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斜口风物传

  赵志君

  斜口古镇,历史悠久,自汉至唐地近京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在这里曾发生过无数的人文故事,催生着斜口这棵古树新枝,后劲勃发。因此根据《史记》、《县志》等史资和民间传说,对在斜口曾发生过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进行收集编纂,仅供欣赏。

  一、洪庆堡

  秦始皇坑儒,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举世闻名。根据《史记》及《临潼县志》等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坑杀儒生于骊山之处,即今天的洪庆堡村。其地汉为“愍儒乡”,唐为“旌儒乡”,明清时,曾以“横坑”、“洪坑”、“愍文”、“兴文”命其村名,民国以后,以“洪庆”名之至今。其村南的坑儒遗址和坑儒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街道办事处列入待开发的项目之中。

  二、韩峪

  韩峪村是著名的秦东陵所在地,韩峪河上下20余里。山上有丰富的水晶石矿藏,由于风吹日晒和雨淋,水晶石裸露地表,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人们常在水中捡到晶莹透亮的水晶宝石。相传在明末年间,该村一户朱姓人家,在河水中捡到一颗硕大的紫色水晶宝石,一夜之间而大发横财,成为方圆闻名的富户,人们知道这条河中有玉石(当地人把水晶石叫眼镜石,也称玉石),便把这条河叫“涵玉”河,而时间久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韩峪河,韩峪就由此而得名。韩峪村境内的“秦东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区政府列为待开发的项目之首。

  三、芷阳

  传说唐国公李渊与杨广在骊山脚下厮杀鏖战正急,随军夫人窦氏连惊带吓,肚子疼得受不了。李渊急忙命家将把夫人护卫好,安排在骊山西边沟崖上的金刚庙里,窦氏在这个小庙里生下了小唐王李世民。这时太阳已经落山,而湿漉漉的尿布挂在外边树枝上,窦氏焦急地说:“晚上还要用尿布呢,这太阳再红一点就好了。”说来也奇怪,那已落的太阳又重在一个山头露出来,金色的太阳照在红色的尿布上,从尿布上透过紫红色的阳光映照在骊山上,顿时出现了一片霞光灿烂,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奇观。尿布一瞬间便干了,骊山晚照也消失了。传说李世民是真龙天子,连天公也来相助,从此这条沟被人们称为紫阳沟,便和它所发生的美丽动人故事一起流传至今。

  四、斜口

  相传,汉刘邦受楚霸王项羽之邀由灞上到新丰鸿门堡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知道其不怀好意,借故入厕。在大将樊哙护卫下乘车西逃。刘邦一行夺命奔跑,行至骊山脚下,刘邦乘坐的车一只轮子掉了,因来不及修理,樊哙便用双手抬着车轴向前跑。绕过骊山,前面的道路宽畅了,而车子突然慢下来了,刘邦回头一看,只见樊哙双手抬车,全身汗流如雨,双目圆睁,嘴角歪斜,且已抽到耳根上。他忙喊停,樊哙只是瞪眼不作声,车子继续向灞上跑去。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斜口,也就是今天的斜口街道办事处。

  五、斜口罐罐蒸馍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斜口古镇,其风味小吃闻名四方,尤其是具有特色的罐罐蒸馍,皮薄透亮,雪白鲜嫩,最为人称道。

  据说在明清时,斜口镇周围村子都以卖馍为生,而离镇二里的西张村做的馍最好。该村有个张老汉,家庭就靠卖馍维持生活。他将买回的麦子磨成面,白面蒸馍卖了够本,剩下的黑面和麸皮给家里人糊口,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天,张老汉蒸出一锅馍特别黑,老汉正发愁没法卖出去。这时,一个县官路过斜口镇,差手下到张老汉家中买蒸馍,这可咋办呢?老汉一急,忽然想起有人常用硫磺薰布,布就格外白。于是死马就当活马医,用硫磺试着薰了两竹算馍,果然薰出的馍特别白,还透着光亮,就像刚剥了壳的鸡蛋一样,且香气扑鼻。县官吃了连声称赞:“美哉!美哉!不知这馍叫个啥名字。”张老汉看这馍像自己平时提水的瓦罐儿,便脱口而出说:“叫罐罐蒸馍。”从此,县官经常派人专门买张老汉的罐罐蒸馍,而张老汉的生意就越来越红火。

