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袁绍杀宦官(2)

  王莽篡汉改制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42岁。

  汉元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史称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8个兄弟,除一个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7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将军。

  王凤掌了大权,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他的侄儿王莽,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读书也很尽力,把四书五经读得个滚瓜烂熟。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亲尝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以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王莽。这样,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于叔叔王商的推荐,王莽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又过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前四个都是他的伯伯叔叔。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他的前辈,王莽恭谨勤劳,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还很注意招揽人才,有许多读书人慕名而来投奔他,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都一概收用,委以官职。为了收服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这样,王莽舍己为人、克己奉公、勤俭朴素的名声就传开了。

  汉成帝死后,不出10年,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9岁,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王莽为大司马,总揽朝政。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相争权。为防止他们对王莽的权力构成的潜在威胁变成现实,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然后,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分,地位更加显赫了。

  公元2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由于多少年来,贵族、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农民,逢到灾荒,老百姓没法活下去,都骚动起来。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建议公家节约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100万钱,30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这样一起头,有些贵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钱来。王莽也因此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太皇太后把新野的2万多顷地赏给王莽,他推辞了。然后,王莽就派8个心腹大臣到各地方去宣扬王莽怎么怎么虚心,怎样怎样谦让。当时,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王莽连封给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歌颂王莽。王莽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构成不利,因此一直也在寻找机会杀害平帝。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王莽还当众使劲痛哭了一场。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讨汉朝皇帝的玉玺。太皇太后这才大吃一惊,不肯把玉玺交出来。后来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这样,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变土地制度。他规定全国的土地都不允许自由买卖,而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这实际上是把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重新又搬了回来。在奴隶制社会里实行井田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当时已是封建社会,如果还要实行井田制,就会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土地制度变革实施不到3年,就被王莽无奈地下令取消,土地自由买卖可照旧进行。

  王莽还推行了几次货币制度变革,结果也是改来改去,甚至于把古代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逼着老百姓兑换来兑换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最后,钱越改越小,无形中老百姓手中的钱都被搜刮光了。商人也都不敢做买卖了。

  王莽还施行了其他一些制度变革,可是到头来除了扰民以外,什么也行不通,结果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王莽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就派兵去征伐匈奴、高丽、西南夷和西域,这就又引起了各部族的反对。同时,浩大的军费开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王莽这些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全国各地又普遍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在北方由于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南方人们成群结队到沼泽地里去挖野菜来充饥。关中地方四处流亡的几十万饥民,因为得不到救济,饿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又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社会矛盾就进一步激化了。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说:“我们如今这样的惨状,都是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的罪恶,大家何不联合起来,与他们打呢?”这话启发了大家,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数百人,还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第二年,正当起义军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起义军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吕母起义。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保持着穷苦农民的淳朴作风,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的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王莽见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

  昆阳大战

  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王凤、王常、刘秀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他们很快地打下昆阳,接着又打下了临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舞阳县)。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已经忐忑不安,如今连失了几座城池,更是又急又怕,立即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兵43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物色了一个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长得个子特别高,身子又像牛那样粗大。他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能够驯养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为校尉,让他带了一批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怕对付不了,主张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去。刘秀没有这样想,他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兵马和粮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协力打击敌人;如果大家散伙,昆阳一失守,汉军各部也被消灭。”

  众位将领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觉得王莽军兵力强大,死守在昆阳也不是个办法。商量的结果,就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

  这天晚上,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骑着快马,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王莽军防备不足,他们冲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王莽军凭着人多武器精,认为攻下昆阳不在话下。他们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点一样向城里射来。城里的人到井边打水,也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王莽军又用橦(chōn)车撞城,还挖掘地道想打进城里去。但是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全部调到昆阳去。但是有些汉军将领贪图财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刘秀劝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集中起来。打败了敌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这里,敌人打来了,咱们打了败仗,连性命都保不住,还谈得上财物吗?”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才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刘秀亲自带着步兵、骑兵一千多人组织一支先锋部队,赶到昆阳,他们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寻、王邑一瞧汉军人少,只派了几千兵士对付。刘秀趁敌军还没有站稳阵脚,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几十个敌人。汉军前来救援的大队人马赶到,见刘秀的先锋部队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气,几路人马一齐赶杀过去,王寻、王邑被迫后退。汉兵乘胜猛击,越战越勇。

  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寻一看汉军人少,不放在眼里。他亲自带着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但是一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的敢死队。打了一阵,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汉兵越打越有劲儿,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结果了王寻的性命。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王常,一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下夹攻,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

  这时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了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像倾盆一样地直倒下来。巨毋霸带来助威的猛兽,也吓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而往后面乱窜。汉军一股劲儿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了口子的大水一样直往今河南鲁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将王邑严尤带着王莽军逃回洛阳的时候,43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汉军打扫战场,战场上到处都是王莽军丢下的兵器、军车、粮草。汉军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搬完,最后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烧了。昆阳大战汉军大胜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汉军。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王莽惊慌失措,把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拼凑一支军队,抵抗汉军。这样的军队怎么肯替王莽打仗,还没有接触,就陆续逃散了。

