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6章 叶帅午夜布奇兵!“四人帮”中计就擒(3)

  叶剑英同样陷入哀痛和沉思之中。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到中央苏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对这位卓越的领袖人物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从此他长期接受毛泽东的领导,十分敬佩毛泽东的为人和才智,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但他像中国其他一些善于独立思考的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并不迷信毛泽东,也不相信他是个“完人”。战争年代的许多往事就不去说了,新中国建立后,他对毛泽东仍然非常崇敬、热爱,怀着深厚的情感。他的女儿凌子曾向作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60年代初,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她在读书,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共进午餐。桌上的饭菜很简单,她端起碗大口吃饭,过了一会儿,才发现父亲根本没动筷子,只是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女儿。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吃呀,父亲动情地说:“女儿,你知道不知道,这几天,毛主席都不吃肉了。他对炊事员讲:‘全国人民都没有肉吃,为什么还要给我肉吃?’每次端上肉来,他都让端回去……”父亲的声音开始颤动,眼圈都红了。

  自然,叶剑英和毛泽东之间,有时也有些认识上的分歧。如对待毛泽东批评广东省“和平土改”“反地方主义”等问题,叶剑英就曾持不同意见,保留自己的观点。(后来,中央平反,证明叶剑英是正确的。当年薄一波为此到广东考察,回来后向毛泽东汇报。1989年,薄老著文怀念叶帅,谈了此事平反的经过)。1954年,叶剑英受某人“告状”,从南方调回北京,他曾一度“隐居”青岛养病,写过一首五律:

  小楼明一角,

  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

  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

  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

  苍凉唱大风。

  这首律诗妙在尾联的最后两句。诗中说的“刘亭长”,即汉高祖刘邦。这位主公,秦末曾任泗水亭长(乡村小吏)。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在沛县起兵响应,成为起义军首领之一。秦亡以后,他先后消灭项羽的军队及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创立汉王朝。因他当过亭长,故称其为“刘亭长”。这位“亭长”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削平异姓王的势力,杀戮有功之臣韩信、彭越等。淮南王英布疑惧,举兵反汉。刘邦亲征平乱,途经故乡沛县,邀集父老亲朋饮宴。酒酣,刘邦击筑(一种用竹击的乐器),自为陈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令众人唱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叶剑英在自己的诗里采取隐喻的手法,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讽谏“刘亭长”式的人物。那么,这个当代的“刘亭长”是谁呢?30年之后,当作者和另外几位同志为了编辑他的诗集,当面请教时,不料他竟毫不假思索地吐出了三个字“毛主席”。当时在场听到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倒退在中国“红海洋”时代,这不是犯了“天条”吗?可是,他在50年代竟是这样说的!《岁寒堂诗话》中有云:“情在诗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首叶诗可谓兼有隐秀之风,壮采潜发,充满了敲击心弦的警策力量。幸亏这首诗当年没有公开发表,免遭一场非难,否则叶剑英可能早就被错误批判了呢!在毛泽东逝世后的第六个年头,它终于脱箧而出,公然问世,诗人终于吐出郁闷在胸中长期想表露的心态。

  然而,从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元帅诗人还是与人为善的,用心良苦,意在警策和规讽,并无恶意。中国有成就的大诗人多是善人。叶帅也是这样一位心地善良、怀抱大海的诗人。他讲过一句格言:“别人为你做一件好事,你要记一辈子,千万不要忘记;你为别人做一千件好事,一件也别记住,千万不要挂在心上。”他对为中国人民做无数件好事的毛泽东,无论如何是不肯忘记的。而他自己在长征路上曾救过毛泽东的命,救过党中央,这件大好事,却是有意忘记的。如果不是毛泽东、周恩来后来一再提起,他是从来不讲的。尽管“文化大革命”中,他从“紧跟”到“抵制”,到拍案而起,被打成“二月逆流的急先锋”,遭到流放潇湘之苦,也不过作诗发发“泽畔行吟放屈原”的牢骚,抒发“行廉志洁泥无滓”(叶剑英《怀屈原》)的志趣而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于毛泽东仍然是无限热爱,写出“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叶剑英《观光韶山》)诗句。他一直非常关心和爱护毛泽东的孩子毛岸青、邵华等,尤其在毛主席逝世后,更加极力保护他们的安全。直到晚年,他在谈到毛泽东错误时,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功德,非常怀念和崇敬这位已故的卓越领导人。他曾多次赞扬毛泽东的光辉业绩,回忆自己在毛泽东领导下走过的战斗历程,沉痛地说:我的事业做得少,如果不跟毛主席,很平庸,不过还在南洋做生意呀!在家里教书啊!一想到毛主席,我就伤心……现在有人批评毛主席,不能说他一无是处。我们还是要仰仗毛主席,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今天可能还在黑暗里徘徊,还在上海的租界里过生活呢。没有毛主席,长征过不去,到陕北也站不住。后来,打日本,打蒋介石,没有毛主席是不行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未来……每当人们提起毛泽东的名字,讲述毛泽东的往事,叶帅常常老泪纵横,激动不已。在他80寿辰之际,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赞扬和众多的祝寿辞,他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写道:“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八十抒怀》)

