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万众齐心奔小康——黄陵县农村奔小康工作综述

长有 红春 王黎



1993年,黄陵县的决策者们通过反复酝酿,一个宏大的蓝图——《黄陵县1993年——2000年农村奔小康规划》展现在10万黄陵人民的面前。从此,黄陵人由高层次温饱型向小康型开始冲刺,努力实现富县、富乡、富民的农村奔小康的目标。

3年过去了,黄陵人民经过艰苦拼搏,逐步将规划变为现实,在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宽阔的小康之路。

到1995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02亿元,较“七五”末增长30.9%;农村经济总收入3.26亿元,比“七五”末增长22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七五”末的463.43元去年增到的1168元;全县已建成小康村3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0%;贫困村由“七五”末的27个下降到11个,有90个村跨入“双千”村行列。1995年,黄陵县被地委、行署评为“奔小康”工作先进县。

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黄陵人在小康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付出艰辛。

黄陵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多少年来,勤劳的黄陵人民在这块热土上辛勤地耕耘着,顽强地拼搏着,编织着富裕的花环,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到1992年底,全县有一些行政村已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有48.2%的行政村已经达到了温饱水平,有20.8%的行政村基本摆脱贫困,但仍有12%的行政村处于贫困状态。

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使这些贫富悬殊,参差不齐的村、组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达到小康水平呢?黄陵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经过深入调查,反复酝酿,决定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走脱贫——温饱——小康的递进发展的路子。

为了使奔小康工作扎实有效,他们确立了梯次推进、分类指导的运行机制。在确立目标任务上,突出阶段性、梯次推进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上,突出系统性,把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全部纳入奔小康工作范围;在工作指导上,突出针对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在工作方法上,突出工作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抓后进、扶贫困;超温饱、创双千;奔小康、争示范”活动,分年度扶持一批贫困村,创建一批双千村,建成一批小康村,树立一批小康示范村,由此形成了让后进村摆脱贫困,让温饱村再创“双千”,让“双千”村奔向小康,让小康村再争示范的运行态势。

“梯次推进,分类指导”工作机制的确立,使全县整个农村都很快行动起来。不论是贫困村,还是温饱村,也不论是接近小康的村,还是达到小康的村,都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了村村动、户户动、人人动的奔小康局面。

贫困村宋崖窑被部门包建后,制定出远景规划和近期脱贫计划,组织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选准致富项目,开发主导产业,现在人均已达1亩果,为三五年内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工商局包建南城村,长期在村住一名局领导和一个干部。局长还多次到村上召开会议,研究扶贫工作,落实措施,并拿出8000元给村集体购苹果树苗和维修学校,两年内建成苹果园8公顷、杂果6.7公顷,明年该村将跃入“双千”之列。

田河行政村位于田庄街东北6公里处的洛河畔上,依山傍水,自古以来就是黄陵、洛川的渡口要道。他们依靠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兴修引水灌溉工程,在种好87公顷粮食作物的同时,还种了20公顷烤烟、西瓜、小瓜、花生、大棚蔬菜,又利用山台地种了21公顷苹果园,栽植洋槐、油松11万株。去年全村工农业收入166.25万元,人均纯收入2644元。村民有了钱,为村上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车,还通了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最近,他们还在广州开设了一个苹果销售市场。

暖泉沟行政村,地处桥山脚下,西包公路穿村而过,发展旅游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该村围绕黄帝陵兴办商贸、服务、运输业,去年就收入19.5万元,人均纯收入2156元。

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的店头镇曹家峪村,在土地被国家大量征用,人均只有0.04亩耕地的情况下,利用丰富的煤矿资源,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先后开办了6个煤矿,并成立了华隆公司,主要负责煤矿的管理、销售,去年产原煤23万吨,实现产值1297万元。现在全村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公共积累260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户户家电俱全,还都安上了电话。

