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兰气氤氲盏壶间”——古人的饮茶用具

现在人们直接用来饮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盏和茶壶。而在唐、宋时流行的煎茶、斗茶饮法中,只有盏没有壶,有之,则是用来煎水的煎水壶,不能叫做茶壶。到了明代,流行瀹茶饮法,才把茶壶带入饮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如我们现在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用盂的。晋卢琳的《四王起事》记载晋代惠帝遇难逃亡,后又从许昌返回洛阳,当时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这种瓦盂,是陶或瓷的。两晋南北朝时,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釉的瓷器,主要制造地点在浙江、江苏一带。从唐代开始,饮茶用器从酒、食器中逐渐分离出来,自成一个系统。陆羽《茶经》中还沿袭过去的旧称,把茶盏叫做“□”,但在当时人的诗文中,更多的叫做“瓯”。陆羽列出当时制造茶盏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寿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这些地方瓷窑所出的茶盏,由于各地烧造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传统风格的不同,各呈白、黄、淡青、褐等釉色。陆羽认为,能够与茶色相焕发的,以越州窑所出茶盏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上林湖滨海地区共有三十余处窑址,在上虞、宁波、奉化、象山等地也有发现,都属越窑系青瓷遗址。这些地方所出的瓷器,造型端整,后期并仿金、银器,有繁缛的纹饰。

陆羽评越州窑“类玉”、“类冰”,绿色的茶汤注入其中,“半瓯青泛绿”,与本身的淡青釉色互相辉映,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使人衔盏爱玩不忍释手。其他如邢瓷之白,寿瓷之黄,洪瓷之褐,因为能掩茶色,“悉不宜茶”。在外观造型上,越瓷茶盏也特别适宜于饮茶用。陆羽记越州所产,“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口唇不卷”,即盏沿不外翻,稍有内敛,这样能约束茶汤,不致外溢;“底卷而浅”,是底稍外翻,这样容易端持,而“浅”则指盏的深度,唐时饮末茶,连茶盏中的茶末、茶汤一块喝掉,底浅的茶盏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陆羽对茶盏提出了从欣赏角度和从实用角度评论的两个标准,以后历代人们对茶具的要求,基本上不出这两个标准。

越州窑所出的茶盏,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诗文中,如施肩吾《蜀茗茶》诗:“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又《答友寄新茗》诗:“吴瓯湘水绿花新”,越碗、越瓯、吴瓯,都是指越州所出的茶盏。还有许多歌咏白色瓷盏的诗句。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素瓷雪色漂沫香”。颜真卿等人《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唐人不仅逐渐普及了饮茶专用的盏,而且发明了盏托,并一直沿袭下来,明、清以来,又配上盏盖,由此成为我们今天还常常使用的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

盏托的发明,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据李匡□《资暇集》记载: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个叫做崔宁的人,做了成都府尹,生活很讲究。他的女儿喜欢喝茶,因为茶盏注入茶汤后,端时很烫手,觉得很不方便。一天,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成茶盏底大小的蜡环,又拿了一个小碟子,把蜡环放在碟子上,再把茶盏放在蜡环上,这样,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至于烫手。后来,又让漆工仿照这种形式做成漆制品。崔宁看了女儿的杰作后,很高兴,就把这种碟子叫做“托”,此后流传开来,“人们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这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而且增加了茶盏的装饰性,能够给人以庄重感。考古发现唐代这种带托式茶盏,如越窑所出,有的茶托为四片卷边荷叶形,托面下凹形成一定高度的底,凹中放茶盏,盏呈莲花形,造型端庄清丽、灵秀潇洒,有强烈的装饰美。这种凹面成底而上置茶盏的托式盏,还有整体烧造而成的,考古发现元代冯道真墓的壁画中,就有这种盏,一叠三只摞在一起。宋代的盏托,有漆制的,并且很普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茶肆”条,记载当时杭州大街上的茶店,用“瓷盏漆托供卖”。明代以后,又在盏上加盖,这和当时广泛流行的瀹饮法分不开,加盖的作用,一是增加茶盏的保温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叶的茶汁;一是增加茶盏的保洁性能,防止尘埃侵入。人们在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面上的茶叶,更添情趣。

宋代的茶盏,以“斗茶”时所用的通体施黑釉的“建盏”最具特色。

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两大瓷系,一为青花瓷系,一为黑釉瓷系。后者在日本叫做“天目”瓷,“天目”是指我国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故名;西方国家叫做“Temmoku”,是“天目”的译音。“建盏”就是黑釉瓷中的佼佼者。

