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他倒在绘图桌前

一九七九年春,八十二岁高龄的汤仲明恢复了政治名誉和工资级别,又办理了退休手续,完全可以回到家里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他却不甘心把自己的技术知识带进火葬场一起焚烧掉,而决心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添砖加瓦,以偿平生宿愿。他从厂里办了退休手续,立即就到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办了入会手续,他满腔热忱,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使大家都很感动,后来还被推选为副理事长。

汤仲明对大家说:我学了一辈子技术,也搞了一辈子技术,不搞技术日子难打发,我没有别的奢望,一心想的是:劫后余生献给党,愿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再尽一点力,将我在受冤期间设计的“高扬程转子水泵”和“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做出来,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四化何须论年高,心红胆赤老尤豪,余年应是韶华日,誓为科研辅路桥。”这是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老工程师们共同创作的言志诗,也是汤仲明的真实写照。

他的两项设计,经退休工程师协会机械组多次审查论证:认为设计合理,世界尚无先例,这种高扬程转子泵与一般离心式相比,有着许多优点,如省电、轻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成本低、污染少。如果试制成功肯定是一次新的突破,意义重大。工程师协会建议领导拨专款、抽专人进行试制。领导考虑重庆地处山地,长江、嘉陵江就在脚下流过,一些高处用水却很困难,高扬程的转子泵对重庆最有现实意义,决定先试制转子泵。

同在机械组的钱辟蒙工程师,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机械专家,自告奋勇帮助汤仲明试制转子水泵,分工是汤工负责设计,钱工负责制造。

市里将试制任务交给了沙坪坝区,沙坪坝工业局王子恒局长心里没有底,就找到任技术顾问的钱辟蒙工程师了解情况,他问:“钱工,转子水泵能不能搞?”

“能搞,能搞,肯定能搞。我到市科技情报所,查阅过国内外所有水泵产品,象汤工设计这样的,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搞成功了,是专利产品。”钱工很肯定地回答说。

“那好,我们准备做,待我们研究决定后,再告诉你通知汤工。”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人民日报》上登载山东荷泽地区很多县闹鼠害,汤仲明看后想起了自己设计的铁猫,随即就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题为《为民除害,设计铁猫》:

我是一个留法勤工俭学82岁的退休工程师,正在努力搞四化工作,11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荷泽地区很多县闹鼠害,要求养猫灭鼠,我非常感动,兹将本人看法陈述如下:

老鼠是纯害无益之物,估计全国老鼠之数与人口差不多,约为九亿,平均每百头老鼠每日遭塌粮食约一公两,那么九亿老鼠每年损失粮食约32万公顿,加上它传染疾病,咬伤物品,对人们的危害非常之大。

养猫也并非是好办法,一方面需要喂养它,给予肉食;另一方面它也偷吃食物,还身生跳蚤传染疾病。可能得失几乎相等,没有多大益处,最好使用我国习用的铁猫,过去使用的铁猫形状不一,多数效率不高。根据我的经验,只要精心加以改进,就能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一个铁猫可以使用几十年,打死老鼠上百只。我家的一只铁猫就是如此,打死老鼠无数,还完好如故,毫无损伤。

老鼠有个很大的弱点,对铁猫的危险不知道,不知警戒免遭覆灭,所以一个接一个地被打死,铁猫可以长期使用,效果始终如一。我家的铁猫,就使用了二十多年,每天撑起,置在僻静地方,也不需要时常换诱食,无论大小老鼠,来一个打死一个,准确无误,然后用火烧去异味,效果很好,现将该铁猫绘图附上,以供参考。

我国有九亿人口,假设每百人中设置一个铁猫,对老鼠来说就象布下了天罗地网,遇到了万里长城,就可基本控制鼠害,但这就需要九百万只铁猫。

我国现有许多没有安排的闲散人员,可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灭鼠组织,大量制造铁猫,并宣传它的功能,推广应用。

