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共产党人的楷模

  center李壮 李明华

  center(中央档案馆)

  刘志丹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纵观刘志丹的一生,虽然他仅有33年的人生历程和12年的革命生涯,但他却对党的建设、共和国的成立和广大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建立了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周恩来为刘志丹的题词,正是对他一生光辉业绩的真实写照。刘志丹是中华民族历史天幕上一颗永不熄灭的巨星,是一个受人崇敬、为人称颂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永远引人探究的伟大历史人物。刘志丹的伟绩表现于多个方面,例如:他襟怀坦荡、忠诚宽厚的优秀品德;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洞察秋毫、勇于探索的实干作风;报效祖国、对党忠贞不渝的耿耿丹心等等。在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仅就他作为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作些探讨,以表达对志丹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坚定的革命意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刘志丹从走上革命道路到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12年革命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特点。刘志丹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充满荆棘的道路。在他12年革命生涯中,陕甘地区的革命尚属初创时期。当时军阀割据,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在此种环境下要树起共产主义革命的大旗,要创建根据地,建立革命武装和人民的政权,不言而喻,没有经历艰苦甚至巨大的流血牺牲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恶劣的环境和流血牺牲的危险,并没有使刘志丹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及军阀的统治,解救广大劳苦大众于水火的雄心壮志,特别是他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后就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终胜利,进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更加激发了他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所以,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从不回头。

  1926年秋,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即回陕西工作。应冯玉祥的要求,党派他到国民军联军任组织科科长,后调任第4路军马鸿逵部,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随军参加北伐。为扩大我党影响,刘志丹征得马的同意,在军、师、团、营四级建立了政治工作机关,并制订新的军容风纪,开展新式练兵,使部队的战斗力有明显提高。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6月下旬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实行“清党”,下令将刘志丹等20余名共产党员扣押于河南开封,并威逼他们“必须宣言脱离共产党,听国民党之领导,守国民党之规则”,否则“查明枪决”。刘志丹等毫不畏惧,断然拒绝。后在湖北孝子店车站机警躲过敌人的暗算,到武汉找到党组织,先到上海,后被中央派回陕西。

  1928年春,刘志丹与唐澍、谢子长等被派往国民党新编第3旅许权中(中共党员)部,接着举行了渭华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很短时间,在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县,南靠秦岭,北到西安潼关公路200多平方公里地区的反动政权被基本摧毁。渭华地处豫陕交通要道,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起义军及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敌人大为惊恐。因此,从6月上旬开始,敌人以数倍兵力对起义军进行围攻。6月下旬,虽由刘志丹、唐澍等率部英勇阻击,但终因敌众我寡遭受惨重损失。余部200多人在向河南确山地区转移途中全军覆没。1928年七八月间,刘志丹等冒着被敌人通缉的危险,化装潜回西安,向省委汇报了渭华起义失败的情况及经验教训。

  1929年春,根据陕北特委关于党团员打人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的决议,刘志丹等先后七八次打入地方军阀部队,以图扩大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但这些大都失败了。其中,如1930年夏,刘志丹等打人陕北地方军阀谭世麟部,经过一段工作后,准备起义,不料遭张廷芝部袭击而失败;再如1931年春,刘志丹奉命与驻甘骑兵第4师苏雨生部合作,并任该部副团长,在准备起义时不慎暴露,刘志丹被捕(后被党营救),部队亦被缴械改编;还有同年四五月间,刘志丹出狱后,根据省委指示又打入平凉甘军新编第13师陈珪璋部,并利用陈的名义成立一个旅,称第11旅,又因陈部发生火并而被打散。刘志丹在危急情况下连夜出走,只身回到南梁,集合失散战士,重新组织武装。

  刘志丹不但经历了武装暴动和兵运工作多次失败的惨痛教训,而且也经历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造成失败的极大危险。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32年12月下旬,在红26军成立前后,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杜衡亲自兼任军、团两级政委,在部队中推行“左”倾路线,对刘志丹进行无情打击,并撤销了他和谢子长等的领导职务。由于杜衡一意孤行,一味蛮干,不到半年就把红26军搞垮了。特别是终南山一带的苦战,终因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此前,杜衡被捕叛变。刘志丹带领十余人冲出重围,困于山峪,以野果充饥。严重危急情况下,更显出刘志丹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雄本色,他亲切地对战士们说:“月亮都有时圆时缺呀!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天不能老是阴雨,总有个放晴的时候!”后来,刘志丹率领余部经激烈战斗,死里逃生,并化装成小贩,担着货郎担子,历尽艰险,于1933年10月回到照金根据地。