  攻打长安的汉军很快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城里的居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大伙儿高声吆喝,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将士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一直围上几百层,等渐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汉兵冲上台去,其中有个对王莽改制痛恨入骨的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一口气冲上渐台,杀死了王莽。汉军将士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

  到此,维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最终土崩瓦解了。昆阳大战王莽军的惨败,是导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昆阳大战中,昆阳城内外的汉军总共不过1万人,却击败了王莽的43万新军,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光武中兴

  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消灭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其兄刘縯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暂时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刘秀兄弟势力强大起来,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刘秀的哥哥刘縯杀了。

  这时,刘秀正在别处,听说哥哥被刘玄杀了,内心又悲愤又恐惧。他知道自己的势力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谢罪。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儿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还把许多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对刘玄也是百依百顺。

  更始帝刘玄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后来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没想到,刘秀到了河北,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刘玄杀害,而且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

  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黄河以北的地主势力害怕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他们那里,纷纷组织起了地主武装。他们见刘秀到来,就都前来归附。刘秀到了以后,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起义军。这样,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城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而定都长安的更始帝却以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着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20万人进攻长安,推翻了更始帝。

  赤眉军进入了长安,声势浩大,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来到街上表示欢迎。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成了个大问题。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结果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天天都有人饿死。

  正在赤眉军陷入困境之时,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刘秀派大将邓禹一路打来,最终使赤眉军被迫投降。

  刘秀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后,又消灭了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他把洛阳为都城。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光武帝。

  连年的战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认为应当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兴复汉室,以保天下太平。光武帝决定缓和阶级矛盾,他调整了统治政策,来减轻百姓的压力,首先连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接着废除新朝时期的苛捐杂税。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从建武二年和建武十一年所下的这两道诏书基本上可以看出光武帝的决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朝政上,对于战争则尽量避免。从早到晚无闲暇,日理万机。他还和文武大臣们热烈讨论国富民强的办法及怎样兴利除弊,振兴汉朝。有的时候,他们整天整夜地研究,种种方略全是为百姓着想。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征处贪官,这些举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光武帝有个儿子叫刘庄,已立皇太子,他很年轻,对于父亲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处理朝政认为过于刻苦。有一次深夜他进宫见父亲还在伏案批柬,熬得双眼通红,就劝道:“父王,汉室兴复,大业显赫,应有黄帝、老子修身养性之福德,无须劳神伤体。”光武帝微微一笑道:“虽济大业乐此不疲,虽见天下稍起成效,何足夸骄。国事权纲须慎重适度,不到之处尚多,岂能无视。封赏开朝功臣,使其少要参与政治,以保太平,多预谋士三思而行,收敛兵刃,放还战马,停止武斗,方称圣贤。可明否?”一席话深使刘庄感到意外,明白了父亲中兴汉朝的雄伟胸怀,顿时暗自羞愧。

  光武帝生活很俭朴,与历史上的各位帝王有所不同,他对女色看得相当淡漠,后宫只设一名皇后,几名嫔妃,而且她们的吃穿花销都有数量规定,每年的赏赐也很少。光武帝这样做,大大减轻国家财政开支和人民的负担。但同时他也办了件错事,例如把土地随意赏赐给功臣王侯,造成官僚地主拼命抢占土地,天长日久竟然形成许多庞大的庄园,使社会分化加剧,民众普遍不满,从而留下严重的隐患,在封建社会土地集中极其正常,其主要责任并不在光武帝,但他的作法无疑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光武帝实行中兴政策最明智的地方在于他谨慎地对待战争,有个叫卢芳的人,他依靠匈奴的势力,占据着今陕北和内蒙一带,宣布称帝。但他打不过光武帝刘秀,先后两次投降又两次叛变,并且都是逃入匈奴避难。匈奴对东汉政权有所威胁,许多大臣乃至皇太子皆向光武帝建议讨伐匈奴。光武帝为保和平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坚决不采纳,战事的缓和是中兴的条件之一。

  相比前朝的君主,光武帝的这种态度是十分正确的。他经历过战乱的岁月,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王莽的覆灭是因为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在治国之道上极力避免战争,安养民众,就这样,他所统治的十多年间,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尽管如此,光武帝仍时常告诫皇太子和文武大臣,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保持和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同宗操戈

  有个成语叫“同室操戈”,后汉刘氏家族的人为当皇帝,同宗动刀、自相残杀的事情时常发生:刘玄怕刘縯抢他的皇位,杀了叔伯兄弟,而刘玄又被刘盆子打败惨亡,刘秀又将刘盆子降服。刘永也是皇族成员,他在建武元年刘玄势力瓦解后不久,于睢阳称帝,公开表示要与刘秀争夺天下。光武帝刘秀为保住他打下的江山就必须与刘永决一死战。

