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短命的天子刘贺

刚逾弱冠之年昭帝的去世,霍光及群臣显然缺乏心理的准备。按照汉制,皇帝即位后不久其陵墓即开始修建。是时平陵虽然竣工,但是昭帝之死事先并无任何征兆,以致“昭帝大行时,方上事暴起,用度未办”,而“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企图趁国丧之机牟利。大司农田延年奏言:“商贾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欲以求利,非民臣所当为。请没入县官。”从中不难看出,昭帝之死较为突然,乃至昭帝梓宫奉安所需“诸下里物”一时间居然“未办”。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昭帝没有后嗣,嗣君之位空悬,早日拥立新君以定“刘氏”天下,当是朝廷的首要政务,权倾天下的大将军霍光,再次成为朝野瞩目的焦点。

是时,武帝六子中,仅广陵王刘胥尚在,因此群臣皆主张立广陵王。而霍光却另有一番考虑。广陵王为人颇具勇力,行为举止不循法度,不为武帝所喜,早在卫太子兵败自杀之后,武帝就没有考虑过立其为嗣的意图。何况霍光能够顺利辅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皇帝年幼,而此时广陵王刘胥正值壮年,如果一旦入主长安,霍光独揽大权的局面就会发生动摇,这当然是霍光不能容忍出现的情况。但是广陵王毕竟是武帝唯一尚存之子,继承帝位当在情理之中,这亦是群臣“咸持广陵王”,而霍光“内不自安”的一个重要原因,立嗣之议不能决,这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正当朝议不决之时,或是揣摩到霍光的心理,或是出于霍光的授意,一位郎官上书朝廷,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此言正合霍光心意,随即以承皇太后诏为由,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刘德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昌邑哀王刘髆氂之子,刘髆氂之母即是深得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天汉四年(前97年),刘髆氂被封为昌邑王。征和三年(前90),李广利与刘屈氂为刘髆氂谋太子位事败,刘屈髆氂以“大逆不道”罪腰斩,李广利兵败后投降匈奴。后元元年(前88),刘髆氂去世,刘贺嗣为昌邑王。刘贺生年亦无载,然据山阳太守张敞于地节三年(前67)五月见刘贺时,曾目测其岁数为“二十六七岁”。如果张敞所云无误,元平元年(前79)时刘贺可能十八九岁。显然,较之广陵王刘胥相比,年轻的刘贺则更易于被霍光操控。

刘贺所以能以诸侯王的身份入主朝廷,当然是取决于大将军霍光一人之态度。是时霍光权势之炽,是有汉以来诸功臣无法比拟,不仅“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连号称百官之首的丞相,亦成为霍光手中的牵线木偶,除了秉承霍光旨意,在处理重大朝务之时循制领衔上奏之外,再无其他作为可言。时人所谓“光置宰相不选贤,苟用可颛制者”当是确评。对于霍光的权势,昌邑中尉王吉曾有深刻认识,在随同刘贺奔赴京城的途中就告诫刘贺曰:

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可是,刘贺对王吉的谏言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从山东封国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赴京师途中的表现看,刘贺轻佻的性格已显现出日后难免失败的征兆。史载:

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旦至广明东都门,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贺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门,遂复言,贺曰:“城门与郭门等耳。”且至未央宫东阙,遂曰:“昌邑帐在是阙外驰道北,未至帐所,有南北行道,马足未至数步,大王宜下车,乡阙西面伏,哭尽哀止。”王曰:“诺。”到,哭如仪。

是段记录翔实刻画出刘贺急迫之心态,完全没有代王刘恒入主长安时那种谋后而动、行而又止,“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反复探求诸大臣真实意图的持重心态。至于“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以衣车载女子”、“嗌痛,不能哭”等行为,反映出其不循礼法之处,更为日后被罢废提供了充足的口实。

更为重要的,随刘贺赴长安即位的昌邑故臣人数众多,虽然具体数字史不见载,但仅被霍光诛杀的“二百余人”外,途中因昌邑郎中令龚遂进谏,刘贺命返回昌邑的“郎谒者”还有“五十余人”,可见随刘贺赴京的“昌邑故人”至少在二百五十人以上。刘贺率如此之多的昌邑故人入京,不能不引起朝中大臣,特别是霍光的警觉。因此,昌邑郎中令龚遂援《诗》为谏,建议尽逐“昌邑故人”:

陛下之诗不云乎?‘营营青蝇,至于藩;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

不仅昌邑臣有此类看法,朝廷属官太仆丞张敞亦有类似上书:

