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生活习俗

  发型:清代男人,女孩留发以三股或五股拧成长辫,少女前额留披发(即刘海),出嫁后改梳发髻。辛亥革命提倡男子剪辫剃光头,少数老年人后脑仍留辫兜。五四运动以后,青年人改剪平头或西装头(俗称“东洋头”)。土地革命时期,提倡妇女剪髻留短发。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后,出现“火烫”,极少数青少年多剪游泳式、学生式发型。改革开放后女子头发兴电烫,青年男子爱留长发,有的蓄小胡子。少女多结双辫或一束长发,儿童喜剪小西装头。21世纪初,男女发型款式新颖多样,男士头发或烫或染,或扎长辫或剪平头;女士或烫波浪卷或拉直发或剪短发,喜染色。

  首饰:清末民初,女孩六七岁穿耳系线圈,长大戴耳环。耳环有银环、镶金环、金环之别,手戴银镯(老年妇女戴玉镯)。男孩戴银项圈、手钏、脚钏,系长命锁,以求“长命富贵”。姑娘出嫁,发髻上插银簪、银钗(居丧时戴篾簪、篾钗)或戴金、银、耙、托、顶凤、边凤。小康之家,男女都有戴金戒指的。新中国建立后,首饰一度被淘汰。至80年代,青年男女以戴金戒指为时髦,女青年有戴金项链、金耳环的。到21世纪初,金银首饰则成了人们家中收藏升值物品。

  缠足:封建社会,女子从小缠足,用脚带裹成“三寸金莲”,行走艰难,反以为美。贫家女子,常赤脚下田劳动,被斥为“赤脚婆”。五四运动之后,提倡妇女放脚,但未能普遍实现。直至抗战时期,女孩才摆脱了几千年的裹足之痛。

  冠戴:清末民初,男子一般戴平顶布缩帽,少数遗老戴珠顶缎子帽。民国二十年以后,普通男子多戴线帽、小球顶纱帽、炉口帽,士绅界戴拿破仑帽(盔式帽)、礼帽。老年男子戴防风帽,青年女子爱戴“菩萨”帽(两联尖圆双层布做成,上缀金属小菩萨),老妇女缠绉纱,儿童多戴狗头帽、小风帽。新中国建立后,在壮年、老年男子中普遍戴蓝、绿色解放帽、呢绒干部帽、咖啡色翻绒马占山帽,青少年男子多戴鸭舌帽、太阳帽,儿童爱戴海军帽、毛绒帽,老年妇女戴蓝、灰色毛绒防风帽,也有扎头巾。有些少女扎花头巾。到21世纪初,帽子除了防晒、防寒、防风之功效外,还是装点头部的点睛之笔。

  衣着:清末民初,普通男女都穿大襟衣,女长男短,男缚担巾,女挂围裙,配以大裆裤(俗称“便裤”)。士绅界穿长袍马褂,大裆扎脚裤。民国二十年以后,青壮年男子盛行对襟衣。城镇中年男人多穿中山装,青少年多穿学生装、童子军服。政界人士有穿西装的,太太、小姐穿旗袍或短衫罗裙。冬天,一般小康之家的人穿大面襟的长、短棉袄。贫穷人家常穿光棉袄、单裤过冬。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老年人普遍着干部装、中山装,青少年盛穿列宁装、学生装。20世纪50年代冬季盛行短大衣;60年代改穿上海式棉袄;80年代,服式增多,青年男子爱穿运动衣、风雪衣、航天服、拉链衫、健美服、紧身服,常配以港澳式小脚裤、喇叭裤、牛仔裤。女子爱穿春秋衫、轻便衫、扣腰盘花结纽对襟衣、大小翻领衣,还有各种花色的长短裙、连衣裙;21世纪初,男女喜着名牌服装,男爱穿西装、休闲服,女爱穿各式裙装、大衣、羽绒服、休闲服。