铁猫的制造工艺非常简单,一般人可以胜任,所需材料和设备也非常简单,只需4mm铁丝和0.5mm以下的钢丝,新旧都行,估计在一年之内就能大见成效,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对打死的老鼠也可考虑作其它应用,一举两得,尚希考虑为幸。

汤仲明

1979年11月

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如此关心国家的事情,可见其爱国之心多么炽烈;爱民之情多么忠诚。

重庆沙坪坝区工业局的王子恒局长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他十分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接到试制转子水泵的任务后,他想:试制工作虽然有风险,但我们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发展生产。这项发明如果成功,将会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应该支持。王局长在重庆市二轻局的工作会议上发言,就试制转子水泵的工作向市局作了汇报,得到了刘黎平局长的支持和与会者的赞同。王子恒局长更有了信心,回局以后与大家研究,决定首拔二万元作为试制经费,如试制工作有进展,再续拨经费试制,直到成功。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钱工知道后非常高兴,他想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汤仲明。

一九八O年一月二日,钱辟蒙工程师专程来到沙坪坝大坪支路十号,汤仲明寄居的他小女儿汤三生家里,来向汤仲明报喜。

“汤工,我来向你报告一个好消息。”

“啥好消息?”汤仲明问。

“市里将试制转子水泵的任务交给了沙坪坝,沙坪坝工业局王子恒局长,听了我的汇报后,答应立即着手试制。”钱工向他报告说。

“那确实是好消息。”汤仲明象打了一针兴奋剂,声音、嗓门、语调都提高了。

“经沙坪坝工业局研究决定,先拨给两万元试制费”钱工也很兴奋地对汤老说。

“多少呀?”汤仲明耳朵稍有点聋,怕听错了,惊讶地问。

“两万元人民币”钱工提高嗓门,重复一遍,并加了人民币三个字。

“两万,这么多钱,真不少”他高兴得喜笑眉开,嘴都合不拢,他转脸对女儿三生说:

“这下好了,有钱了,拨两万元试制费。”

三生见他异常兴奋,立即想到老人不能过分激动就对他说:

“爹,我为您高兴,向您祝贺,您多年的愿望,终于快实现了,但您不要太激动,有高血压的人不能太激动。”

“这怎么能不激动,这消息太令人振奋了。我一生还没遇到这么好的事,有人拿这么多钱,试制我设计的机器。真谢天谢地,我能活到今天,活到中国科学的春天,真是幸运啊!”汤仲明非常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钱工见他这般激动,自己也非常兴奋,但听了三生说有高血压病的人,不能太激动,他有点后悔了,不该把钱数告诉他,也帮着三生劝他不要太激动,他赶紧抽身告辞走了,想让汤仲明平静下来。

送走钱工后,汤仲明仍然平静不下来,他赶紧绘制附件图纸,他晚上也睡不着了,连夜加班绘制图纸,一连好几天,他都是废寝忘食地赶绘图纸。女儿三生,女婿学龙都劝他不要这样紧张,过于劳累,晚上催他休息,白天催他吃饭,他嘴上答应,实际他老不去休息,吃饭也一拖再拖,特别是晚上休息,他硬说是睡不着,每天都弄到半夜三更。他精神焕发,似乎年轻了许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他想抓紧这短暂的有生之年,将转子水泵试制成功。

高度的兴奋和过度的劳累,他超负荷地透支着生命。

一九八O年元月二日上午十一点左右,汤仲明已经在绘图桌前工作了几个小时,他聚精会神地画着,计算着,思考着,他万万没有想到,死神正向他一步步地走来,他突然一头栽倒在绘图板上。他的女儿、女婿立即将他送进了附近的第三军医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溢血病。汤仲明一直昏迷着不醒,嘴里却不断地念叨着:“图纸……送走……”老人临终想的还是图纸,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

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昏迷了十四天的汤仲明最终没有苏醒,他带着遗憾,也带着满足离开了人世。这位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内燃机事业的优秀工程师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三岁。

汤仲明二十二岁赴法国留学深造,学成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怀着科学救国的凌云壮志毅然回到祖国。为解决当时汽车完全依赖外国进口汽油的能源问题,他发明了木炭汽车和仲明动力机,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晚年,他身处逆境却心怀坦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高扬程转子水泵”。

