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刘文彬之所以和许山豹那么不对付,是因为他俩的家族、家教或者说家风截然不同。刘文彬实实在在地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刘复之是宣统时翰林院侍读学士,比张謇年长三岁。光绪二十年(1894)张謇考中状元时,祖父殿试名列二甲第八名,授翰林院修撰。翰林院在仕途上升迁较其他官员容易,像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按惯例都由翰林官为之。但刘复之没能在这条路走下去,他在辛亥革命后闭门谢客,笃信佛教了。小时候,刘文彬印象中的祖父是一个清癯淡雅、卓尔不群的人。那时祖父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崇尚素食,眉眼越来越慈祥。

  父亲刘无忌曾经对他说过,祖父才不在张謇之下。张謇当年会试,屡试屡败,翁同龢、潘祖荫等都对张謇有提携之意,“期许甚至”却“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祖父38岁应会试,翁同龢在场中误以为他的卷子就是张謇卷子,结果祖父中“会元”而张落第。但祖父为人清高,不屑做张謇替身,辞官不就。光绪皇帝得知内情后也钦佩祖父文人风骨,许他来年再考,这才成就他和张骞光绪二十年携手高中的佳话。祖父和张骞也是不考不相识。两人意气相投,拥戴光绪帝,很快成为“翁门”弟子中的“清流”人物,企图为虚有“亲政”之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但“戊戌变法”失败后,张謇与祖父愈行愈远。张先是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后三次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张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又担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自此,祖父的话少了,对张謇其人也是避而不谈。

  祖父六十大寿这一天,门庭冷落,祖孙三人相对而坐。父子对饮,酒过三巡时,祖父跟父亲说了一个秘密,张謇起草退位诏书时,他就在旁边为其研墨,亲见其泪如雨下,纸为之湿。刘文彬那时候还小,听得似懂非懂,只是依稀记得祖父评价张謇:“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到底风中人物,不堪定评。”

  刘文彬对祖父印象最深的是他去世前两天的表现。去世前一天,祖父神情严肃地捧出他的晚年著作——《素食杂说》,告诫刘文彬父子俩一生必须吃素,同时远离政治。他还让刘文彬将《素食杂说》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

  去世当天,祖父似乎有所预感。他专门找出当年穿过如今已然褪色的翰林朝服,正襟危坐地在前厅院中等着。在刘文彬看来,此时的祖父已是外强中干,思路一会儿清晰,一会儿糊涂。祖父思路清晰时,会很认真地说:“尔等要记住,庚子(1900)年间的翰林院大火,不仅将我大清之辉煌建筑焚毁,而且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也在大火中毁于一旦,仅存副本的《永乐大典》也在其中。国难如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这时的祖父会很入戏地捶胸顿足。

  过了一会儿,祖父又说:“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吾辈士大夫之最高理想,皇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夫做到了哇!”

  最让刘文彬骇异的是祖父临终前嘴里竟然冒出一串文言文: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刘文彬感觉,祖父在念到最后一个字时,一直昂着的头,歪了,但是身子不倒,两眼依旧圆睁,或许那是他念“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太过激动时使出最后力气导致无法合眼。父亲刘无忌伸出手,替祖父合上双眼,叹一口气:“《清帝逊位诏书》,老爷子背得一字不差。唉,一辈子嚷嚷着远离政治,到了还是离不了,还是耿耿于怀呀!……”

  刘文彬看到,父亲的手离开之后,合上双眼的祖父身子一歪,轰然倒地。父亲呆立良久,和他一起注视宛如一段枯木般横躺在地上的祖父,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走了好,走了轻松,黄泉底下,翰林香火绵绵不绝,老爷子得遂心愿了。”

  刘文彬没想到,祖父去世后,父亲竟然性情为之大变。他不事生产,只喜游山玩水。正所谓脚着谢公屐,天下任我行,几年时间里他已游遍泰山、峨嵋山、终南山、罗浮山、天童山、沩山、普陀山、庐山、衡山、青城山这十大名山。父亲游山还有说法,自称“十顶游踪”,也就是十度登峰造极的意思。父亲其实也有些才的,比如山水诗就写得很有特色,“十顶游踪”后,他留下“十顶游踪诗”,像什么:“一云一石还一松,一涧一瀑还一峰,一寺一桥还一钟。”“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刘文彬读了,真是哑然失笑。

