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讲 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巴勒斯坦问题的内涵

  阿以冲突的关键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后者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如下方面:

  (1)边界和领土问题。以色列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夺取了原属拟议中的阿拉伯国的大片领土,安理会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这一问题将决定未来巴勒斯坦国家的范围。

  (2)难民问题。难民指在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登记的难民。人数总计达1364298人。联大1948年12月11日的决议确认了巴难民返回家园的权利。以色列拒绝大多数难民回归,主张他们在阿拉伯邻国“就地安置”。

  (3)定居点问题。1968年以后,以色列开始在被占领土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起初的目的是便于防御,但以后则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者为建立“大以色列”而对土地实行“有效占领”、政府容纳不断到来的移民的手段。以方统计的定居者人口为14万——20万(不包括东耶路撒冷),巴方包括东耶路撒冷的统计人口是349327人。定居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4)水资源问题。在淡水占有和消耗上,以色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高于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占有和消耗了全部水资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区仅占20%。

  (5)耶路撒冷问题。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不可分割的永久首都,国际社会对此不予承认。巴勒斯坦要求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家。

  至于阿以冲突,还涉及阿拉伯前线国家(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和交战国(伊拉克)与以色列的缔和、外交承认、通航、通商、边界和领土问题(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等,以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外交承认和通商问题。而且耶路撒冷问题也牵涉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

  十月战争促使美国反思其中东政策,它感到推动阿以和平才能将苏联排斥出阿拉伯世界,促成阿拉伯激进国家改变其内外政策,从而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经受了长年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巴解和以色列也感到了寻求政治解决的必要性。由此,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开始了。迄今为止,这一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一阶段

  这是埃及与以色列单独媾和及阿拉伯国家探索全面和平的阶段(1973年12月——1991年10月)。

  1973年12月,经联合国邀请,美、苏、埃、约、以五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会后,基辛格在埃以和叙以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促使各方分别于1974年1月和5月签署了埃以和叙以军事脱离接触协议;8月,埃以之间达成第二次军事脱离接触协议。根据上述协议,以色列放弃了部分西奈和叙利亚的领土,埃以承诺互不使用武力,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民用船只开放。因此,埃以军事脱离接触协议具有一定的和约性质。作为阿拉伯国家中最主要的交战国,埃及在阿以冲突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济不堪重负,政局不稳,民众不满,萨达特决心迈出和平的第一步。1977年11月,萨达特对以色列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在美国的主持下,1978年9月,萨达特和贝京在戴维营经过艰苦的谈判,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根据协议,埃以双方承认242号决议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中东各国有权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和平地生活;以军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向各国开放;以色列船只有权在苏伊士运河航行;埃以和约签订和以色列完成从西奈第一阶段撤军后,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约。1980年2月,埃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维营协议结束了阿以之间的全面交战和对峙状态,大大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戴维营协议中还包含了进行有关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谈判的条款,但双方的谈判最终陷入僵局。同时,萨达特本人也于1981年10月为伊斯兰极端组织所刺杀。1982年4月,以色列交还了除塔巴以外的全部西奈领土。1989年3月日,塔巴最后归还埃及。

  埃以和约违反了“三不”原则,使阿拉伯国家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及巴解组织等成立了“拒绝阵线”,坚决反对戴维营协议;苏丹、阿曼和索马里等国则支持埃及。最终,阿盟开除了埃及的成员国资格,将总部迁出开罗。

  这一时期,巴解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1974年10月的拉巴特阿盟首脑会议决议承认巴解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从而在事实上剥夺了约旦对西岸的代表权。同年11月巴解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大会议和工作。1976年8月,第五届不结盟国家会议接纳巴解为正式成员,同年9月阿盟接纳其为正式成员。

  但是,巴解的武装斗争空间却日益缩小。1970年9月,巴解与约旦爆发武装冲突,即“黑九月”事件。此后,巴勒斯坦游击队被迫撤离约旦,黎巴嫩成为巴解组织袭击以色列的最后基地。1982年6月,以色列军队大举入侵黎巴嫩,迫使1.2万名巴解战士撤离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黎巴嫩战争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全面解决阿以冲突的迫切性,开始提出各种和平计划:

  (1)美国的里根方案。主要内容是: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治权,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同约旦相联系的自治机构;耶路撒冷的地位待谈判确定,反对以色列并吞西岸、加沙;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不承认巴解组织。该方案遭到多数中东国家和苏联的反对。

  (2)阿拉伯首脑会议提出的非斯计划。要求以色列撤出它在1967年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代表巴解组织领导下享有自决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安理会保证本地区各国的和平。

  (3)勃列日涅夫方案。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出1967年后占领的阿拉伯领土;阿拉伯人有权在西岸和加沙建国;阿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并实现和平;确立和平解决冲突的国际保障。