  其实若按皇族支系谱来看,刘永要比刘秀更加具有当皇帝的资格。刘永也打着汉朝的旗号,占据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南部等大片土地,兵力雄厚。

  光武帝于建武二年三月派虎牙大将军盖延带领数员战将率精兵浩浩荡荡,直奔睢阳,一路攻克襄邑、麻乡,进而包围睢阳城,把刘永困得动弹不得。但还没等盖延攻城,他手下有个叫苏茂的人忽然反叛,投降刘永,使汉军损失惨重。原来苏茂本是刘玄的部将,以后跟随了刘秀,可他对刘秀很有看法,这次被派来讨伐刘永他心里就非常不痛快,索兴趁机反叛对付盖延。盖延气得怒火万丈,爆竹开花般破口大骂一番,坚持围城,死困睢阳。就这样过去了三个月,刘永被围得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每况愈下,盖延一直没攻打城池,始终按兵不动,他将睢阳附近的麦子全部收走,断绝刘永的粮食来源。其实盖延不仅武艺高强,并且很有智谋,他猜测睢阳城内的情况必定相当困难,决定发动总攻击。

  阴历六月三十半夜,汉军趁黑摸到睢阳城下,他们悄无声息运来一批梯子。慢慢往上爬。由于汉军围城三个月无战事,刘永的士兵们警戒十分松懈,再加又饿又乏的情绪,都懒得巡视,所以谁也没发现汉军,汉军登上墙头溜到城门前,拿掉铁柽,把门打开,盖延指挥千万兵将高声呐喊着冲入城内,刘永的士兵还未明白过怎么回事,就被乱刀砍死。此时刘永正在睡觉,他听见喊杀声,从梦中惊醒,知道是盖延打进来了,他慌忙携带家属和护卫由东门逃出,往虞县而去。盖延正式占领睢阳,刘永刚逃到虞县就给一伙来历不明的人拦住道路,对方二话没说,挥刀就砍,混战中刘永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杀死,刘永跑得快,幸免于难。

  刘永又逃到谯县躲了起来,盖延趁胜追击,一路过关斩将,拿下薛县、萧县、彭城、浦郡各地,许多太守皆被杀,士卒投降。这时苏茂联合几员刘永的部将,率领3万大军赶往谯县,企图救刘永。盖延,一场血战,苏茂大败,伤亡惨重,只得夺路逃走。然而事情并未平息,建武三年,瞧阳又反了,迎接刘永入城,重整旗号,妄想东山再起,盖延气得双眼喷火,二度围城三个月,直到城中粮绝,刘永冒死突围,结果不是盖延的对手,兵将死伤无数,他的手下为投降保命,把他杀死,把首级奉献汉军。

  刘永死了,但他的儿子刘纡逃出重围,以苏茂辅助,据守垂惠,称作梁王。他们在皖北苏北一带活动,跟汉军战斗,极其顽强。盖延几次围剿效果不大。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平狄将军庞萌起兵叛乱,自称东平王,辅助刘纡,驻扎于桃乡以北,从前庞萌非常受刘秀的信任,所以叛乱后满朝哗然,刘秀险些气死,亲自率军讨伐庞萌,下奔睢阳。

  3万汉师围攻桃乡,但这不是刘秀的军队,刘纡也打着汉旗。刘秀带领3000骑兵,步卒数万,赶到距桃乡60里外的任城。诸将军都想迅速出战,刘秀却按兵不动。

  庞萌攻打桃乡20余日,毫无进展,伤亡惨重。刘秀从外围又调来大军,里应外合,将庞军打得人仰马翻,横尸累万。庞萌和苏茂什么都扔了,单骑去找刘纡,幸好刘纡还有几万兵力,驻扎在昌虑城中,先遣军一部分驻扎在城外30里的建阳县,以保护昌虑。刘秀与他们对阵良久就是不出兵,他说:“昌虑、建阳均缺粮草,难以维持局面,自会退却,无需交战。”果然,5日之后建阳军队退走。刘秀亲自指挥攻打昌虑,经过3天血战,终于占领全城,城内火光冲天,杀声四起,乱作一团。刘纡知道大势去矣,他疯了一般,叫手下人拼命抵抗。眼见刘秀的军兵越来越多,许多将士不愿再替刘纡作战牺牲,他们杀死刘纡,砍掉首级,向刘秀投降。可怜的刘纡,落得的下场与他父亲相差无几。

  刘秀见到刘纡的首级,心中暗喜,这两个心腹之患已除,只须捉拿逃走的庞萌和苏茂了,然而他表面上没有高兴之色,又对同宗之情唏嘘一番方才作罢。庞萌逃到缯县大山里,夜晚趁黑逃亡,可终究没跑掉,被汉军追上杀死。苏茂下落不明,再无音信。

