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榆林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分析与判断

(一)榆林城市化进程滞后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输出,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城市经济战略的实施。突出表现在南北发展、城乡发展、产业结构“三大失衡”和交通运输、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瓶颈”制约。

1.以榆林为中心的产业聚集核心竞争能力还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总体实力还较弱,2006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虽然在全省各市、区中名列前茅,但与周边同类城市包头、鄂尔多斯、延安等比较,还有差距。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高,服务业增加值中,传统服务业占85%以上,而新兴现代服务业不足15%。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以榆林为中心的要素配置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业水平较低。国外金融保险机构尚未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各类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还未建立。二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会计、法律、咨询、企业策划、会展等服务业尚处成长阶段。四是教育落后,科技底子薄,劳动者整体素质比较低。

3.以榆林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周边工业园区正在建设当中,还未形成工业产业集群的态势。二是与周边各县(区)的产业连接不紧,除在三产方面与区域其他城市有一定连接外,各个县(区)的工农业发展基本上自成体系,产业连接度很小。三是与周边城市发展没有形成互补联动,如重化工、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没有放在大的区域经济环境中来谋划,一体化程度低。

4.以榆林为中心的民营经济比重偏低。我市民营经济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少、产业层次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问题,民营经济比重与西安市比较低30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活力不够,要素市场发育不快,直接导致城市经济动力不足和发展的缓慢。

(二)榆林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城市经济战略是榆林自身发展的必然。城市经济,对于榆林来说既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战略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城乡差别的消除、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人才的聚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等,也只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解决。应该说,实施城市经济战略对于改变我市的经济发展结构、推动我市社会生活的进步,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减少社会矛盾,增加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和文化素质,强化育才和聚才的能力,推动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摊薄基础设施的成本,尽快回收政府投放的资本再向新的领域投资,从而形成政府投资成本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市外、国外金融业、流通业、大企业和高科技行业向我市聚集,促进经济的新增长;有利于提高城市固定资产,尤其是土地的价值,达到兴地富民的目的等等。就榆林而言,发展城市经济势在必行,是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

2.实施城市经济战略是区域竞争使然。根据区域定位中的社会生态(自然)配置法则,在某一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产业潜在优势和区域所在大区域专业化分工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必将出现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这个规律,晋陕蒙接壤区必将产生一个规模超过百万人口的“补缺”城市。这一补缺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与榆林人文相亲、资源相近的鄂尔多斯城市集群发展起步早、规格高,现形成以康巴什为核心的“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的城市区主体框架,并呈逐渐扩张之势。2006年榆林市城镇化水平为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85元,而鄂尔多斯已经分别达到57.5%和13000元。相比之下,榆林城市发展步伐缓慢,落后于鄂尔多斯3~5年,我们只有发挥自身科技、区位的后发优势,奋起直追,才可能有所超越,力争成为区域生产力要素聚集的洼地、区域文化发展的高地。

3.实施城市经济战略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城市经济带动时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榆林城镇化水平目前达到35%,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进程S曲线理论,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以后,将会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这一时期调整失衡、消除差距、谋求发展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一个是减少农民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两个思路的共同点,在于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条件。榆林正在进入城市经济时代,只要我们选准方向,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子,就能迅速崛起,占领区域经济的制高点。

(三)榆林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优势与条件

1.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为发展城市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平台。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结合部,濒临黄河,承东启西,是我国西北地区连接华北地区,实现通江达海的最近通道和纽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西部大开发承接东西的战略结合点,是承担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开发地区,是陕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是呼包鄂忻银延榆能源资源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以来,我市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已先后建成包神、神朔、神延三条铁路,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已建成榆靖、靖王、陕蒙高速公路和杨陈、府店一级公路,正在建设靖安、子靖、吴子高速公路,初步建成“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10条公路次骨架;开通全国大城市航线,将成为西部重要的航空港。通讯网络覆盖全市,正在建设陕西第二大信息港。建成投运一批电源工程和瑶镇水库、李家梁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

2.资源优势明显,为发展城市经济、拓展产业空间提供了发展条件。榆林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到全国能源矿产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到陕西的95%以上,潜在价值折合人民币达46万亿元,特别是煤、气、盐三个世界级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460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煤向电、煤电向材料工业品、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步伐,发展能源精细化工业具有巨大潜力。榆林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农牧业资源丰富,为培育城市特色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彰显了榆林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