汤仲明的一生是坎坷的,曲折的,但至死不变的是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的是献身科技的精神。尤如他的发明——转子一样,行万里路而不变其心。

汤仲明逝世后,有关部门,有关媒体等进行了悼念和报道,有关书籍、杂志等对他的事迹也作了记载:

一九八O年元月十七日,重庆水轮机厂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由该厂党委副书记主持会议,厂领导宣读了追悼词,充分肯定了汤仲明的业绩和所做的贡献,(钱工代表退协也发了言)悼词全文如下: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为科学事业发展奋斗终身的老专家、重庆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市退休工程师协会理事,原重庆水轮机厂代理总工程师汤仲明同志。

汤仲明同志是我们一位优秀工程师,因患脑珠网膜出血,在市科协和市局等上级领导的关怀下,经医院多方治疗抢救无效,于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晚十一时二十二分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汤仲明同志是河南孟县人,他在少年时期就热爱科学,学习努力,立志革新。一九一九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就读中等技术学校,后进工艺学院,毕业时获得机械工艺工程师文凭,一九二六年他怀着一颗“科技救国”的热忱之心回到祖国,一直在铁道部门从事技术工作。一九三O年,他为了解决当时汽车完全依赖“洋油”的能源问题,大胆革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木炭汽车,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受到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全国通电赞扬。然而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越来越贫穷,汤仲明同志科技救国的愿望始终未能得到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汤仲明同志于一九五二年从私营洪发利机械厂合并来到重庆水轮机厂,曾任工程师、总设计师和代理总工程师等职务,他深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理想可以变为现实,个人的技术才能够充分发挥,他勤奋学习,忘我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了突出的贡献,被选为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一九五五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在他被受到错误处理、冲击迫害的年代里,他仍白发苍苍赤胆忠心,日以继夜地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智都倾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家乡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他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具有扬程高、抽水量大、制造容易、小巧轻便的挤压水泵,为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做出了贡献。一九七七年被特邀出席了孟县和新乡地区的科学大会,并为主席团成员,大会向他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汤仲明同志退休后,又参加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继续为四化做贡献。

他胸怀壮志,敢于创新,不顾其年老多病,在经济、住房条件都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大胆设计,反复计算,设计出了“元心转子动力机”图纸,编写了详细说明书,为创造世界上还未有的新型动力机械,为我国机械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宝贵贡献。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实事求是地给他落实了政策,十八年的错案得到平反、沉冤得到昭雪,使他更加焕发了精神,用自己的余年积极地为党,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死而后已,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汤仲明同志的一生是奋发努力,追求科学发展的一生,是努力用科学成就为国家民族谋福利的一生,汤仲明同志的逝世,是我们科学事业的损失,特别是当前全国都在进行四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却为失去了他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一心扑在科学上的老科学工作者而非常悲痛。

我们深切悼念汤仲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科学事业、为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努力工作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不畏艰难,胸怀宽广,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党工作,献身科学事业的忘我精神;学习他终身好学,不断求知,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的好作风。

在此,向汤仲明同志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在四化中献计献策,做出新的贡献。

汤仲明同志安息吧!

重庆市水轮机厂党、政、工、团

一九八O年元月十七日

追悼会结束后,厂里的领导和汤晓明等亲属一一握手致慰。此时汤晓明的心情很不平静:为失去父亲而悲伤,为父亲坎坷的一生而痛心,为父亲的事业未竞而惋惜……他走出会场,在会场外面的大路旁,一位佝偻着身子的长者向他迎面走来,在他的面前站住,慢慢地、深深地行了三个九十度的鞠躬礼,口里喃喃地说着:“对不起……现在看来汤仲明先生当时对领导的批评是对的”汤晓明看清了这个人正是该厂反右期间任职的厂长,事过境迁,他在为自己当年亲手制造的悲剧而内疚,为所负的历史责任而忏悔。汤晓明看着这个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心里泛起了一丝怜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后来汤晓明听说,这个厂长在继汤仲明被打成右派后未能幸免,也被划入了右派的行列。