  父亲不仅游山玩水,还喜交游。比如他和袁寒云的关系就处得不错。袁寒云是袁世凯的次子,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父亲交游世宦子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因为他和袁寒云性情相投。袁寒云是个京剧、昆曲票友,本名克文,只因为极爱昆曲名戏《千忠戮》中“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那段唱词,就自号寒云。父亲和袁寒云终日厮伴,民国五年(1916)五月初六,袁世凯“驾崩”之际,父亲拉住袁寒云没让他回去奔丧,两人在梨园中共唱《千忠戮》,成就一出惊世骇俗的现实荒诞戏: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刘文彬眼中的父亲就这样与他愈行愈远。他上燕大时,父亲正狂热地追求红极一时的梨园名角菊香,天天手持一壶酒,坐在戏场内凝神聚视菊香开唱,菊香每唱一句父亲就喝一口酒。菊香唱完了,父亲也喝醉了。在刘文彬看来,祖父之死对父亲打击很大。他的确是听从祖父遗愿远离政治了,但刘文彬却不想像父亲那样为了远离政治放浪形骸地过一生。再说燕京大学也不是一块净土,政治风云始终如影随形地笼罩在校园上空。刘文彬清楚地记得1941年12月8日的情景。在燕京大学睿楼,主教地质课的美国教授像往常一样把一张地图挂到黑板上,却同时在黑板上用英文写下“The last lesson”(最后一课)。同学们骚动了,这个可爱的美国老头讲课风趣,多次当众表白“吾爱真理,吾更爱燕园”,现在怎么要离开呢?但很快,刘文彬就发现了异常——校园里出现了驾着摩托风驰电掣而过的日本宪兵。白发苍苍的美国教授告诉同学们一个不好的消息:珍珠港昨日被偷袭,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作为美国教会支持的燕京大学很可能不复存在,他不得不提前回国。最后他祝同学们在主的庇护下各自好运。

  刘文彬下定决心去延安是在燕大宣布被封闭的那个夜晚,当时他从男生宿舍二楼的窗户向下看去,一支日本军队肩扛长枪,已经无声地进入校园。刺刀在月光下闪着寒光,刘文彬的心头离歌骤起:这个乱世,想远离政治,政治最终还是会找上门来的。

  但是父亲反对他去延安。父亲反对的理由很简单——你只有深刻地了解那个组织,你才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在这个前提下,再谈发展和前途问题。在父亲眼里,延安那群人在本质上和李自成当年啸聚山林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乌合之众,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陕北地区,要资源没资源,要空间没空间。“关键是你去那儿能干什么呢?打枪不会,出谋划策不会,搞理论宣传更不会。你是布尔什维克吗?在他们眼里,是燕大正统还是抗大正统?一句话,你去那儿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刘文彬无言以对。他没想到,浪迹红尘的父亲对时事有这么深刻的考虑,而在考虑的背后,无疑包含着对儿子未来前途的关心。父亲甚至以歌言志,他开腔咏唱,依旧是那首悲戚的《千忠戮》。

  但刘文彬还是来到了延安。因为他无处可去。学校解散后,日本宪兵开始照单抓捕抗日的燕大教授和学生。蓝铁年、沈聿温、李慰祖、程述尧、李欧、姚克荫、刘子健、张树柏、朱良漪、孙以亮等10名燕大学生,陆志韦、张东荪、赵紫宸、陈其田、刘豁轩、赵承信、林嘉通等7名燕大教授被捕。刘文彬开始对中共燕京地下组织感兴趣了。一个地下组织,有什么魔力,让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燕大人如飞蛾扑火般趋之若鹜?虽然父亲对组织的描述让他心生警惕,可刘文彬觉得,那些前往延安的燕大教授和学生难道不明白“陕北地区,要资源没资源,要空间没空间”吗?如果“延安那群人在本质上和李自成当年啸聚山林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乌合之众,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话,那么燕大教授和学生的趋之若鹜岂不是巨大的反讽?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