  光武帝刘秀占据山东后,挺进中原,扩大势力,消灭了襄阳的秦丰,五当(今湖北十堰市东)的延岑,战到建武五年,与大将彭宠正面交锋。彭宠没能打过刘秀,拱手让出中原,从此刘秀成为中原的主人,一统天下。

  董宣和郅恽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

  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无视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但是,当时也出了一些执法严明、敢于跟皇帝贵戚、豪强地主作斗争的官吏,他们甚至不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外号叫做“强项令”的洛阳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湖阳公主气得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她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令”。

  当时,敢于执法的官员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别看郅恽官职低,这老头可倔得很。郅恽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时候就已名满天下。刘秀做皇帝后,听说过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认为没多大用处,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干得挺认真。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汉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里的气就没有了,连声说:“这倔老头子果然有胆量、有见识!”于是,命人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光武帝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他不愧为一个豁达贤明的皇帝。

  老将马援

  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他们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汉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但是在二十八将之外,还有一名大将,他的名字虽然没有留在云台上,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他就是老当益壮的马援。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后来在那边搞起畜牧业和农业来。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的地主,有了牛羊几千头,还积蓄了几万斛粮食。

  但是马援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积贮的财产牛羊,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出息了。”

  他还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文言叫做“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失败后,马援投奔汉光武帝,立了很多战功。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外面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够辛苦的了。还是在家里休养休养吧。”

  马援豪迈地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我正要向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子汉大丈夫,死应该死在边疆上,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葬。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乌桓果然接连侵犯北方。汉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乌桓跟汉兵打了几仗,没能取胜,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来不久,南边五溪(在今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部族,打到了临沅县,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族打败。

  汉光武帝为了这件事很担忧。那时候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但还是请求让他带兵去打仗。汉光武帝瞧了瞧马援,见他的胡子都白了,说:“将军老了,还是别去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转。汉光武帝不禁赞叹说:“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

  马援的军队到了五溪,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侯,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汉光武帝挑拨是非,说是马援指挥错误。汉光武帝就派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且去监督马援的军队。

  梁松是汉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骄横自大。梁松的父亲原来是马援的朋友。马援看不惯梁松那股骄横劲儿,曾经批评过他,梁松从此记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马援已经害病死了。但是梁松还不肯罢休,向汉光武帝告了一状,说马援不但指挥作战犯了错误,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时候,私下里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马援一起的马武也跟着一起诬陷,说马援回家时确实装了整整一车珍珠。

  这回,汉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马援的爵位(马援本来封新息侯),还要追查马援的罪责。

  赶到马援的棺材运到家里,他妻子马夫人不敢报丧,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连以前跟马援要好的朋友和宾客也不敢上马家吊丧。

  马夫人亲自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去请罪,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给她。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原来马援在南方的时候,害了风湿症。有人告诉他,当地出产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风湿。马援吃了一点,果然见效,回家的时候,叫人买了一批颗粒大的薏苡,用车装了带回来。梁松、马武偷眼看到过这些东西,就捕风捉影,把薏苡说成珍珠,告了马援一状,害得马援革了爵位,坏了名誉。

  马夫人一连六次向汉光武帝上奏章申诉。还有一个名叫朱勃的人,听到马援的冤屈,也大胆地上了奏章替马援申冤。

  汉光武帝看了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许马家把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马援的罪。

  马援“马革裹尸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豪言壮语。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人,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他的父亲班彪曾为光武帝整理西汉历史。班超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献出了毕生精力。

  班超是个胸有大志、勤奋好学的人。在少年时代,他读了不少古代书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张骞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汉的张骞,他立志要像张骞那样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来。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父亲所编写的《汉书》,这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就跟着哥哥做抄写工作。但他时刻向往着能在战场上报效国家。

  当时,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贵族经常带兵进攻东汉北方郡县,焚烧城邑,抢人、抢牲口;还控制了西域各族政权,强行征收贡赋,还断绝了西域与东汉之间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西域方面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阳,请求东汉政府派兵驱逐匈奴的势力。

  汉明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决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胁,扫除和东汉之间交通的障碍。消息传到洛阳,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笔,感叹到:“大丈夫没有别的志愿和谋划,还是应当以张骞为榜样,立大志,在异域建立功勋,博取封侯,怎能长期生活在笔砚之间呢?”从此他毅然投笔从军。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窦固带领军队,分道出塞,攻打北匈奴统治者,班超跟随窦固出征。在这次战争中,班超初露头角,他以假(即代理)司马的军职带领一支队伍,出击伊吾卢(哈密附近),大战于蒲类海,建立了赫赫战功。