不同的起步,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路子,不同的措施,使黄陵县各乡镇、各行政村在奔小康工作中各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各个包建部门,积极帮助贫困村选路子、上项目、筹资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在短短的两年内,县、乡就投资380万元,给26个贫困村上项目72个,使16个贫困村脱贫,其中的南城村、三岔口村、瓦吾村一步跃入“双千”村。

一个“万众一心奔小康,共同富裕创大业”的可喜局面很快在黄陵形成。



轰轰烈烈而扎扎实实的农村奔小康工作,使广大农民从贫困走向温饱,从温饱奔向小康,也使黄陵的决策者们逐渐认识到,“梯次推进,分类指导”的运行机制,虽然实现了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但要真正实现小康目标,必须扭住核心,狠抓关键。

那么,什么是核心,什么是关键呢?县小康办的同志告诉我们,核心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就是强化主导产业开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富民奔小康的系统工程中,县、乡、村三级组织按照“梯次推进,分类指导”的机制要求,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主攻目标:按区域化生产的布局,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到1997年实现全县农业人均一亩果、二分烟、三分菜,户均三头牛。

我们穿行于黄陵县山区,欣喜地看到,以南北二塬为主的烟果生产基地,以沮河前川城郊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勾画出一幅川道粮菜果实饱满,塬峁果梨飘香,山沟牛羊遍地的田园风光。去年全县仅烤烟、苹果、蔬菜的面积就分别达到679公顷、5667公顷和6000公顷。

在实施区域开发的同时,他们在专业化生产建设上,重攻质量效益,逐步建立“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一村一业,一业一品”的生产格局,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县农技站和生产资料公司,为解决农民在种麦时节因烟果未售、孩子上学等造成对土地投入不足的问题,按照“公司+农户”的主产经营方式,秋播开始后,农技站给农户每亩地投入10公斤良种,并派一名驻村农技员负责全程技术指导,生产资料公司给农民投入定量的化肥;乡镇给农民每亩地补贴5元,且组织耕地深翻,来年收获后,农技、生产资料部门只收回产前投入。这一被列为全省生产资料系统推行的“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生产经营形式,很快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到现在,全县与“公司+农户”的乡镇和公司达到21个,联接农户4060户。今年夏收后,农民怀着丰收的喜悦,给公司送金匾披红花,以表示自己的谢意。

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实施区域开发,促进产业化的形成。现在,烟、果、肉、菜四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黄陵县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在目前已建成的38个小康村中,以店头镇河腰、曹家峪为代表,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矿企业型有7个行政村;以桥山镇印台山、暖泉沟为代表,以黄帝陵旅游为依托,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商贸旅游型有5个行政村;以太贤乡安子头、阿党乡新村、隆坊镇强村为代表,以烟果、肉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型有20个行政村。这些不同类型的奔小康先进典型,发挥了其示范、引导作用,促进了乡镇、村组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产业化的形成,也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陵县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多轮驱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针对乡镇企业中非煤企业比重过小的实际,有目的地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类乡镇企业,随即,双龙地板条厂、龙首矿泉水厂和面粉厂、侯庄铁铝锅厂和地板砖厂、康崖底纸箱厂等一批乡办和村办集体企业相继投入生产,使全县非煤企业达到3020个。同时,一批股份制乡镇企业也涌现出来。在1995年底,黄陵县各类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万人,实现总产值32516万元,实现利税5280万元,分别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35.5%和57%,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扭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也就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现有各类专业村99个,专业户13000多个,仅靠果业有7个行政村收入上百万元,10个行政村收入超50万元,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1000多个。