建盏又叫做“乌泥建”、“黑建”、“紫建”,“建”是指产地,宋时主要出在建州(今福建建阳)。在“斗茶”者们的心中,这种建盏是极受珍视的。这有三个原因,宋代时流行的“斗茶”,茶汤呈白色,而“斗茶”茶面泛出的汤花,更是纯白色,如果茶盏釉色为白色或其他浅色,就会影响“斗茶”的外观效果。建盏黑釉,与雪白的汤花正好配合得黑白分明,所以宋人“斗茶”,必用建盏。同时,如宋代祝穆在所编《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茶”的“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茶汤花在黑釉瓷上,如果汤花退下,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水的痕迹,这也是黑釉瓷在“斗茶”中的优点。这是从茶盏本身的釉色要与茶色出现对比美这个角度出发,是“斗茶”者们珍视建盏的第一个原因。建盏在烧造时,通过窑变,变化出美丽的异形花纹,最珍贵的是细密如兔毛的“兔毫斑”,如蔡襄《茶录》中所说的“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苏轼也有“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的诗句。还有一种花纹,如鹧鸪颈上的云状或块状的斑点,称为“鹧鸪斑”,也极珍贵,如僧惠洪诗:“玉瓯绞刷鹧鸪斑”,黄庭坚诗“金缕鹧鸪斑”。建盏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形花纹,是因为当地瓷土含铁较多,在烧制过程中,铁质发生胶合作用并浮出黑釉表面,冷却时发生晶化,变成极细的结晶,这种结晶呈紫、蓝、黄、暗绿等色,并放射出点点光辉,在强光和暗光中都有闪烁变化。茶汤注入茶盏中,黑釉表面的结晶五彩纷呈,异常美丽,宋人有诗说:“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认为在这种茶盏中“斗茶”,才能得到其中“三昧”。带有“兔毫斑”、“鹧鸪斑”的建盏,是偶尔窑变所成,人力强求反不能致,在当时也不可多得,这是人们珍视建盏的第二个原因。

建盏的造型,底径和盏面口径的比例相差较大,盏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为翻转过来的斗笠形。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斗茶”时出现的汤花,而盏壁斜直,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这一点,吸收了唐代越窑盏的优点。同时,盏壁四周在离沿口1.5耀2公分处,稍向内折,考古工作者称为“倒钩型圈痕”,这和陆羽所说越窑盏“口唇不卷”的优点也有相似之处。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斗茶”注汤时的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考古工作者实测证明,这一折线,正好是盏容量四比六时的临界线。另外,建盏的胎体较厚,“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要给茶盏加热,加热的办法是“熁”(音协),蔡襄《茶录》说:建盏“其柸(同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熁,《集韵》解释说:“火迫也”,就是烘烤的意思。建盏胎厚,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汤的温度。这是建盏适宜于“斗茶”并因而受到“斗茶”者珍视的第三个原因。

这种形式的建盏,宋、元时流入日本,至今日本的茶道中,还能见到它的痕迹。如日本以创制于丰臣秀吉时代叫做“乐烧”的茶盏最为珍贵,这种茶盏的内壁有一层厚厚的黑色堆釉,外壁比较粗糙,容易端持,边沿稍向内收,外观造型也和建盏差不多。另外,建窑兔毫斑、鹧鸪斑等盏,当时也流入日本,以后并进行了仿制,获得成功,有的称为“濑户烧”。

宋代“斗茶”以黑釉建盏为主,但也还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南宋龙泉哥窑所制的茶盏,外观造型和建盏相似,也呈翻转斗笠形,但通体却施淡青色釉,色泽鲜明、幽雅洁净、亭亭玉立,同样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窑,如官、定、汝、钧等地烧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盏,造型各异,刻花印花,争奇斗胜,都体现出饮茶艺术对茶具穷极工巧的要求。

宋代还有用铜制“汤□”来饮茶的,苏轼《从驾景灵宫》诗“病贪赐茗浮铜叶”,“铜叶”即程大昌《演繁露》一书所说的“铜叶汤□”,“□”就是器壁外撇的容器,故名。黄庭坚《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诗中,反映出民间用这种铜制茶盏比较普遍,诗说:“城南穷巷有佳人,不索槟榔常晏食。赤铜茗碗雨斑斑,银粟翻光解破颜。”皇宫内部所用,多是镀金的,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宫内遇到喜庆节日,就举行宴会来庆贺,所用的器具有“大镀金□”,不过□中盛的不是茶,而是“五色韵果”,并把这些“五色韵果”摆成龙凤的样子,叫做“绣茶”,皇宫内还有专门的官员督促宫女办这种事情。这种“绣茶”,真可以说是独出心裁!

大约到了明代,出现了茶壶,从此茶盏和茶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

明、清的茶盏,主要仍是瓷质。由于人们不再“斗茶”,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等优点,明代人称这种白瓷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叫“坛盏”。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壶、茶盏的创制和普及。

宜兴紫砂陶制茶具,创始于明代,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个以四海为家的云游和尚,他无处来也无处去,路过常州府宜兴时,在村头巷尾,每天叫喊“卖富贵!”天下怎能有富贵可以买卖?况且是一个疯疯颠颠的穷和尚,所以人们都嗤之以鼻。和尚无可奈何,只好拉住一个老翁,对他说:“贵不要你买,买富怎么样?”并带着这个老翁来到山中产陶土的地方,指示给老翁后,又去云游他乡了。老翁掘开表层土一看,下面的土五色俱备,“烂若披锦”,以后附近人们用这种陶土烧制出来的茶具,古朴雅致,胜似瓷器,制陶者们也因此富裕起来。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明代周高起,专为宜兴砂陶写了一本小书,叫做《阳羡茗壶系》。阳羡是宜兴一带的古名。他在这本书的开头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宜兴陶茶具,“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据该书记载,宜兴壶创始于当地金沙寺里的一个和尚,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和尚的名字已经失传了。据世代制陶的人说,这个和尚性情“闲静有致”,经常和制陶缸、陶瓮的陶工们来往,于是“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为胎,规而圆之,刳而中空”,安上底座、口、柄、盖,和陶工们所烧的缸、瓮一块入陶窑烧成,“人遂传用”。这是见于记载的宜兴紫砂陶制茶具的最早发明者。