  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才能。不久,东汉政府为了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决定派官吏前往。窦固便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奉命出使。他率领36名士吏首先到达西域的鄯善(今新疆若羌)。起初,鄯善王热情地款待班超一行人。可是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变得疏远起来。班超心中犯疑,心想其中必有缘故。后来他从侍者口中了解到,原来是匈奴的使者带兵到鄯善已经3天了,正在鄯善进行活动。鄯善王迫于匈奴人的威胁,不敢再与汉朝的使者亲近了。班超立即召集随行的36人商量对策。他分析了他们当时的处境,说:“假如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人,那将死无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咱们乘夜杀了匈奴人,这样才能逢凶化吉。”

  当晚,夜深之后,班超率领36名吏士向匈奴营舍发动了袭击。他命令10名士兵带着军鼓,潜伏到匈奴营舍后面;其余的人带着刀弓箭弩,来到营舍前面。看到时机成熟,班超命令士兵沿着营舍周围点火。当天恰巧狂风骤起,又是顺风放火,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整个营舍顿时燃烧起来。营舍后面的十名士兵立即拼命击鼓,大声喊叫,以张声势。匈奴使者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班超等人乘乱斩杀匈奴使者,班超亲手杀了3个,吏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及随从30多人,剩下的100多人全部被烧死了。

  天一放亮,班超带领随从提着匈奴使者的人头去见鄯善王。这一果断的行动粉碎了匈奴使者的阴谋,也使鄯善王下决心与匈奴决裂,一心与东汉复通和好。

  班超的智勇双全,深得东汉政府赏识。朝廷又命班超作为汉朝使者继续西行到达于阗。这次班超早有思想准备,他以鄯善国为例,先打消了于阗王的顾虑,争取了于阗王。于阗王主动杀了匈奴贵族派在那里的“监护”使者,与东汉和好。

  西域的另一古国龟兹,国王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仗势欺负疏勒国,派人把疏勒国王杀死,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王。公元74年,班超到达疏勒,他派部下杀了兜题,平息了疏勒的政变,随后召集文武大臣,重新扶立原来疏勒王室的人为王,班超的举动,赢得了疏勒人的拥护,使班超在西域获得了很高威望。

  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了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65个年头了。到了这时候,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双方通商的局面。

  公元75年,匈奴又大举进攻西域,东汉政府命班超从西域撤回,但西域人民都不愿他离开。疏勒人听说班超要回汉朝,举国忧恐;于阗王侯大臣也极力挽留他,抱着班超坐骑前腿哭泣着不放他走,班超只得又留下来,回到了疏勒。

  从公元73年到公元102年的近30年中,班超始终留在遥远的西域。尽管东汉政府派兵几次打败匈奴的进攻,但当时匈奴贵族的势力仍很大,经常对西域各小国进行威胁煽动,使这些小国的态度变化无常,而班超的处境则既困难又危险。但班超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恩威并举,他注意团结弱小,依靠主张与汉和好的于阗、疏勒等小国,打击为匈奴贵族效力的龟兹等国的上层分子,使西域各国纷纷归汉,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往,通往西方的、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重新畅通。班超因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班超在西域整整活动了近30个年头。公元102年,71岁的班超上书汉帝,“但愿生入玉门关”,请求回归中原。当年8月,班超回到都城洛阳,拜为射声校尉,9月病卒在洛阳。

  刘庄开拓中兴之路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中兴的理想基本实现了。有大臣建议他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种祭拜天地典礼。光武帝认为封禅劳民伤财,过于炫耀,所以没有去。直到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无意读到一本书,上面写着黄帝登泰山封禅后成了神仙,他便动了心。光武帝是个挺迷信的人,前思后想许久,也终于决定到泰山去,封禅归来,光武帝为讨吉利,改年号为中元,并且修了许多礼堂、观象台、天文台。他还下令屯田和开垦荒地,重新统一度量衡,光武帝的晚年依然为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直到中元二年二月,一代英豪光武帝刘秀逝世,终年63岁。

  光武帝在位34个春秋,政绩醒目,特别是光武中兴的历史,影响千秋万代。他临终之前下令说,丧事从简,节约费用,各地的官员不许到京城奔丧,要坚守职位。从这一点看来,光武帝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不追求铺张,值得称道。

  三月,光武帝被安葬于洛阳郊区的原陵,原陵很小,边长才360步,中间坟丘高约6丈,做为开国之君的陵墓,实在是相当俭朴了。

  光武帝去世的当天,他儿子刘庄继承大统,后世称之为明帝。这是刘庄死后追谥的庙号。刘庄建立年号称之为永平。那年他已经30岁了,该如何治理国家,他心中很清楚。刘庄基本上继承了父亲刘秀的遗志,以中兴为主,实行安邦之道。永平元年的新年,刘庄率领大臣公卿朝拜原陵,怀念先帝的丰功伟绩。随后刘庄便颁布了对农民的政策:各地方官员顺应时节,不许搅扰农业生产,要增加生产力度;假如逃亡者或触犯律法者赎罪返回,可以从轻发落。这一系列的措施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应该说明帝基本上在光武帝创造的条件下,继续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刘庄的麻烦事也不少,光武帝刚刚去世,西北地区羌族发动了叛乱,与汉政府为敌,进犯陇西。在陇西金城郡,烧当羌族与地方的军队发生了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刘庄接到传报,深感为难,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他将毫无威信可言。幸好刘庄的头脑很冷静,迅速下诏:“赦免陇西囚徒,每人减罪一等,免收当年租税。”这一举措无疑稳定了陇西的民心。