  以色列对三个方案一概拒绝。在巴解内部,阿拉法特的主流派认为应通过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寻找出路,非斯计划可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受到叙利亚等国支持的巴人阵(总部)、巴民阵、闪电等激进派则反对和谈。因此,1983年2月召开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十六届会议完全否决了里根方案,认为非斯计划是谈判底线。

  在埃及等国的推动下,1985年2月,约旦国王侯赛因与阿拉法特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以色列应撤出1967年占领的全部阿拉伯土地;约巴建立邦联;举行由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与冲突有关的各方参加的国际会议,进行和平谈判,巴解组织与约旦联合组团与会。协议遭到以色列、阿拉伯激进国家和苏联的反对。1986年2月,约旦宣布中止同巴解的对话。

  1986年12月,第41届联大通过决议支持召开中东问题国际和会。然而,由于以色列的抵制和美国的冷漠,有关计划无法实现。

  国际社会和平努力的一再受挫和被占领土反以情绪的逐渐增长,终于导致了1987年的巴勒斯坦起义(英蒂法达)。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各地还建立了各级起义领导机构。起义使以色列的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而以色列的残暴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同时,激进的伊斯兰组织哈马斯从起义中崛起为一支重要力量。

  1988年7月,约旦宣布断绝与西岸的“法律和行政联系”,实际上放弃了对西岸的主权。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召开特别会议,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首都为耶路撒冷;同时宣布接受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作为中东和会的基础。巴勒斯坦国的建立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1988年12月,巴解宣布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从而满足了美国的条件;美国放弃以往拒不承认巴解的立场,宣布同其进行对话。面临巨大压力的以色列利库德政府提出一项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选举计划,但以停止巴勒斯坦起义为先决条件,并拒绝同巴解谈判。加上巴解内部的分歧,中东和会的召开仍然存在巨大障碍。

  三、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这是马德里框架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双边和多边和谈的阶段(1991年10月——2000年9月)。

  海湾战争为中东和会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1991年10月30日,马德里中东和会正式开幕,美、苏、联合国、欧共体等均派代表参加。它标志着阿以冲突从此开始进入“面对面解决争端的和平阶段”。会议启动了两条谈判轨道,即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和会一结束,以色列与叙、黎、约——巴的首次直接谈判即于11月3日在马德里举行,其后的10轮正式双边谈判在华盛顿进行。多边谈判旨在为关键性的地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促进中东各国关系正常化。1992年1月,由美俄发起,多边谈判在莫斯科启动。会议决定成立五个专门工作小组委员会,即水资源、环保、军控、难民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1994-1996年,先后召开了有60多国和国际组织、企业家参加的四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成立了中东北非开发银行、地区旅游委员会、地区商会等。然而,由于双边谈判步履维艰,多边谈判和合作也难有重大进展。

  在阿以双边谈判中,开始时以色列分别与叙、黎、约巴联合代表团分组谈判。从1992年1月第3轮谈判开始,约巴分离,遂成四个组。由于双方立场相差甚远,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是在某些程序问题上达成一致,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交换了看法。1992年6月,拉宾领导的工党在大选中战胜利库德集团,和谈才取得突破。

  从1992年8月拉宾政府首次参加双边谈判,到1992年12月第8轮谈判结束,其间各谈判组仍取得了某些进展。1993年1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美国以“正式伙伴”的身份参与谈判。此时,谈判进展相当缓慢,但在8月19日,巴以经过9个月的秘密谈判,在奥斯陆草签了《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其核心内容是以色列先行从加沙和杰里科撤军,作为巴自治第一阶段的安排。9月13日,在克林顿的主持下,巴以在白宫正式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根据《原则宣言》,巴勒斯坦自治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过渡自治安排,该阶段到1995年9月其履行全部结束;1994年7月,巴自治领导机构开始在加沙和杰里科行使权力,阿拉法特也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阿拉法特当选为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月12日,阿拉法特宣誓就职。第二阶段为永久地位的谈判。《原则宣言》规定,有关谈判不迟于过渡时期的第三年(1996年5月4日)开始,整个自治进程最迟在巴自治后的5年内(1999年5月4日)结束。但事实上,1995年拉宾的遇刺和利库德集团内塔尼亚胡的上台,使和平进程遭遇重重阻力。1997年就希伯伦撤军问题达成协议后,巴以和平进程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直到1998年10月才在美国的参与下达成一项关于以色列从西岸撤军等问题的《怀河备忘录》。

