晚辈们亲切地叫他胡子伯伯、胡子爷爷。他能言善辩,却并不摆做官人的架子。这就是钟灵毓秀的兴隆山养育出的陇原赤子。他用铮铮铁骨,把尊贵的头颅,骄傲地高扬在敌人面前,用滚滚热血,把浩然正气,注入滔滔向前的黄河。

  解放后,他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着,先后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但多年的奔波和疾病毁坏了他的身体,1951年1月3日,甘肃人民的赤子张一悟离去了,带着一生的坎坷和最后的欣慰离去了……所有的赞扬与惋惜都融进了这首叫作《胡子大哥赞》的诗中:

  终生流放为群众,不爱紫罗厌膏粱。道装伪服欺逻眼,马列真经看行藏。牢狱安家成巨业,风餐露宿垦大荒。一世功名在地下,千载兴隆埋香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他被安葬于家乡兴隆山栖云峰脚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