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服饰之礼

2.1《水浒传》上有个小插曲:宋江破方腊,缴获了一箱皇帝用的服装。阮小七看到后,觉得好玩,就把皇帝用的袍、冠穿戴起来,骑着马东走西跑地逗大家取乐。这种情景被童贯派来“助战”的将领王禀、赵谭看到后,就说阮小七要造反。阮小七回京,论功行赏,被授任盖天军都统制,但因追算这笔“旧账”,被革职为民。一次玩笑,就被革职,处理是否有些过分?不,在中国古代这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礼仪规范成了政治秩序的一种体现,它从服饰类型、颜色、式样、花纹图案、质料等各方面,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的地位、尊卑等级,通过对人体外表的装饰,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哪一等人应在哪一种场合穿、戴、佩、饰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行事。这就是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这种服饰之礼,从夏、商开始,到西周时逐渐形成制度,至秦汉时基本趋于完善。此后历代都有沿革和发展。

君主是等级社会中的最高权威,在服饰标志上也自然最为显著。早在周代时就有天子服饰的专门规定。《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周天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具体而言,凡是祭祀昊天上帝、五方帝要服大裘戴冕冠。大裘一般用黑羊羔皮制衣,由玄色(黎明前天空的颜色,即黑色)的上衣和?色(大地的颜色,即绛色)的围裳组成。衣上画有日、月、星、山、龙、华、虫六种图案,裳上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fú)、黻(bì)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这十二章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日、月、星含有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的意思;龙,能变化,富有神意,象征人君有善于变化的应机布教能力;山,有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能镇重安静四方;华虫,是指有花纹的羽虫,这可表明王者有文章(文采)之德;宗彝,是指宗庙祭飨时用的虎彝和?(wěi)彝,虎有威猛之势,蜼有睿智、孝心,以表示王者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指水草,取其洁,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上归命的含义;粉米,指碎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象征君王有济美之德;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割断之意,象征君王有决断能力;黻,做青与黑两弓相背的形状,表示君臣可以相济,戒恶扬善,同时有取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这十二章花纹,不只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更含有规劝人君要具备至善至美的品德,有仰视俯察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能力,由此可见其尊贵。冕,是一种礼冠,黑面、红里,顶上有板,称延),前低后高,开如俯视,表明王者的地位至高无上,未免有骄矜之气,为了使地位虽弥大至高,却不至于有骄下之气,所以用俯视的板做顶;冕的前后两端有用珠玉穿成的下垂的缨,称旒(liú)。王冠前后各有十二旒(十二串玉珠),每旒用十二颗五彩玉珠贯串而成,共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垂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以此表示王者不视非、不视邪。冕的两旁用?(dǎn,悬瑱的丝绳)悬挂瑱(tiān,玉片),也叫充耳,它的作用是为了塞明,表示天子有所不闻,不听谗言,不闻不急之言。总之,冕的设计既含有显示帝王至高至尊无比的地位的作用,又有规劝人君不尊大、不听谗、明是非、求大德的作用。

凡祭飨先王(祭祀宗庙),要穿戴衮(gǔn)冕。衮冕由冠、衣、裳、绶带、蔽膝、鞋子、佩饰七部分组成。冠黑面、红里,形制与前述的冕完全相同,作用也基本一致。衮衣由黑色的上衣和绛色的下裳组成,衣上画有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种图案,裳上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种花纹,共九章。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与大裘上的含义完全相同。绶带,大带用白色生绢制成,有朱红色的衬里,四边加有缘辟,用来束腰。绶是用来悬挂白色佩玉的黑色丝带编成的饰物,系在带后。蔽膝用熟皮制成,形制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系在腰间的大带前面,悬遮在腹下膝上,朱红底色,上绘龙、火、山三章纹饰。鞋子是带有实心木底的麻鞋。佩饰主要有白玉佩等。

凡祭祀先公、先圣,行大射礼时要穿戴?(bì)冕。冕的组成与衮冕基本相似,只是其冕八旒(有八串玉珠),其衣黑色,画有华虫、火、宗彝三种图案,其裳绣有藻(水草)、粉米(碎米)、黼(黑白斧形)、黻(青黑两弓相背形)四种花纹,共七章。