  《怀河备忘录》并没有多少新意,不过是双方表达了履行已有协议的意愿。即便如此,协议的履行仍然困难重重,原定的1999年5月4日最后期限被迫推迟。

  1999年7月工党的巴拉克组阁。9月,以巴在埃及达成《沙姆沙伊赫备忘录》,规定永久地位谈判将不迟于1999年9月13日开始,并在5个月内达成框架协议,在一年内达成全面协议。这意味着2000年9月13日将成为巴勒斯坦建国的日子。但最终地位的谈判涉及耶路撒冷地位等诸多棘手问题,难度极大。2000年7月11-25日,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的戴维营进行了极为艰难的谈判,但终因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分歧,谈判宣告破裂,原定的建国日期再次推迟。

  相比之下,约以谈判较为顺利。1994年7月侯赛因国王和拉宾签署了《华盛顿宣言》,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10月,两国总理签署了约以和约,双边关系正常化。

  在对叙利亚和谈中,拉宾政府表示愿意根据“土地换和平”原则解决戈兰高地问题,但双方在“撤”与“和”孰先孰后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拉宾遇刺后,经美、叙、以三方努力,叙以事实上已站在“和解的门槛”上,但因为1996年利库德大选胜利,和平之门又关闭了。1999年7月工党巴拉克出任总理后,和平进程重新启动。但双方仍在老难题上僵持不下。

  黎以谈判始终受到叙以谈判的牵制。同样,双方也是在“撤”与“和”的先后问题上纠缠不清。拉宾政府上台后,同意从黎撤军并提出了方案,同时要求同黎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负责撤军的实施和以北部边境的安全。黎方则要求以提出撤军时间表。1994年2月黎以谈判陷入僵局。1999年12月,巴拉克政府批准了单边撤军计划,规定以军将“最迟不超过2000年7月”从黎南部撤军。但到2000年5月24日,以军就从黎南部安全区全部撤军。

  四、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这是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的阶段(2000年9月至今)。

  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城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勒斯坦第二次起义,即阿克萨起义。这一事件有着深刻的背景,即工党“以土地换和平”的计划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从而引起了以色列人的不满,而巴勒斯坦人民从几年的自治中也未享受到自由和生活的改善。起义的爆发意味着和平进程事实上陷于停顿。到2003年5月,冲突已造成3100多人丧生。

  2001年初,共和党人小布什出任美国总统,他明显偏向以色列,而“9·11”事件后更将反恐作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在中东和谈问题上奉行“超脱”政策,默认以色列的强硬政策。同年3月上台的沙龙政府随即将巴民族权力机构列为恐怖主义的支持者,对巴激进组织人员进行“定点清除”,巴以和谈完全中止,美国提出的旨在恢复和谈的《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计划》等两个文件都未获执行。12月,以军更将阿拉法特围困在拉姆安拉的总统府内,禁止其出外。

  为了缓和巴以冲突,2002年3月,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的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享有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难民问题;阿拉伯国家将相应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确保其安全并实现关系正常化。6月,布什也宣布了一项中东和平新计划,即后来的“路线图”。12月,美、俄、欧盟和联合国在华盛顿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计划在3年内分三阶段实施“路线图”,于2005年完成最终地位谈判并建立巴勒斯坦国。

  主张“以安全换和平”的沙龙准备实施自己的单边主义政策。2002年6月中旬,以色列开始修建隔离墙(这一想法最早是工党提出的),以便将本土和西岸巴自治区隔离。根据计划,以色列将沿1967年停火线建造一条长360多公里的隔离墙,设置铁丝网及附属电子监控设备。以宣称其目的是预防自杀性袭击,但事实上它还带有吞并巴领土、自行划定未来边界等意图。因此,该计划遭到巴方的强烈反对。同时,沙龙政府于12月宣布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其范围包括加沙的75%和西岸的40%。

  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3月,阿拉法特任命阿巴斯为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同年4月,“路线图”计划正式公布。5月,阿拉伯国家对该计划表示支持。6月,美、巴、以三国首脑在亚喀巴会晤后,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沙龙宣布承认巴建国权利,承诺拆除西岸未经许可建立的犹太定居点。阿巴斯宣布停止武装起义,并呼吁人民以和平手段结束以色列占领。但好景不长,此后巴以间发生多起严重流血冲突,双边关系陷入僵局。同时,巴民族权力机构内部的矛盾也表面化,阿巴斯于9月辞去总理职务。

  以色列随即加快了单边行动。2003年12月,沙龙宣布了撤出加沙17个定居点和西岸3个定居点的计划。该计划立即引起利库德内强硬派和宗教党派的激烈反对。2004年6月和10月,以色列内阁和议会分别通过了单边撤离计划。但是,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却愈演愈烈,隔离墙成为双方矛盾的新焦点。同年3、4月,哈马斯的两任领袖亚辛和兰提斯均在以色列的定点清除中丧命。被以色列认为是“中东和平障碍”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则于11月在巴黎不幸病逝,一些巴勒斯坦高官和许多普通民众认为是以色列下毒所致。