区域化的开发,产业化的形成,使一大批黄陵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农村奔小康,不仅要引导农民选准路子,寻找好致富的项目,更需要强化综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为实现小康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如何强化综合投入,为农民建设一个稳固的产业支柱呢?近年来,黄陵县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理顺了投入渠道,改变了投入方式,坚持“适度倾斜、保证重点”的原则,逐步建立了在生产发展上以农民个人投入为主,国家、集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在重点产业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上,县乡村三级投入与农民集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在这一机制运转中,县上先后建立了苹果、烤烟、蔬菜、畜牧业发展基金,采取有偿投入、滚动发展的办法,对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性项目,像大棚蔬菜、基础设施配套、果库建设、畜种改良一次投资到位,分期偿还本息,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从1991年到1995年,县、乡两级每年平均为农业投入的资金达400万元以上。

通过这些基金的“引子”作用,也激发了农民群众投入开发的积极性。康崖底乡韩原行政村农民针对多年来荒山荒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投工3000多个,将治理好的小流域、改造完的旧庄基地,全部建成新果园。店头镇河腰行政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办起集体煤矿3个、砖厂2个,个体煤矿3个、砖厂2个、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50多个。据统计,去年全县农民投入主导产业开发和农业生产资金达2900万元,占当年全县农业总投入的74%。

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为此,黄陵县采取县、乡、村各投一点和农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为偏远贫困村解决“三通”,兴修基本农田,还帮助农民购置机具,不仅使全县基本实现了“三通”,而且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割机械化。

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决定产业化水平、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大科技投入,才能获得好的收入。我们在黄陵县农村采访,深深感到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力抓培训、抓推广的风气已在黄陵形成,畜禽改良、良种良作、病虫防治、中低产田改良综合配套、畜牧优质高产配套饲养,以及秸秆综合利用,饲料饲草资源保护开发和农副产品保鲜、加工、贮运等8方面的农业先进技术已在黄陵的农村大地全面推开,60%的农村青壮年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县上还建立了苹果、烤烟、粮油等专业协会24个,发展种养业科技示范户13467户,吸引人才200余人,引进新技术30项,开发新工艺、新产品26个。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才、技术的引进,起到了明显的增产、增值、增效的作用,也为农民奔小康注入了活力。

农民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党支部。黄陵县的决策者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力量,是实施小康目标坚强的组织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脱贫致富小康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近年来,他们始终按照“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全面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主要是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组织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巩固提高,主要是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和三年规划,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和创建支部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顺利建成小康村消除障碍、创造条件;对于后进村,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整体提高,改善了村级支部班子整体结构,村党支部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显著增强,全县已有30个党支部跃入“小康先进支部”行列。

田庄镇西王河行政村的党支部班子缺乏战斗精神,工作不求有功,只求过得去,群众意见大。田庄镇党委及时对这个支部班子进行调整,让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进班子,吸收积极分子入党。新组建的党支部,带领党员和群众义务挖坑修水池,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拓展通往村上的公路,平整土地给集体造果园、安装电视卫星接收器,并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开发以苹果、蔬菜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和畜牧业,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小康村。

整建后的龙首乡宋崖窑村党支部,明确提出“远抓苹果,近抓畜牧,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走上小康路”的口号,帮助村民制订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建果园、养猪牛、跑运输,使村子一年面貌大变,坚定了村民们跟着党支部大干的信心。

……

综合投入的加大,党支部班子的整顿,为农村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发展条件。广大农民齐心协力,在广阔的天地里各显身手、大展宏图,一个个先进党支部、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在奔小康的洪流中冲锋陷阵,发挥着战斗堡垒和模范先锋的作用。



在黄陵与干部群众的接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怎样能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确,农村奔小康工作牵动着黄陵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并形成了巨大的合力。

县委每年都要召开3次以上常委会和5次以上领导小组成员会,专题研究奔小康工作。县级六套班子领导都固定有自己的包建点和扶贫点。各乡镇、各包扶包建村也有主要领导负责小康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共奔小康的局面。