凡祭祀日、月、星、辰、山、川,都要穿戴毳(cuì)冕。其形制也与衮冕基本相同,只是其冕七旒(有七串垂挂的玉珠),其衣黑色,画有宗彝、藻、粉米三种图案,其裳绣有黼、黻两种花纹,共五章。

凡祭祀社稷、户神、门神、井神、灶神等,都要穿戴希冕。其形制与衮冕基本相同,只是冕有六旒(六串垂挂的玉珠),衣上绣有粉米花纹、裳上绣有黼、黻花纹,共三章。

除上述大祭祀外,凡举行其他各类小祭祀,都要穿戴玄冕。玄冕黑衣、绛裳,衣无画绣,裳上绣有黑白两弓相背的黻形图案,冕有五旒(五串垂挂的玉珠),形制与衮冕相似。

凡遇讲武、遣将、出征等军事活动都要穿戴韦弁(biān)服。韦指熟皮,呈浅绛色。这种服装由皮弁与皮衣组成。弁是周代仅次于冕的一种冠名。形制上尖而小,下广而大,就好比人的两手相合的形状。弁的缝合处称为“会”,用五彩玉缀结做饰,称“琪”,王者十二琪。弁内的顶上用象骨做柢,支撑其不变形,上有玉簪。皮衣也由上衣下裳组成,呈浅绛色,没有花纹图案。

凡朔(初一)望(十五)视朝、降诏、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都要穿戴皮弁服。皮弁服的弁用白鹿皮制成,形状与前述皮弁完全相同,因为皮上有浅毛,所以看上去白色中略带浅黄色。服细白布衣,下用素缯为裳,裳有群积在腰中。白玉双佩、革带、白袜、黑鞋。

凡田猎、凶事都要服弁服。弁服形制与前述皮弁完全一致,呈红多黑少的颜色,戴弁时用笄(jī)贯穿在发髻中。上衣为丝质黑色玄衣,下裳是浅绛色的缯裳。无花纹图案。

凡吊丧都要戴上尖下大的粗麻丧冠。为天子服丧,要穿戴用粗麻制成的,外露麻线断头,当胸(心)外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的斩衰丧服;为王后服丧,要穿戴用生麻布制成,四边和袖口都缝齐的齐衰丧服;王为三公六卿服白色细熟麻布制成的锡衰丧服;王为诸侯服如丝的熟麻布制成的缌(sī)衰丧服;王为大夫、士服用素丝绢制成的疑衰丧服。如遇大灾、大荒也要素服。

2.2 公在不同场合的穿戴,可与天子同服自衮冕以下的服装,但绝对不是没有分别。除所戴的冕旒玉数少于天子外,天子的衮服有升龙、降龙的图案,而公却只有降龙图案,没有升龙图案。

侯伯在不同场合的服饰,可与公一样,穿戴自?冕以下的服装,但冕旒玉数、衣裳图案一般都少于公。

子、男在不同场合的服饰,可与侯伯一样,穿戴自毳冕以下的服装,只是冕旒玉数、衣裳花纹少于侯伯。

孤在不同场合的服饰,可与子、男一样,穿戴自希冕以下的冠服。

卿、大夫在不同场合下,其服装可以是自玄冕以下,同孤相同的式样。

此后历代,既有沿袭,也有变革发展,从服饰的类型来说,增加了袍服、长衫、旗袍、马褂等。从服饰的花纹图案来看,不但根据“十二章”演变出了一些新的图纹,如由“宗彝”演变出了青兽,由“华虫”演变出了鸾凤、禽鸟,由“藻”演变出了圆花等,而且创造出了盘龙、对雉、斗羊、芝草、万字、双胜、大蟒等等复杂图纹。从服饰的颜色来看,不但根据“五德终始说”的观点,历朝历代或“尚黑”或“尚红”,而且随着季节更换,各朝各代还为不同品级的官员规定了不同的服饰颜色,诚可谓色彩缤纷,五彩斑斓。从服饰的质料来看,也由绢布、麻布、皮扩展为绸、纱、绫、罗、绢、布、锦、罽、皮等多种材料。