  2005年1月,阿巴斯平稳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为以巴改善关系打开了一扇门。2月,巴激进组织就暂停袭击以色列、接受1967年边界等内容达成协议,巴以领导人实现了会晤;布什则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将向巴勒斯坦提供3.5亿美元援助。

  在叙以关系上,2000年6月阿萨德去世后继承权力的巴沙尔立场强硬。以色列一度提出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换取叙对以拥有加利利湖东北岸主权的认可,但叙未予同意,双边谈判始终没有恢复。同时,叙利亚还多次抱怨美国和国际社会重视巴以和谈,而将叙以和黎以问题进行边缘化。2000年以色列从南黎巴嫩撤军后,当地得到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真主党武装仍经常袭击以色列,而伊拉克战争后叙黎关系也逐步趋于紧张。美国开始将伊朗及其盟友叙利亚视为其在中东的主要对手和伊拉克问题的根源,努力推进“大中东民主计划”。

  2005年2月,贝鲁特发生炸弹爆炸事件,反叙的黎前总理哈里里遇难。美国等西方国家立即通过联合国向叙施压,要求其撤军。3月26日,叙利亚宣布完成从黎撤出1.4万军队的任务。叙军的撤出在黎巴嫩造成了某种真空,加剧了当地局势的不稳定,暗杀事件和反叙利亚的游行示威层出不穷。

  2005年8-9月,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区及西岸的部分定居点。但哈马斯等武装派别此后不断向以境内发射火箭,以色列并未从单边行动中获益。同时,利库德内部的矛盾因此激化。11月,工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沙龙随后也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并提前大选。然而,沙龙于12月突然中风,副总理奥尔默特领导前进党,该党在2006年3月的大选中胜出。前进党的胜利证明了温和党派的民意支持上升,而左翼和右翼的影响下降。

  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首次历史性地胜出。这一事件表明,激进反以的伊斯兰主义在美国倡导的“民主”选举中战胜了在巴以和谈中一直担当和平使命的温和的法塔赫,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巴以关系格局。3月,哈马斯组建的巴自治政府宣誓就职,从而在巴领导层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轨制”:法塔赫的阿巴斯领导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主持政府工作和立法委。但哈马斯拒不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放弃武装斗争和承认业已达成的巴以协议的三项要求,因此西方国家和以色列立即对哈马斯进行抵制。4月初,美国和欧盟中止援助巴当局,自治区陷入经济困境。以色列不但停止向巴转交代征税款,而且逮捕哈马斯内阁成员,加强了对自治区的封锁。

  西方的抵制促使哈马斯成员采取极端措施。6月25日,哈马斯人员捕获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以军随即予以报复,于3天后入侵加沙,军事行动于11月结束。同时,法塔赫与哈马斯武装人员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而双方于6月展开的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最终于11月底破裂。

  为了巩固自身在国内的地位和声援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游击队于7月12日对以色列发动越境袭击,俘虏2名以军士兵。以色列早已在筹划对真主党的打击,以削弱伊朗的影响,确保对巴自治区和阿拉伯邻国的优势,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鼓励。以军于12日当天进入黎境内,并完成对黎的陆海空全面封锁,对大城市持续实施空袭。空袭对贝鲁特的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尤其是什叶派居住区完全成为瓦砾,平民死亡人数达1110人,约百万人逃往邻国。但是,真主党武装也向以北部城市发射了近4000枚火箭弹,近30万以居民逃离家园;同时,以军在战斗中进展迟缓,伤亡惨重。8月14日,双方停火,以军于10月1日全部撤出。冲突的结果,是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影响急剧扩大,加剧了黎局势的动荡。

  2007年2月,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麦加协议,决定成立联合政府。但双方在政见、阁员任命、安全部队指挥权等问题上依然矛盾重重,而两派的武装冲突继续升级。6月中旬,哈马斯武装击败巴解,控制了加沙地带。6月14日,阿巴斯宣布解除哈尼亚的总理职务,翌日委任独立人士法耶兹出任总理,组建紧急政府。巴勒斯坦事实上出现了两个政权。此后,美国和欧盟即宣布结束对西岸的制裁,呼吁召开新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同时,哈马斯也发出与法塔赫对话的呼吁,要求重建联合政府。显然,上述局势对未来巴勒斯坦国家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需要有关各方从长远的角度加以解决。

  同时,近年来阿拉伯国家也加强了推动和平进程的势头。2004年5月,阿拉伯九国外长在贝鲁特举行会议,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议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2007年3月的利雅德阿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有关重启“阿拉伯和平倡议”的建议。7月26日,埃及外交部长和约旦外交大臣抵达以色列,代表阿盟向以色列递交“阿拉伯和平倡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表示,以色列愿就这一倡议展开认真讨论。

  从1947年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到2007年,阿以冲突已走过了60个年头,从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算起则有90个年头了,而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苗头。60年的腥风血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