  光武中兴,避免战事,刘庄也极力避开战争,但目前的特殊情况只有依靠武力来解决了。他派谒者张鸿出兵金城郡。张鸿由于轻敌,不久就被打败。刘庄认为敌兵太强大,决定派王牌军出征,由中郎将窦固和捕虏将军马成前去平剿烧当羌族。窦固很会打仗,又有马成做助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讨伐成功,稳定住局面,打败羌族。

  有一天,刘庄的三妹馆陶公主忽然来拜见他。馆陶公主极其客气的直接说道:“陛下,大统中兴,万民之福。如今陛下已登基,请勿忘同胞,膝下一子,年龄十六,可否封侯?”刘庄一听有些不知所措。原来馆陶公主的意思是给儿子讨个官位做,既然是公主的儿子,总不能随随便便封个官算了,而光武帝在世的时候,尽量避免亲戚参与政事,也轻易不肯把权力重大的职位交给亲戚。刘庄对此也很敏感,于是他学着父亲的经验做出决定:他婉言拒绝了馆陶公主的要求,赐钱千万,算是补偿。从这两件事来看,刘庄治理国家还是有能力的。

  刘庄为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永平三年春天,他亲登灵台观测天象,永平四年,他又到洛阳东郊皇家籍田参加耕种,尽管这只是一种象征式的劳动,却表明刘庄对农业极其关注,要走中兴之路,此环节至关重要。

  明帝刘庄的各项治国举措是光武帝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也提倡节俭,反对厚葬,即使自己的陵墓也不例外,比光武帝的还小很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汉时期的经济状况良好,社会太平,连年丰收,人口逐渐增加,一片兴盛的景象。

  明帝信仰佛教,他曾郑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了上等丝绸,到天竺国(即印度)去取经求佛。

  东汉的时候,由于生产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通比西汉时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们的随从,经过艰苦的长途旅行,终于到了天竺国,并且找到了佛教大师,向他们介绍了汉朝的情况,转达了汉明帝想要取经求佛的虔诚愿望。佛教的大师们认为汉明帝不远万里地派人来取经求佛,确是出于虔诚的心情,就决定派遣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跟随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国来。

  两位大师到了中国,朝见了汉明帝,向汉明帝讲解了佛教的教义。汉明帝认为佛教的教义很符合他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就请他们把带来的贝叶经翻译成为汉文。于是,佛教就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了。

  奇人王景治水

  自古以来,黄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地决口和改道,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痛苦。

  黄河泛滥不止,汉政府几次堵决口都不成功,黄河还有个支流,从荥阳附近分出,叫作汴渠。发大水时,汴渠便被冲得一塌糊涂,汉明帝即位之前,黄河两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经长达60余年了。到明帝刘庄在位时,出现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成果。

  王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是东浪郡人。东浪郡即今朝鲜的平壤市。当年,王景的父亲王闳杀死了东浪郡的官员,拥护汉朝,欢迎汉太守接管东浪郡。他的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奖,封王闳为列侯,王闳很客气,没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进京,然而王闳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长大后,由于他自小好学,精通《周易》,懂得数学,对天文也很有研究,才华横溢,被司空伏恭看中,收于门下。

  后来王景修整浚仪渠,显示出治水的才能,所以于公于私,刘庄都很信任王景。他把王景召到殿前问道:“先帝听取浚仪县令的意见,不修汴渠无大损失,你认为如何?”王景道:“陛下请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阳,对京城威胁甚大,附近十几个县,产粮丰富,不可不顾,虽然经费巨大,役使的民众成千累万,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是民众与国家,尤其洛阳。”刘庄觉得王景说得很正确,赏赐给他《禹贡图》、《山海经》、《史记·河渠书》等许多有关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书籍以及钱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黄河边视察过几次后,整治汴渠的工程开始了。这件事可不容易干,汴渠决口后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宽广的水泽,流经山东省、江苏省几个县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势环境,使灾害频繁,王景经过认真测算,决定重新改变汴渠的出口路线,让河道从今山东梁山县、平阳县、长青县、济南市、济阳县、高青县、博兴县流经,然后入海。这与今日的黄河流向十分接近。从前的流向比这更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荥阳渠口,此处为分流点,需要有闸门控制进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坝上加石头,与黄河河堤相连,留下一丈多宽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这就是水闸。水多时闸门打开,水少时就关住,再按山地落差选择路线,保持水流尽可能平稳,避免自然破坏,特别在急转弯之处,都要修上石堤,再将淤塞的地方挖开,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这几种作法,大大缓解了黄河自身的压力。