2.3 在作为礼仪标志的服饰中,品官服饰可以说最有特色,也最为显明。因此,我们在此对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官品服饰作一概述。

首先我们对历代皇帝的冠服作一概述。自秦以后,历代帝王的服饰虽有所变化,但在登基、朝会、婚礼等大型礼仪活动及祭祀天地、社稷等各种重要祭祀活动中,一般都戴冕或通天冠,服衮服或龙袍。其中衮冕服的形制与周代基本无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在色彩与图案上历代各有不同,如唐代天子践祚、纳后册拜王公等时,都要服衮冕,其中冕十二旒,青衣?裳十二章,且十二章中以龙凤为主,全部采用刺绣。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稍斜偏,乃直下,用铁片做卷梁,冠前有展筒,加金博山,自秦至明,历代天子都要戴这种冠,只是唐以后其形制略有变化。龙袍是秦以后皇帝、太子专用的服饰,只有清代后妃也穿龙袍。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瞬息万变,威力无穷,升天潜渊,吞云吐雾,翻云覆雨的神物。它是古人对爬行动物原始图腾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古代最高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宣扬自己是“真龙天子”,“代天行令”、“替天行道”。因此,皇室的建筑、皇帝的用品多用龙纹来装饰,皇帝的龙袍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皇帝的龙袍是明黄色,领和袖口用石青色,并用金片缘边,上绣文龙九条,袍领的前后各有一条正龙,左、右及交襟处各有一条行龙,袖端各有正龙一条,袍上排列有十二章(花纹图案),并用五色彩云相间隔,下幅八宝立水,左右开裙。有纱、夹、棉、袭四类,各按季节服用。此外皇帝还可带幞(pù)头,穿绛纱袍。幞头,开始是一种方形包头幅巾,男子不分贵贱都可戴用,北朝武帝时,将原来的方形幅巾改制,裁出四根带子,幞头便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帽子。戴幞头时,先把巾盖在头上,用两根大带从前额束到脑后,多余的部分任其在脑后垂飘,称“两脚”。再将两根小带由脑后束到头顶的发髻前面。隋唐时,开始在幞头中加一个用桐木制作的“巾子”。巾子各式各样,幞头包在上面便可包裹出各种形状。中唐以后,皇帝带的幞头两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骨架,外敷罗纱、涂漆,形状或圆或方,如两个硬翅,富有弹性,叫“硬脚幞头”。到宋代,幞头完全演变成了帽子,用罗纱,上涂黑漆制成,成为皇帝的常服。到明代皇帝才不服用幞头。绛纱袍是皇帝在朝会、祭祀等大典时所穿的一种袍服。服式用深衣制,上衣下裳相连,用绛纱做成,朱色衬里,方心曲领,内衬白纱单衣,腰系白假带,绛纱蔽膝,配白袜黑色厚底鞋。

