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十分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从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开始,到辛亥革命前,在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两年就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在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打动着读者,成为千百年来广大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影响。

  本册《唐诗三百首》选本是以清代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为蓝本,其选诗“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其标准是“易于成诵”者,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解废”。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在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在唐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本书在注释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简要详明,赏析能抓住作品特点,简明扼要,便于广大读者充分领会唐诗。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是宋代作家创作词作的总称,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的全称叫“曲子词”,是一种依据一定音乐曲词填词,并能加以歌唱的诗歌形式。在我国文学史上,词的产生年代虽然很早,其创作在宋代却最为繁荣,“宋词”遂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词在形式上很有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结构上常分上、下两片,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

  宋词的作者很多,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若大致归类,则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家。前者多歌唱风花雪月,离人忧伤,情人相思;后者多抒发济世报国之志,或议论古今,感叹人生沧桑。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各个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宋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到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为了让时人,也为了让后人,认识宋词,掌握宋词,先贤们在编选、校注宋词上费了不少心血。在宋之后,尤其是清代以后,当时的词坛名人编选了为数相当多的宋词选本,上彊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就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一本。虽因注重词的“体格”、“神致”而选周邦彦、吴文英之作过多,对苏轼、辛弃疾一派词人之作有所忽视,但仍不失之为一个好选本,入选的大多是宋词的精品,特别是艺术上的精品。

  本书在注释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简要详明,赏析能抓住作品特点,简明扼要,便于广大读者充分领会宋词。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灵活性。所以读者可以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

  元曲有着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方面它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其锋芒直指社会弊端,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从元朝立国到灭南宋的阶段。此时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和口语化特点,情致犷放爽朗而质朴自然。此时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此时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从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了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并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和文化繁荣有着深远影响和卓越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它艺术之花一样,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并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欣赏元曲,本书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每首元曲除了具备原文外,还附有注释、译文等栏目,将元曲清新的曲调、率真的内容、无穷的生机进行了完美地诠释。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第一章 唐诗鉴赏辞典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