  这就是叶剑英对毛泽东的基本态度。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总是从维护大局出发,维护毛泽东的威信。为此,在党的斗争中他总是站在毛泽东一边,曾违心地批评过别人,也曾违心地作过多次自我检讨。在毛泽东一度重用江青和毛远新之时,他虽曾听人传闻毛泽东是否有意“传位”给亲人,要立“少帅”,但暂时仍抱着观察和怀疑的态度。当他一旦看到毛泽东批评“四人帮”,阻止他们抢班夺权时,更加增强对毛泽东的信任,敬佩毛泽东的无私和伟大。从而诚心诚意接受毛泽东之托,扶助华国锋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就是毛泽东逝世时的叶剑英――一位心地善良、待人宽厚、胸有成竹的老革命家。

  “国丧”与“批邓”并举

  比较是衡量善恶的一把尺子。

  同叶剑英对待毛泽东的态度相比,“四人帮”这伙恶人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幸灾乐祸,早就眼巴巴地等待毛泽东咽气这一天。毛泽东“升天”之日,就是老娘“登极”之时,这是江青“女皇梦”的最佳梦境。江青身披黑纱,面带笑容,对毛泽东的治丧漠不关心。自己无泪,也不让别人流泪,自己不戴黑纱,也不让别人戴,甚至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迫华国锋、汪东兴等摘掉黑纱,说什么张春桥接待外宾早就把黑纱摘掉了!

  列宁说过:“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形,当那些在被压迫阶级中素享盛名的革命领袖一旦逝世以后,他们的敌人便企图窃取他们的名字来欺骗被压迫阶级。”“四人帮”正是这样的一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又躲进了钓鱼台的17号楼,窃窃私语。商量如何窃取毛泽东的威望来欺骗群众,玩弄阴谋了。

  “主席去世,虽然是一件坏事,但也可一分为二。”

  “现在国内形势如同俄国1917年4月一样,处处需要自己的领袖。”

  “现在最要紧的,要打着毛主席的旗号,打击反对力量!”

  “形势对我们有利,他们找个头也难。”

  第一节 毛泽东临危召叶帅“四人帮”步步露杀机(2)

  “过去主席一说,有些事很不好办,也不好反对。现在好办了。”

  在“四人帮”看来,邓小平被打倒了,叶剑英靠边站了,李先念休息了,华国锋又刚刚上台,掌权不稳。这真是天赐良机,大权垂手可得!“四人帮”长期以来推行“稳住上海,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反革命战略,现在迫不及待地要搞乱全国,乘机夺权。

  他们的夺权目标,首先瞄准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央政治局。从毛泽东最后闭上眼睛那一刻起,他们就有预谋地给中央出难题,处处“对着干”,胡搅蛮缠,妄图使政治局陷于瘫痪,由他们掌权。就在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他们一唱三和,对讨论毛泽东治丧问题横加干扰,设置障碍。江青以毛泽东夫人的身份突然跳起来,高叫:“今天会议忽略了一件头等大事,就是要继续批邓,这是主席临终前一再嘱咐的大事,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变不变颜色的大问题,不抓这件大事,就是对主席的不忠,如果让邓小平复辟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就保不住了!”

  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也跟着起哄,逼华国锋表态。

  华国锋先是沉默不语。停了一会儿,终于表了态:“对邓小平当然要继续批下去,但是现在首要的是研究治丧问题……”

  “治丧当然要搞,但是批邓决不能停止,批了快一年了,批而不倒,很不得力!”江青没等华国锋说完,就插话说,“我建议现在就研究邓小平问题,政治局作个决定,立即宣布开除邓小平党籍,以绝后患!”

