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陶渊明其人其文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远祖是东晋开国名臣陶侃。他出生时家道已然中落,少年时代父亲便去世,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太元十八年(393年)以前,他在家过着清贫而自得的生活,在一篇《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对此生活,他十分满足,戏称自己是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的人。尽管如此,但作为一个有学识有志向的青年人,起初他并不甘心身处贫贱之中。他“游好在六经”,给儿子俨取字“求思”以“尚想孔伋”,仰慕刑无、荆轲一类气干虹霓的英雄好汉。

  太元十八年(393年)他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看透官场内幕,明白自己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弃官而去。弃官虽然痛快,但生活无保障,他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经常“偃卧瘠馁”,没有饭吃。为了生活,他又不得不去作官,他不再想猛志之事,纯粹为填饱肚子而“自役”。此后,曾任镇军、建威参军。从晋太元十八年(393年)到晋义熙元年(405年),这十三年断断续续的作官生涯中,他对变化无端的社会和污秽的官场忍无可忍,经常幻想“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憧憬的是“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家居生活,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田园风光。一想到自己心被形役,被迫束于尘网就愤愤不平。

  义熙元年(405年)底,他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郡里派出一个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的官吏督邮到他那里。县吏请他换好衣服前去拜见,他长叹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自动解职,回到老家。

  陶渊明归隐第一年,他把自己解脱束缚、奔向田园的归途和心情描述如下:“舟遥遥以轻风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的身心得到解放。陶渊明隐逸诗歌选材平淡,又用白描手法,但却有一股耐人寻味的意蕴于其中。义熙二年(406年)他把自己的家居环境写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平日生活是:“野外罕人事,穷苍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他与农民的往来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的喜悦与担心是“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劳动生活的情景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完全与农民融为一体,踏踏实实地成为了有血有肉、彻头彻尾的农民。

  陶渊明的隐逸诗歌处处渗透乐观霍达的精神。劳动生活再苦,就连家庭遭受火、水、兵灾,他都能从容对待,也不愿向官场乞求。义熙二年(406年)夏,家中起火,又遇大风,须臾间把仅有的家产烧光,他只好搬往南村营造新屋。当年秋天一个晚上,他回到被焚的故居,仰望着“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心中却想的是“形迹凭化生,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在《责子》诗中,他慈祥地和儿子们戏谑:“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褒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迁居南村后,他与农民关系依然十分融洽,“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每逢春、秋暇日,大家一起登高赋诗,有时则与大家共同探讨争论书中某些疑难句子。他充满热情地写下他与农民度过的快乐日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他经常长时间坐在屋外菊花丛中,两手摘取满把菊花,思绪飞扬,不知今夕何夕,欣然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闲远自得,真若超然于宇宙之外。在饮酒时,他与农民不分你我,亲似一家:“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陶渊明虽不懂音乐,但身边却保存一张无弦琴,每逢酒后,便在琴上抚弄,以寄托内在的深远之趣。不管富人穷人访问他,只要有酒,他就摆出来,与之共饮。如果他先醉倒,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人曾见他在酒刚酿熟时,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接着又将它戴到头上。行为放达,以至于此。但是陶渊明毕竟不是干庄稼活的行家里手,身体也并不强壮,又无人帮助,因而他大部分时间过的是穷困僚倒的日子。他经常陷入“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的困窘境地。宋元嘉三年(426年)夏旧谷吃完新谷未熟之时,他有时十几天才吃几顿饭,正所谓“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时饿得没法,只好沿门乞讨:“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尽管如此,他仍矢志不改:“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陶渊明一生好酒,但却经常处于无酒可喝状态。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他偏不去,只好借渊明去庐山的途中,派人赍酒于半道邀之。颜延之和渊明关系友好,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曾路过浔阳,只到陶渊明他们每天喝酒,至醉方休。颜延之离开时留下二万钱,陶渊明却全部拿去送给酒家,想喝酒就去。他说:“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一生最大嗜好不能满足,甚至连饭也吃不饱时,他仍不愿去投靠官府。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是虚拟的乐土桃花源。宋永初二年(421年),57岁的陶渊明写下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的乌托邦之作,把他的隐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先用散文描述桃源周围的幽美闲静,使之与丑恶现实作比较,接着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其中的土地、田园、房舍和耕田劳动中的安乐和幸福,然后写桃源人的好客和对渔人的款待,并指出幸福的原因恰是与动乱社会的隔绝,最后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呜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点明自己的愿望。

  宋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死于故乡。从《五柳先生传》到《归去来兮辞》,再到《桃花源记》,陶渊明走着自己独立的创作道路;他的隐逸诗歌象纬线一样交织着它们,组成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陶渊明性情之真率,态度之达观,归隐之真实,待到后代文人的不断赞扬。他所开创的质朴中富于华美、平淡中富于丰满的诗风则长期以来影响着后来的诗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