一九八三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爱好者》第三期发表徐之的文章,摘录于后: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记工程师汤仲明

一九八O年元月初,在一间宁静的病房里,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昏迷在床上,不时喃喃地问:“图纸交出去没有?图纸交出去没有?……”前不久,在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曾激动地说:“我八十多岁了,为国家出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只希望十多年来设计的两样东西,能及早为祖国四化建设发挥作用。”与会的领导、工程师、专家都深为感动,经认真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他提出的“转子水泵”和“内外燃发动机”两个设计方案,都具有构思独特新颖、构造简单、制造容易、经济效益大等优点。在一些退休工程师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分期分阶段试验。为此,他兴奋不已,当晚赶绘图纸,伏案绘图到深夜十一点多钟,只躺了一会,凌晨四点多钟,又继续工作,直到中午十二点,连续几天,因过于劳累,致使脑血管破裂,病倒在桌旁。在昏迷中,他还念着两项设计图纸。

他是谁?他就是三十年代曾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

“九·一八”事变以前,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汽油价格越涨越高,当时,我国的汽油全靠进口,每年要耗费巨额资金,同时,日本侵略我国的野心已露端倪,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一旦战争爆发,沿海口岸遭到封锁,汽油来源断绝,我国的交通运输将遭到严重的打击,几万辆汽车将会变成一堆废铁,汤仲明心急如焚,日夜想寻求一种燃料作为汽油的代用品。“处处留心有学问”,这是汤仲明口头禅。有一次,他揭开炉盖火眼“砰”的一声,从火眼冲出一股蓝色的火焰,使他受到启发,这种煤炭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煤气,能不能用作汽车燃料呢?于是他没日没夜地钻研试验,没有经费就把自己的工资用来购买器材。几年后终于发明了木炭代替汽油作燃料的木炭车。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在西安观看了木炭车的表演后,接见了汤仲明,还奖励他一辆汽车,鼓励他继续研究。全国的报刊也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赞扬他是我国当代的发明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政府机关以及许多工厂撤退,疏散物资时,木炭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明了木炭汽车,他并不满足,一九四O年,他又成功发明了“新式蒸汽动力机”,由于战乱,没有能够很好的推广应用……中国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他留学法国归来,想用科学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

党的阳光驱走了黑暗,天,终于亮了,党对他无限信任,特别重视。他先后在重庆水轮机厂担任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还被选为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他的心情无比舒畅,干劲特别大。工作、工作,他白天黑夜想到的就是为祖国人民忘我地工作,工厂有急事,深更半夜经常用广播叫他,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一听到广播翻身起来就往车间跑,厂里上上下下,凡有碍于工作的,他都毫无顾忌地提出批评,对一些官僚主义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反右”中的“左”倾浪潮冲击了他,五八年他被打成“右派”。六O年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并受到开除出厂,管制三年、劳动改造的处分。可他是离不开机器的人啊!怎能与机器割断关系?他再三要求留厂义务工作,但是他终于还是被撵出了工厂。断绝了经济来源,这样的生活遭遇,多么不公平,却并没抹杀他对新社会的热爱,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现象,几十年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经常说:旧社会,帝国主义者在我国四处横行,中国人遭殃,现在,共产党领导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已经能够制造火车、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了。我虽然是“管制分子”,可是一个中国人,为了建设祖国,我要尽我的一份力量。当他得知西德搞成了先进的三角活塞内燃机,而我国被封锁技术,无从获得时,他十分着急,决心走另外的路,设计出更先进的内燃机。同时,还设计一种新型水泵,来取代现在落后的水泵。

有志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是蔑视前进中的冰雪的,他将无畏地把它踏在脚下。汤仲明在长江边的一片斜坡上,找到了两间只有七八平方米大,四面透风,地下出水的房子栖身。没有自来水,他就引后面泉水来饮用。三年自然灾害,他的生活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这位“双料”的老“反革命”还被罚天天打扫街道,从事没完没了的无偿劳动。十年动乱时期,他受的迫害更深,家被查抄,财产被充公。这一切,他却处之泰然,他心中唯一想到的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研制出新型的“内燃机”和“水泵”。一有空闲,他就弓着背,将白发苍苍的头,伏在自制的绘图板上,不停地绘画和运算,还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节约钱去购买绘图材料,请木工做模型搞试验。尽管如此,他还对外甥女蒋新渝说:“这生活不算苦!”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说:吃过苦的人,才能品尝出生活的甜,他原来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啊!