  治水工程耗资数目惊人,总费用达到上百亿,汉政府负担相当沉重,王景处处节省,十分辛劳,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终于完工了。这一年的苦战中有几十万人为之挥汗如雨,由于意外事故,还有许多人献出了生命。放水以后,滚滚黄河顺利流入汴渠,灌溉两岸田地,老百姓纷纷赞扬。刘庄也高兴地来到荥阳,巡视汴渠,他看到王景设计的水闸门时深感佩服,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黄河两岸土地与贫者耕种,官和豪门不得干涉搅扰。”刘庄下诏,再次鼓舞士气,振兴农业。从此,黄河下游两岸被淹过的几十个县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使汉政府增加了许多收入,国库也得以充实。王景因此被称为“治水奇人”,民众对他十分尊敬,刘庄也非常信任他。从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治理黄河这样大的工程,能如此圆满得成功,不能不称之为奇迹,王景也无愧于“治水奇人”的称号。王充与《论衡》

  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在位的三十年间,是东汉社会比较稳定时期,文化教育也发达起来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比较活跃,汉明帝决心统一大家的思想,并在公元59年亲自在太学里讲经。汉章帝继续效仿他父亲的做法,建初四年,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生大会,并让史学家班固将会议内容写成一本《白虎通议》的书。

  和班固差不多同期,有一个和白虎观会议的要求唱反调的人,他就是王充。

  王充是东汉前期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他写了一部为世瞩目的巨著《论衡》。王充出身贫寒,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勤奋好学,后来,他到了洛阳入太学,从师于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

  王充曾担任过几任州、县的中等官吏,后来因为与上司不合,就辞官回乡了。他在家闭门谢客,深入思索,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窗旁壁上放置笔砚,以毕生精力著书论说。王充一生著了不少书,但至今只有《论衡》一书被保存下来。这部书是他历时30多年,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全书共30卷、85篇、20多万字。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广泛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总结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向当时的宗教迷信和儒家经学勇敢地进行了挑战。

  在《论衡》中,王充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在《论衡》中,王充指出,天地万物是由一种“气”组成的,而自然界的一切异常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天没有意识性活动,不可能有目的地创造万物,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天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所谓天子“君权神授”根本不存在。

  王充在《论衡》中对于人的生命现象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对封建的鬼神迷信思想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在神体关系上,他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就是“精神”,人的精神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没有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如果人的肉体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则随之消亡,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更不可能变成所谓的“鬼”。至于“死人为鬼,能害人”的说法,王充给予了断然的否定。他指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花草树木,鱼虫猫狗死后不为鬼,为什么唯独人死后会变成鬼?所谓“鬼”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存在,这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在认识论方面,王充不承认有“生而知之”、先知先觉的圣人,他批判了神秘的先验主义,强调要通过实证检验知识的真伪。

  他认为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的眼、耳、口、鼻、身等感观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即使是“圣人”,他所感知的外界也同常人一样,绝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在《论衡·知实》篇里,王充举了不少例子,以证明先知和圣人是不存在的。例如:孔子周游列国,他跑了那么多国家,人家都不用他,他既是圣人,与凡人相比能够做到先知先觉,那他早该预测出人家不会用他,他何苦白跑腿呢?王充的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唯心论、先验论纯粹是谬论。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充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论衡》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候一盏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王充不愧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历史功过说窦宪

  在世界史上,有着欧洲和北非的民族举国迁徙大事,那是因为匈奴人的铁蹄踏上了欧洲大陆,他们所向无敌,烧杀抢掠,纵横世界。然而这些匈奴人并非真的无敌,他们打不过东汉将军窦宪,伤亡惨重,不得已逃往西方,几百年后出现在欧洲的土地上,才再次称雄。

  窦宪的父亲窦勋是建武老将窦融的孙子,而窦勋的女儿则嫁给章帝,做了皇后。窦宪借助皇帝很快便飞黄腾达。他与他的弟弟窦笃都得到章帝的赏识。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与钱财,非常骄横。由于他们权势太重,满朝文武无人敢惹。

  窦皇后善于搬弄事非,嫉妒心又特强,她曾施毒计逼死了章帝宠幸的宋贵人姐妹。而对窦宪的无法无天,她视而不见。章帝因惧怕窦家强大的势力,也无可奈何。

  一次,窦宪强行低价从章帝姐姐沁阳公主那里买下块庄园,沁阳公主畏惧窦宪的权势,只得忍让。章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怒斥窦宪,但看在窦皇后的面子上,没有处罚他,同时也再没有交给他重任。