促使宜兴陶制茶具走向艺术化的,也是一个小人物,他是当地一家富户,吴颐山的书童,真名真姓失传了,只留下主人给他起的名字“供春”。他在侍奉主人读书之暇,偷偷地仿效金沙寺和尚做茶壶的技艺又加以改进,他先用淘洗过的细土抟胎,后用茶匙按压内壁,用手指压外壁,屡按屡压,反复不断,制成后,腹上还留有指节纹理。当时周高起所见,“传世者粟色,暗暗然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叹为“神明垂则”,流传于世,时号“供春壶”。以后他的子孙也以制陶为业,为了继承家风,取“供”的谐音,以“龚”为姓,以致后来人以为供春是姓龚名春了。供春壶在明代备受珍视,闻龙《茶笺》所记,他的老朋友周文甫,宝藏一供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周文甫死时,遗命用以殉葬。

供春以后,造茶具的,有四家最为著名,这四家是董翰、赵梁(或作良)、袁锡、时朋,都是明代万历年间人,他们所造的茶壶,各具特色。他们之后,以时朋的儿子时大彬技艺最高。当时人说他制的茶壶,“不务研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他先做的是较大的壶,后又根据人们品茗斗趣的需要,改做小壶,流传之广,以致人人“几案有一具”,对之“生闲远之思”。清人陆绍曾见时大彬所造的壶,有名叫“六合一家”的,就是壶身分为四个部分,底、盖各一,合之为一壶,“离之乃为六”,水注其中,“滴屑无漏”,可谓巧夺天工。有的壶上还刻有名人所题的诗句,如清代人徐印香所得的时大彬壶,上面刻有汪森所题的四句韵文:“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怡神宁。”当时与时大彬齐名的,还有李大仲、徐大友,所以流行着“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李大仲所造的甜瓜形小圆壶,也甚为后人珍视。文献记载,当时人所制的壶,或像花果树木,缀以草虫;或像鸟兽虫鱼,各肖其形;或像商周鼎彝,古趣盎然;或像秀女寿翁,情态可掬……今天已极为罕见了。

这种陶土,比较特殊,一般产在当地蜀山周围。蜀山原名独山,宋代苏东坡曾在此地为官,以为山上山下,风光景物,和他的家乡蜀中风景相似,所以改独山为蜀山,当地人们怀念他,明时还有祠堂岁时祭祀。当地流行的一种紫砂提梁壶,传说为苏东坡所喜爱,故名“东坡壶”。此地的陶土,因色泽和质地不同,有嫩泥、老泥、石黄泥、天青泥等名称。各种陶土经过澄之洗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石黄泥呈朱砂色,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梨皮泥呈冻梨色。如画家使用手中的颜料,制壶者也用不同质地的陶土加以调和以出新意,如老泥与天青泥、石黄泥调和呈古铜器色,梨皮泥和细白泥调和呈淡墨色等。还有的掺以含有细碎云母片的硵砂土,如时大彬所制的壶,有的“细土淡墨色,上有银砂闪点”,“縠绉圆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从品茶艺术的角度出发,明代及以后人评价这种紫砂陶制茶壶,历来赞不绝口。大鉴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周高起认为这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平)”,这样,可以做到“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清人记载,做工精细的紫砂壶,壶盖盖上之后,手提壶盖上的蒂,“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这样的茶壶,能收敛茶的香气,不致外逸。宜兴烧制的壶,有小如核桃的,这种壶,在饮茶中取代了茶盏,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认为“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见得好,一饮而尽”,“壶小则味不涣散,香不躲搁”。

清代宜兴陶制茶具对明代有继承又有发展,清初陈鸣远,嘉庆时杨彭年、陈曼生等所制,也都享有盛名。

宜兴紫砂茶具,明代时已随着我国茶叶的外销而传至欧亚各国家。在欧洲,人们称做Bouarro,是借用的葡萄牙语。十八世纪早期,荷兰、英国、德国并加仿制,特别是甜瓜形球状宜兴壶,尤为西方人们所喜爱。日本人对宜兴砂壶更具有浓厚的兴趣。明、清两代制作精巧的宜兴茶壶,早已被各国公私收藏家作为艺术品而加以收藏了。

宜兴茶具的高度艺术化,使人们品茶时的趣味性、审美感更加浓厚了,人们在口啜清茗,细咂慢咽的同时,又可以把壶或盏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玩味,从而得到更高的艺术享受。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