  刘志丹不但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出生入死,历经挫折而不气馁,而且他还善于从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前进的道路,既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又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胸怀。据习仲勋回忆,他在照金南部的杨柳坪见到了刘志丹。当时他“因为两次兵变失败,心情很沉重”,“志丹很理解我的心情,鼓励说:‘干革命还能怕失败!失败了再干嘛。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失败的次数要比你多得多……’‘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

  刘志丹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正确的政治理论基础。他自幼生活在群众之中,目睹了由于军阀官僚和豪绅地主的残酷统治,使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十分同情劳苦人民。加之陕北地区广泛流传李自成等农民领袖为民除害故事的影响,刘志丹立志改变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抱着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于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在校学习期间,因为和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经常接触,深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同时,他还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宣传或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他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1924年秋他成为榆中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参加或领导当地的革命活动。刘志丹还利用戏剧、歌曲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他在一首《爱国歌》中写道:“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挽弓持戈,驰骋疆场。快!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1925年7月,他到三原参加共进社会议,满怀激情地为大会题词:“共进!共进!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惜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

  理想信念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的真实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认识,一个人一旦形成此种理念,就会成为他持久的活动动机,成为激励他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在民主革命时期,如果他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国民党及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对地主豪绅残酷剥削的无比憎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如果他能忠实地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一心一意地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他就会对他所进行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可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也一定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刘志丹就是这样一种人,因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军阀的无比憎恨,所以才使他虽历经挫折却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一言一行,忠心为民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全党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根本要求,就是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刘志丹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光辉典范。深入探究刘志丹的革命实践便很容易发现,他的最高尚的品质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称赞他是对民族、对人民无限忠诚,和群众亲同骨肉的共产党员,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他的一生,就是为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英勇奋斗的一生。

  1928年秋以后,刘志丹一直在陕北和陕甘边区进行革命活动,直到1936年4月红军东征时在山西牺牲。这个时期,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是我们党领导贫苦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内容。开展土地革命对于动员农民积极支援和参加革命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具有重大作用。1928年5月,刘志丹等组织领导了渭华暴动,组建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他在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想不受穷,只有起来闹革命。此后,刘志丹又同谢子长等多次组织领导了暴动、起义的革命斗争,但多因敌人强大势力的围攻,同时由于党内的路线、政策错误的干扰而失败。对此,刘志丹指出,“历次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坚强的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单纯的军事行动一定不会胜利的”,“革命要胜利,就要创造根据地,依靠梢山,依靠广大群众”。广大群众包括贫苦农民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党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因此深入发动和依靠农民,为贫苦农民闹翻身、求解放,这是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核心。而要贴近贫苦农民,与他们休戚与共,使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就要采取群众化的方式,就是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动员、组织、说服群众,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的情绪,对群众进行不断的宣传教育,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方式,是党提倡和坚持的优良工作作风。刘志丹来自农家,长在当地,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自觉运用和坚持了这种方式和作风,利用一切机会做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教育干部战士,革命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只有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在刘志丹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常派干部深入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帮助建立农会、妇救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积极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把地主老财的财产、粮食、土地分给贫苦百姓。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刘志丹以他的亲身实践,印证了这个论断。在他的心中,装着陕北和陕甘边区的千家万户,装着贫苦百姓的疾苦和命运。他走遍了陕北和陕甘边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每到一地,即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他对哪个村庄有几眼窑洞、几铺炕、几口锅灶,大都了如指掌。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循循善诱地把革命道理说到哪里,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态度和蔼可亲,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虽然他先后担任师长、总指挥、军长等重要领导职务,但干部战士和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老刘”,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人民军队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它区别于旧军队的显著特点,就是来自于人民,维护人民的利益。刘志丹长期担任陕甘边区游击队、红军的指挥员。他十分重视军民关系,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把部队培养锻炼成为人民军队。他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说,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要时刻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他教育部队严格执行纪律,每到一地,总要把老百姓家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给水缸里挑满水,一般粮食也是吃自己驮的,自己打柴烧,不用老乡家的。即使吃了老百姓家的粮食,都要按价付款。发现违犯群众纪律的行为,就及时予以批评纠正。