  章帝贪恋酒色,虽然未及中年,身体就虚弱下来,每日都要吃很多补药补品,但身体始终不见强壮,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他处理政务,没办法,有些国家大事还得依靠窦家兄弟,而窦家也趁机继续扩张势力,收买人心。有个叫郑弘的老臣冒死上书,与窦宪做对,终被窦宪所谋害。窦宪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一点点小过节他也不放过,当年他父亲窦勋因受贿,让明帝抓住把柄,入狱而死,他将参与审讯问案的谒者韩纡之子杀死,祭拜父陵。当时窦勋已经死了20多年了。此事过后更无人敢招惹窦宪了。这年,章帝驾崩归天。

  章帝死时只有32岁,他10岁的儿子太子刘肇继承帝位,史称和帝,那位由贵人爬上皇后宝座的窦娘娘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由窦宪辅助,这样实权就落到窦家兄弟手中,不久,齐王刘寅的后代刘畅来吊唁章帝,窦宪怕其夺权,将他暗杀,后被查出,窦太后只得将兄长软禁于内宫。

  同年,北匈奴发生饥荒,南匈奴要求朝廷征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则与汉朝为敌。窦太后借此机会,让窦宪为帅,车骑将军耿兼为副帅,伐北匈奴。窦宪因刘畅事件正坐立不安时,闻听此讯,满心欢喜。窦家兄妹力排反战忠臣老将,于永元元年出兵讨伐北匈奴。

  与匈奴这一战,窦宪打得很漂亮,汉军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稽落山,大败北匈奴,斩首3000级,北单于逃走,其部20余万投降,窦宪凯旋而归,封为武阳侯,食邑双万、威震朝廷。回京后,窦太后又封窦宪冠军侯。窦宪坚持不受封,率兵出镇凉州,第二年,汉军再次击败北匈奴,彻底打垮了匈奴的战斗力。北匈奴往西方逃去,几百年后踏上欧洲大陆,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北匈奴的逃走,解除了中国北部边境长达几百年的大患。从这一点看,窦宪是一个为整个中华民族做出永久贡献的伟大人物。但是,窦宪个性古怪、残忍狠毒、心术不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他家的下人更无法无天,强奸民女,强夺民财,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特别是窦宪的亲友多在朝中为官,关系网络复杂,许多大臣被他收买,成为他的爪牙。尚书仆射乐权冒死上书,要求窦太后改变现况,被窦宪杀死。

  小皇帝渐渐长大,渐渐懂得事理,14岁时就能办公了,而此时窦宪的权势正是春风得意之际,刘肇对他威胁越来越重,他对刘肇起了杀心,伺机杀害小皇帝。

  和帝虽只有14岁,却也看出这位舅舅没安好心,暗中与他展开斗争。和帝知道自己身边的人都是窦宪的亲信,他很谨慎,终日沉默无语,慢慢寻找可以信赖的臣子。

  经过细心观察,和帝选中宦官钩盾令郑众,郑众从不与窦宪的爪牙们来往,对皇室极其忠诚。和帝秘密见他,诉说了夺权的想法。郑众看待问题很深远,他低声说:“陛下,现在窦宪不在京城,切勿动手,要等他回来,以免他在外作乱,至于他的党羽,必须诛杀。”

  时机也渐渐成熟,郑众已准备完毕,只等皇令。又过三天,和帝忽然来到北宫,紧急诏令御林军及五校卫兵马司包围南宫和北宫,捉拿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其父郭横,以及邓磊等爪牙,就地斩杀。

  窦宪万万没料到和帝这么快就动刀了,他想逃出皇宫,起兵叛乱,但还没跑出宫门,便被活捉,打得半死。几日后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在和帝派人逼迫下自尽。窦宪的一生也就这样的结束了。纵观窦宪的平生历史,功过共存。永元11年,窦太后死,窦家势力崩溃瓦解。

  蔡伦的造纸术

  王充写《论衡》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粗糙的麻纸,这种纸是用大麻和苎麻等原料制成,纸的质地比较粗糙,纤维组织分布不均匀,还不适宜于写字,他的书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王充去世后不久,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适宜于写字的纸。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候的一位宦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很得汉和帝的信任。蔡伦又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太昂贵,就下决心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蔡伦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就很粗糙。蔡伦想,如果把工艺搞得精细些,造出来的纸也许就会细腻而便于写字了。于是他开始把麻捣得很烂,压成很薄的纸。这样做,纸是比较细腻些了,但是还不够理想,因为麻里面还有不少粗纤维捣不烂,所以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于写字。

  蔡伦进一步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树皮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呢?于是他又动手去做试验。他把破布、树皮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做成了纸。这样用不值钱的东西做原料造纸,纸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点还存在,仍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还不够光洁。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