  又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西逃到斜口镇。人困马乏,饥饿难忍,便命人找些吃的来。总管李莲英派人打听到张老汉的罐罐蒸馍好吃,便叫张老汉把馍担来。他双手奉上两个罐罐馍送到太后面前。慈禧见这馍皮白透亮,芳香四溢,先用鼻子吸,用嘴吻,然后不顾身份,便大口大口地吃。边吃边称赞,说吃这罐罐蒸馍比宫廷的御宴还香。因慈禧吃馍时,她的口红在雪白的罐罐馍顶印了一个红圈,特别好看。于是张老汉每次在馍出锅后就用细竹筒蘸点红染料,在罐罐馍顶上按上一个红圈圈,别有特色。

  从此,张老汉的罐罐蒸馍连同他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在八百里秦川广为流传,不几年,张老汉成了当地的富户,他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传给了乡党邻里。如今斜口一带人都会做罐罐蒸馍,成了临潼方圆具有特色的风味特产。

  六、白鹿观

  传说在隋末年间,唐国公李渊与杨广鏖战临潼山时,李渊带领官兵撤到骊山西南约十里的山林中小作休整。他带着几个贴身护卫踏上一个馒头状的小山包察看地形,突然一只雪白的小鹿疾速奔跑,与李渊擦身而过。李渊一时兴起,举起弓箭瞄准白鹿,一箭射中小白鹿的P股。官兵齐喊“大将军好箭法”!便蜂拥而上,抓捕可爱的小白鹿。可令人不解的是,受伤带箭的小白鹿钻进树林里无有踪影,李渊感到十分不快。过后,他非常后悔,不该射杀这可爱的小白鹿,他郁郁不乐,时常梦中惊醒。为了弥补他的过失,了却他的心愿。于是,在灭隋建唐,登上唐高祖的宝座后,李渊下诏书,命人在哪馒头状的山包上修建了一个道观,命名为“白鹿观”。并于次年二月十五日带领文武百官,由长安城前往白鹿观,举行盛大的开观庆典。在宋代加封为“神德洞天”,后于此设“白鹿书院”。此后,在每年二月十五日,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信徒都聚集到白鹿观念经拜佛,香火空前,且延续至今。

  因此,该村就叫白鹿观村。白鹿观村境内有风景秀丽的紫霸湖,被街道办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农民书法家赵志君

  我叫赵志君,1949年9月22日出生,属相牛,家住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付家村西湾九组,1966年初中毕业于原临潼县城关中学,1968年回乡务农至今。

  我父亲叫赵广杰,解放初一直教书到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父亲写一手好字,四里八乡很有点名气,我自幼受父亲熏陶教诲,也很喜欢写毛笔字,自小学到初中期间,老师们都夸我字写得好,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得到了实践。

  1984年,临潼县华清池部分古建筑重新油漆彩绘,经我侄儿赵智敏介绍,8月份去了华清池搞彩绘,接触了很多县上有名的书画家,如凌世广、阮班超等,受他们感染和启示,才真正体会到要提高自己,必须从头开始,没有传统就没有发展和创新。自此就开始买书帖,临名家帖。我先从柳体入手,坚持不断地临了两年多,又临了颜、欧、诸、王等古代几大名家的名帖,慢慢地手上有了点功夫,字也写得秀气有力,很得乡邻赞赏。都说我字写得有点像赵体,这才又着意临了一段赵体,便形成了目前这种书风。后又见到几本小楷书帖,很是喜爱,便又临了一段“汲暗传”等小楷字帖,从此就经常写赵小楷,加之家境贫寒,写小楷比较能节约笔墨纸张。

  1997年2月17日,邓小平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沉痛悼念,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的文章缅怀邓小平同志。我找到报纸后,怀着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敬仰,便用小楷将此文抄写装订成册。我侄赵智敏见到后就建议我将《邓小平文选》也抄写一遍。回顾我国这几年的经历,邓小平同志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功不可灭。邓小平的各个时期的论著,不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大纲,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而《邓小平文选》自1993年发行以来,全国人民和全党全军都在认真学习,当时我想何不尝试结合书法这种形式把邓小平理论展现出来,主意已定,我就开始筹划。