品官除了可以穿戴衮冕服(旒数依官品高下逐次递减,图纹种类也依官品高下逐渐减少)外,魏晋之后一般或带进贤冠,或戴乌纱帽,或穿袍服,或穿长衫。进贤冠在魏晋前是文人学士所戴的帽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上横梁为脊,以梁数的多少区别贵贱等级,黑布蒙面。南朝时百官开始戴进贤冠,三公及封郡公、县侯等三梁,卿大夫至千石为二梁,千石以下一梁。隋朝,自公、侯、伯、子、男,至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州刺史等朝服,都戴进贤三梁冠或二梁冠不等。唐代文官朝参和三老五更可以带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诸州大中正一梁。六品以下官员在私祭时也可以戴进贤冠。宋朝,进贤冠成为文武官员朝服之首,冠用漆布做成,冠上有银地涂金的冠梁,梁数增多。进贤五梁冠,为一、二品官员侍祠朝会服饰。三梁冠,为诸司三品官、御史台四品官、两省五品官侍祠朝会服饰。两梁冠,为余者四、五品官员服饰。明朝因袭宋制,文武官员朝服,首重梁冠,一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公冠八梁为最高,九品一梁为最低,凡有大的庆典、祭祀都戴此冠。乌纱帽是由幞巾演变成的一种用乌纱制的硬翅、圆顶官帽。隋文帝曾戴乌纱帽听朝,从此乌纱帽盛行。太子上省,百官上朝都戴乌纱帽。唐朝乌纱帽仍被用做上朝、听讼、宴见宾客的服饰,没有固定形式,戴者不分尊卑贵贱。到了明朝,以乌纱帽、团领衫、柬带作为文武百官上朝处理政务的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用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黑漆,外面裹上黑纱,前高后低,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的固定官帽。民间百姓不许再戴,乌纱帽于是又成了官职的代称,如果保住官职,就叫“保住乌纱帽”,被革职罢官,就叫“丢了乌纱帽”等等。袍服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官员的朝服,袍服用织成的花纹“章”数区别品级,颜色随四季变化,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夏末服黄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后妃、命妇用深衣制作的蚕服作朝服,用不同的花纹、颜色区别等级。此后历代虽略有变更,但大体上沿用了汉代的袍服制度。到清代又出现了绣有蟒纹的长袍,称蟒袍。蟒袍按服色和蟒数分为四等:一等皇子蟒袍,金黄色(太子杏黄色),上绣九蟒;二等是亲王以下至文武三品官蟒袍,用蓝或石青色,绣九蟒,他们的福晋、夫人、公主用香色;三等是文武四、五、六品官的蟒袍,用蓝色或石青色,绣八蟒;四等文武七、八、九品官的蟒袍,用蓝或石青色,绣五蟒,凡遇庆典,文武百官都穿蟒服。

从隋唐起,文武官员的服饰逐渐成为制度,一般由“公服”和“常服”两部分构成。五品以上官员每月朔望朝谒,一般都穿“公服”。“公服”的服制是: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假带、袜,囊、双佩、乌皮履。宋朝因袭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明朝公服,为文武官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的服饰。外省文武官,每天公座都要服“公服”。它的形制是:盘领右衽(右开襟)袍,袖宽三尺,用纱罗绢制成。一品至四品官,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花纹图案是:一品大独朵花,花径五寸;二品小独朵花,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花径二寸,无枝叶;四、五品小杂花,花径一寸五分;六、七品小杂花,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没有花纹。“常服”指天子、百官及后妃、命妇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下所穿的服装。唐代天子、百官的“常服”,由幞头、圆领袍、长靴组成。天子穿赭黄或赤黄色袍,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金玉带?有佩鱼、金饰。五品以上穿绯色袍,金带?无佩鱼。明代天子常服为乌纱折角向上巾,黄袍、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条,玉带、皮靴。文武官常服是圆领衫、乌纱帽、束带,用不同的束带区别不同的官员品级。后妃常服,代有不同。宋代后妃常服,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明朝皇后常服是龙凤珠翠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

2.4 清代服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庞杂的。皇帝的朝服冬有两种,夏有一种,都是明黄色,祭天时为蓝色,朝日为红色,夕月为月白色。有龙纹和十二章纹饰。常服冠有红绒结顶,不加梁。袍用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襟的长袍。褂用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襟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的外面,多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的规定。文武百官的袍服上有用金线、彩丝绣在前胸及后背的“补子”或“背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都御史、按察使等绣獬豸。此外项珠和翎枝,也是区分官吏品级的一种特殊的装饰物。顶珠又叫“顶子”,用宝石为主要原料,颜色有红、蓝、白、金等。朝冠顶子,文武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未入流的,同文九品。进士、状元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用金雀顶,生员用银雀顶。翎枝也叫“翎子”,在顶珠之下,装有二寸长短用白玉、翡翠做成的翎管,管内插翎羽。翎又分花翎、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毛制成,又按翎毛尾梢的一圈鲜艳的斑纹的形状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种。按清朝的礼仪,用冠上所插翎枝的多少辨别等级官品。三眼孔雀翎最贵,只有宗室贝子可戴;镇国公、辅国公、硕额戴二眼孔雀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和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等戴一眼孔雀翎。蓝翎用鹖羽制成,王府、贝勒府的二等、三等护卫可以戴蓝翎。

