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背景、基本内涵与发展趋势

榆林市市长 李金柱

遵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北要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榆林市委、市政府分析形势,把握大局,结合榆林实际,集中全市人民智慧,在市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的战略构想和工作部署。能源经济是榆林的龙头经济,它将带动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将为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这是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是符合市情的科学决策。只要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城市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产要素聚集度高、第三产业发达、人文特色凸显的显著特征。从总体上看,榆林还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初期,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能源经济,已经成为榆林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抓住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机遇,借鉴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把榆林建设成为晋陕蒙宁毗邻地区中心大城市的目标,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对于推动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城市是在技术进步并导致农业出现剩余的条件下产生的。从19世纪开始,全世界的城市经历了一个非常快的发展过程。一是城市化水平急剧提高。在美国,城市化的水平从1800年的5%上升到1950年的60%,直到现在的77%;在欧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从1900年38%的水平上升到1950年的52%,直到现在的75%。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规模从1950年的30%变成了1995年的45%,到2005年有超过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二是人口在大型城市内的聚集程度日益上升。1950年全世界只有纽约和伦敦两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而在1995年已经有15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以上。三是城市在发展中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西方的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三种阶段性的类型。工业革命前,城市的主要生产者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业工人;在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家和工人阶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内大量制造业的出现和城市间的分工;第三阶段,服务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型的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化的现代城市,在这个条件下城市内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更加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城市内的分工和决策过程的细化程度比工业革命时期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和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相比,现代城市的类型不再单一化,而且城市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原来比较明晰的边缘之外,或者说,人口从原有的在市中心聚集的情况转变为向郊区扩散的态势,出现了不少中心城市,同时城市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由此出现了由多个中心城市集中连片而成的城市组团,最终形成区域内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资本的转变;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促进拥有土地的农民身份向居民身份的转变;促进点状形态向块状形态的转变。这种城市的“发展红利”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经济。

综上所述,所谓城市经济主要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实现工业集约化发展,服务贸易业发达,国际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现代市场经济。其手段是通过营造现代化新城,优化空间布局,建立各种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的功能区,吸引人们来投资、就业、居住、购物及旅游等,提高人、财、物的聚集能力,产生持续发展的经济效应。

城市经济是工业社会的核心,它要求城市功能的配套和产业发展聚集支撑。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之后,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业就成为了经济的中心,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近代城市的建立。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走过了一条城市化、大城市化乃至大城市化群的道路。城市越大,城市聚集产业、人口的能力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一个国家真正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实际上是大城市、大城市圈、大城市群。21世纪是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世纪。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区域的大城市群正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据《2002—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目前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额则达到70%。

从国内竞争角度看,近年来,我国有1亿多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经济正向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三个大城市群聚集,三大城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38%。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人口移动做了一个分析模型,预测到2030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形成一个人口总数为3亿多的高密度空间,再加上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城市群,届时中国将有超过1/3以上约4亿多的人口聚集在上述四个区域,在只占全国陆地总面积3%的区域将产出占全国65%的GDP。

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的“自发”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例如从地级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从省级规模向跨省规模整合时,可平均提高100倍。以上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其最高理想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发展红利,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目前得到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大城市区、发展城市经济势在必行。榆林作为西部地区后发展城市更应该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未雨绸缪,尽快描绘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蓝图,方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