  初始考虑用大楷写,这样省视力,就购回一令三尺宣纸,大楷笔十枝,初步设想将邓小平文选写成千米长卷,然后申报吉尼斯。当“文选”第一卷用大楷抄完后才发现,光这一卷,就有四百多张宣纸,摞起来一尺多厚,三卷抄完得近三令纸,如何保管使之不遭鼠咬虫蚀,再就当时的家庭情况,如何能装裱得起这千米长卷?诸多问题,无法解决。经再三考虑,就改变主意,使用小楷抄写,不破坏原著的格式,将原著放大四倍,其页数不变,每页行数不变,每行字数不变,安排已定就重新着手动笔。

  刚一动笔,正值六月,三夏大忙,天气炎热,忙完地里,就抽空坐下来,集中精力写,稍觉乏困,便倒头就睡,一觉醒来,接着再写。此事不同一般应尽量做到不能有丝毫差错,精力稍不集中,便会出现走行、掉字。尽管自己认真细心,但仍难免有一些差错,一经发觉立即补正,使之完善无缺。一旦投入,家中农活就干少了,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出嫁,屋内屋外,一切都落在爱人身上,她便不时地发脾气:人家忙得透不过气,你倒好,坐着不动。曾几次把我用的笔墨扔到院中,自己只得回话,捡回来又继续抄写,时间一长,她也无奈。改革开放以来,村邻乡友都在为挣钱,为家富裕拼命奔波,家家都有了起色。而我却坐在家中,不但挣不到钱,而且还要东借西凑筹钱搞这苦营生。尽管村民议论,但我并不悔心,笔耕不辍。

  进入夏季,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更是闷热难耐,浑身上下,汗流不止。家中又没有风扇,自己便找来一个大一点的脸盆,不时地换凉水,擦洗身体,顿觉凉爽,坐下来又写。进入冬天家里生不起炉子就窗门关严,披上棉大衣,让爱人做了个棉布袋,连脚带腿塞在里面,然后再灌两个热水瓶放在里面,手冻时搁下笔热水瓶暖一会,又继续写下去。为完成这项工程,我在生活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不良习惯。过去没事总爱玩麻将、抽烟。现在把玩麻将抽烟的钱节省下来选笔买纸购墨,爱人一看也高兴了。只要我想吃饭,不管什么时候,她就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桌前,我也毫不客气地吃光吃净,又伏案抄写。就这样,通过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在党的七十七周年前夕,完成了《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共计85万余字的抄录,向党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此项巨著抄录共耗宣纸四令,小楷纯狼毫笔50余枝,优质“一得阁”墨汁五大瓶。在这一年中,农忙时每天伏案至少有八个小时以上,农闲时不分昼夜每天至少在十四五个小时,以致造成目前严重脑颈椎病,腰疼背痛,两腿膝关节一到冬天时常感到冰凉隐痛,坐立不便,视力明显减退,稍远便视物不清。

  1998年元月西安市举办第二届农民书画艺术大赛,临潼区第一次派我共五人参加。我的一副楹联获五人中唯一书法类三等奖。1999年是我国建国50周年,为庆祝这一节日,我在斜口街道办的支持下,协同区文化馆在斜口街道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斜口地区迎国庆群众书画展”,我所抄录的小楷《邓小平文选》首次展现于世人面前。这消息一传出,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陕西农民报》(9月23日)第一版、《西安日报》(9月29日)第二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同年2月西安市举办第三届农行金穗杯农民书画艺术大赛,临潼区组织我以小楷书《邓小平文选》参展,并荣获大赛书法特别奖,当时任市宣传部部长的程群利同志亲手将获奖证书颁发给我。2月10日《西安晚报》第三版报道了此次参赛情况,陕西、西安电视台,陕西、西安广播电台分别作了采访和报道,接着临潼区电视台又作了专题报道。

  政府和广大群众如此重视,更加激励了我,又于当年二月至六月份,用了120天小楷抄录了毛毛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共53万余字,《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分别作了报道,并刊登照片。2000年元月参加了西安市第四届电影杯三下乡书画艺术大赛,获农民组书法类二等奖。自此欲罢不能,接下来又分别小楷书抄《鲁迅全集》、唐诗三百首、保险法、《孙子兵法》、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第二部《文革中的邓小平》共计300多万字。