  据张达志回忆,1935年5月底,红军打下延长城后,刘志丹指示只许没收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和资本家的财产,而不得对其他任何人的财产加以侵犯。没收的财物中,除贵重的钱财、布匹军用外,粮食、衣物等一律分给当地劳苦群众。为了维护城市秩序,首先要求部队严格军纪,遵守法规,不得随意上街,不准私人民宅,对于违法乱纪行为者要予以惩处。正是由于他带的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拥戴和欢迎。对于干部,他更是严格要求。据习仲勋回忆,“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他曾提出制定一条法律,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以上者枪毙,现在看起来这处分未免太重,但那时老百姓最恨贪官污吏,盼望有为民理政的‘清官’,正因为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才制定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而且,那时的十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案件。”在刘志丹在世时,边区的山梁峁间就深情地传唱着“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领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拥戴之情。

  由于刘志丹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时刻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陕北和陕甘边区有着相当高的威望,老百姓把求生存、盼解放的期望寄托在以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他领导的革命武装与当地贫苦百姓建立了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爱戴。他率领部队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箪食壶浆,慰劳人民子弟兵。在刘志丹等领导下,边区革命群众组织成为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力量,为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敌斗争中,边区群众积极支前、提供情报,许多得到了土地的翻身农民参加了革命队伍,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毛泽东所言: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才能调动群众投身革命战争。刘志丹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贯彻了我们党的基本工作原则。

  刘志丹无限热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衷心地爱戴他。1936年4月,刘志丹在红军东征的战斗中牺牲后,人民群众一直深深地怀念他,为纪念刘志丹,党中央决定把他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3年4月,当刘志丹的灵柩从瓦窑堡迁往志丹县过程中,陕北的父老乡亲络绎不绝地扶老携幼沿途祭奠。有的翻山越岭,远从数十里外赶来致以哀思,灵柩所过之处,悲声四起,充分表达了对刘志丹的真挚情感,反映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党和人民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毛泽东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顾全大局,无私无畏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刘志丹在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一方面要同敌人作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另一方面还要同来自党内的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作斗争。他以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无私无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对党对革命事业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1935年10月初,王明“左”倾错误在陕北恶性发展,他们开展了“反对右倾取消主义的斗争”和“肃反”运动,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大批党政军干部逮捕关押,并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当时,刘志丹正在前线指挥反“围剿”斗争,由于他在边区人民和红军中的崇高威望,他们不敢贸然下手,而是采用欺骗手段,以调往北线指挥作战为名,将他骗离前线。刘志丹在前往瓦窑堡的途中,遇到了通信员,见到了逮捕他和其他同志的命令。他明知危险就在眼前,但为了不使党和红军分裂,自毁长城,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他不顾个人安危,决心不惜个人的一切据理力争,制止这场大错特错的“肃反”运动,维护党的利益与团结。刘志丹一到瓦窑堡即被关押,受尽折磨。面对随时有可能被处死的严酷现实,刘志丹始终以对党的耿耿丹心泰然处之。随着大批干部的蒙冤,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危机。在这危急时刻,党中央、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了解到根据地正在进行错误“肃反”和刘志丹等被捕的情况后,当即命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人代表党中央将受诬被捕的同志全部释放,使他们幸免于难,挽救了危机。毛泽东、周恩来亲切接见了刘志丹,对他予以安慰和鼓励。刘志丹胸怀坦荡,毫无怨言,代表全体获释的同志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处置。但一些获释的干部因蒙受不白之冤而愤愤不平。刘志丹告诫大家,党内问题不必性急,要忠诚为党工作,让党在实际行动中鉴定每个党员。他说,大家不要再记前仇,应该想大局、想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把革命工作做好,再不要提这回事了。对此,党中央予以了高度评价,指出,“刘志丹等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立场是正确的”,“当陕北‘肃反’问题未彻底弄清楚时,他们一贯地把握了布尔什维克的立场和态度,这是值得我党同志们学习和效法的”。在党中央召集的座谈会上,刘志丹一再谦逊地表示,我们工作中也有缺点错误,强调要“团结起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工作,为完成我们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刘志丹虽然蒙受那么大的冤屈,但他仍然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这种高风亮节,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十分赞赏,直到1942年,毛泽东还在为刘志丹的题词中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周恩来多次赞扬“刘志丹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5年10月的蒙冤,是刘志丹革命生涯中最危险也是最后一次。在此之前,刘志丹已数度蒙冤,但他无论遭受多么大的冤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初衷不改,一向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地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始终将自己置身于党的领导之下,以对党的赤胆忠心,无限忠诚,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博大胸怀。