仓村乡秦家塬村是县委书记张棠棣所包建的点。为了让这个后进村尽快建成小康村,他多次进村与村民寻找问题的根源,确定经济发展的路子,帮助村上制订出了“近抓烤烟、远抓林果,发展畜牧业”的规划,并同该乡党委书记贾荣生和驻村工作组一起,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村民改造旧庄基地和供水点,拍卖荒山建果园,新修了进村公路,还一次性引进130头良种猪让村民们饲养。目前,该村已发展果园20公顷,栽植烤烟4.5公顷,种蔬菜18公顷,户均1头牛、1只羊,80%以上的户都养了猪。农民高兴地说,领导干部都像这样蹲点,不愁我们富不了。

隆坊镇山岔口行政村距县城50多公里,属黄陵县的边远山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人们思想守旧,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贫困像影子一样始终跟着他们。县长薛光明主动承担了这一艰巨的包建任务后,带领工作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该村提出了“稳粮、抓果、促养殖”的发展思路,使该村走上川地种养结合,塬区以苹果为主导产业,走农、林、果、渔、牧业全面发展的路子。这个村的村民按照这一发展思想,去年就建果园67公顷,修养鱼水面4公顷,户均1头牛,人均产粮600公斤,纯收入1000元。

县委副书记梁鸿贤包建了龙首乡的上官川行政村后,对该村逐户走访,寻找问题的症结,对党支部班子进行了全面整顿,并扎扎实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引水上塬、扩建学校、恢复水利设施等问题,为村上确定了川塬两个经济发展路子和奋斗目标,制定了苹果、蔬菜、沙石三个主导产业开发规划,使上官川开始步入富裕之路。

所有县级领导都在自己包建村里创出业绩,县级部门和各乡镇的领导们也不坐等观望,而是组织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到奔小康的主战场中去。县级24个党政部门,每个部门都明确一名领导和一名干部包建一个小康村或包扶一个贫困村;乡镇年度考核责任制,也把奔小康工作放在乡镇年度考核首位进行考核;包建干部都与乡镇、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县小康办则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做好检查指导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力量到位,领导责任到位,检查指导到位,实施措施到位。同时,各单位、各部门也都围绕“经济上台阶,人民奔小康”这一主题安排部署各自的工作。组织部门抓住村党支部班子建设这个核心,突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县开展了“12345”争创竞赛活动;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每年举办3至4期农村基层干部“中特理论”学习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农口每年派出400多名干部,长年抓点80多个,推广实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交通邮电、计划财政、基础设施办,努力搞好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司法、民政等部门在农村开展了扶贫济困、推行养老保险和开展“二五”普法工作……

今年春上,黄陵县又选派了64名党政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一、二期整建过的64个行政村任职,并把这确定为今年实施的“双六四”工程。这批干部不负众望,一进村就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确定了自己工作的突破口,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房寨子行政村下派干部杨俊鹏,村情摸得很清,制订的3年规划措施得力,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其他下派干部提供了工作经验。双龙乡河浦村下派干部丁秀莲,在短时间内就给河南村民小组架通了电,还妥善解决了群众反映较大的土地占用费等问题。店头镇关村下派干部王军平,为村上学校新建了两间教室,恢复原村上的砖厂,改造了低压线路。太贤乡四圣村下派干部地区劳动局的于东亮一到村,就挨家挨户调查摸底,为村上建起了文化室,帮助村委会和群众安装上了程控电话……到目前,已有40个下派干部为村民解决了48件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干部群众齐上阵,万众一心奔小康。黄陵扫清了历史的尘埃,踏平前进路上的坎坷,开辟出一条宽阔而平坦的小康之路。现在,黄陵县人民正在按照县委、县政府制订的发展规划,在小康路上疾步奋进,力争早日跨入“小康县”行列。

黄陵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更美、更富裕!

选自1996年9月9-12日《延安日报》

作者简介:

长有,原名窦长有,1954年出生,陕西省黄陵县人。中共党员。现任黄陵县人大人事委主任。

红春,原名蔡红春,陕西省黄陵人。曾任通讯组组长,现已退休。

王黎,1958年出生,陕西省延长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延安日报》社总编办主任。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