  2002年2月2日,临潼成立“陕西骊山书画艺术研究院”特邀我携带小楷书《邓小平文选》、《我的父亲——邓小平》与各届书画家见面,得到省书画协会秘书长张山、省文联诸多书画名家的好评。2月6日时任临潼区委书记千军昌一行看望慰问了我,并摄影留念,同年6月25日又亲自送来了扶助金5000元,并勉励我在艺术事业上取得更大成绩。

  2002年5月,陕西省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举办“东方红”全国书画大奖赛,我的一篇小楷书“毛主席诗词”荣获银奖,并汇编出册。同年9月我的一篇小楷书《洛神赋》参加了“嘉翰杯”全国中老年书画作品大展,作品入选并汇编出册。同年10月,陕西省书协组织各县市向中国首届兰亭书画大赛送参赛作品,我用小楷书抄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曾受省书青年书协主席王蒙指导),小楷书《唐孙过庭书谱》参加兰亭书画大赛,并经省书画理论评论家钟明善赏评,多幅照片刊登兰亭书画大赛书画册。

  自此,我稍生名噪,方圆均传临潼西府出了个能写字的赵志君,很多书画爱好者来家求字,进行书法交流。区文化馆编发的《临潼群众文简讯》以题为“三秦大地上的一颗金星”作了宣传,陕西三维学校特聘请我为书法教师,并经常参与区、街道办搞的文化活动。在北京工作的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当年秦兵马俑第一报道人蔺安稳,从北京赶回故里探望并鼓励我。

  然而由于多年的伏案书写,导致严重脑颈椎,腰椎增生,僵硬疼痛难忍,起居不便,现在不得不辍笔。

  2004年,从朋友处借了几本贾平凹文学集,当阅讯贾先生“我是农民”后,被书中内容吸引,当看到书中的父亲在动乱年代遭受冲击的场面,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通读全书,我念父之情日趋强烈,遂产生工笔抄写《我是农民》一书的念头,便又操笔,历时一个半月,完成了10万余字的抄写工作。2005年元月《西安日报》在第七版“凡人凡事”栏目刊载了“农民赵志君抄书百万字”。《临潼群文简讯》第61期以题为“饱含激情工抄《我是农民》”刊登。

  手扶犁把的戏剧家

  ——斜口农民戏剧家高寿山2000年秋,一位老人带着对美好生活无限眷恋,回归他为之奋斗、讴歌的大地怀抱,留给人们的是那只被双手摩得发亮的木犁和那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秦腔戏剧作品。

  他,就是斜口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秦腔戏剧事业的领军人物、“原生态”农民剧作家——高寿山。高老1920年12月出生于斜口以西黄土崖下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一生见证和经历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农村建设过程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历史活动。高老用他特有戏剧艺术给予“真实历史记载”和“生动人文表现”。生在旧中国长于新中国的高老从小就受到传统秦腔艺术熏陶,加之民间艺人指导,十几岁时就手持一只板胡“行走江湖”,先后为已故孟遏云,当代李爱琴搭过班子,在不断“跑龙套”中,不断地刻苦钻研戏剧艺术,拜访名师名校进修学习,曾先后于50年代自费参加渭南戏剧培训班,60年代进入西安易俗社专业学习,戏剧艺术功底逐渐提高,为后来“敲、唱、演、导”奠定了基础。成家后的高老一边扶犁搞生产,一边创作搞戏剧,也正是这段社会实践加上戏剧艺术长期积累,使高老在其处女剧《张富有犁地》诞生出来后,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短短20几年创作了本戏五部,四部上演,另一部省台播放,导演了本戏二部,参加县上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对秦腔戏剧事业有着独特执着和见解的高老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对秦腔戏剧事业的责任,在80年代与志同道合的董志宏自筹资金创办了“陕西省第一家民营戏校”——秀蒙戏校,倾其精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秦腔戏剧精英,其中一部分已进入古稀之年,一部分仍活跃在民间秦腔戏剧事业主战场,发挥骨干作用,服务着广大群众对秦腔艺术文化需要。