河南孟县,虽然地处黄河边,但干旱仍是孟县的主要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那儿的人民在灾难和社会的黑暗中挣扎。一八九七年三月三日,汤仲明出生在汤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他家受当地恶霸豪绅欺凌过,下狠心送他上学,期望他读出来支撑门庭。汤仲明从小在家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虽以成绩第一名取得了公费读中学,还是无钱在校搭伙,只好每周来回走一百二十多里路,回家背一次干粮。每天放学后,他用开水泡干馒头、窝窝头吃。冬天,干粮硬得象石头,咬不动,他就用石头砸烂用开水泡。夏天,干粮过一两天就长霉了,他就擦掉霉,硬吞咽下去,幸好年轻力壮,抵抗力强。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工作的劳累,学习的紧张,生活的困难,外国的歧视,那就更说不完了,这一切他都以顽强的意志硬顶过来了。一九二六年,在法国获得了机械工艺工程师文凭后,他怀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先后在陇海铁路的火车修理厂任厂长、工程师。几十年,他不忘过去,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现在为了祖国的振兴,个人吃点苦不算啥!他着急的是,正当祖国振翅欲飞的时候,他却被夺去了为此而工作的权利,不能把他的知识技术贡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才是他真正的最大痛苦。

寒来暑往,经过六千五百多个艰辛的日日夜夜,勤奋不息地构思、试验,他最后设计出了理想的“水泵”和“内燃机”。为献出这两份图纸,他阻拦过一些“首长”的小汽车,向一个个单位陈述过它们的先进性。但是在那人妖颠倒的年月,又有谁敢接受这位“帽子”戴得吓人的“臭老九”的图纸呢!他被一些人误认为神经不正常。一九七六年,他年已耄耋,老态龙钟,还是决定自费北上,回河南老家去试试。当时家乡正值干旱,缺乏抽水机械抗旱,当地党和政府毫不犹豫地大力支持他试制水泵。试制成功了!水,哗哗啦啦灌进龟裂的土地里,家乡的人民都乐了。一九七七年,他被特邀参加了河南孟县和新乡地区的科技大会,光荣地就坐上主席台,并受到表彰和奖励。

三中全会的春风,把欢笑吹上了他的眉梢,吹掉了他头上戴二十年的“右派”、“反革命”帽子。更使他兴奋得难以抑制的是,包含着他全部心血的两项设计,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了却了他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心愿。

高度的兴奋和过分的劳累,使他病倒了,重庆市科协的领导同志闻讯立即赶到医院,希望医生尽一切力量抢救。

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由于年老病重,抢救无效,终于逝世了。但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人们都说,他是高兴死的。

一九八三年六月,北京二七机车厂的薛斌成高级工程师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摘录如下:

宽阔的胸怀 不倦的毅力

——对一位老工程师的回忆

汤仲明老工程师是我中学时同学汤晓明的父亲。过去,我曾常到汤家去玩,就曾见过汤仲明先生,并知道他设计制造出许多有趣的机械。由于时间久远,印象不深了。三前年,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份,我有机会出差重庆,曾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去看望他老人家,那一天的相会,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重庆的天气总是那样半阴不晴的,还有点薄雾,我从火车站乘车到大坪,来回找了几趟,才找到大坪支路十号,原来是一座旧楼,已破烂不堪,是汤老女儿所在单位的宿舍,汤老就住在女儿家里。