3.能源经济发展迅猛,为发展城市经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实施的80个重点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有16个项目建成投产,13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世界上首套工业化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装置——新兴煤烯烃60万吨DM-T0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拥有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兖矿100万吨煤间接液化工业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标志着代表当今世界煤化工的两项顶尖技术同时落户榆林,提升了我市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竞争力;国华锦界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也是“西电东送”北通道工程正式送电的标志性工程;王圪堵水库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评审并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使得困扰我市多年的能源化工基地控制性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榆树湾、冯家塔等5个百万吨级煤矿和庙沟门等3个百万千瓦级煤电项目进展顺利,标志着我市煤电产能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时期规划建设15个超百亿元重大项目,其中开工建设10个,总投资3180亿元,预期完成投资1540亿元,投资规模之大、开工项目之多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榆林正在成为国家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西煤东运的源头。巨大的投资将带动城市产业迅猛发展,将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大大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4.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为发展城市经济、壮大城市产业提供了服务基础近年来,榆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全市详规覆盖率达到45%,榆林城区达到80%,城镇化水平达到35%,城市巷道硬化率达到60%,主次道路亮化达到90%,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亮化、美化、绿化、供水、供热、供气等工程加快实施,城市建成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近40万,榆林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四)榆林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目标定位

1.城市经济定位——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经济定位是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面向21世纪,结合榆林资源赋存与发展以及城市生产、服务、流通、管理、极化、辐射、创新功能,榆林应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从全国劳动地域分工角度看,榆林处于黄河中上游能源经济圈的地理中心,承担着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四大能源资源生产和管理服务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全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与模式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而榆林实施的资源转化战略是对可持续利用能源资源的成功探索,走在了周边同类型城市的前边,将成为国家新兴能源化工基地。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看,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对于能源经济安全起着不可低估的脊梁作用。榆林承东启西,通过发展煤、油、气、盐、电、化、材七大产业,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基地,成为面向华北和西北两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能源发动机。

从陕西经济发展大局看,榆林后发优势明显,是陕西省确定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地区,通过加快区域内“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和千里大漠、黄河旅游走廊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以及相关产业集群,成为陕西经济重要增长极。

2.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

能源新都——打造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中心。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产业竞争优势突出的聚集区域,成为能源化工核心基地;完善配套功能,成为能源化工生活服务基地;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服务、建筑和房地产、特色加工、旅游文化等六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成为能源化工后勤保障基地。

文化名城——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塞上明珠。重点保护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精心修缮明清四合院建筑,修复古城墙,再现“大漠边关九边重镇”历史雄风。发展民俗、节庆、工艺、服饰、饮食、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文体等现代城市文化,征集确定市歌、市树、市花,彰显现代化大城市气派,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五省通衢——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发挥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区位优势,加快以路航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北上南下、通江达海通道,成为黄河中上游经济、文化活动的区域中心,成为面向西北、华北地区的经济纽带。全力推进资源转化,加快呼包银鄂忻吕延榆周边地区经济协作一体化进程,聚集能源化工最新最强产业和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优势,成为黄河中上游能源经济圈核心城市。

同时,构筑榆林城镇发展体系。就是沿“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实施“13826”发展规划,即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神木、靖边、绥德三个次中心,其他县城重要支撑,神府、榆林两个经济开发区,神府、榆神、榆横、佳米、定靖、吴堡六个工业集中区,形成榆神府、榆横靖定、榆米绥子佳吴清“人”字形三大发展轴。

(五)榆林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综上所述,榆林城市经济的产业选择,必须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寻找互补空间,打造特色品牌产业和产业集群,构成城市竞争的实质内涵。集中发展六大产业。

1.突出发展能源精细化工业

能源精细化工产业是榆林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要以榆林经济开发区和榆横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集群发展、技术现代、环保节约”的新型工业化思路,遵循煤炭转化先行、岩盐转化紧跟、油气转化跟进的指导思想,着力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和高市场竞争力的能源下游产品,形成煤化工、盐化工、油气化工和生物化工工业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同时,推进新型工程材料、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实现能源精细化工产业的整体提升。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产业,采用世界一流的现代技术工艺,发展煤化工、油气化工、盐化工,拓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要下决心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发展绿色、环保、清洁、节能产业,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形成数个能源循环经济链条,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400万吨煤制油、600万吨甲醇、100万吨煤焦油、200万吨PVC、100万吨烯烃产能,所有化工产品精细率达到20%以上。经过10年左右奋斗,榆林将成为世界级甲醇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全国煤制乙烯、丙烯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油气生产加工基地。