  农民出身的高老,是物质财富创造的一生,更是精神财富创造的一生,在创作过程中,淳朴、正直、憨厚的高老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相结合。在其戏剧事业创作中,他始终把人文关怀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及疾苦中,把立足点放在群众劳作后娱乐休闲和教化中。其作品始终遵循艺术形象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其作品中的政治色彩或多或少和当时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二三十年间,高老演、编了一大批群众十分喜爱的秦腔戏剧艺术。取材生活原型于20世纪50年代编写以批判自私自利思想的处女剧《张富有犁地》,先后被陕西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58年创作了以反映“全民食堂化”的秦腔剧《赵四嫂》被原长安书店出版。60年代高老同部分戏剧创作者合作创作并导演了以反映稳农重棉为题材的秦腔剧《雪海银山》并获得巨大成功,创作了以反映建设和睦家庭的秦腔剧《俩婆媳》。进入70年代后,高老以导演秦腔剧目为主,先后导演了反映山东解放的《红云岗岭》,痛斥投机倒把为内容的《红梅岭》等秦腔剧目,参加全县调演活动,反响强烈。至80年代,年事已高的高老仍是笔耕不辍,钻研词歌创作,创作了一大批农民词歌,其中《护田》、《夏收》、《抗旱谣》等收录于当时临潼县骊山农民诗集中。高老在自创作品同时,也和志同道合董志宏共同合作创作完成了以唐文官段秀石为原型的《忠烈笏》历史本戏,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已遗失。

  创作上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各种荣誉接踵而来,1960年,高老被评为“陕西省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评为“西安市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由于其出色戏剧创作和杰出导演,1984年3月被招入临潼县剧团,同年入西安戏剧家协会并成为会员。由于其不断孜孜努力,1990年西安市政府为高老颁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的荣誉证书。

  在对秦腔戏剧事业追求中,高老始终不忘自己对秦腔戏剧事业的应尽责任——培养和造就戏剧事业后继人才。1984年的春天,高老呕心沥血,编写《俩婆媳》准备调演,词背会了,曲谱成了,排练却停了,看着六个大戏箱,高老陷入深深沉思中,创办秀蒙戏校的念头就从这时开始了。坚定信念,务实的行动,把白鹿原上原易俗社著名导演光民请来了,在流火的七月,秀蒙戏校开学了,报到的第一个学生就是原易俗社演员王莲菜的小妹王小菜,此事登上当时新闻,轰动了周围郊县,数百里外学子怀着对戏剧事业热爱齐聚这里,这次戏校共招进新生72名,高老如愿以偿。学生们在“做、唱、念、打”、嚎嗓、踢腿中慢慢成长起来,1985年春,秀蒙戏校参加全县调演活动,从34个代表队脱颖而出,一举夺回一半大奖。当时间推进到1986年时,西安石油学院招戏剧方面人才时,高老一句为难话没说,一分钱没讨,送12个台柱子各奔前程,戏校也由于种种原因解散,但这72名学生却在秦腔戏剧事业中继续发挥作用,一部分像王莲莱一样走入易俗社,服务大众,一部分进入各县剧团成为业务精英,一部分活跃在斜口及周边秦腔戏剧事业中,并发挥着骨干力量。有人曾说,斜口周边唱戏的基本都是高老的学生或是高老学生的学生,应该说高老愿望实现了。

  步入老年的高老,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热心集体事业,关注国家大事,先后当选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宣传选举法,自编自演快板《权》,并在斜口街道柳树村公演,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当了一辈子能人的高老,当地种不动了,木工、泥瓦工、铁匠做不了时,却学起园艺技术,经常跑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搞苹果等果树管理……

  高老的去世,在某种程度上是民间秦腔戏剧事业的损失,但从高老及其后辈身上我们却发现我们有培养秦腔戏剧事业土壤,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在倡导以“八荣八耻”为荣辱观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要挖掘、支持、培养、扶持富有创新意识的民间秦腔戏剧作家,用他们的精神产品——戏剧艺术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附:简介

  高寿山(1920.12-2000.9),男,汉族,临潼区斜口街办窑村五组农民,高小文化程度,擅长民间戏剧,热心农民诗创作,为陕西省戏剧协会会员。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