走上二楼,走廊里很黑,两边存放着炉子、蜂窝煤等家用杂物,显得很拥挤,只剩一条中间能过人的小道。汤老住在一间靠端尖的房间里。敲开门后,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简直认不出来了。桌前摆了许多图纸,他正在辅导侄孙汤熊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汤老的女儿、女婿都是技术人员,上班走了,三个外孙女也都上学去了。全家七口人,老少三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两间旧房里,可见当时重庆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也相当寒酸。

由于来以前晓明有信给汤老,所以我的到来,汤老并不感到突然,他知道我是搞机械的,显得十分高兴。他目光炯炯有神,身体健康,说话操有很重的河南口音,连连说道:“好极了,好极了,你来了可以帮助看看我的设计。”他给我倒了杯开水后,就开始向我介绍起他的设计——一种新型发动机。这项设计他很早就开始研究了,他向我介绍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并讲述了他这种发动机的优越性,结构简单,节省原材料,制造容易等。后来他又将他所画的图纸,和自己动手做的一个模型拿出来给我看,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新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我发现他的头脑非常清晰,很有条理,态度又十分谦逊,就象那些有真本事的大学问家,虚怀若谷,十分耐心,一直讲到中午,中间没有休息过。中午我们三个人一起上街去食堂吃午饭,普通的饭菜,也没有增加额外的小炒,看得出来老人平时生活也十分节俭,并且十分珍惜时间,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等待吃饭上。

饭后回到宿舍,老人要我同他一块午休一会儿,于是我们就到另一个房间睡下,没多久,我就听到老人轻手轻脚地起来了,悄悄地开门出去,我还以为他去厕所,但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回来,于是我也起来了,看到老人家提着篮子从街上回来,原来是上街买菜去了。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我提出了我对他设计的一些看法,老人很耐心地听着,我当时感到最大的问题不在设计,还是制造和实验问题,现今在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如此之少,关键就在于牵涉的面广,没有制造实验手段,虽有良好的设计,没有单位负责精心地施工制造,实验和改进,仍然不会变成现实。汤老的这次设计,后来迟迟不能实现,不是同样摆脱不了这种不幸的命运吗?

后来我才注意到这间屋子是那么的小,屋里堆满了东西,室内的光线也不好,汤老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搞设计,画出那么多的图纸,有的还是自己动手描制,真是不简单,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是做不出这么多艰苦的工作的。

谈完正题,我们就闲聊开了,他向我讲了他发明木炭汽车的一些有趣的情况,也向我讲述了他在解放初期受重用,后来又遭到左倾路线的迫害的情况……但是他没有半句抱怨个人所受到的一切不幸,使我深深感到汤老那种一心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人民做好事的乐观主义精神,高瞻远瞩,广阔胸怀,确实使我感动,他兢兢业业,即使在受迫害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对新型发动机的研究。我问汤老:“您那么大的干劲是从哪儿来的?”他微笑着谦逊地说:“人总得为社会做些好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尽了自己的力了,即使不成,心中也舒坦。”烈火炼真金,逆境识英雄,汤老不愧为科技人员的光辉榜样,我们的好老师、好前辈。他相信历史终将会给一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的。最后他的冤案终于给澄清了,给他恢复了名誉,补发了工资,他还将他的退休证书和恢复工程师称号的决定让我看,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直聊到晚上掌灯时分,让我见过他的女儿三生、女婿学龙和三个外孙女之后再走,等到傍晚,他们才陆续回来。女儿问起面条,老人忽然想起女儿早晨托他买晚上吃的面条的事情,早忘光了,大家都笑了,这时他女儿赶紧上街买熟食,饭铺的熟食大都卖完了,只剩一部分煎饺子,她买了回来,我同老人一块进了晚餐。饭后我就告辞,临行我祝愿老人多保重,日后北京再相会。

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原设想他把图纸带到北京再详细讨论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后来得知他的设计巳为重庆科委所接受,老人是非常高兴的。几乎是日以继夜地在拼命赶图,简直是太劳累了,可惜事业未成身先逝,遗愿人间。