  江青这个突如其来的“建议”,给政治局出了个大难题。许多委员都是不同意的,但是考虑到毛泽东刚刚逝世,对他的遗孀总要“照顾”一下,不好立即驳回,于是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叶剑英身上。

  叶剑英此时已经是怒不可遏,但还是尽量克制,用劝慰的口吻说:“江青同志,请你放冷静一些,好不好?毛主席走了,我们都很悲痛。毛主席的丧事是国丧,一定要安排好。现在我们要办的事很多,但是第一位是治丧。”他望望大家,继续严肃地说,“毛主席不在了,我们处在最困难最严峻的时刻,在这种时候,最要紧的是要加强团结,要团结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叶剑英的话说得既合情又合理,首先得到了华国锋的赞同,他沉痛地说:“是啊!主席逝世了,我们要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会场上纷纷表示赞许华国锋、叶剑英的意见。

  见此情景,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只好表示同意。江青也不作声了。过了一会儿,她又站起来高呼:“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然而,就在她振臂“高呼”口号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皮包里却装着华国锋的黑材料!

  可见,“四人帮”暂时收敛,并不会善罢甘休。继续批邓,把邓搞臭,这是“四人帮”精心策划的篡党夺权重要步骤。他们非常清楚,邓小平虽已打倒,但其巨大影响尚在,必须彻底清除。

  没过几天,江青到清华大学发表讲话,继续煽动批邓。她说:“我在主席逝世后的第一次中央会上,就控诉了邓小平,要开除他的党籍,没有开除,要以观后效,还会有人要为他翻案。”影射攻击叶剑英和拥护邓小平的一大批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干部。

  出难题,使绊子,整倒华国锋和叶剑英,是“四人帮”在毛泽东逝世后施展的一个新战略。正如汪东兴所说:对华国锋同志围攻、打击、贬低、出难题,逼他交权,采取了卑鄙的手段。他们抓住毛泽东遗体保存问题大作文章,向华国锋继续发难。本来中共中央早已作出决定,毛泽东主席的遗体作永久性保存,尽快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纪念堂,安放遗体,以供中国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瞻仰。但是由于某国当局在保存领袖遗体的经验方面封锁中国,在保存毛泽东遗体的技术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江青一伙明明知道这一点,开始时他们觉得保存不了,怕负责任,采取不理不问的态度。过了几天,听说遗体开始“变质”,不能作永久性保存,突然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此事,并追查责任,逼问华国锋,要第一副主席华国锋“负责”。

  江青气急败坏地造谣诬陷说,这是有人故意破坏,是卑鄙的政治阴谋,必须严肃处理,否则,她不答应,全国人民也决不会答应。

  张春桥阴阳怪气,旁敲侧击,帮助江青“逼宫”。

  一些出席会议不明真相的政治局委员,听江青、张春桥等人起哄,也着急起来,感到这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真的出了差错,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有的当场呜咽流泪要华国锋赶紧拿出办法。

  当时,保存毛泽东遗体,尽管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是能否达到圆满效果,确无把握。华国锋被“四人帮”搅和得心里没有了底,情绪很紧张。他宁肯辞去中央第一副主席职务,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就在这个紧迫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了。

  他向华国锋建议,速向越南取经,采取防腐措施。

  他这样说是有根据、有把握的。1969年9月2日,越南人民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胡志明主席逝世后,他随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越南河内吊唁,亲眼看到胡志明遗体是停放几天后决定作永久性保存,采取防腐措施,保存得很好。

  华国锋果断地采纳了叶剑英的建议,经与汪东兴等紧急磋商,组织医疗组和专家从多方面迅速了解和研究越南和苏联保存领袖遗体的经验,立即采取科学的防腐措施,赶制一只玻璃罩,将遗体紧密封闭起来,以防止吊唁大厅出入人多,空气严重污染。

  国务院通知地质局立即选调国内优质水晶制作毛主席水晶棺。随后,由东海县一□五矿选出最好的水晶,再由北京六□五厂、上海新沪玻璃厂、锦州一五五厂共同熔制。

  经过医疗专家和有关机关部门、厂家等各个方面的配合,全体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努力,毛泽东的遗体终于妥善地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四人帮”这一次发难攻击,妄图赶华国锋下台、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结果又以失败告终。

  “女皇”就要“登极”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张国焘曾经另立中央,“四人帮”则要“架空中央”,达到另立中央之目的。在毛泽东逝世的第二天,他们就把篡权的黑手迅速伸向中央政权机构的“心脏”――中南海。王洪文擅自要他的办公室人员米××到中南海“值班”,盗用中央办公厅名义,通知各省、市、自治区,要求重大问题直接向他报告。“四人帮”的罪恶用心就是要切断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联系,由他擅自发号施令,指挥全国。这是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又一高招。

  对这一事实,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现将米××在粉碎“四人帮”第二天,1976年10月7日的揭发材料原件抄录如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