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

  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们从1721年起便在非洲大陆亘古荒原上陆续发现了大批原始岩画。这要比欧洲发现原始岩画的时间要早150余年。

  非洲原始岩画分布极为广泛,在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安哥拉、莫桑比克、肯尼亚、博茨瓦纳等10多个国家都保留了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更引人注意的是非洲原始岩画数量多、流传广,仅撒哈拉地区就有30000多个岩画遗址被发现,半数在塔西里,时间上经历了上万年。

  尽管这些非洲原始岩画大多已是斑驳陆离、备显粗糙,但从那一个个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与自然和谐的景致风光,依然可以领略到远古非洲的盎然生机与世间百态。

  1752年,由探险家弗雷德里克率领的非洲探险队在非洲东海岸的鱼河两岸又发现了好几幅岩画。1790年至1791年由探险家格罗夫纳率领的远征队在非洲土地上又发现了更多岩画。

  更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人们以后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恩的阿哲尔山脉找到一座巨大的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长800千米,宽50至60千米,蕴藏着的红砂土矿就是岩画的主要颜料。

  科学家们根据非洲岩画所反映的内容,推测在撒哈拉地区变成沙漠以前,这里曾生息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以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为谋生手段,也放牧羊群。

  通过大量考古资料证实,非洲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是地质学上寒武纪的潮湿期,那时撒哈拉地区布满了热带植物,有适宜狩猎的草原,这正是产生狩猎艺术的重要土壤。

  对于这些原始岩画的创造者,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定,这些非洲原始岩画出自于当地土著部族人之手。如果只从岩画中表现出的人物形体那高耸的臀部和宽宽的颌骨,那正是非洲土著部族的人种特征。这同欧洲的史前岩画有着天壤之别。

  遍布非洲大陆的原始岩画不计其数,而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则出自那些世代安居的本土居民。而另外一些来自欧洲的学者却看法不同。他们认为,非洲原始岩画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因为非洲岩画与欧洲岩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欧洲学者认为,在非洲大陆开发之初,欧洲移民被曾经是被美丽富饶的绿色撒哈拉所吸引,就到这里开发非洲大陆,同时带来了技术和文化,并用岩画装点非洲的山川。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简单地断定非洲原始岩画,或出于本土,或来自于异邦,这都是不科学的,因为艺术本身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气候相当恶劣。可是人们却在这片茫茫的沙漠中相继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壁画。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于稽考,而且对画面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于是它们便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最初是在1933年,法国骑兵队在撒哈拉沙漠的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偶然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壁画群,它们全刻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岸石上,以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表现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也纷纷前来考察。

  在19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在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意外地发现沙漠的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10000多件壁画。第二年,他们将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从这些代表着远古文明的壁画上来看,说明撒哈拉沙漠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

  研究者根据这些壁画作出推测,大概在10000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还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壮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制造广泛流行的陶器,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在撒哈拉沙漠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了。壁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粗犷朴实,所用颜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的高岭土、绿色或蓝色的页岩等。

  这是把地上的红岩石研成粉末,加水做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渗入岩壁内,与岩壁长久接触而引起化学变化而融为一体,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它们经过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然鲜艳夺目。

  这些壁画上描绘的人物大多数是雄壮的武士,他们有的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迅猛飞驰;有的手持弓箭,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此外还有重叠的女像。

  在这些壁画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有些人好像在翩翩起舞。

  这些壁画可能说明当时人们很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或者用画来鼓舞情绪,所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远古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这些壁画上描绘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马的数量最多。它们展现出受惊后的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等动态,简直刻画得栩栩如生,创作技艺也相当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壁画上还可以推想出远古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

  据考古学学家和地质学家推测,在距今约三四千年前,撒哈拉原是湖泊、草原之地。在约6000多年前,撒哈拉曾是高温和多雨期,以塔西利台地为起点,北到突尼斯洼地,南到基多湖畔,构成了庞大的西北水路网。

  多雨期使台地出现了许多积水池,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就繁殖起来,高度发达的撒哈拉文化曾经昌盛一时。可是,在这儿留下了技艺高超、气势雄伟的壁画群的作者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什么刻画这些壁画呢?对于这些疑问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也许,要想解开这个谜,就必须了解非洲远古气候的变化。

  阅读点击

  岩画的遗址遍布70多个国家的150个地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已经被记录的单幅岩画已达3500万幅,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