2.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随着榆林工业化的升级和各大转化项目的落户,对配套的装备制造工业的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榆林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业结构调整和解决社会就业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跨越的一个阶段,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工业认识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榆林机械装备及设备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配套制造的设备总价值预计达200亿元,每年机械装备制造和维修总产值平均为90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5亿元,将增加6万人左右的就业机会。巨大的市场需求足以支撑榆林装备制造维修业的快速发展。从榆林实际出发,遵循引进与消化吸收并举、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统筹安排、布局合理、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引进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采取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基地配套装备制造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四大战略,即大集团带动战略,科技先导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市场引导战略;采用三个模式,即发展维修业,组装业,从基本产业发展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即建立产业技术培训中心,打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中心;打造四个重点,即专用能源化工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农业机械设备。到2010年,具有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装备制造业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3~5个,基本能满足我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盐业、电力等领域的设备制造和维修的需要。

3.提升改造传统加工业

轻纺、建材、食品加工业曾是我市传统加工业,按照“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注重发挥传统品牌效益,以更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升效率、减少污染、保证安全为取向,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代装备、工艺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大力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竞争力,使传统工业化水平有个新的提高。针对我市传统工业的情况,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果蔬加工、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薯制品等特色资源加工,发展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以加工、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特色突出、产品结构合理、产业关联度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体系。纺织工业以重整毛纺和羊绒加工为龙头的毛纺织业为基础,以发展服装、地毯生产为重点,力争实现毛纺行业的复兴。建材工业依托循环经济产业链,着重发展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卫生建筑陶瓷、浮法玻璃、玻璃纤维,积极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轻工业以民间工艺、皮革、包装装潢等为重点,强化产品开发,扩大产业规模。到2010年,要使食品、轻纺、饲料三大产业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39%。农产品深加工率增加到12%,形成基本配套的产地市场和物流体系。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立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与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配套的现代化服务体系,使服务业逐步形成与能源化工产业齐头并进的态势,成为榆林市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支持运输、仓储、邮政、货运代理等传统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改造,培育壮大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加快榆林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榆林与京津唐、西安、银川、包头、太原、兰州等城市的物流联合与协作,扩大分拨、配送规模。建立以榆林为中心枢纽,神木、靖边、绥德和六大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管理信息化、系统网络化、服务一体化。二是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完善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市场网点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设和完善综合性和专业性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和零售市场,推动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升级,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发展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民店、专业店、仓储式商店,提高流通设施的档次、规模和水平,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三是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支持和保护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完善服务网络。积极吸引市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市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和有成长潜力的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积极引进国际各种基金和跨国投资公司,活跃榆林资本市场,筹建榆林城市商业银行和榆林城市投资公司,解决投融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电子政务和商务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快发展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业;加速信息服务产品商品化进程,建立跨县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咨询网络,促进信息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五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会计、法律、评估、认证、咨询、信息、人才中介等生产型中介服务,改进提高居民理财、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生活型中介服务,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协调型中介服务,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外、省外知名中介机构,培育发展一批中介服务企业。

5.快速发展建筑和房地产业

住宅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房地产业带动着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两个单位。随着榆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优化居住环境、住宅更新换代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外来投资者入市,都为榆林的房产地产业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未来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走势将是供小于求”的发展趋势,按照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榆林中心城区人口将达50万。可以预见,榆林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的空间非常大,榆林房地产市场大有可为。政府要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完善金融、信贷、土地、税收、销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要适时调整土地供应总量、供应结构和供应区域,调控好土地一级市场。培育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推进存量房流转,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住宅33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使房地产业成为仅次于能源化工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大产业。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逐步加大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30%的城中村得到改造。通过这些措施,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不断提升我市房地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实现住宅品位和城市形象的根本提升。同时,通过房地产的发展,带动和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

6.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规划了榆林古城游览中心、长城边塞风情文化长廊、晋陕黄河峡谷文化长廊、无定河生态湿地文化长廊的“一中心三长廊”发展轴向。“十一五”重点建设老榆林文化休闲街、都市休闲游憩区、镇北台红石峡游览区、近郊休闲游憩区、红碱淖旅游度假区、神木边塞风情旅游区、统万城匈奴风情旅游区、波罗堡旅游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米脂窑洞古城旅游区、杨家沟红色岁月旅游区、绥德黄土文化旅游区和黄河风情休闲观光带13个重点建设景区,以线串点,包装和组建若干条与周边区域相连接的旅游线路,打造陕北榆林风情三至五日游精品工程,提升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组建榆林旅游集团,树立标志性旅游企业,开展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增强竞争力。到“十一五”末,旅游人数要突破800万人次,收入30亿元,成为榆林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一业兴,百业旺。通过发展关联度高的旅游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带动文化、娱乐、餐饮、信息、咨询、中介和社区服务等众多行业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系列的产业链,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