  鞋袜:清末民初,男子普遍穿布鞋,女子穿绣花鞋,雨天穿钉鞋,砍柴、挑担穿草鞋。冷天,富裕人家的人才穿棉鞋。民国二十年以后,小康之家的人能穿上套鞋、短筒球鞋。新中国建立后,城乡男女普遍穿解放鞋、元宝式套鞋。20世纪60年代,盛行塑料拖鞋、凉鞋;80年代,鞋型增多,有注塑、泡沫软底鞋和猪皮鞋、牛皮鞋等,青年女子多穿高跟鞋;21世纪,男士以皮鞋、运动鞋、布鞋为主,女士以尖头鞋、圆头鞋、长筒靴为主。另外,清末民初,男女普遍穿手工自缝长筒布袜,男白色,女青色。女子缠脚带,罩“水裤”(夹布缝成,上缀花纹)。民国二十年以后,布袜逐渐过渡为纱袜、线袜。同时,丝光袜少量出现。新中国建立后,长袜逐渐被短袜所代替。20世纪70年代后,各种花色的丝光袜、尼龙袜、腈纶袜普遍流行。21世纪,女士流行穿糖果连裤袜、打底裤,其中以深色为主流。

  餐肴:民间历来多是日食三餐,两干饭一稀粥。农闲季节的农家或城市平民多食两餐。做红喜事吃白米饭;做“白好事”吃糙米饭,最后一餐吃红米饭,又称“老人饭”。如果死者寿高,邻居和亲友自己吃了,还舀些回去给小孩吃,认为吃了可以“百百岁”。一般宴席有菜肴七碗、九碗之分。七碗又分大七、小七,大七是炒肉片、焖鲜鱼、烹鸡蛋各1碗,猪血焖豆腐、炒闽笋丝各2碗;小七则鲜鱼换作豆腐。九碗是皮卷、猪肠、红烧肉、白切肉、肉丸、鲜鱼、海带、闽笋片、闽笋丝各1碗。或用“宸肉”代炒肉片、白切肉。平时来客是鱼、蛋、猪肉三样酌情办理。重要宴席以鸡、鸭、鹅为主菜,最讲究的是海参席、燕窝席或鱼肚席。水酒能家家自酿,有单料酒、双料酒、印酒之分。其中“印酒”为七都所特有。烧酒(白酒)有谷烧酒、米烧酒之分。每逢初次会客,要吃“汤”,即煮鸡蛋(全蛋)4个或5个,加上一条熟鸡腿,并配薯粉丝或面条做成。按习俗,不能全吃完,要留一二个鸡蛋,只有“横外甥、直姑丈”可全部吃完。餐前,还用各样果点如米糖、冻米糕、麻糍、油圆、爆米等招待;餐后,有的地方如藤田以南,要给来客吃上一些水酒。这些民间习俗,大都延续至今。新中国建立后,多以盘碟盛菜,多则四五十盘,少也二三十盘。除旧时菜肴外,每桌加上白木耳、红枣、莲子打汤和羊尾(油炸粘面粉浆的肥肉片,加上白糖)、油炸花生米,并有水果如柑橘、白荠、苹果。除自酿的水酒、烧酒外,还有其他各种瓶装酒。

  建房:明清时期,富裕人家多建砖木结构的垛子屋(俗称“风火墙”屋)。门楣、檐下、垛上饰以字画图案。普通是一栋三间、四房一厅。厅前两侧有廊。侧门通舍屋。厨房设在后厅或舍屋里。窗小而高,俗有“光厅暗房”之说。房厅多用板壁隔开,地面铺砖,大门框用条石架成。绝大部分贫穷人家住的是土砖屋、土筑屋,有的只盖茅棚。民国年间,富裕人家才有楼房,置扶梯相通,用木条做窗栅,多为双扇窗门。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住房普遍有所更新,特别是80年代始,乡村新建住房较为普遍,多属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城镇兴起建房风,多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或三层楼房,有平台,有走廊,有庭院,有厅堂、卧室、厨房、卫生间,设备比较完善,既宽敞又明亮。21世纪初,城镇开始流行建别墅,住宅大都现代化。

  贺建新房:新屋奠基,请吃“下石酒”,一般只送“包封”(用红纸包钱币)。上梁之日吃“搧架酒”,大都送匾额、座钟、红烛、鞭炮或肉食、米团、钱币等,如今大部分新屋落成时吃“圆工酒”。

  乔迁:俗称“过火”,择定吉日,在黎明前,全家大小携带炉火(俗谓“不断香火”)、炊具、楼梯(取“步步高升”之意)、杆秤、扫帚等物,燃放爆竹,依次而行。左右邻居,前来祝贺。进新居时,主人用扫帚朝厅内扫三下,以示吉利。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