  1932年12月,王明“左”倾错误的追随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杜衡来到陕甘游击队,污蔑刘志丹等“有反革命阴谋”,指责他们犯了“游击主义”、“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等错误,改编了游击队,撤销了刘志丹等人领导职务。面对这种无理责难、无情打击,刘志丹表现出坚强的党性修养,对此泰然处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名位,积极协助时任团长的王世泰工作,继续尽其所能地维护部队的团结。据王世泰等回忆,刘志丹在被撤职后,帮助起草了《政治工作训令》和纪律条例,每次战斗之前都协助拟定作战计划,只要能够发挥作用,他就不遗余力地去做。由于他的出色工作,干部战士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参谋长”。当杜衡提出放弃已有的根据地,南下另建根据地的错误主张时,刘志丹挺身而出,从党和革命事业的前途出发,无私无畏地坚决表示反对,指出这样做就是自己毁灭自己。为此,他再次遭受打击。结果,部队在南下后几乎全军覆没。杜衡中途逃离队伍,不久叛变。刘志丹等死里逃生,历尽艰险才回到原根据地。

  刘志丹在游击队和红军中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胸怀全局,与同志们肝胆相照,注意处理军政关系、与兄弟部队的关系,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的思想品德。1933年冬,刘志丹率部队横扫陕甘边的反动武装,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游击根据地,进而提出并实施了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的方针。尔后建立了工农兵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及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为政府主席,刘志丹为军委主席。刘志丹十分注重军政关系,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他和同志们一道,使边区党政军组织密切配合,实行土地革命,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建设根据地,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34年七八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北革命武装进行了第一次“围剿”,刘志丹竭力支援陕北的革命斗争,从部队抽调给陕北游击队100余支枪,并分兵协同当地游击队、赤卫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刘志丹投身革命后,舍小家为大家,出生入死为人民,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反动派不仅抄了他的家,烧了他家的房子,还杀害了他几个亲属,甚至掘了他家的祖坟,焚尸扬骨。面对这种情况,刘志丹表示:“要革命,就难免受迫害,株连家庭亲属,虽然痛苦,但也在意料之中。”

  刘志丹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上是一个传奇式英雄,生活在革命队伍中,更像个普通一兵,始终保持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严格要求自己,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在衣食住行上从不以领导自居,不摆架子、搞特殊,而总是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无微不至地爱护同志们,以致人们分不清谁是指挥员,谁是战士。他经常自己动手做饭、喂马、抬伤员。作为部队指挥员,他穿着和战士一样补了又补的衣服,夜晚连一条盖的被子也没有,只有身上一件老羊皮大衣。他吃的与战士一样,从不另开小灶,还常常为部队当伙夫。他的坐骑常常让给伤病员,战士们在宿营后休息了,他还要研究情况,考虑问题,与群众谈话,白天骑在马上打盹不少次摔了下来。邓小平指出:“艰苦创业,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我们党和军队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靠以刘志丹为典范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的。

  刘志丹光辉的一生,正是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对革命理想不懈的追求,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无私地奉献给革命事业,直至血洒疆场,堪称共产党人之楷模。正如朱德在1943年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在延安公祭志丹大会上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刘志丹自大革命起直到为党牺牲,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方式组织革命军队,虽屡遭失败,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变,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这种精神和毅力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如果有人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刘志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刘志丹为榜样,学习、研究和发扬志丹的高贵品格和道德风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真正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