孝昭皇帝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昌邑臣龚遂及朝臣张敞等极力谏阻刘贺应擢升“昌邑故人”,龚遂甚至激烈表示自己“当先逐”,而后再逐昌邑故人。但查诸史记,随刘贺至长安的昌邑臣虽然多达二百余人,可是,刘贺除了已故昌邑相安乐迁长乐卫尉外,张敞所谓“昌邑小辇先迁”云云,实际上基本都不能落实。

显然,刘贺以安乐为长乐卫尉,是想效法刘恒“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之事,企图将宫廷宿卫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是时形势与汉初已经完全不同。汉初功臣集团与刘氏诸侯王联手诛灭诸吕后,迎立代王刘恒,完全是双方互相妥协的结果,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控制局势。因此,刘恒才有可能在入主未央宫后,将宫廷宿卫权立即控制手中。此外,刘恒非常清楚,要想真正地控制朝廷局势,必须迅速调整与刘氏王侯及诸大臣之间的关系。文帝元年十月至三月间,除十二月下诏“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外,其余举措均与安抚刘氏诸侯王与奖掖诛诸吕功臣相关,而后才相机“循从代来功臣”。这些举措对于稳定是时纷乱的政局相当重要,亦显示出刘恒老练的政治手段及持重的性格。

然而,昌邑王刘贺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则不然,虽然没有刘氏宗室威胁的存在,但霍光经营朝廷多年,亲信党羽遍布要津,朝中已无其他势力可与之抗衡。王吉所谓“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指大将军霍光),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显然是深悉朝廷政局底蕴之言;龚遂所谓“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则是劝谏刘贺效法刘恒故事,以奖掖当轴大臣,特别是霍氏子孙亲信为先,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显然,刘贺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智慧,亦可能又急于求成,轻率地以昌邑相安乐为长乐卫尉事,这不仅不能损抑霍光权力,反而引起霍光的警觉,加速了废黜刘贺的过程。对此,廖伯源先生分析得十分准确:

长乐宫为太后所居,有太后时置长乐卫尉,无太后时不置卫。昭帝新崩,昭帝皇后于昌邑王即位后为皇太后,长乐宫乃置卫尉。长乐卫尉常掌长乐宫门卫屯兵,昌邑即以此新职位安置其亲信旧臣昌邑故相安乐。盖其他职务,尤其是宫廷宿卫武力之指挥官职务,皆为霍光之亲信占据,昌邑王即位,难调动旧职,此可透露霍光与昌邑王争权之消息。

事实也是如此,刘贺即位二十七日后,霍光突然发动政变,废黜刘贺。

不过,刘贺毕竟是霍光亲自选定皇位继承人,在短短的时日内又要将其废黜,不可避免地要在朝廷引起激烈的震荡。因此,霍光不得不谨慎行事,先与亲信大司农田延年商议,复“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在取得二人的支持后,复遣田延年报知丞相杨敞,演出了甚为精彩的一幕:

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

大司农田延年通过胁迫方式取得丞相杨敞的支持后,霍光于是名正言顺地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博士会议未央宫”,谋废刘贺。尽管霍光预先已经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事发突然,还是引起群臣震惊,史载“群臣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然在田延年持剑威胁之下,群臣不得不表示“唯大将军令”。于是: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随即,丞相张敞率领百官上奏,宣布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家制度”诸罪状,由是废黜了短命天子——刘贺。

刘贺被废黜并不是事变的终结,霍光再次以残酷手段显示出其“威震海内”的权势,随刘贺来京的昌邑群臣,除王吉等数人外,其余二百余人,皆以“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的“罪名”被悉数诛杀。临刑之时,昌邑群臣二百余人“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尽管这一切均是于事无补的后话,但证实了刘贺曾经试图与霍光争权的消息。

数年后,豫章故太守卒史孙万世曾问已被贬为海昏侯的刘贺曰:“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刘贺颇为后悔地答曰:“然。失之。”其实,以当时形势衡之,在霍光尽控京师与宫廷宿卫力量的情况下,当时刘贺绝无据宫而守的实力,至于“斩大将军”云云,更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反而显示出刘贺即不能审时度势,又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之能力。尽管刘贺亦曾努力效法文帝故事,但除了促使霍光迅速采取行动外,并没有收到任何实际效果,其败亡当在意料之中了。

刘贺的败亡,对继立的宣帝无疑是一严重的告诫。况且宣帝是以“庶人”之身登“九五”之尊,较之以诸侯王身份入主长安、有众多昌邑旧臣辅助的刘贺更显得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政事壹听之”大将军霍光,只能是宣帝的唯一抉择。宣帝的做法是极其明智的,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霍光的戒备防范之心,为其后翦除霍氏家族创造了条件。刘贺失之“东隅”,宣帝收之“桑榆”,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循环。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