古代服饰礼仪的严格,不仅在于等级地位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的服饰各不相同,不得逾越,还在于,在正式场合,不同品级的人都必须衣冠整齐,否则就是不懂礼仪。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臣下素来不讲礼貌,他甚至当着陪侍的大将军卫青的面蹲厕所;丞相公孙弘进内廷朝见时,他也常常不戴冠。惟有见汲黯,从来不敢不戴冠。有一次,汲黯有事进见,武帝望到汲黯走近,自己又一时找不到冠,连忙避入帐中,命别人接待,根本没问所奏何事,就立即批准,请他赶快离去。汲黯为人刚强正直,直言敢谏,无所屈挠,武帝称之为“社稷臣”,所以能受到这样的礼敬。东汉时,河间王刘政为人傲慢凶狠,不守法度。汉顺帝为了引导他成为贤王,特别选了刚直干练的沈景去做河间国的辅相。沈景到任,先去王宫谒见河间王。刘政穿着便服,在殿上箕踞而坐,沈景看到他后,只装没看到。赞礼官喊拜见王时,沈景站着不动,故意问道:“王在哪里?”侍卫的武士指着刘政说:“那不是王吗?”沈景说:“王不穿王服,和常人有什么两样?我受任辅相来拜见王,难道是来拜见无礼的人吗?”刘政听了自觉惭愧,赶快去换上了王冠王服,沈景这才依礼下拜。刘政经过这次教训,在沈景的循循善诱下,从此折节改过,成了一位贤王。

2.5 中国古代,除了冠、服外,佩饰也是区别官阶等级的重要礼仪标志。

佩饰主要有“印绶”、“革带”、“鱼袋”三大种类。

绶,本是先秦时期,贵族、官员所佩玉饰的彩色丝带。秦汉以后,绶就主要用来系官员们的官印了。官印装在腰间的?囊里,印绶垂在外边,依官阶的大小,绶的颜色和织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标识作用最为鲜明,与印一样可以作为权力的象征,因而印绶并称。汉代规定,天子黄赤绶;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二千石以上青绶;六百石以上黑绶;二百石以上黄绶;百石青绀绶。因而汉代常以“金紫”,即金印紫绶,“银青”,即银印青绶,作为高级官员的代称。此后历代,代有变革,但其本质并无变化。

官服外面的腰带是唐宋以来官员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民间称为玉带。唐宋的腰带一般用皮革、丝织品制成,即所谓“腰带以革为质,外裹青绫,上缀犀玉、花青、金银不等”。故又称革带,革带上缀的用金、玉、犀牛角、银、铁等材料制成的饰片称为“带?”,官阶不同?的质料、数目就不相同。唐代太宗时规定:“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石(黄铜)带?八。”

符是古代发兵、调兵的凭证,最初的符为虎形,称虎符,合符才可调兵。故一名官员经常随身佩带虎符,作为权力的象征。唐高祖李渊为避其祖父李虎的名讳,从武德元年(618)开始,借李、鲤同音之便,改用鲤鱼形的鱼符代替虎符。并把鱼符用做合符、出入宫廷的凭证。又沿用古代佩印习惯,规定五品以上官必须随身佩带鱼符。为了便于装鱼符,又相应地颁发了鱼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到了宋代,这种风气仍然沿袭,但鱼袋中已无鱼符了。《演繁露》卷六说:“本朝所给鱼袋,特存遗制,以为品服之别耳。其饰鱼者,因以为文;而革韦之中,不复有契,但以木楦充满其中,人亦不复明其何用何象也。”虽然如此,有无鱼符,鱼袋仍是官员身份的一种标志。此外,古代官员手中的笏板、头上的伞、骑马的鞍、佩带的剑,也都有等级差别的规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