我想全国的人们,要都具有汤老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责任心,那么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宏图,就指日可待。

敬爱的汤老,您确实应该很好地休息了,科技不断发展,社会进步自有接力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您所奠基设计的新型发动机,定会出现在中国工业战线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汤仲明逝世后,人们不会忘记他,社会不会忘记他,国家也不会忘记他。在他逝世后的十几年里,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志书中、史册里对他不朽的功绩,也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由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纂,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九O年出版的《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章第七节中,专设一小栏目:“汤仲明研制成功煤气车”,用一千多字专门记载了他在中国的这一创举。

由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河南省志》第三十八卷,公路交通志第三章第一节也专门设目:“木炭汽车”用了将近四千字的篇幅专门记载汤仲明的木炭汽车,还登了一幅三十年代木炭汽车的照片和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示意图。

由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篇第二章第四节是专门记载“木炭代油炉汽车”的,本节设两目:一目为“汤仲明与中国第一辆木炭代油炉汽车”;第二目为“木炭代油炉的构造原理及推广使用”并附有“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示意图”和“木炭代油炉装置示意图”。本节用了五千多字的篇幅,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汤仲明从研制木炭汽车到推广应用的过程,还对汤仲明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

由陕西省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编的,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陕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以“木炭代油炉汽车的诞生”为题,用了近三千字的篇幅专门记载汤仲明一九三二年八月,应杨虎城、南汉宸之邀请去西安改装木炭汽车的全过程。还将当时《西安日报》的评论:“此种发明,不但开西北科学界之新纪元,实亦全国科学界新开之鲜花。木炭代油炉的试验成功,不仅适用于汽车,更可以振兴水利,抽水灌田……抵制外人之经济侵略,促国家于富强……于国于民,均有莫大功绩。”还附有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图。

由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上海公路运输志》第七章第二节第三目以“代油汽车改装”为题,记载了汤仲明在一九三五年来沪创办仲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设工厂,专门从事煤气发生炉的制造,成为上海地区首家专营制造煤气发生炉、改装代油汽车业务的企业,产品销往江苏、浙江、广西、江西等地。汤仲明还自行设计装配成功十辆大马力木炭代油车,这种代油车的汽车大梁用钢管制成,利用钢管作木炭代油炉煤气管道,动力性能较好,能在小区陡坡路中行驶。

由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主办的《公路交通编史研究》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第五期上发表了何敏写的《汤仲明的学生时代》一文,全文三千多字,描绘了汤仲明学生时代充满着坎坷,民族灾难深重,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但他刻苦学习,用知识开路,闯过一道道的难关,终于走出了困境,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由广西通志馆、广西地方志协会办的《桂海春秋》一九八八年第六期上发表了何敏写的《汤仲明在桂林二三事》,全文近三千字,记述了汤仲明在桂林短短的三四年间为桂林开办了两条公共汽车路线,另为广西大学、大公报社送去光明和动力,遵女遗愿为中国起码是为桂林火葬开了先例。仲明动力机也是在桂林问世的,这都是他不朽的业绩。

由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的《中州今古》杂志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在“中州名人”栏目发表扬正常、何敏撰写的《一位热爱祖国的工程师——汤仲明》并附发汤仲明研制的木炭汽车和汤仲明一九七七年在孟县研究转子水泵情况的两幅照片,全文六千余字,概括地叙述了汤仲明光辉的一生。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六日,汤仲明的骨灰盒由其子女护送到河南孟县老家,在孟县烈士陵园,由县民政厅厅长主持,举行了汤仲明骨灰安放仪式。县党委办公室花主任,县科委侯主任,烈士陵园负责人,作家何敏先生以及汤仲明的子女、亲戚朋友等数十人参加了仪式。县领导和烈士陵园负责人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这位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家属代表汤晓明在会上讲话表示致谢。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汤仲明的骨灰被安放在孟县烈士陵园的纪念堂,这是故乡人民对这位功臣的最高礼遇。至此,这位由黄河哺育成才的游子终于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永远长眠于故乡的怀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